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美玉不琢”和“瑕玉巧琢”

个人日记

玉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脉。

从纵向上看,从新石器时代晚期用以劳作的玉刀、玉斧,到红山文化及良渚文化中出土的玉饰品,至两周时期祭祀天地四方及代表等级尊卑的六器、六瑞,至封建时期代表国家最高权力的玉玺及文人士大夫把玩的各式玉器,玉始终以高贵、典雅、廉直的身影出现在中国历史上的各个时期,并且影响着国家的稳定和人们的言行。而作为各类玉种中的佼佼者,和田玉以美丽、合理稀缺的优势,尤其受到人们的重视。

从横向对比,世界很多国家皆产宝石,如翡翠、钻石、红蓝宝石、猫眼石、祖母绿等,然而上述宝石的美是外露的、耀眼的,代表着西方文化开放、热烈的特点。而软玉,特别是和田玉,其光泽温润内敛,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代表着东方文化神秘、古老、含蓄的性格。《孔子家语》中记载子贡问孔子:“为何君子认为玉比较高贵而石头比较低贱?是因为玉比较少而石头比较多,物以稀为贵吗?”孔子说:“不是你想的这样,因为玉有品德有内涵,这是它区别于石头的最重要之处。以前君子把玉当做自身修为的比照物。”由此可见,孔子对玉的态度是“首德次符”。而作为中国的“圣人”,孔子的观点即代表中国数千年来的主流观点。因此,国人爱玉,不仅爱其美丽的外表,更重视其作为“君子典范”的内涵。以上两点可以看出,玉,尤其是和田玉,可当“中国的宝石”之称谓而无愧!按照离原生矿的远近,和田玉分为山玉、山流水、籽玉、戈壁玉等,其中以籽玉的品质最优、价格最高,同时也最为稀缺。和田籽玉的开采方式经历了从拣玉、捞玉、踏玉到挖玉的转变。开采方式的转变说明和田籽玉的数量已相当稀少。数年前的玉龙喀什河河床一度曾停留着无数台挖土机,但即便借助于现代化的工具,往往也需要花费很长时间和很大的经历才能有所收获。

看到挖玉给自然环境带来的严重破坏,以及一块又一块珍惜、美丽的和田籽玉由于人们的惯有思维而被雕琢,我很心痛。于是数年前我大胆地提出一个看似有悖古训“玉不琢不成器”的观点——美玉不琢,其含义是:“稀有的、珍贵的、完美的和田籽玉原石不需要人为可以雕琢,就能呈现它本身固有的神韵、天然的质地、形态、光泽、皮色之美。”这个观点一经提出,立即得到玉石界、珠宝界、文化界、传媒界、政界等各方的认同,“美玉不琢”的深层次含义也正逐步被人们发现和利用。大自然创造了世间万物,并将万物合理安排,环环相扣。从美学意义上来讲,只要大自然造就的事物都是合理的(存在即合理),都是美的。大自然创造的完美和田籽玉无需雕琢,因为大自然本身就是伟大的雕刻家。现今人们风行人造之美,如整容等等,这些必将给社会带来虚假、拜金等问题,造成不和谐的因素。“美玉不琢”提醒我们敬重自然、珍惜天造之物、追求天然之美,以天然之美为主,人造之美为辅,尽量保持和还原事物的本来面目。

后来,为了进一步完善“美玉不琢”的理论,我提出另外一个观点——瑕玉巧琢,其含义是对一些本身存在瑕疵(如纯度不够高、有花、有绺、有裂、形体不够完美等)的和田玉,通过巧妙的构思和精细的雕琢,将其隐藏的美挖掘出来,展现在人们面前。“瑕玉巧琢”是对“美玉不琢”的补充,是更加全面和辩证地看待问题。世界上的和田玉无非两种:美玉和瑕玉。对这两种玉的区别对待是中国和田玉玉文化界的一次革新,除了能更好地保护和利用中国人的宝石和田玉外,还具有非常重大的社会意义和经济意义。

