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心得--认识知见心理学》

个人日记

    傑夫.艾倫,JEFF ALLEN,出生在肯亞,在肯亞與澳洲接受教育,1980年定居於英國,現在居住在英國英格蘭威爾特郡。他早年的生活都在旅行,他與海洋事務聯合,數次繞地球航行,其中包括無數次乘著風帆、拖船和貨船橫跨大西洋。二十多年前,他開始了他的療癒旅程,當時他與妻子和家庭分隔兩地,他面對一個問題:「我上次真正的快樂是幾時?」他回答不出來。在良師恰克與蘭西.史匹桑諾的協助下,他哂弥娦睦韺W的模式,學習與認識內在心靈的深處。1990年,傑夫成為英國知見心理學的推動者,1998年,他成為一位全職的訓練師。除了在英國帶領工作坊外,傑夫也在德國、西班牙、巴西、臺灣、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肯亞與坦尚比亞帶領工作坊。2001年,他從知見心理學大師級訓練師畢業,而三十個單元的「領袖之路」訓練課程是他的畢業代表作之一,這是專為小團體所發展的課程,目前於世界各地都有教授。四年多來在台灣開了許多次四天工作坊,支持的學員約2000人次。本身亦為「企訓版POV」的撰寫者。

人本来是心想事成的,后面由于误会,才把自己局限在痛苦的世界里……关系中发生的任何问题都是可以被疗愈的……承诺可以带领你穿越生命里的任何困难……杰夫这样说。

4天时间里,杰夫见招拆招,跟随过程,轻松教学,学员们表示出难得的一致满意,长期修持的同修门都认为杰夫算是一位称得上究竟的大师。

 

杰夫到底在表达什么,会有如此神奇的魔力?

 

我在林健先生的博文(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e06b9b0100gkj4.html)中找到较为详细的解释如下: 

……

 下面的文字摘录自日本的的一个知见的专家栗原弘美(Hiromi Kurihara)所写的《幸福的心得--认识知见心理学》中的序章。

    知见心理学是一种融合心理学和灵性学,具有实践性及疗效性的心理学。知见心理学是由现居夏威夷的恰克·史匹桑诺博士(美国心理学者)在1970年代所提倡。其后结合兰西。史匹桑诺夫人(1974年,于帮助肢体残障者回归社会的复健咨询领域取得硕士学位)所创的工作坊方式,使知见心理学迅速地蓬勃发展。

  创始者恰克。史匹桑诺博士目前仍然持续作研究开发,可说是一门崭新进步的心理学。

  知见心理学将人的意识分为四层

  第一层是表意识(外显意识)。这是自己能察觉的部分,我们在表意识之下作出种种选择。但是这个部分只是我们意识中极小部分。

  第二层是潜意识。人自出自以来,正确地说是从母亲胎中受精以来,所有的体验、性欲和攻击欲,甚至超能力的才能等,都被抑制,并且藏在这层潜意识之中。这个藏在内心深处的部分,对我们的人生产生很大的影响。

  第三层是无意识。无意识又分为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个人无意识指的是灵魂的形态、故事、传承自祖先的习性等等。而集体无意识指的是自有人类以来所有的体验。这个部分埋藏在比潜意识更深的地方,它决定了人生的方向。诸如神话、童话、或是从梦里,都可以发现我们无意识的部分。

  第四层是higher mind高层意识。它是我们灵性的部分、充满爱和光的永恒存在。这个部分知道所有的答案,并且和神以及所有的创造物互相连系。

  知见心理学的一大特征,是将意识的成长过程分为“依赖”、“独立”、“交互依靠”“灵性依靠”等阶段,并以三角模型表示。

  籍由这个三角模型,可清楚地以图象来说明意识的运作方式、解决长期问题的方法,以及被陷阱(妨碍成长及进化的因素)所隐蔽的天赋(才能)、心灵的领域等,这些都是以往我们不了解的范围。

  运用模型来了解这四层意识,对于恢复心理创伤和阴霾具有明显且迅速的效果,并且可以彻底疗癒问题的根本症结。

  在知见心理学中认为,发现个人的远景、生存目的及才能,是带来疗癒(回归人与事物的原本样态)的重要因素,去发现自己恶性循环的模式、克服困难,寻求使自己幸福与新的生活方式,成为具有创造力的领袖是知见心理学的重点。

