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文夕大火

个人日记

图片 

湖南省境内的湘阴县开福冲村、新宁县庄姜村和桃江县的黄土仑村,有三座坟墓,上面杂草丛生,满目荒芜。60多年来,几乎无人知道这里埋的,竟是当年湖南省长沙市国民政府的军警要人:长沙警备司令鄷悌、长沙警备二团团长徐昆和湖南省会警察局长文重孚。
1938年11月20日,这三人被当时的国民政府特别军事法庭判处死刑,执行了枪决,罪名与抗战初期发生在长沙的那场震惊世界的大火案有关……

1938年11月12日是国父孙中山先生的诞辰纪念日,也是在那场大灾难中劫后余生的老一代长沙人所经历的噩梦般的日子。
一天的深夜时分,长沙进入了一片寂静之中。13日凌晨2点,长沙南门方向突然燃起大火,紧接着,整个长沙城开始四处起火,顷刻间,长沙城就变成了一片火海……

火发生时,市民从梦中惊醒,面对熊熊烈火,上天无路,入地无门……
时住在长沙小喻家巷老3号的一位60多岁的向奶奶,大火发生时从睡梦中惊醒,由于门窗已被大火封死,被逼无奈之下,她只好跳进一个大水缸里躲避,结果熊熊烈火把水缸中的冷水煮沸,当大火结束后,人们从废墟中找到她时,老人已被活活地煮死了。
如其来的大火将整个长沙变成了一个人间炼狱,街道上到处都是人海、火海,人们争先恐后地跑到湘江边上渡江逃命。
而,那些夺命冲出火窟、跑到湘江边上渡江逃生的人们,遭遇也极为凄惨。宽阔的江面只有为数不多的小木船在摆渡,拥挤的人群有的被挤到了江里,有的因为船小超载而沉入江中,淹死者不计其数。
亮时,人们看到一具具尸体顺江飘流,景象惨不忍睹……

图片
 
个夜晚,中共中央领导人周恩来和八路军总参谋长叶剑英等人从武汉撤退下来停留长沙,大火燃起时,他们正沉入梦乡,被警卫员邱南章叫醒。他们从火里边拉着手跑出来,眉毛都烧掉了,头发都烤焦了。
场大火从11月13日凌晨2点骤起,全城大火燃烧了5天5夜,这场20世纪以来中国最大的一次火灾,将千年文化古城长沙毁于一旦。
于12日在当时的电报代码中被称为“文日”,大火又发生在夜间,因此历史上就把这次大火称为长沙“文夕大火”。 
文夕大火”过后,留给长沙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是遍地的焦炭瓦砾、断壁残垣,和一片鬼哭神嚎的凄凉景象,大街小巷随处可见被烧的尸体、粮食和其它东西,整个城市弥漫着一股焦臭味,一座有着近3000年历史的古城,连同它所有的财富,在顷刻之间化为了一片灰烬。
文夕大火”十几天后,湖南省政府宣称死于大火者为3000多人,但许多人都认为人数远远不止这些,但究竟死了多少人,已没人知道了。
火过后的几天,一些当晚逃出火窟的老百姓陆续回到了长沙,然而,街道上的麻石路面还仍然烫得无法落脚。此时的长沙犹如一座死城,白日无光,夜晚无灯,大火使全城变成了一个恐怖世界。
图片
 
