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73位钢琴演奏家
音乐
02.阿格里奇 Martha Argerich 1941———
阿根廷女钢琴家,5岁首次登台,1946年师从斯卡拉穆扎(Scaramuzza)接受严格训练, 1955—1957年在维也纳师从古尔达,后又在日内瓦拜李帕蒂夫人和马加洛夫为师。1957年获布梭尼国际钢琴比赛奖、日内瓦国际钢琴比赛一等奖。1960年从米凯兰杰利继续深造,1965年在华沙第七届国际肖邦钢琴比赛中获一等奖,波兰唱片公司在现场录制了她演奏的肖邦《第一钢琴协奏曲》的唱片,一下子使她名扬四海。阿格里奇曾两次退出舞台,但每次重返舞台就显示出一种对自己的超越。阿格里奇的演奏充分展示出她的吉卜赛奔放、热情的性格,她以女性少有的有力触健以及对速度的敏感把握,在表达中显示出极亮丽的音质。阿格里奇善于表达情感充沛、能充分体现色彩感的作品,诸如肖邦、柴科夫斯基这类作曲家的丰富情感表达,在她的演绎下都能呈现出极夺目的光彩。她善于在乐队衬托下,被乐队刺激出激情,所以其协奏曲一般都好于独奏曲与室内乐。当然,也有例外,她演绎的肖邦《船歌》和舒曼的《童年情景》,可以说是最有味道的解读。
03.阿劳 Claudio Anrau 1903-----1991
智利钢琴家,作为钢琴神童,5岁就登台, 1910年由智利政府资助到柏林斯特恩音乐学院留学,成为克劳泽的学生。1914年在柏林首次举行独奏会,1918年在尼基什和富特文格勒扶植下演奏协奏曲,从此蜚声全球。1927年获日内瓦国际钢琴比赛大奖,1940年在圣地亚哥创办钢琴学校,1941年全家定居纽约。阿劳的性格内向,在表现上追求纯正严谨的古典风格与深刻的感情之间的结合,在演奏中强调重音的效果,追求结构严谨与细腻情感表达的结合。阿劳演奏的贝多芬全套奏鸣曲,在唱片史中有相当的地位,其演绎以严谨与情感细腻著称,但其产谨性不如纯正德奥的肯普夫,在结构与情感的把握上也远不如前一辈的施纳贝尔,但在自然的流畅的表达上,有自己特色。另外,他对作品的处理多少有一些保守。
04.阿什肯纳济Vladimir Ashkenazi 1937—
冰岛籍苏联钢琴家,6岁开始学琴,8岁在莫斯科登台演奏,进入莫斯科中央音乐学校后,在苏巴特亚(Sumbatyan)的班上学习10年,1955年入莫斯科音乐学院,成为奥伯林的弟子。1955年获第五届肖邦比赛二等奖,1962年获第二届柴科夫斯基国际比赛一等奖。1963年在伦敦举行演奏会大获成功后,留居伦敦,1968年移居冰岛, 1972年入冰岛籍。阿什肯纳济作为俄罗斯钢琴家,感情充沛,追求表达的抒情性、诗意与浪漫气质,作为奥伯林的学生,又有莫斯科学院派那种不同于德奥学院派的严谨。阿什肯纳济的最突出长处是其手指的高超技巧,而在音色上比起类似里赫特这样的俄罗斯钢琴家略逊一筹。阿什肯纳济演奏曲目极广,但其长处还是在表现俄罗斯作曲家,尤其是拉赫玛尼诺夫与斯克里亚宾的作品中。他与帕尔曼、哈雷尔组成的三重奏,在演奏柴科夫斯基的室内乐作品中体现了自己的特色。他录制了肖邦作品全集,但在表现能力上明显不如老一辈的鲁宾斯坦。
05.巴克豪斯 Wilhelm Backhaus 1884—1969
