原发性青光眼的原因,治疗方法--华南之剑

个人日记


                    
 
青光眼,是一种由于眼内压升高而引起视乳头凹陷,视野缺损,最后可导致失明的严重眼病。临床上分原发性、继发性和先天性三类,以前者常见,为本日志讨论、治疗之重点。据我国部分地区统计,发病率为0.89%~2.6%之间,致盲率达19.62%。原发性青光眼的发病,解剖因素是基本原因,但情绪不稳、过劳、用眼时间过度等均为诱发因素。西医多采用手术和缩瞳药物治疗,但迄今为止尚不能使已遭器质性损害的视神经和视功能再度恢复。

    青光眼属中医学之“五风”内障,包括青风内障、绿风内障、黄风内障、乌风内障及黑风内障,以前二者多见。早在唐代王焘的《外台秘要》中,即有绿翳青盲的叙述,并认为系“眼内肝管缺,眼孔不通所致也”。至宋代《太平圣惠方》,具体记载了青、绿、乌、黑风内障的治疗方药。约成书于宋元时代的我国著名的眼科专著《秘传眼科龙木论》,首次提出了五风变内障之名,并分别就病因病机、临床症候、治疗方药(包括针刺)均加以详论,特别是肝风为本说,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至明清时期,医家们对本病的认识更趋深人。明代傅仁宇在《审视瑶函》中指出本病病因:“阴虚血少之人,及竭劳心思、忧郁忿恚、用心太过者,每有此症。”对症候描述颇为细致,如青风内障:“瞳神内有气急昏朦,如青山笼淡烟也,然目视尚见,但比平时光华则昏矇日进。”在治疗上,均强调早治,“急宜治之,免变绿色,变绿色则病甚而光没矣”(《证治准绳·七窍门》)。如丧失时机,“若神耗散尽,总为不治之症”(《秘传眼科七十二全》)。古人在本病用药上也作了探究,早在金元时代《东垣十书》中于瞳子散大症指出,火主散溢,致瞳神散大,茺蔚子辛散,辛主火,故不宜用;青葙子助火,亦不宜用。明代的《证治准绳》也有类似记载。总之,古代医家所积累的丰富的实践经验,至今仍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本病病因,古今医家认识比较一致。多因悲郁暴怒等情志内伤所诱发,而劳倦,特别劳瞻竭视亦是重要原因之一,此外,尚与外感风寒之邪有关。其病机有以下几个方面:

    风热上扰 素有痰热,外感风邪,风为陌邪,善行于上,引动痰热,致风、痰、热相结,循肝经上攻于目而发为本病。

    肝邪气逆 多因情志不舒,愤郁不伸,意志不遂,以致肝气郁结,气机失调,升降不利,致目内气机阻滞,玄府闭塞,神水积留为患。

    肝肾阴虚 常系劳瞻竭视,耗伤精阴,致肝肾阴亏,水不涵木,阴不济阳,阳失所制,阳亢火动,虚火上炎,为患于目。

    气虚血瘀 劳力过度,脾胃受伤,中气不足,气机不畅,推动乏力,血瘀不通,血水并蓄,神水受伤而发病。

    肝邪脾虚 情志内伤,抑郁伤肝,思虑伤脾,脾胃虚寒,肝气上逆,伤及神水,发为五风内障。                                                                                                                                                                                                                                                    辨证分型及治疗                                青光眼分型颇杂,少则三型,多则十型,近年已渐趋统一,并已体现从肝论治的特点。 

    1.肝经风热 头痛,眼珠胀痛,白睛混赤,抱轮红赤尤甚,黑睛混浊,瞳神散大,伴恶心呕吐,面红口苦,恶寒发热。舌苔薄白或黄,脉弦数或弦硬。
                                                                        治法:搜风清热,利湿化痰。

    处方:羚羊角0.3~1克(如无,以山羊角15克代替),玄参15克,知母10克,龙胆草10克,荆芥10克,防风10克,僵蚕6克,白菊花10克,细辛3克,川芎5克,半夏10克,茯苓20克,车前子20克。

    加减:眼压极高加大黄、玄明粉;呕吐甚加竹茹、半夏;昏蒙甚加石决明、牛膝。

    用法:羚羊角可用5~10剂的总剂量一起煎煮,分次兑服。余药水煎,每日服2次。

    常用成方:绿风羚羊饮、羚羊钩藤汤、将军定痛丸、龙胆泻肝汤等。  
                                                                        2.肝郁气逆 头痛,眼珠胀痛,视物模糊,或视灯火有红绿圈,抱轮红赤,瞳神散大,眼珠胀硬,烦躁易怒,胸胁胀闷,嗳气呃逆,恶心呕吐。舌苔薄白或微黄,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降逆理气。

    处方:香附10克,青皮10克,荆芥10克,防风10克,川芎5克,栀子10克,柴胡10克,车前子10克,当归10克,白芍10克,丹皮10克,夏枯草10克,甘草5克。

    加减:头痛甚加白芷、珍珠母;失眠多梦加酸枣仁、夜交藤;瞳神散大明显加五味子、青葙子。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丹栀逍遥散等。