 

知见心理学的一些基本的原则 

 

1、还有更好的解决方法
  发生问题或困扰时,总有更好的解决方法。
  即使在最困难的状态之下,也一定能找出让大家突破困境、均占其利的方法。爱、连系、宽恕、沟通、合作、还有选择等等,都会替我们指引方向。

2、世界是我们的镜子  
  我们施加在他人身上的行为,其实都是施加在自己身上的行为。如果我们不去伤害自己或他人,那么除了自己以外,任何人都无法伤害你。我们每个人都在创造自己的现实世界、编写自己的故事。我们和他人之间的纠葛,正反应着自己内心的纠葛。因此,只要解决内在的问题,最终就能够解决现实世界的问题。

3、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都有其目的
  当事件发生、带给我们痛苦时,我们通常没有察觉到这些事件的目的。透过责任原则,我们得以作出不同的选择,并且获得力量改变外界中反感的部分。

4、选择的力量
  所谓人生的方向,是我们不断作出选择之后的结果。一旦我们对事物的看法改变,我们的模式也会随之改变。我们对自己的体验应该负起责任,并且知道,无论何时我们都可以做出新的选择。

5、我们身处的地方,就是学习成长和疗癒最适当的地方
  我们的人生、疗癒和学习所需要的所有条件,总是以最佳的形态展现出来,任何事件的发生,决不是偶然。就算是相当难过的体验,一旦受到疗癒,就会成为给予自己和身边的人最棒的礼物。

6、人际关系是改变的良方
  我们对身边人们的付出,有可能让这个世界变成地狱、或天堂。重新找回和周围人们之间的连系、修复人际关系,可以加快成长的脚步。和周围人们的关系如果能够修复,问题也就能够获得解决。

7、要得到真正的成功,必须所有的人都能获益
  当我们发现对自己有益,也对其他人有益是同一回事时,我们就能向前迈进。如果其中有某个人成了“坏人”,那么所有人也都输了。迈向成功的重要关键,便是持续沟通直到所有人都能获益。

8、领袖力中,对求助者伸出援手是无比的重要
  自我意识、羞耻、自我攻击等种种问题,是因为不希望我们听到他们求助的心声。如果给与求助者回应,这种自我攻击的个性将能转化。求助者与救援者双方带来交流沟通的可能。
  当我们询问“有人需要我的帮助?”的同时,所有问题、或者至少某一层面,都会因而获得疗癒。因此要回应那些求助的声音。只有帮助他人,我们才能接受自己需要时的援助。

9、现在所发生的问题,都是过去的痛苦所变装的
  痛苦大都是由误解而生的。问题如果解决,就能够对过去和现在有新的理解。同时不仅是未来,连过去的历史,也会转往好的方向。想要重获幸福的童年回忆,现在还为时未晚。

10、为生存的目的而活,是获得充实感的关键
  我们出生的目的是为了幸福,如果现在活得不幸福,那么疗癒就是我们生存的目的。
  而更高的目的,就是以自己独有的才能贡献世界、拯救世界。接受上天所赋予的天命,这就是我们送给世界最好的礼物。

11、痛楚和苦难,可以用爱洗去
  两个人之间,或是更多的人,感觉相互“连系”、产生共鸣时,疗癒便会产生,痛楚会渐渐地消失。
  超越自我防卫的壁垒后,我们和他人将结为一体,并且能够体验没有痛苦的高层次意识。

12、人际关系是建立人生的基本磐石
  人际关系的道路,就是爱和连系的道路,同时也是进化的道理。无论任何问题,其核心阶段都与人际关系相关。根本原因在于疏离(自己和周围的人或状况抽离的状态)和批判。

13、认知到我们都是朝向进化和通往一体路上的灵性
  去领受上天的恩惠、宇宙间无尽的爱,就是到达目的地最简单的方法。只要我们接受,上天会给予我们祝福和帮助,让我们更向前迈进。

14、疗癒就是一切
  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问题和答案永远都是疗癒和宽恕。我们籍由疗癒、宽恕,而得以幸福,我们是为了回归心灵的家而出生的。

