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意义的寻找》

个人日记

 

(图片来源:Kacper Pempel /路透社)

1942年秋,维也纳杰出的犹太裔神经病学专家和精神病专家,维克多·弗兰克与其妻子父母被捕并转移到纳粹集中营。三年后,集中营被解放,包括其孕妻在内的弗兰克的大部分家人都已死亡,除了他,囚号119104。在他1946年的畅销书《为了意义的寻找》(此书仅耗时九日,记录了他在集中营的经历)中,弗兰克总结到集中营中生者与亡者的区别都可归结于一件事:生命的意义,他人生早期就已洞察(到的)。 当他还是高中生的时候,他的一个科学老师就对全班学生讲授:“生命只是一种燃烧过程,氧化的一种方式。”弗兰克立即跳出座椅,回应:“老师,若果真如此,那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他在集中营里发现,那些找寻到了人生意义的人,即使是在最惨烈的环境下也远远比那些未曾找寻到的人对苦难更为从容。“你可以剥夺一个人的所有,除了,”弗兰克在《为了意义的寻找》中写道,“人类最终的自由——在任何既定环境下自由选择该保有的态度,选择继续生活的方式。”

弗兰克在集中营里是一位心理理疗师,在其书中他举了他亲自碰到的两个自杀囚犯的案例。像集中营里的大部分囚犯一样,他们无助无望对生活无可期待无何动力。“在这两件案例里,”弗兰克写着,“让他们意识到生活未来仍旧对他们有所期待是个问题。”对其中一个人,是他当时居住国外的年幼的孩子让他有所期待。而另一人,一个科学家,他还有一系列的书需要完成。弗兰克写到:使个体彼此有所区别并给予其存在意义的人的独立性和唯一性对创造性的工作有着重大的影响,就像影响着人类的爱的一样。人的不可替代性这一事实一旦被意识到,人便会为其(自我的)存在和各种程度的持续显现担起责任。一个人,当其意识到他承担着一种有人或有未了工作热切地等待着他的责任时,他便绝不可能抛弃其生命。他对他为何存在了然,于是才可抗下所有的可能。

维克多 弗兰克(图片来源:Herwig Prammer/路透社)

1991年,国会图书管及月度图书俱乐部将《为了意义的寻找》一书列为美国十大最有影响力的图书之一。该书在世界范围内已经售出百万册。二十多年后的现在,本书的精神——重视生命意义,苦难价值以及对其他高于自我的事物的责任——却似乎与我们的文化相悖——当下文化更关注追求个人快乐而非寻找意义。“对欧洲人而言,”弗兰克写着,“一遍遍的反复要求和命令一个人必须‘去快乐’是美国文化的特质。然而快乐不能被追求,它必须随之而来。一个人总得有个理由‘去快乐’。”

根据盖洛普公司调查,美国人的快乐等级处于四年来的新高——标题中有“快乐”二字的畅销书的数量似乎也是如此。在该报告中,盖洛普指出在当下有近百分之六十的美国民众感到没有压力或焦虑的快乐。另一方面,根据疾病控制中心的数据,大约四成的美国民众仍未发现令人满意的人生目标。百分之四十的人要不是认为他们的人生没有明晰的目标就是对其是否有人生目标保持中立。近四分之一的美国民众对什么会使他们的人生有意义持有中立或者并非太强烈的感受。研究表明具有人生目标和意义的人能够提高生活健康水平和满意度,改善身心健康,增强韧性,增加自尊以及降低抑郁的可能性。最关键的是,根据最近的研究单纯的最求快乐反而让人们更不快乐。弗兰克知道:“正是如此的追求快乐,阻碍着快乐的产生。”

***

这就是为什么一些研究人员警告着无须追求单纯的快乐。在一项即将于今年发表在《积极心理学》期刊上的新研究中,心理学家对近400名年龄在18-78岁的美国人就他们是否认为他们的生活是有意义和(或)快乐的这一问题进行了询问调查。通过评估他们对意义,快乐,以及其他诸如压力等级,消费模式以及后代养育等问题的超过一个月的测试,研究人员发现有意义的生活与快乐的生活在某种程度上是重叠的,但有着根本的区别。心理学家发现过着一种快乐的生活通常与成为一个“索取者”有关系;而有意义的生活则对应了“施予者”。

“没有意义的快乐意味着相对肤浅,固执甚至自私的生活,而在这种状态下,事物发展较为顺利,需求及欲望容易得到满足,但是困难与繁琐的纠结能够得到避免。”作家写道。

快乐的人生与有意义的人生是如何区别于彼此的呢?快乐,研究人员发现,是一种愉悦的感受。特别地,谈们发现快乐的人趋向于认同生活是简单的,他们身体健康并且有能力购买他们需要和想要的物品。然而金钱的缺乏会降低你对生活的快乐及意义的认同度,它确实对快乐有着更为重要的影响。快乐的人生也可定义为压力或焦虑的缺少。

几乎有四分之一的美国人对什么使他们的人生更有意义有着强烈的感受。最重要的社会观念认为追求快乐与自私的行为相联系——更愿意做一个“索取者”而非“施予者”。心理学家给出了一中进化论的解释:快乐与驱力减退有关。如果你有着一种需求或者欲望——譬如说饥饿——你满足它,它就会让你快乐。人们变得快乐,换句话说就是他们得到了他们想要的。人,并非是唯一能够感受到快乐的物种。研究人员指出动物同样也有需求和驱力,当那些驱力被满足时,动物同样能感受到快乐。

“快乐的人通过从他人那里获取利益而得到愉悦,而过着有意义的生活的人通过给予而获得愉悦”本项研究的一名作者Kathleen Vohs在最近一次宾夕法利亚大学上的演讲上解释到。换句话说,意义超越了自我,而快乐的全部即是给予自我它想要的。人生有着更高意义的人更愿意帮助那些有需要的人。“纯粹的快乐与帮助有需要的人毫无联系。”研究人员写到。