德国钢琴家,1897—1898年在莱比锅音乐学院学习钢琴,师从雷肯多夫(Reckendorf),成为最后一位莱比锡学派的代表人物。巴克豪斯16岁与尼基什指挥的莱比锯格万特豪斯乐团合作协奏曲而成名,其演奏生涯长达70年,1946年入瑞士籍,定居于与意大利相邻的卢卡诺。在老一辈的钢琴家中,巴克豪斯因演奏追求气魄,触键有力,有“健盘狮王”之称,在阐述贝多芬、布拉姆斯作品中体现出极强的张力。巴克豪斯在64岁之前专致于现场演奏,未录过唱片,所以实际我们在唱片上听到的是这位钢琴大师晚期追求的自然与清越,那种强劲的击键已不多见,我们更深切地感受到的是自然与清越中那种有张力的冷峻。巴克豪斯对布拉姆斯作品的解读胜于对贝多芬作品的解读,他与伯姆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在1967年录制的布拉姆斯的第二协奏曲是其最优秀的唱片(可惜此时已年高,力量已明显不足),而他最感人的唱片则是Decca公司1969年6月28日的最后27分钟录音。
06.巴伦勃伊姆 Daniel Barenboim 1942—
以色列钢琴家,5岁在双亲指导下学琴,7岁就在出生地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举行独奏会, 1951年全家移居欧洲,1952年定居以色列,入以色列籍。同年获美国的以色列文化财团奖学金,到萨尔茨堡莫扎特音乐学院随埃德沮、菲舍尔学琴,1955年从法国钢琴家布兰杰。巴伦勃伊姆在演奏中的长处是乐句的表情处理,他对旋律线的表现能力很强,但往往过多地注意表面的效果。他的门德尔松的《无词歌》全集是最能体现其才华的作品,而他与杜普蕾、祖克曼合作的室内乐往往长于他演奏的协奏曲与众多的奏鸣曲。
07.贝尔曼 Lazar Bermar 1930—
俄罗斯钢琴家,7岁参加联欢节而第一次录制莫扎特作品的唱片,9岁进莫斯科音乐学校,随后入莫斯科音乐学院,成为戈登威泽的学生。 1956年获比利时伊丽莎白皇后国际钢琴比赛第五名,布达佩斯国际钢琴比赛三等奖,1976年与卡拉扬、柏林爱乐乐团合作柴科夫斯基的《第一钢琴协奏曲》而成名。贝尔曼的演奏强调对比的效果,他的左手触健强劲,右手高音部的音色又极灿烂,善于处理波浪型的和弦,最擅长李斯特作品的解读。其代表性唱片除与卡拉扬合作的柴科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已成为一种辉煌灿烂的经典外,另有李斯特作品的录音几乎张张都好,穆索尔斯基的《图画展览会》也极具经典性。
08.贝洛夫 Michel Beroff 1950—
法国钢琴家,幼年被梅西安发现才华而推荐进巴黎音乐学院,不满20岁就因演奏梅西安和其他现代作曲家的作品而蜚声全球。贝洛夫除莫扎特奏鸣曲外,从不公开演奏1900年以前的作品,主要以演奏巴托克、梅西安、斯特拉文斯基、普罗科菲耶夫的现代作品为特色,对节奏感有极强的把握能力,能在钢琴上表现出丰富的打击乐色彩,是表现梅西安作品的权威。
09.毕肖普一科瓦塞维奇 Stephen Bishop—Kovacenich 1940—
美籍南斯拉夫钢琴家,出生于洛杉矶,1951年在旧金山首次公开演奏,1959年移居伦敦,师从赫斯,1961年在伦敦举行独奏会而成名。毕肖普一科瓦塞维奇以敏锐的触键和所表达的近乎透明而又富于诗意的音色而著称,他演奏的贝多芬钢琴协奏曲、《狄亚贝利变奏曲》都是极获好评的作品,主要特色是充分展示了贝多芬细腻和充满诗意的一面,力量与宏大性上略显欠缺。他演奏的巴托克和斯特拉文斯基钢琴作品,获爱迪生奖,其巴托克的表现明显比科奇什的表现更多丰富的表情。其实就其气质与演奏风格,他最出色的演奏还是贝多芬的两张钢琴小品,以及格里格、舒曼的钢琴协奏曲。
10.博列特 Jorge Bolet 1914—
