亁隆御用香墨
手机日志
“御书房鉴藏宝”玺形墨,这类题材的墨品多见于清中期乾隆年代,当时文房用具设计精巧,形式多样,除实用类外,还别出心裁地用不同质料塑造了专供玩赏和摆设的文房器物,因为墨的可塑性强,所以以墨为原材的各式仿文房用品也应运而生,如墨砚、墨玺、墨笔筒、墨床、墨砚屏、墨古琴等等。这些具有典型宫廷艺术风格的墨品,都是御书处墨作和墨刻作的能工巧匠心血之作,它向人们展示了清中期皇家造墨的高超水平。这些御制墨品的特点根据我掌握的资料可以归纳为:
一、文具式墨大都按器物实际大小尺寸仿造,不刻意缩小和扩大。如乾隆御题龙纹砚墨长十八厘米,恰似一方实用的砚台;1996年北京翰海在拍卖会上拍出46.2万元天价的御制“天府永藏”玺形墨(方径13.3cm)就是完全仿玉玺样式制造。
二、图案文饰规整,以龙形海水纹,祥云凤凰,吉祥饰物为基本主题,形式较单一。
三、墨刻以高浮雕与浅浮雕技法表现内容,立体感强。御墨大多周体施漆且厚重,因而减少了墨中水分流散,能保百年不裂。其装饰采用填金施银,绚彩夺目。
四、造墨用料考究,可以讲是不惜工本,精工细作。我在《内务府墨作则例》中,发现了一张造墨用料清单:“闲桐油四百斤,猪油二百斤,苏木三斤,生漆二斤,紫草二斤,广胶二十两,白檀香十二两,排草八两,零陵香八两,和墨用熊胆四两,猪胆八十个,冰片十两,麝香五两。”另外还加熬胶用煤八百斤,炭二百四十斤。这样名贵的原料集合一起,难怪故人有诗云:“一丸佳制有余馨,御墨从来举世尊。”
笔者所藏的这件“御书房鉴藏宝”玺形墨,便是上述题材墨品种的一个品种(见图片)。墨玺高10.50厘米,宽9.20厘米,厚5.20厘米,重 克。墨面以阴刻和浅浮刻技法构成。墨玺浮刻呈多个层次,墨玺纽部二条行龙呈缓缓行走状,整条龙为水平状态的正侧面,纽顶部中央有一珠状物,行龙分两侧双双相向,构成双龙戏珠的画面。 墨玺两侧正立面中央,分别有竖排篆文阴刻填金“御用”和楷书阴刻填金“乾隆甲午年余月制”字样,由用浅浮刻的坐龙各两条分坐两侧护卫。坐龙呈正襟危坐的形式,头部正面相向对视,四爪以不同的形态伸向四个方向,龙身向上蜷曲后朝下作弧形弯曲,姿态端正,庄重严肃。在封建社会中,坐龙是一种尊贵的龙纹祥。墨玺印面为椭圆型,用篆书分二排阴刻描朱“御书房鉴藏宝”六字。墨玺龙身均施金彩,玺身施漆,温润莹洁,墨玺散发出的阵阵幽香,经久不散,沁人肺腑。
据《大清会典事例卷》载:内务府御书处墨作成立于康熙年间,是内务府管下一个机关,下设墨作专司制墨事。“御书处设四作,曰刻字作,曰墨作,曰裱作,曰墨刻作,各设库掌匠役以司其事。”至乾隆初年,因所造墨不合乾隆帝高雅的品位追求,故于乾隆六年下诏“江宁织造府新安产墨乡名手入京教习”。当时歙县墨家汪近圣次子汪惟高和吴庆禄应诏,第二年得佳墨十函,“御览皆称旨”。从此御书处墨作融合了民间顶级良工的绝艺,在墨的造型、用药、和胶诸多方面都有所突破,并大量随乾隆帝趣味导向制作墨品,这也是乾隆时代御墨佳品倍出的原因。
御书处墨作制墨规模相当庞大。清代吴振械《养古斋丛录》载:“供御之文房四事,别类,称名,不可胜记。端凝殿为乾清宫东配殿,藏康熙,雍正,乾隆间所用砚墨。墨为御书处所制,三朝各二千挺,其形式不一也。”这样多的数量,还有历年徽州地区例贡墨,大臣们进献贡墨,皇帝书写是用不完的,用途何在呢?一为研拓法帖和刻版印刷。皇宫中收藏很多珍贵法帖需用御墨夹研拓,乾隆五十四年完成的文献《四库全书》用宫殿刻版印刷,其佳墨便以上品御墨中取用。二是颁赏臣工之用,如贵庆所撰《赐墨楼纪恩诗序》载:“道光丁酉上元后一日,贵庆以礼部尚书预西苑臣宴,拜赐御墨一函,计二十笏……”三是墨为文牍之品,乾隆帝曾作“御制咏墨诗”一篇,充溢着对墨的热爱,帝王为书为画之暇,把玩情趣,闲中求乐,墨戏自娱,墨品自然成了装饰案头赏玩之物也。