将人区别于动物的并非追逐快乐,这在自然界是一种普遍现象,而是对意义的追求,这才是人类独有的。此结论来自Roy Baumeister(本项目的主管研究员,佛罗里达大学的社会心理学家,他同时获得2003年度ISI高引用率科学研究员称号)以及John Tierney(其最新著作为《意志力:重新发现人类最伟大的力量》)。

该研究的参与者报告到,在向他人给予他们自我的一部分和为群体做出牺牲时,他们获得了意义。用Martin E.P.Seligman(当今仍健在的主要心理科学家之一)的话说,在有意义的人生中“你使用了你最高等的力量和天赋来服务于那些你认为大于你自我的事物”比如说,有着更多意义的人生的人与那些为他人购买礼物,照料孩子以及辩论的活动有关联。有着高层次意义的人生的人通常会主动的寻求意义,即便有时他们会发现意义会以牺牲快乐为代价。因为他们将自我投射于比自我更为重要的事物上,相较于快乐的人,他们有着更多的担忧,更高层次的压力和焦虑。生养孩子,譬如说,与有意义的人生有关系。它要求自我牺牲,但是却在父母间引起了更低的快乐感,本项研究也有此例。事实上,根据哈佛心理学家Daniel Gilbert所说,父母在与孩子互动的过程中产生的快乐感低于他们在锻炼,饮食与观看电视时产生的。

“一定程度上我们作为人所做之事便是照顾他人,为他人做贡献。这会使得人生有意义但却不是使我们快乐的必要条件。”Baumeister在一次参访中告诉我。

意义不仅仅关于超越自我,同样也是超越当下的时刻——这或许是本项研究最重要的发现了。当快乐仅仅是此时此刻之情感,它最终会消褪,就像所有的感情一样;对愉悦的积极的感动和感受都是流光飞逝的。人们感受到好或遭的时间与快乐对应但与意义毫无联系。

意义,从另一方面看,是持久的。它将过去,现在以及未来相联系,“超越当下进入过去或未来的思考是有意义的表象而非快乐。”研究人员写着“当冥想过去或未来式,快乐很少被发现。”那就是说,对当下思考得多的人会更开心,但那些花在思考过去或未来的奋斗抗争时间上更多的人会觉得他们的人生更有意义,即便他们不是那么开心。

研究发现,发生在你身上的负面事件能够降低你的快乐感但同时提升你生活中获得的意义。另一项始于2011年的研究确认了一点。它发现了那些有着人生意义及确切的目标的人相较于那些没有确切目标的人,在他们低落时会为提高其人生满意度。“若人生终究有意义的话,”弗兰克写着“意义必成于磨难中。”

***

(图片来源:Peter Andrews/路透社)

在佛兰克被送进集中营前的一段特别的决定性经历将我们带到了他的生活中。详述在人生中追求意义和追求快乐的不同是一次偶然。

在他成年的早期,那还是在他和他家人被送往集中营之前,弗兰克已经确立了他在维也纳以及世界范围内领头精神病学家之一的地位。在他16岁的时候,他便开始与佛洛依德进行通信,有一天他寄给佛洛依德他写过的两页论文。佛洛依德被弗兰克的聪颖天资打动,将那封论文寄送到

1941年,弗兰克的理论已获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他当时作为首席神经病学专家工作于维也纳罗斯柴尔德医院,也是在那里他冒着生命和事业的危险对有精神疾病的患者进行误诊断以避免纳粹实施的安乐死。

也是在那年,他做了一个足以改变其人生的决定。那时他的事业处于上升期,但是纳粹对他的威胁也逐渐逼近,他已经申请了去美国的签证,并且在1941年获得批准,但是那时,纳粹已经开始圈入犹太人并将他们送往集中营,首先遭罪的就是那先年老的犹太人,。弗兰克知道在纳粹来带离其父母是迟早的事。但他同样也知道一旦纳粹那么做了,他便有责任同父母在一起以帮助他们度过因适应集中营生活带来的创伤。另一方面,作为一个新婚不久手握签证的男人,逃离去美国那个安全之地会让他在该领域进一步的取得成就。

Anna S. Redsand 在其为弗兰克写的自传中叙述到,他迷茫于他该做什么,因此他前往维也纳的圣斯蒂芬大教堂以求清空其头脑。听着管风琴声,他一遍遍的问自己“我该留下我的父母在此吗?我该对他们说再见,让他们生死由命吗?”他的责任去哪里了?他寻找着天堂的暗示。

当他回到家时,他找到了。一块大理石躺在桌子上。他的父亲解释说那是一块附近一家被纳粹摧毁的犹太教会堂的残骸。这块大理石上面还刻蚀着十诫中的一诫的部分语言——那是关于尊重父母的。受此刺激弗兰克决定留在维也纳,放弃在美国等待着他的任何安全环境和事业高升的机会。他决定将个人追求放置一边以为家庭做贡献,再之后,就是集中营中的囚徒。

从那段惨不忍睹的人类磨难的经历中,弗兰克收获的智慧,不管在那时还是此刻都彼此相关:“人为人,总是需要指向或被指引到除自己之外的某物或某人上——那就是实现(为人)或预见他人的意义。你越忘记自我——将自我释放出来去服务或者爱一个人,那么,你就越是一个真正的人。”

Baumeister和他的同事认同追求人生的意义才使得人成为了这般独特的人。将个人自私的需要放置一边以服务那些重于自我的人或事——让我们的生命更多的给予而非索取——我们便不仅仅是表现基本的人道,更是承认在美好人生中有比追求简单的快乐更重要的事。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