    3.肝肾阴虚 瞳神气色混蒙或散大,白干涩昏花,由苦咽干,耳鸣耳聋,牙齿松动,失眠多梦,遗精腰酸,五心烦热,颧红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潜阳,补益肝肾。

    处方:生地、熟地各30克,石决明(先煎)20克,知母、柴胡、麦冬、白芍、黄柏、黄芩、当归、山萸肉、茯苓、丹皮各10克,川芎、甘草各5克。

    加减:纳差加鸡内金;盗汗加龙骨;便秘加麻仁。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知柏地黄丸、地黄汤等。
                                                                     4.气虚血瘀 视物昏蒙,瞳神气色浊而不清,目睛干涩,体倦乏力,心悸气短,食欲不振,面色咣白或萎黄。舌质淡暗或有瘀斑,舌苔薄白或少苔,脉弱或细涩。                                                                       治法:补气活血,化瘀通窍。

    处方:黄芪20克,当归、川芎、赤芍、地龙、茯苓、山茱萸、五味子各15克,桂枝、楮实子、车前草各12克,甘草8克。

    加减:纳差加谷芽、麦芽;腹泻加白术、陈皮;瘀重加丹参、泽兰。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加味通窍活血汤等。

    5.肝邪脾虚 瞳神散大,头目疼痛,干呕吐涎,呕恶不纳,神疲乏力,四肢不温。舌淡苔薄或无苔,脉沉细而迟。                                                                                                               治法:温肝降逆,健脾散寒。

    处方:吴茱萸6克,党参10克,制半夏10克,陈皮10克,茯苓20克,枳壳10克,生姜3克,大枣5枚,白蜜100克(冲)。  

    加减:胁痛加柴胡、枳壳。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吴茱萸汤加味等。

    疗效:以上述分型共治疗349例,计530只眼,结果临床痊愈166只眼,显效145只眼,有效178只眼,无效41只眼,总有效率为92.2%。
                                                                     其它方法治疗                                                                                                       (1)绿风安丸

    组成:芦荟50克,丁香50克,黑丑50克,磁石100克。

    用法:将上药共研细末,混匀,装人空心胶囊内。根据病情,每日早晚各服3~5粒(重2~4克),饭后1小时服用。

    疗效:以本方治疗原发性青光眼37例,计71只眼,显效41只眼,有效17只眼,无效13例,总有效率为81.7%。其中开角型有效率为86.6%,闭角型为80.9%。

    (2)泻肝解郁汤   

    组成:茺蔚子9克,车前子9克,夏枯草30克,芦根30克,防风9克,黄芩9克,香附9克,甘草3克,桔梗9克。

    加减:头痛头晕加石决明、钩藤、牛膝;青光眼术后眼压不降酌加当归、川芎、丹参、桃仁、红花;大便干燥加番泻叶。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共治疗29例,计51只眼,包括开角型青光眼、闭角型青光眼及其他青光眼患者,用上方治疗均有一定效果,且发现以开角型青光眼疗效较佳。

    (3)复方五苓散

    组成:泽泻15克,茯苓、猪苓各18克,白术12克,桂枝10克,木通、车前子、桑白皮、大腹皮各15克,龙胆草12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一般以4剂为一疗程。

    疗效:以上方共治疗5例,计8只眼,结果全部获临床痊愈。其中3例,随访半年至1年未见复发。

    (4)青光眼方 

    组成:全当归10克,白芍12克,柴胡6克,茯苓12克,白术6克,薄荷(后人)6克,丹皮10克,栀子(炒)8克,车前子(包)10克, 炒枣仁(打)12克,枸杞12克,香附10克,珍珠母(先下)30克。  

    加减:据不同症候选加红花6克,菊花10克,山药10克,远志6克,黄芩8克,龙胆草6克,夏枯草10克,陈皮6克。

    用法:开始治疗时以主方水煎服。待病情稳定后,可将主方加减部分的药物,按比例为末,炼蜜为丸,每丸10克,每日服用此丸。服丸过程中如出现眼压控制不理想时,可改用煎剂,同时配合用西药缩瞳剂(匹罗卡品),缩瞳剂浓度及滴眼次数,随症情好转递减乃至停用。西药完全减掉之后,仍须服中药3个月至半年左右。

    疗效:以本方共治疗13例患者,显效8例,有效5例,总有效率为100%。                                                                           (5)针灸

    ①体针  

    取穴:主穴:睛明、行间、还睛。配穴:①颊车、下关,头痛加头维或太阳,眠差加神门或内关,眼压过高加阳白或水泉;②眼、目1、目2、肾、肝、内分泌、皮质下、交感、太阳(均为耳穴)。