虽然乾隆时期御墨佳品倍出,但经过几百年的自然毁损,时代的变迁和历次政治运动的人为破坏,现在想要觅得一锭乾隆时代的御墨佳品,难如登天,笔者有幸得之,实乃缘也。
一、文具式墨大都按器物实际大小尺寸仿造,不刻意缩小和扩大。如乾隆御题龙纹砚墨长十八厘米,恰似一方实用的砚台;1996年北京翰海在拍卖会上拍出46.2万元天价的御制“天府永藏”玺形墨(方径13.3cm)就是完全仿玉玺样式制造。
二、图案文饰规整,以龙形海水纹,祥云凤凰,吉祥饰物为基本主题,形式较单一。
三、墨刻以高浮雕与浅浮雕技法表现内容,立体感强。御墨大多周体施漆且厚重,因而减少了墨中水分流散,能保百年不裂。其装饰采用填金施银,绚彩夺目。
四、造墨用料考究,可以讲是不惜工本,精工细作。我在《内务府墨作则例》中,发现了一张造墨用料清单:“闲桐油四百斤,猪油二百斤,苏木三斤,生漆二斤,紫草二斤,广胶二十两,白檀香十二两,排草八两,零陵香八两,和墨用熊胆四两,猪胆八十个,冰片十两,麝香五两。”另外还加熬胶用煤八百斤,炭二百四十斤。这样名贵的原料集合一起,难怪故人有诗云:“一丸佳制有余馨,御墨从来举世尊。”
笔者所藏的这件“御书房鉴藏宝”玺形墨,便是上述题材墨品种的一个品种(见图片)。墨玺高10.50厘米,宽9.20厘米,厚5.20厘米,重 克。墨面以阴刻和浅浮刻技法构成。墨玺浮刻呈多个层次,墨玺纽部二条行龙呈缓缓行走状,整条龙为水平状态的正侧面,纽顶部中央有一珠状物,行龙分两侧双双相向,构成双龙戏珠的画面。 墨玺两侧正立面中央,分别有竖排篆文阴刻填金“御用”和楷书阴刻填金“乾隆甲午年余月制”字样,由用浅浮刻的坐龙各两条分坐两侧护卫。坐龙呈正襟危坐的形式,头部正面相向对视,四爪以不同的形态伸向四个方向,龙身向上蜷曲后朝下作弧形弯曲,姿态端正,庄重严肃。在封建社会中,坐龙是一种尊贵的龙纹祥。墨玺印面为椭圆型,用篆书分二排阴刻描朱“御书房鉴藏宝”六字。墨玺龙身均施金彩,玺身施漆,温润莹洁,墨玺散发出的阵阵幽香,经久不散,沁人肺腑。
据《大清会典事例卷》载:内务府御书处墨作成立于康熙年间,是内务府管下一个机关,下设墨作专司制墨事。“御书处设四作,曰刻字作,曰墨作,曰裱作,曰墨刻作,各设库掌匠役以司其事。”至乾隆初年,因所造墨不合乾隆帝高雅的品位追求,故于乾隆六年下诏“江宁织造府新安产墨乡名手入京教习”。当时歙县墨家汪近圣次子汪惟高和吴庆禄应诏,第二年得佳墨十函,“御览皆称旨”。从此御书处墨作融合了民间顶级良工的绝艺,在墨的造型、用药、和胶诸多方面都有所突破,并大量随乾隆帝趣味导向制作墨品,这也是乾隆时代御墨佳品倍出的原因。
御书处墨作制墨规模相当庞大。清代吴振械《养古斋丛录》载:“供御之文房四事,别类,称名,不可胜记。端凝殿为乾清宫东配殿,藏康熙,雍正,乾隆间所用砚墨。墨为御书处所制,三朝各二千挺,其形式不一也。”这样多的数量,还有历年徽州地区例贡墨,大臣们进献贡墨,皇帝书写是用不完的,用途何在呢?一为研拓法帖和刻版印刷。皇宫中收藏很多珍贵法帖需用御墨夹研拓,乾隆五十四年完成的文献《四库全书》用宫殿刻版印刷,其佳墨便以上品御墨中取用。二是颁赏臣工之用,如贵庆所撰《赐墨楼纪恩诗序》载:“道光丁酉上元后一日,贵庆以礼部尚书预西苑臣宴,拜赐御墨一函,计二十笏……”三是墨为文牍之品,乾隆帝曾作“御制咏墨诗”一篇,充溢着对墨的热爱,帝王为书为画之暇,把玩情趣,闲中求乐,墨戏自娱,墨品自然成了装饰案头赏玩之物也。
虽然乾隆时期御墨佳品倍出,但经过几百年的自然毁损,时代的变迁和历次政治运动的人为破坏,现在想要觅得一锭乾隆时代的御墨佳品,难如登天,笔者有幸得之,实乃缘也。
文章评论
粉嫩小B求操
太经典了,来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