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游客眼中的日本

个人日记

  •  
      日本的服务是服务业的楷模

      日本的商业服务,确实周到的让人不好意思,我有一次到一家大书店去买书,在一楼转了一圈,没找到想要的,就去收银台问一个收银小伙子,他听了我的话之后,拿出便签纸把我要的书名写出来,让我确认一下,然后把收银台上的牌子翻转成“暂停服务”,带着我到楼上,对楼上的服务生说:这位先生想找这几本书,麻烦你帮他找一下。又转过来对我说,这位同事帮你找,请不要着急。然后才下楼去,楼上的这位小伙子带我找了一大圈,基本上找到了我要的书,还差两本他们没有的,他一再向我道歉,说真是不好意思我们这里没有了,只能麻烦您到其他地方去看下。如此的态度反而让我感觉无所适从,国内的书店极少会有这样细致的服务吧。

      另一个朋友也有过类似的感触,她在著名的药妆店松本清买化妆品的时候,想给妈妈买一套适合中年妇女使用的,在挑选的时候一个服务员主动走过来和她说明这类不适合她的年龄用,当了解到是要为妈妈选购的时候,又推荐了几种适合中年女性使用的套装,并分别介绍各自的特点,并包含哪些赠品,非常详细。最后她总结道:在国内买化妆品哪会给你赠品?那些营业员都自己留下了!

      很多到过日本的人,都会有类似的经历,日本人似乎总是彬彬有礼,在日本几乎看不到有人吵架,甚至年轻人在街头嬉笑打闹的都很少,汽车驾驶都注意避让行人,在闹市里都听不到喇叭声,买东西虽然不能讲价,但是也不会遇到漫天要价的商家,所有的服务业都体贴周到……有人说,我们国家枉称礼仪之邦,比日本可差太多了。

      日本真的是礼仪之邦吗?

      前些日子读了王东的《别跟我说你懂日本》,他在文中就提到了这个问题,并从道德体系的角度加以分析,他认为绝不能因为两国礼仪表现的差距就断言日本比中国更文明,并引用了韩东育的文章进行说明,中国儒学仁重于礼,主要讲内心的修为,而日本的道德观念受荀子“礼”的影响更深,主张“以外化内”,用外在礼仪的约束来塑造性格,因此在外在理性的环境的约束下,大家都不得不遵守各种礼仪,但是人毕竟是感性的,总是在这样一种过度和谐的环境下,很多真实想法和感情都被长期压抑,压抑——正是日本人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特征。

      东京的大街上最喧闹的人群,不是中学生、也不是主妇们,而是借酒浇愁的上班族,我就亲眼见过一群西装革履的上班族从居酒屋出来,一面唱歌一面大声喧哗,全然不顾及周围人们的眼光——也只有借助酒精,他们才能将自己长期压抑的感情宣泄出来吧?作为社会动物,人必须要遵从社会主旨,但是本性得不到释放,就十分痛苦,压抑的久了,要么通过另类的途径释放,要么就把自己的痛苦终结掉,这也是为什么日本人的自杀率是世界第一;而日本的公关业又那么发达,很多人只不过是想找个善解人意的陌生人聊聊天,倾诉一下心中的苦闷;当然还有昌盛的色情产业和上不得台面的援助交际,全都得益于日本这个民族长期压抑的性格,而有些个别日本人到了中国,发现可以随意闯红灯、随便吐痰,久而久之也就放浪形骸,乐在其中了。

      数量惊人的名胜古迹

      说起日本的名胜古迹,就算不太熟悉日本的也能说出几个来,而喜欢日本的更是如数家珍,日本虽然只是几个岛,但是地理风貌变化多样,加上日本人也比较能发掘,所以自然景观数量不少,人造的更是不胜枚举,在《太阁立志传》游戏中,设定了全日本三十六景供玩家发掘,比如富士山、室户冲、樱岛、琵琶湖、鸟取沙丘等,至于大阪城、金阁寺等更是日本人家喻户晓的历史古迹。