美籍古巴钢琴家,12岁获美国科蒂斯音乐学院奖学金到该院留学,在萨佩顿(Saperton)班学钢琴,1932—1933年师从戈多夫斯基,1935年拜罗森塔尔为师,接着又从鲁道夫·塞尔金深造。 1937年在费城举行独奏会而崭露头角,1938年获霍夫曼钢琴比赛奖,二战中参军,战后继续演奏生涯。博列特被称为浪漫乐派钢琴演奏家的最后代表,他的演奏是抒情与狂想的很好结合,所以被称为“李斯特的代表”。博列特在Decca录制了8张李斯特作品选集,是其代表性唱片,他演奏戈多夫斯基改编的肖邦练习曲,也是极为精彩的录音。
11.布伦德尔 Alfred Brendel 1931—
奥地利钢琴家,幼年在南斯拉夫师从德泽利克(Dezelic),1943年全家迁回奥地利,从卡恩 (Kaar)学琴。后在菲舍尔的钢琴班深造,1948年获布索尼比赛奖而扬名。布伦德尔编订了贝多芬的全部钢琴作品,他有极宽的演奏幅度,不仅深入研究作品内涵,而且极具挖掘作品的浪漫抒情的能力,他在处理装饰音与华彩乐段方面总能寻找到最佳的效果,其演奏以注重音色的细微变化为最大特色。舒伯特和海顿的作品,是他演奏的作品中的上品,其中的优雅与抒情性都无人能够企及。他演奏的贝多芬与吉利尔斯、施纳贝尔形成极鲜明的对照,把贝多芬解读得如行云流水一般,极具特色。而他的莫扎特钢琴协奏曲,虽不如海布勒那样体现出极端的细腻,却赋予了莫扎特一种清纯隽永的色彩斑谰。他的布拉姆斯协奏曲,呈现出别人难以达到的那种丰富的层次。布伦德尔是德奥演奏家中少有把歌唱性和对结构的把握结合得天衣无缝者,他的特点可以“高雅的行云流水”来形容,但其表现领域严格限在古典——浪漫时期的德奥作曲家。
12.布赫宾德 Rudolf Buchbinder 1946—
捷克钢琴家,幼年随父母移居维也纳,1961年参加慕尼黑国际比赛,获钢琴三重奏奖;1966年获克莱本国际比赛特别奖,其与苏克、斯塔克组成的三重奏团,在阐述东欧作曲家的室内乐作品方面具权威性。
13.卡萨德絮 Robert Casadesus 1899—1972
法国钢琴家,卡萨德絮家族是法国有名的音乐世家,卡萨德絮1911年进巴黎音乐学院,1922年开始全球巡回演出。卡萨德絮的演奏具有典型的法国风格,这就是追求典雅与平衡感,他认为演奏最重要的是音质,而不是技巧。卡萨德絮演奏的拉威尔作品具有权威性,其阐释的弗雷作品典雅而华丽。他与弗朗西斯卡蒂合作举行奏鸣曲演奏会,与弗朗西斯卡蒂的境界极为契合,两人相得益彰 ,是极典雅的一对搭档。其与赛尔与克利夫兰交响乐团合录的莫扎特晚期协奏曲,也极具特色。
14.卡辛奥里 Gianluca Cascioli 1979——
意大利钢琴家,在伊莫拉的音乐学校学习,作为神童,曾在意大利得过多次比赛奖,并应邀赴美国演出。其演奏风格追求轻灵而敏捷的触键,有出色的技巧与优秀的音乐感觉,是目前活跃于乐坛的最年轻的钢琴家。DG公司于1996年发行了他演奏的两张小品专集,板获好评。
15.奇科利尼 Aldo Ciccolini 1925--
法籍意大利钢琴家,就学于那不勒斯音乐学院,1942年在那不勒斯演奏肖邦的第二协奏曲而崭露头角,1949年获玛格丽特·隆国际比赛一等奖。奇科利尼擅长演奏弗雷、圣桑、萨蒂等法国作曲家的作品,其录制的萨蒂钢琴作品全集,获得极高的赞誉。
16.克莱本 Van Cliburn 1934—
美国钢琴家,17岁进纽约朱利亚德音乐学院,师从列文涅,1947—1954年,7次获美国各种比赛奖,1958年因参加莫斯科柴科夫斯基国际比赛获一等奖而成名。克莱本在冷战期间,是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后,第一个在苏联获得成就的美国人,因而成为美国的宠儿,回国时像英雄凯旋受到夹道欢迎。克莱本的演奏,以亮丽的音色著称,尤其是高音部充满光辉,有“克莱本色彩”之称。遗憾的是克莱本仅在60年代红极一时,70年代就不再有出色的表现。他在演绎类似柴科夫斯基、拉赫玛尼诺夫、普罗科菲耶夫的协奏曲上,显示出更宽阔的幅度和色彩变化。当然,最具轰动效应的是其1958年回国后录制的柴科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这张唱片上市10天便热销100万张。