整个起火形势看,这显然是一次人为的纵火行为。那么,这场蔓延全城的巨大火灾到底因何而发,究竟是什么人或什么组织敢实施这样一次震惊世界的纵火行动呢?
1938年11月7日至9日,在长沙的何健公馆内,蒋介石召开了一次军事会议,出席会议的是当时国民政府军委会的首脑人物,时任湖南省政府主席的张治中、长沙警备司令鄷悌和湖南省保安处长徐权也参加了会议。
上,蒋介石部署了长沙外围的作战计划,并进一步明确了如果日军越过新墙河进攻长沙而长沙失守的话,就放火烧掉长沙。就这样,长沙这座近3000年的历史文化名城命运与“焦土抗战”的政策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焦土抗战”是国民党桂系将领李宗仁先生提出来的。意思是为了抗击日寇侵略,中国可以成为一片焦土,也不能让日寇得到它想得到的东西。
11月10日,湖南省政府主席张治中召开紧急会议,开始传达蒋介石准备焚烧长沙、实行“焦土抗战”的指示。12日上午9点,张治中接到蒋介石的紧急电报:“长沙如失陷,务将全城焚毁,望事前妥密准备,勿误!”紧接着,张治中又接到了蒋介石侍从室副主任的电话,告知他“对长沙要用焦土政策。”
到电报,张治中赶快召集长沙警备司令鄷悌,和省保安处处长徐权,交给两人办,由鄷悌主办,徐权协办。
个小时之后,焚城计划《破坏长沙计划大纲》被紧急制定出来,具体负责计划起草的是当时长沙警备司令部参谋处长许权。
破坏长沙计划大纲》中拟定了十三条,其中有三条与起火有关。当计划交省保安处长徐权审阅时,他作了两处改动,将原计划中规定放火单位的警备一团和社训总队改为了警备二团和社训总队,还将纵火部队以连为单位进入准备位置,改为了以班为单位进入准备位置。当鄷悌指出“如果以班为单位”不好控制时,徐权却以“部队不在郊外,在市区”为理由坚持了自己的意见。
来有研究者认为,他的这两处改动,却有可能为长沙“文夕大火”的骤然发生埋下了祸根。
12日晚上6点,张治中批准了《破坏长沙计划大纲》,并在上面批示了13个字:“限明晨4点准备完毕,我来检阅。”同时,还决定鄷悌为焚城行动的总指挥,警备二团团长徐昆为举火行动的正指挥,市社训总队副团长王伟能和警备司令部参谋处长许权为副指挥。
是,检阅前这几个小时的准备阶段还是出现了差错。13日凌晨2点,在距离张治中检阅时间还差两小时时,南门方向突然起火,紧接着城内几百条火头相继窜向空中,长沙这座名城被骤然点燃了……
图片
 
照《破坏长沙计划大纲》中第五条和第六条规定,举火要有四重步骤:一是省政府的命令;二是警备司令部的命令;三是听警报,四是天心阁上有火炬。而南门并不是发布点火信号的地方,为何会导致“焚城”行动的提前呢?
长沙市火变一日记》是当时张治中在大火过后记载的实情实况,文中记述了他从11月12日上午9点到13日凌晨4点的日程活动。从这篇文章以及火后的调查可看出,张治中在当晚并没有直接下达放火命令。
沙警备司令部参谋处长许权后来写了《长沙大火纪实》,里面说,13日凌晨2点城中起火的时候,鄷悌正在睡梦当中,左右及家人慑于他平时的粗暴,不敢惊动他,直到他本人惊醒发觉后,火已成燎原之势。由此可见,鄷悌当晚也没有直接下达放火命令。
任湖南省政府行署参谋副处长史说后来所写的一篇回忆《长沙大火见闻录》中,又可以把徐昆的怀疑排除在外。
然这几个“焚城”行动的主要负责人都没有直接下令放火,那么南门的第一把火究竟是如何燃起的呢?
文夕大火”发生后,人们对于大火的起因一直众说纷纭,不过,“日寇已杀到长沙近郊新河”的谣言,却一直被认为是一个关键原因。
时,日军实际上还远在长沙以北120多公里的新墙河,而长沙近郊的新河则距离长沙3公里,两个地方的名字只有一字之差。
在流传于世的说法大致如下:一种是当晚12点钟的时候,警备二团团长徐昆打电话到长沙警备司令部询问敌情,司令部告诉他,鬼子已到新墙河了,他拿起电话给连长传达,连长听成到新河了。还有一种说法是,警备二团的团副向省保安处打听日军情况,省保安处告诉他鬼子已经到新墙河了,他听成了新江河,查地图没查到新江河位置,慌乱之中就认为鬼子到了新河了。
这样,一次焚城前的预习检阅变成了一次正式行动。
火发生后的第三天(11月16日),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和军委政治部联合发表了关于长沙大火经过真相的说明……