      诸如三十六景之类的,我一个都没有亲眼见过,不敢妄加评论,只在北海道看过著名的活火山昭和新山,其实在山脚下看,也只不过是一个冒着烟的小山包,不过是70年前从平地上钻出来的,好看不到哪儿去;不过北海道的自然景观的确保护的很好,虽然我去的不是季节,看不到绚烂的薰衣草田,但是在山路上向下望去,一片绿色蜿蜒至海边的港城,阳光透过云层洒在海面上金光闪闪,非常美妙。著名的洞爷湖也是清澈见底,清晨在薄雾中望去,湖心火山岛若隐若现,给人以迷离飘渺的感觉。

      到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下日本自然景观的环境保护,首先是日本比较注重控制环境污染,整个北海道只有一家造纸的重工业工厂,其他地区都是养殖业、轻工业和手工业居多,而对于人造古迹的养护也非常细致和频繁,比如京都和奈良的多处古迹里,无论什么时候总有几处在维护中,而日本人也没有那种“到此一游”或者“XX我爱你”之类的留言习惯,对于垃圾丢弃和处理也很重视,所以名胜古迹的环境都非常整洁清净,相比之下国内很多景点随处可见的矿泉水瓶、食品袋和乱涂乱画,就大煞风景了。

      日本对于古迹似乎非常热衷,因此数量也多得惊人,以今年的大河剧《龙马传》为例,每集的结尾都会介绍一个和剧中人物或者故事有关的古迹,有时是一所故居,有时甚至只是一块牌子,日本的这种趣味不知道该不该算追星热,就连某武士练剑地、某大名切腹地之类的也会被立块牌子纪念,特出名的是东京六本木一座大厦里,立了一块碑,写着“乃木希典出生地”(注:乃木希典是明治时期日本陆军元帅,极端军国主义者,因为取得了日俄战争的胜利,被尊为军神),和我在黑龙江白河郊外看到的,在农田里被栅栏围起来的一块石头,上面写着“金兀术出生地”,待遇不能同日而语。即使是在小城市里甚至在乡下,不经意的某座桥或者房子就有个故事,这也是日本人一种难得的浪漫主义吧。

      日本人眼中的中国人和世界眼中的日本人

      现在我国的经济形势很好,很多人都有余钱可以出国旅游,出门旅游遍览四方风物,增阅历长见识,本来是件好事,但是不小心也会把不太好的一面暴露给别人,坦率地说,中国大部分人口闭关自守了上千年,没见过什么世面,出门之后很多陋习纷纷都被外国人看在眼中,至于世博会在自己家门口丑态毕露,已经让人羞于开口了。

      日本人虽然也礼貌的接待中国游客,但是未必真的尊重中国人,不仅仅是日本人,很多外国人都觉得他们见过的中国人大多数都难以理解,为什么他们不看我们的艺术、我们的文化,只是疯狂的买东西?为什么他们不排队,很喧闹,不遵守秩序?

      我们应该怎么解释?是因为那只是少数人吗,只有素质差的少数人才出国旅游,而高素质的大部分人反而只在国内呆着?我想我们应该正视自己,正是因为经济发展,我们才有机会走出去,而走出去则是为了认识世界,从而更好的发展,我们有一些长久以来的陋习,这无可厚非,正是因为走出去了,看到了差距,才更应该裨补缺漏,自我完善。

      我手上有一些关于日本海外旅游的数据,日本从1964年重新开放海外旅游,到70年还只不过100万人,但这一数字高速攀升,到96年已经达到了1700万,直到现在日本出境人口数量大概在1800万左右,但7、80年代,其他国家的人都是怎么看待日本人的呢?高桥敷教授在70年所写的《丑陋的日本人》一书,告诉了我们刚刚开始重新面对世界的日本人,当时别说欧美,就连拉美国家都看不起日本人,认为他们是难以理解、不善交流、行为粗俗而性格卑劣的种族,而日本人自己也怀有强烈的自卑心理,觉得在外国人面前抬不起头来,出国旅游被人歧视,还有如果移民了就必须要衣锦还乡不然让人瞧不起等等的观念。但是这并不妨碍在短短二十年之后,日本成为一个无论在经济国力还是国民素质上,都能在国际上扬眉吐气的国家。日本人能做到的事情,我们中国人做不到吗?