15、问题的答案就是上天给我们的礼物
  无论任何问题,都隐藏着上天要给我们的礼物。不管问题的大小,转化它们最简单的方法之一,便是去发现问题背后所隐藏的礼物。将这些礼物一一收下并且与人分享,我执将会显得渺小,并且能够开启通往恩惠(上天的恩惠、宇宙间无尽的爱)的门扉。

 

 

…… 

“佛告诉迦耶,“菩萨摩柯萨分别开示大般涅槃,,有四相义。何等为四?一者,自正,二者、正他,三者、能随问答,四者、善解姻缘义。”

 

世尊在这里提出了教学的四个原则,也阐述了讲师成长的四种不同的次第,

 

第一个原则就是自正。

 

什么是自正呢?正的又是什么呢?正的就是那颗心,就是儒家所说的需要“正心诚意”的那颗心。自正的目标是觉,自正就是自我觉悟,能够自己认出自己的本来面目,了解到自我价值,就能够自我受用。所以自正是根本。没有自正,无法正他,没有自觉,无法觉他。没有自正而想正他,犹如盲人指路,危险万分。

 

特别在身心灵成长的道路上,只有一个真理,并无多个真理。虽无多个真理,却有万千法门。法门如果是有效的,一定会导向真理。这就是殊途同归的道理。那么法门是什么呢?法门就是导师在自正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所以他有特殊性,而真理具有普遍性。普遍性的真理,透过独特的法门呈现出来。

 

所以我们衡量法门好不好,唯一的标准就是倡导者法门的人有没有自正。道理是很简单的,“正人说邪法,邪法亦正,邪人说正法,正法亦邪。“这就是俗语所说:经是好经,被歪嘴和尚念歪了。我们经常观察到,同样的话语,从不同的人口中讲出来,对受众的影响是不同的,为什么呢?是因为影响我们并不仅仅是信息,还有信息背后的能量和状态。身心如一的训练师,在讲出那些话语时,他的心同样送出注意力。如果训练师在字正上工夫不足,在他讲述某些道理的时候,他内在是冲突的,或者是狐疑不信的,那心念的不一致就会削弱话语的力量。

 

所以什么叫做自正呢?自正以后的心是什么心呢?就是平等心、慈悲心、喜舍心、诚恳心、礼敬心,有这样的心,讲师才能“深入经藏、智慧如海“。因为在这样一颗心的观照下,外部的世界就会了了分明,就会“如实知、如实见”。有了这样一颗心,才能像《金刚经》所说的菩萨说法“无所住而生其心”。此心能生万法。所以第一要义是自正。

 

第二个原则是:正他。

 

什么是正他?正他就是以心传心。自正之心犹如明月,他人之心犹如水体,不管它是大江小河,湖泊沧海,我以明月照之,水体自现明月。这就是“千江有水千江月 ”。的意境。正他就是用我的慈悲心,换他的慈悲心;用我的平等心,换他的平等心;用我的礼敬心,换他的礼敬心。换句话说,我要正他,必先自正。如果观察到学员没有礼敬心,那必然是我的礼敬心不足。如果说,自正是自我觉醒的过程,正他就是觉悟他人和唤醒他人的过程。举例来说:自正帮助讲师回到自己的中心点,正他则帮助学员回到中心点,这个过程决不是勉强的、操控的,而是自然的、感染的过程。如清水注入污水,则污水自净;如莲花生于污泥中,不被污泥所染,污泥反而成为莲花的助缘。能回到中心点的讲师不会被学员带走,因为在中心点中,“本自俱足,不假它求”,反而可以带领学员回到中心点。如太阳照临雪山,太阳不会被冻结,雪山反而会融化。从次第来说,有自正和正他的分别,但从本质来说却是一体。所以正他其实是自正的检验。凡能正他,必已自正;凡不能正他,必是自正不足。举例:讲师所讲的内容,没有感染学员,必是没有感动自己。

 

第三个原则:能随问答。

 

能随问答不是指你与能力“随便问,随便答”,而是有能力“随其根性而教导之”。这个法门是教学的关键。真理只有一个,但是众生根器不同,所以他们学习的节奏、速度、方式各各差别。自正以后的讲师,阐述真理时犹如下雨,而学员根器不同,就如大地上的小草、灌木、丛林,他们都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吸收雨水的大小。对于小草来说足够的水量,对于丛林来说却是杯水车薪。众生的根性不同,犹如植物习性不同,有些喜阴、有些喜阳;有些喜旱、有些喜涝,有些娇生惯养,如温室中的花朵;有些傲雪欺霜,如万丈峰顶之寒松。自正的导师,犹如园丁,各因根性,而教导之。所以能随问答的关键是“随”。能随的关键是能知,能知的基础是自正。能随的第二个关键是愿随。愿随的基础是仍然是自正。