中说,一由于地方军事负责者误信流言,事前准备不周,临时躁急慌张之所致;二由于曾从事破坏准备之人员及人民鉴于敌机之连日轰炸,及最近平江、岳州、通城、通山等县被炸之惨,激于民族义愤,以为敌寇将至,乃即自焚其屋。遂致将准备工作变为行动,于是一处起火,到处发动,以致一发而不可收拾。
而,大火过后,日军并没有向长沙进攻,消息传开后,国内外舆论大哗,社会各界要求严惩纵火责任人的呼声越来越高。

图片
 
11月16日,蒋介石抵达长沙。
说当蒋介石登上天心阁,看到整个长沙被烧得面目全非,全市繁华街道焦土一片、片瓦无存时,顿时面红耳赤,头上筋络暴起。
察完后,蒋介石立即叫人将警备司令鄷悌、警察局长文重孚和警备二团团长徐昆3人抓了起来,下令军法分监立即会审,限两天结案。
11月18日上午7点开始审讯。审讯中,徐昆、文重孚两人满口咬定一切行动都是执行警备司令部的命令,而鄷悌则供认,大火起因是由于他在布置工作时的疏忽所引起,愿受国法最严厉的处分。审讯结果决定鄷悌是首犯,文重孚从犯,徐昆是从犯,定鄷悌是20年徒刑,文重孚是10年,徐昆是5年。
介石却很不满意审讯结果,他知道这事民愤很大,不杀人没办法平民愤。他的批示很简单:鄷悌玩忽职守,殃及群众,着即枪毙;文重孚擅离职守,逃离长沙,着即枪毙;徐昆玩忽职守,着即枪毙。同时又指示:罪状上不能写“纵火殃民”,不能有“纵火”二字出现。
这样,一场震惊世界的大火案,仅仅两天之内就匆匆审理结束了。
文夕大火”结案后,国民党中央政府向社会公布了对大火相关责任人的全部处理结果:
、长沙警备司令鄷悌、警备二团团长徐昆,以辱职殃民,玩忽职守罪被执行枪决;湖南省会警察局长文重孚,以未奉命令,放弃职守罪,被执行枪决。
、湖南省政府主席张治中,用人失察、防范疏忽,革职留任,责成善后,以观后效。
、湖南省保安处长徐权,惊慌失措,动摇人心,革职查办。
、长沙警备司令部参谋长石国基、参谋处长许权在逃,予以革职,通缉查办。
、长沙市市长席楚霖弃职潜逃,革职留任。
1938年11月20日,早晨,鄷悌、文重孚、徐昆三人被押赴刑场。在赴刑场的路上,鄷悌低头垂泪,一言不发;文重孚、徐昆则高声谩骂,直到临刑前尚未绝口。

件审理结束后,社会上流传了一副对联:上联“治绩如何,两大政策一把火”,下联“中心安在,三个人头万古冤”,横批为“张惶失措”。
联的第一个字组成“张治中”,以示对大火案审判结果的不满,有人仍要求枪毙张治中,认为他应负首要责任,后来知道是蒋介石下过焚毁长沙的命令,他是执行命令才作“焚城”准备的,众人也就不再追究了。
2005年11月4日,一座纪念“文夕大火”的警世钟雕塑,伫立在了长沙市天心阁公园内,雕塑由两个巨大的断壁残垣造型和一口大钟组成,钟高2.7米,重为2.8吨,距离地面1.4米,雕塑之下是仿古麻石地板,四周围有砖块和砂石,反映了当年被大火烧后的场景。

图片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