17.科尔托 Alfred Cortot 1877—1962
法国钢琴家,就学于巴黎音乐学院,1886年获音乐学院钢琴比赛一等奖,年方30岁已成为当时法国音乐界出类拔萃的人物。1905年与蒂博、卡萨尔斯组成“黄金三重奏团”,1919年与马热奥创办巴黎高等音乐师范学校,培养了一大批类似哈斯姬儿、李帕蒂、弗朗索瓦等优秀学生。科尔托追求高贵的气质、抒情性与迷人的音色的结合,他演奏舒曼与肖邦的作品,突出了其亮丽和细腻,强调了他们的丰富表情。二次大战期间,科尔托与纳粹当局合作,出任傀儡政权职务,并继续举行演奏会,卡萨尔斯因此与他决裂。1944年科尔托被盟军逮捕,释放后被法国人视为“法奸”和不受欢迎的音乐家。
18.柯曾 Clifford Curzor 1907—1982
英国钢琴家,1919年入英国皇家音乐学院师从雷迪,后在古德森班上学习,16岁在伦敦皇后大厅演奏巴赫三重协奏曲而成名。1928年到柏林拜施纳贝尔为师,后又到巴黎受兰多芙斯卡指导,可谓融合了多家长处。柯曾的演奏,善于把刚健的节奏与内心庄严宁静的情感完美地结合起来,他的演奏对结构把握能力强,触健中充溢着英国绅士那种优雅,擅长于莫扎特与舒伯特的作品。其与维也纳八重奏团合作的舒伯特的《鳟鱼》,是这个曲目的顶尖版本之一。
19.齐夫拉 Gyorgy Cziffra 1921—
法籍匈牙利钢琴家,5岁就登台即兴演奏民歌,1930年进布达佩斯李斯特音乐学院,在多南伊班上接受严格训练。1933—1941年在匈牙利和北欧等地举行独奏会,好评如潮。1941年入伍参战,1947年被俘释放后,在费伦希(Ferenczi)班上继续学习,1955年获李斯特比赛奖,1957年移居巴黎,后入法国籍。齐夫拉的演奏,以技巧而取胜,技巧的表达令人眼花缭乱,但对作品的内涵往往很难深入探究。他演奏的练习曲及高难度技巧作品,都能充分展示其才华,最具特色的作品是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与《超技练习曲》。
20.德缪斯 Jorg Demus 1928—
奥地利钢琴家,1940--1945年在维也纳音乐学院学钢琴与指挥,1953年进吉泽金的高级班深造,1953年在维也纳举行独奏会,成为二次大战后新一代奥地利钢琴家。德缪斯的演奏,以柔和而富弹性的触健与旋律线条优美著称,在表现巴赫时极具特点,是很优秀的声乐钢琴伴奏人选。
22.昂特勒芒 Philippe Enterment 1934—
法国钢琴家,10岁进巴黎音乐学院,是玛格丽特·隆的学生,17岁获玛格丽特·隆一蒂博国际比赛一等奖,而后在各地巡回演出。以演奏莫扎特钢琴协奏曲与拉威尔钢琴作品为专长。
23.埃森巴赫 Christoph Eschenbach 1940—
德国钢琴家,1950年经约夫姆介绍,到汉堡音乐学院师从汉森,后又转入科隆音乐学院师从施密特一诺伊豪斯。1962年在幕尼黑国际钢琴比赛中获德国广播电台奖,1965年在卢塞恩参加第一届哈斯姬儿比赛再获一等奖,从此开始演奏生涯。埃森巴赫在挖掘巴赫的大健琴的钢琴表达、布拉姆斯的室内乐作品的阐释上都具特色,而他给菲舍尔一迪斯考演唱的舒曼歌曲的配乐,也深得舒曼的神韵。
24.菲舍尔 Edwin Fischer 1886—1960