      虚幻的“中日友好”——中日关系三十年嬗变

      呐喊了几十年的“中日友好”的口号,终于在近日发生的钓鱼岛事件发生之后寿终正寝了。

      想必国人正值义愤填膺、痛骂小日本占我领土、扣我船长、其罪当诛、天理难容的时候,极少有人会想到本次事件另一方的广大群体——日本民众是怎么看待此事的。

      日本民众的反应,其实相当的冷淡。但两国关系的更加恶化,是显而易见的。

      对于日本民众来说倒没什么,根据2007年的调查显示,对中国表示“无亲近感”的比例已经占到了近80%,情势似乎已经很难更糟糕了。然而就在30多年前,同样这个调查的数据和现在正好是相反的,有近80%的日本人主张对华亲近和友好。

      这30多年里,究竟是什么使得中日关系恶化到如此地步?

      这要从二战结束后说起。

      二战以日本投降而告终,日本国内的右翼势力遭受了沉重打击,从此长期在边缘徘徊,而左翼势力趁机兴起,不久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在对日索赔问题上做出了宽容的姿态,不向日本索取战争赔款,当然当时做出这样的决定主要是考虑到国际形势和外交需要,但对于已经国力空虚、百废待兴的日本来说不啻于雪中送炭,让日本的左翼派和亲华人士获得了鼓舞,积极和我国进行接触,而日本国内的民众普遍也存在着对中国感恩戴德的情绪,其后的20多年中,两国关系并无实质性的进展,来往很少,因此双方的态度也就停留在对战争赔款问题上双方的“中国不提,日本不忘”态度,相安无事了很久。

      期间发生了朝鲜战争,中朝联军经过奋战击败了美军,日本是美国的保护国,但对于美军派兵驻扎日本,干涉日本内政,很多日本人非常反感;因此虽然盟国战败,但日本国内并没有对中国产生负面情绪,反而私下里因为让美国人吃了亏,而对中国有所好感。

      中日恢复邦交是在1972年,很多老人还记得“中日友好”的口号就是在那个时候开始被大量提及的,两国政府纷纷表现出友好态度,而据记载当时日本很多的民间团体也纷纷向政府请愿希望能够恢复和中国的正常外交关系。

      一切都看上去很美,两国在1972年签署了《中日联合声明》,重新建立外交关系,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周恩来总理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久两国之间的派遣留学生、商业贸易、技术交流也开始日益增多,很多场合都打出了“一衣带水”、“友好邻邦”等口号,那时候没人提南京大屠杀、索赔、保钓之类的事情,日方在技术上和资金上也给予我国很多支持,事情进展之顺利有点不可思议。

      然而历史告诉我们,从来都没有什么美丽的梦,对于国家来说,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

      中日顺利的重新建交,是因为两国有了共同的威胁——苏联。

      二战之后,冷战的阴影始终笼罩着世界,作为苏联的邻国和敌国,日本的自危不言而喻,正值70年代以后中苏关系急剧恶化,中国国内也不得不筹备对苏防御策略,而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这句话可谓外交的不二准则,日本政府不断向中方示好,而我国也需要和日美缓和外交关系,以增加应对苏联的筹码,所以中日恢复建交其实是出于国家战略的各取所需,而作为在三个大国夹缝之间求生存的日本,维护良好的外交关系更是必要的手段。

      据2004年6月1日香港《大公报》报道,“1972年中日签订外交条约时,中国决定不向日本索取战争赔偿,而日本承诺经援协助中国经济建设。这项内容虽然没有公开,却是当时毛泽东、周恩来与田中角荣、大平正芳两国政府首脑之间的默契。”从1978到2006年,日本持续向中国注入了大量低息贷款、无偿赠款和无偿技术支持,是对华援助贷款金额最高的国家。

      虽然在外交关系上存在着种种利益因素,但两国人民在7、80年代的交往大多都是纯洁和朴实的,日本来访人员和专家等在我国都受到礼遇,中方遣日人员和留学生所见到的也大都是亲切的笑脸。当时两国民众的亲善感有目共睹,1973年,小松左京在他著名的科幻小说《日本沉没》中,甚至描写了日本面临沉没危机时,中国政府无条件派遣船只进行慷慨救援的情节,这在今天几乎是无法想象的吧。

      然而中日友好睦邻关系,只是在特殊的国际形势下产生的特殊的两国关系,这一关系发生变化并无明显的转折点,但是1991年底苏联解体无疑对这一关系的转变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因为冷战威胁的解除,政府之间紧密合作对于双方来说都变得不再必要,政府的态度映射到媒体上,就对普通民众产生了导向型的影响。