首先,我从时代上将中国玉文化划分为以“玉不琢不成器”为核心理念的中国古代玉文化和以“美玉不琢”、“瑕玉巧琢”为核心理念的中国现代玉文化。中国玉石界泰斗杨伯达先生将玉文化分为“巫玉”、“王玉”、“民玉”三个时期。王玉时期至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截止,而辛亥革命之后由于战乱、社会不稳定等因素,玉文化一直没落。20世纪80年代初,由于改革开放,中国进入市场经济,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兼具物质和精神双重价值的和田玉重新走入人们的视野,并且成为人们所追捧的对象。但这个时候,和田玉仅仅作为一种商品进行市场流通,且其市场混乱。许多和田玉交易场所鱼龙混杂,真假难辨。人们没有很好地规范和田玉市场,更没有将和田玉产业跟和田玉玉文化相融合(通常玉学专家研究的玉文化仅仅局限在玉器文化领域)。我之前提出“美玉不琢”、“瑕玉巧琢”及“中国现代玉文化”等概念,一方面能够让人们更好的辨别美玉和瑕玉、真玉和假玉,另一方面也弥补了当今玉文化界理论与实践、学术与产业相脱节的缺陷,更对今后和田玉玉文化的发展方向提出指导性的意见。这些理念是对中国古代玉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古代玉文化在新时代的一种延伸和拓展。

其次,“美玉不琢”和“瑕玉巧琢”符合当今创立和谐社会的理念。这可以从人、自然环境、社会等三个方面进行理解:

1.玉与人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古代“君子比德于玉”,人们赋予玉精神和品德,并将玉作为自身言行的参考标准,这很好地规范和约束了人们的行为举止,直到今天仍然适用。《三字经》中讲:“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这句话的重点在后半句,拿琢玉成器来比喻育人成才。今天,我们提出“美玉不琢”和“瑕玉巧琢”,其含义就是因材施教,对于不同人,发现并抓住他们各自的优缺点,从而将他们培育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另外,“美玉不琢”所体现出来的巨大的包容性和博爱精神,对于当今的年轻人也有重要教育意义。

2.人类物质文明的高速发展是以疯狂地攫取地球资源和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的。今天,虽然很多人已经意识到要慎用资源、保护环境,但却很少有人去做。“美玉不琢”和“瑕玉巧琢”的提出,从保护和慎用和田玉资源出发,进而发展到保护、慎用所有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保护自然环境,当然,人类的发展不可能对环境没有任何影响。因此,“美玉不琢”教导我们保护自然,而“瑕玉巧琢”则教导我们合理的改造自然,从而实现绿色、生态、人文的可持续发展,造福子孙后代。

3.由于科技的高度发达,世界各国之间往来日益密切。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各国在经济和文化交流中,往往文化大国占有主导优势,容易影响其他国家和地区。我曾经看过一句话:世界上两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只有每个民族都保留和发扬自己的传统文化,同时吸纳、借鉴外来文化,才能实现“多元化的世界大同”,多种颜色组成的世界才更丰富多彩。由于过去一两个世纪中,由于各种因素,中国的传统文化传承已出现断层,现在我们继承、发展、弘扬中国玉文化,就是告诉那些盲目“哈洋”的年轻人,我们先祖曾给我们留下一笔多么珍贵的文化宝藏。同时,要让世界进一步了解、接受、认可中国,除了经济、政治等因素外,文化认可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

第三,“美玉不琢”和“瑕玉巧琢”创造了一条高端的文化产业链,这是中国产业改革的先驱。为了让“美玉不琢”和“瑕玉巧琢”的理念更好、更快地走进人们的生活,从而丰富并改变人们的生活,需要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象的物质,为人所用。玉石在“美玉不琢”的指导下诞生了中国和田籽料原石珠宝首饰(简称“原石珠宝”,即以完美的、珍贵的、未经雕琢的和田籽玉原石为主体宝石,伴以其它名贵宝石及贵金属,依势而造的珠宝),而在“瑕玉巧琢”的指导下则诞生了中国盛世玉器(简称“盛世玉器”,即将不够完美的和田玉和精湛的玉雕工艺相结合而造就的玉器皿、玉手镯、玉山子、玉把件等具有材料珍稀、绿色设计、循环创意、工艺精湛、保值增值等优势,目前已代表中国本土高端品牌走入国际市场并占有一定份额。

我们知道,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农业大国,以庞大的人口基数和劳动力来发展经济。一个国家的真正富强,其文化输出率和国际一线品牌的拥有量是一个重要的硬性指标。改革开放以来,国人的生活水品迅速提高,同时国际形势日新月异。今天,东部沿海地区人们的生活已基本达到小康水平。这时,需要通过我们的智慧来指导我们的产业,用穿衣理念来实现更多的经济价值,并且涌现出一批国际品牌。“美玉不琢”和“瑕玉巧琢”的产业实践走在了时代的前列,不仅符合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精神,而且成为时代的代言者。我相信,将来会有更多的产业和更多的企业走到我们的行列中来。

望前路,道远任重,坚持弘扬、推广“美玉不琢”和“瑕玉巧琢”,使其对人类生活作出贡献,是我的使命。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