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古诗词里的美女
个人日记
李太白有一句诗:美人如花隔云端。单看“美人如花”这四个字,似乎有些香艳和流俗,寻常的文人墨客市井小民都爱信手拈来这个现代的比喻,用滥了,便坠入了俗的风尘。偏偏这四个字的后面又缀上了“隔云端”三个字,一下子便有了距离感,立刻有了不凡的意境。美人如花,却隔了云端,美人虽美,却是看得见够不着,心中的思念便如同长了脚,有了痒痒的感觉,才下眉头,又上心头。
《诗经.卫风.硕人》中有句: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巧笑倩兮,美目顾盼。
《诗经》与其说是诗,不如说是民歌,民间歌谣,因为这些词句的表现形式多半为唱本。想来一个女子,手指纤细柔软,脖子白而长,牙齿如瓠瓜子一样整齐,额头宽宽眉毛弯弯,微微一笑露出两个酒窝,眼波顾盼流韵。这样一个美丽的女子,大约没有经过诗书礼仪的熏化,举止行动、眉目之间有着一种天然的风情。
《长恨歌》中有句: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这两句出自唐朝诗人白居易的笔下,诗人不惜浓墨重彩,描述了一个缠绵悱恻的爱情悲剧。美人回眸一笑,让所有的人失去了颜色,何等的雍容,何等的惊艳,让人想起李太白笔下的“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云霞一样的衣裳,牡丹一样的妆容。同样的国色天香,同样的清丽绝尘,两位诗人的笔下,描述的却是同一个人。
汉代乐师李延年有一首《佳人曲》: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如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大才子李延年有做广告的嫌疑,开篇很平,北方有一个美丽的女子,衣袂飘飘绝世独立。关键是转折得好,千万别看,将士们看一眼丢了城池,君王看一眼倾了国家。最要命的最后一句,丢了城池丢了国家都不要紧,如果再不看一眼,就再也看不到了,所谓过了这个村再没了这个店。武帝的好奇心起,看了一眼,结果纳其为妃。这是李大才子策划最成功的的案例。因为这个美女是其妹妹,他因此跟皇家攀上了亲戚。
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赋》里说:东家之女,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编贝。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然此女登城窥臣三年,至今未许也。这几句和李延年的《佳人曲》有异曲同工之妙,不同的是李大才子是为了隆重推出自己的妹妹,而宋玉虽然描写的是邻家美女,但却是为了自己撇清。邻家美眉,不高不矮,不胖不瘦,白得恰到好处,嫣然一笑。能迷倒很多人,这样一个美丽的女子对他动了芳心,暗恋了他三年,他都没答应。窃以为,宋玉这个人,如果不是超级自恋,就是那个什么。
古人说 :食色性也。喜欢漂亮的人、事物,是人的本性。
最近在一篇文章中看到美人如花的三种比喻:一种女人,清馨雅致如空谷幽兰,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淡,静静地吐露自己的芬芳。另一种女人,热烈奔放如俗世玫瑰,开得绚烂,香得浓郁,热热闹闹地在红尘走一遭。还有一种女人,如篱笆边的豌豆花,一年有三季都在开,温暖家常,平凡美丽。
美人如花,隔了时间和空间的美人,便如隔了云端的美人,把茶握盏时,凭空多了一份怀想与遥望。
(文:积雪草 制作:悠悠岁月)
文章评论
清音
悠悠,你是哪种花?[em]e102[/em] [em]e113[/em] [em]e163[/em]
野枫
嗯,思念都长脚了,再长上对翅膀,还怕她隔云端?[em]e179[/em][em]e163[/em][em]e128[/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