 

“随”字也是儒家的核心,整本《论语》问“仁”几十处,答案各不相同,原因何在呢?无他,问的人根器品性各不相同。比如:关于“知行”主题的问题,曾经有不同的学生问过。子路问:“知道了就可以去做了吗?”孔子回答说:“上面还有父母,怎么就能够去做呢?要选征求父母的意见然后才行动”樊迟问:“知道了就可以去做了吗?”孔子回答:“那当然,知道了就应该赶快去做。”曾子听到了就很疑惑:“相同的问题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答案呢?”孔子说:“子路太过勇猛,所以我要抑制一下他的冲动。樊迟做事太过犹豫,优柔寡断,所以我要激发他的激情,鼓励他的冲劲。”这就是随其根性不同而教导之。

 

还有一个例子:有一次子贡向孔子表白说:“我不想别人勉强我的东西,我也不想强加给别人。”如果你是孔子,你会如何回答呢?孔子是高度“自正”的导师,他了解子贡的状态,也明了子贡要去的方向和成长的目标。所以就很恳切地回答说:“子贡啊,这不是你能达到的。”每次读到这一段的时候,我都非常感慨,要多少的爱和慈悲才能让一个老师可以这样诚实的回应自己的学生呢?

 

又比如在论语中记录的孔子的不同学生在不同的情景和心态下问过孔子不同的问题,大多和什么是“君子”有关。孔子的答案每次都不一样。其中的一个答案说,“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这是针对该学生心胸格局不够,需要拓展而回答的。有一次他又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是为了鼓励学生分别义利,激浊扬清而回答的。他又说:“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这是为了让出身富贵的学生注重个人修养而回答的。有一次,一个学生看到自己的老师一辈子坚持正道,道德修养很高,可是却郁郁不得志,对追求个人修养的价值有了疑问,志向有些动摇,就问孔子,君子也会穷吗?孔子回答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这是为了鼓励穷学生坚定信心,抱仁守礼,不费正道而回答的。孔子给我们做讲师的提供了大量能随问答的范例,不愧是万世师表。

 

第四个原则:善解因缘义。

 

讲师说法,要了解问题其实是不重要的。旧的问题消失了,新的问题会再生。甚至一个旧的问题会扯出很多新问题。那么当我们回应问题的时候,我们要关注什么呢?我们要关注在当下,学员提出问题的背景、环境、氛围,所有和问题相关的外缘和内因。要关注的是提出问题的这个人,以及在问题背后的渴望。要随众生的根器不同而说法,除了对众生的心有感应有了解以外,就需要对因缘有足够的了解。要了解对这个人来说,现在的空间说这些话是否确当。现在这个时机,是不是说这些道理或给出这样建议的最好的时机。如果空间和时间都不合适,那就坚决不说,不说比说了后悔好。

 

善解因缘义的第二个层面是善于利用因缘方便说法。看看圣经中耶酥教导学生,无不是充分利用环境使用比喻来说法的。当因缘成熟的时候,这样的方便说法就能深入到学生的心灵深处。我们周围的任何环境,凡是可以观察到、可以被感受到物品,都可以用来作为说法的资源。记得有一次,我在训练讲师的时候,为了说明训练师应该保持平等心的道理,使用很多说明的方式,学生还是没有真正明白。我看到桌子上有一些茶杯、水果、杂物。我就顺手拿了过来,一边讲一边移动物体。这样的直观教学让学生有了很直接强烈的体验。

 

善解因缘义的第三个层面是善于在内因和外缘中找到符合学生问题的突破口,从中锲入。拓宽学生的思维,把他们带到更大的空间。这样的技术有很多的。有时候解决内因的问题我们从外缘去说,有时解决外缘带来的问题,我们从内因中切入来说。有时候我们谈论其中的因缘的对应关系。有时候是多元的因对一个缘,有时候是多个缘对一个因。方便说法,自由自在。在这方面,六祖的教导自己的学生说法的“三十六对法”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