    还睛穴位置:上臂三角肌下端前沿,臂濡穴前5分处。

    操作:一般仅取常用穴,如效不显,酌加配穴。睛明穴用30号毫针,进针0.5~1寸,得气即可,刺激宜轻;行间穴以28号毫针,略向踝部方向进针,以提插加小捻转之法,使针感明显,刺激宜重,运针半分钟后去针;还睛穴以透天凉手法(一进三退),余穴均为平补平泻法。除行间外,均留针30分钟。取针后,在一侧耳穴,用王不留行子贴敷,并嘱患者每日自行按压3次,每次每穴1~2分钟。针刺每日1次,12次为一疗程。耳穴贴敷3日1次,双耳轮换。

    疗效:以上法共治疗408例,有效率在54.6%~95.4%之间。

    ②冷冻针灸  

    取穴:主穴:太阳、风池、印堂、鱼腰。配穴:光明、太冲、内关、肾俞。

    操作:以常用穴为主,酌加配穴1~2个。采用半导体冷冻针灸仪治疗。第一疗程灸柄温度为上15℃~—20℃,每次20分钟;第二、三疗程,灸柄温度为-5℃~-10℃,每次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共治疗二个疗程,无效者宜改用他法。

    疗效:共治疗41例。治前眼压增高者35例,共53只眼,治后双眼均达正常值者12例,单眼达正常值者23例,无效6例,按眼数计算,有效率为88.7%;治前视力下降39例,治后显效14例,有效7例,无效18例,按例数计,其有效率为53.2%。

    (6)单方验方

    丁公藤碱滴眼液

    组成:0.05%丁公藤碱Ⅱ苯甲酸盐滴眼剂。

    用法:每次1滴,每日滴眼3~4次。眼压超过40毫米汞柱者,每2小时滴眼1次。

    疗效:共观察原发性青光眼患者293例,计442只眼,发现有明显缩瞳、降眼压的效果,且能改善房水流畅系数,无明显副作用。其降压有效率为96.7%,缩瞳有效率为92.6%,药后房水流畅系数较用药前增加29.4%。

    (7)气功  

    功法:以放松功为主。并辨证施功,肝经风热者配保健功、鸣天鼓;肝肾阴虚者配鸣天鼓、擦腰;肝郁脾虚者配叩齿、搅海;肝郁气逆者,配贯气法。

    疗效:共观察20例,计36只眼,结果练功2周后,临床痊愈25眼,显效2眼,有效4眼,无效5眼,总有效率为86.1%。
                                                                                                                                                                                                                                                                                                                                                                                                                                                平肝健脾利湿方
【功能主治】
    功能平肝健脾利水。主治慢性单纯性青光眼眼压偏高者。也可用于脾虚水湿上泛,以致视网膜轻度水肿者。
【处方组成】
    决明(先煎)15克、杭菊花9克、茯苓12克、苍术6克、白术6克、猪苓6克、泽泻9克、桂枝3克、陈皮6克、楮实子9克,水煎服。
【辨证加减】
    无
【临床疗效】
    本方结合西药局部用药治疗15例26眼,疗效满意10眼,显效10眼,有效2眼,均为宽角型;无效4眼(其中2眼房角部分粘连,1为窄角型)。疗效观察3个月-4年,平均23个月,服药后见效为10-60天,平均29天。
 
【按 语】
    无                                                                                                                                                                                                                 熄风止痉汤
【功能主治】
    功能熄风止痉,除痰散结,通经活络。主治原发牲青光眼
【处方组成】
    黄芪15克、防风10克、羌活10克、白术10克、全蝎6克、川乌10克、钩藤(后下)10克、附子10克、法半夏10克、郁李仁10克、羚羊角0.5克,水煎服。
【辨证加减】
    无
【临床疗效】
    应用25例32眼,其中充血性青光眼18眼,慢性单纯性青光眼8眼,晚期青光眼6眼。治疗后视力提高5行以上,症状基本消除,眼压恢复正常者20眼(62.5%);视力提高2行以上,症状改善,眼压稳定或偏高在25毫米汞柱以下者3眼(25%);无效4眼。总有效率为87.5%。
 
【按 语】
    本方着眼于风,故选川乌附子全蝎钩藤羚羊角、防风,然治风先活血,血行风自灭,故又加他药。如有泛恶,法半夏改成姜半夏更宜,既化痰又止呕。—举两得。                                                                                                                                                                                                  平肝健脾方
【功能主治】
    功能平肝潜阳,健脾利湿。主治青光眼
【处方组成】
    夏枯草30克、瞿麦30克、珍珠母12克、木通12克、牛膝6克、五味子15克、香附12克、甘草6克、白芷12克、石苇15克、夜交藤30克,水煎服。
【辨证加减】
    若无眼痛,去白芷;夜寐正常,去夜交藤
【临床疗效】
    应用18例28眼,本组治疗前眼压平均在36.1毫米汞柱,治疗后控制在21毫米汞柱以下者17眼,占61%;控制在21-25毫米汞柱者6眼,占21%,总有效率为82%。C值治疗前平均为0.13,治疗后平均为0.22。
 
【按 语】
    无                                                                                                                                                                                                            归芍五苓汤
【功能主治】
    功能活血祛瘀,温阳利水。主治开角型青光眼
【处方组成】
    生地12克、赤芍9克、当归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