      蜜月期结束后,双方都把之前避而不谈的历史问题端出了台面,因为所处的立场不同,在这一问题上出现分歧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中日邦交的裂隙由此加深。

      日本学者天儿慧教授的《21世纪中日关系与日本的展望》一文,我觉得对阐述当下中日关系的态度和观点相当中肯,有兴趣的同学可以一读。作为亲华的历史学者,天儿教授除了指出日本政府和少数右翼势力的某些不当作为之外,也对一些根本性的分歧进行了阐述,然而他还有一些对于中方态度的疑问:日本国内军国主义始终是少数势力,而中方为何总在宣扬日本军国主义复活论调;日本的官方声明和历任首相已经有过多次“痛感责任,深刻反省”的发言,为何中国人还是认为日本没有道歉;多年来日本官方、民间团体对华进行了大量援助和友好交流,但近年来中国对日态度却越来越差,为何?

      小事化大、视而不见、以怨报德,这恐怕是近年来日本民众对于中方的主要印象,也是对中态度转变的重要原因之一。

      继苏联解体后又一推动日中关系变化的事件,就是上世纪90年代末发生的亚洲金融危机,持续增长了40年的日本经济遭到了沉重打击,而尚处于发展中的中国受到的影响则相对较小,仍保持了高速的经济增长,所谓的“中国威胁论”,就是被部分日本媒体在这个时候抛出来的,当时中美关系也出现了问题,作为美国的盟国,日本媒体出现攻击言论也并不稀奇,在日本民众对中国态度的转变上,媒体起到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

      官方的言论,其实日本人也并不是很在意,但是随着80年代以后中日人员的频繁往来,部分华人的恶劣行径造成的不良影响尤为深远;相对行为拘谨有礼的日本人来说,华人的态度比较随便,早期留学生的素质还算较高,但随着改革开放后大量务工人员进入日本,低素质和高犯罪让日本人对中国人的印象急转直下,据统计在日华人的犯罪率是人口比例的两倍以上,而且还有多起杀人等重大犯罪,前段时间某警视厅甚至制作了“看到中国人,请报警”的宣传海报,由于人权组织的抗议才不了了之。而媒体对于华人犯案的报道频率和力度也都远大于其他外籍人员,近年来电视台甚至开始制作明显侮辱华人的综艺节目,也助推了日本人的厌华情绪,去年我曾因公务去过日本一趟,近期几个朋友也刚从日本旅行归来,就个人感觉来说,并没接触到任何抱有明显敌意的日本人,也没有发现对中国抱有明显好感的日本人,或许这也是由于日本人特性:不喜欢归不喜欢,生意还是要照做。

      1998年签订的《建立中日友好合作伙伴关系的共同宣言》,实际上对于两国关系所起到的作用甚微,而随着近几年来恶性事件的不断升级,国内反日情绪也不断高涨。一件恶性事件,能够抹杀两国友好人士多年的努力,2008年汶川地震,日本第一时间派出救援队,并号召国内企业和个人对灾区进行募捐,善意昭然,但刚刚过去两年,现在哪有人再提此事?可笑的是多数高唱反日论调者,其言论和行为的幼稚程度让人瞠目,哈日固然是一种不理智的行为,反日同样值得商榷,那些叫嚣着要开战的左愤们可曾对日本有过多少了解?大多数对日本一无所知,少数与日本有过接触者也只是管中窥豹,多少人现在了解日本还是通过半个多世纪以前的《菊与刀》和《日本论》?而日本从各方面分析中国的学术文献数以千计,虽然“中日友好”搞了好几十年,国内对日本的了解仍然停留在肤浅的层次上,恐怕未必超过百年前赴日的梁启超公。

      伟大的孙武在两千多年前就说过“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不战而屈人之兵者,善之善者也。”正因为是千年多的邻国,有过历史纠纷,才更要学习日本,研究日本,如此方能立于不败之地,不然只是盲目的叫着“道歉”、“赔款”,只知翻旧帐而不思进取,只会让人觉得可笑;而那些仍然自认泱泱大国、不看日本字、不听日本话、和闭关自守的清廷相比又有何区别?比起哈日族来恐怕都更不如了。

  • 文章评论

    金/aiq鹰

    是的.这方面是国内无法和国外相比较的.出过国的人.都能感受到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