瑞士钢琴家,1896—1904年在巴塞尔音乐学院胡贝班上学习,后在柏林斯特恩音乐学院师从克劳泽,1931年接替施纳贝尔在柏林高等音乐学校钢琴高级班任教授,此时已成为演奏巴赫与贝多芬作品的专家。菲舍尔是布伦德尔的老师,他对巴赫有专门深入的研究,能深刻地体现巴赫的结构美。菲舍尔阐释的贝多芬,更追求其整体性,因为顾及整体结构与效果的平衡,他的演奏有时过于规整。
25.弗朗索瓦 Samson Pascal Francois 1924—1970
法国钢琴家,6岁登台演奏,11岁获法国尼斯音乐学院钢琴演奏奖,后到意大利和南斯拉夫继续学习,1939年回巴黎,进巴黎音乐学院师从科尔托,1940年获音乐学院比赛一等奖,1943年获玛格丽特·隆国际比赛一等奖。其演奏曲目包括肖邦、李斯特、德彪西、拉威尔、巴托克、普罗科菲耶夫的作品,尤以演奏德彪西、肖邦的作品最为著称。弗朗索瓦演奏的肖邦与鲁宾斯坦的肖邦有极大差别,鲁宾斯坦的肖邦强调情感,弗朗索瓦则更强调肖邦的情感所体现出来的音色,所以也有人认为弗朗索瓦的肖邦高于鲁宾斯坦。
26.傅聪 Fu Cong 1934—
英籍中国钢琴家,1948年以前师从意大利钢琴家帕奇,1953年在布加勒斯特国际比赛中获三等奖,1955年参加在华沙举行的第五届国际肖邦钢琴比赛获三等奖,1958年到英国定居,入英国籍。傅聪得中国文化之底蕴,从中国的诗意去体会肖邦、莫扎特和德彪西,比如把肖邦的作品比作李后主的词,在德彪西作品里找到禅机。他以他的方式阐释肖邦、莫扎特与德彪西,别具一格,但亦使作品更加文学化。
27.加夫里洛夫Andrei Gavrilov 1955—
俄罗斯钢琴家,其母是涅高兹的学生,从小由其母教习琴,15岁入莫斯科中央音乐学校,后又升入莫斯科音乐学院,1974年获柴科夫斯基国际比赛第一名,因此而一举成名。在新一代俄罗斯钢琴家中,加夫里洛夫不仅有无懈可击的超人技巧,且控制音色变化的能力极强,他演奏的普罗科菲耶夫的奏鸣曲,在里赫特的表达方式的基础上,更强调对比。他录制的拉威尔的《夜的幽灵》、李斯特的练习曲《钟》和普罗科菲耶夫的《魔鬼的诱惑》是极突出的作品。加夫里洛夫演奏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把情感冲突全部装进巴赫,演绎得有声有色,尽管已脱离了巴赫的本来面目。
28.吉泽金 Walter Gieseking,1895—1956
法国钢琴家,父母是德国人,1911年在汉诺威音乐学院莱梅(Leimer)班上学琴,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服兵役,战后开始巡回演奏,成为世界闻名的钢琴家。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吉泽金依然在德国及占领区内演奏,战争结束后,因有协助纳粹的嫌疑曾受盟军调查,1947年才重返舞台。1949年到美国巡回演出,因又有人控告他与纳粹合作,不得不取消演出,经德国联邦法院澄清,1953年才恢复演奏权利。吉泽金因受法国和德国音乐教育的双重影响,对这两国的作品都有深入的体会。他灵敏透明的指触和细致的音色变化加上微妙的踏板控制,使他成为阐释德彪西与拉威尔的权威。吉泽金一直追求清淡的表情,在演奏中强音都会处理得很轻巧,他演奏的莫扎特也极有味道。
29.吉列尔斯 Emil Gilels 1916—1985
前苏联钢琴家,6岁时在敖德萨音乐戏剧学院师从特卡奇和林戈尔德学琴,1929年转入敖德萨音乐学院莱因巴尔德班上继续学习,1933年参加莫斯科音乐家协会举办的比赛获一等奖,1935年考取莫斯科音乐学院研究生,成为涅高兹的学生,1936年参加维也纳国际比赛获二等奖,1938年参加伊萨伊国际比赛获一等奖,1946年获斯大林奖,1955年成为战后第一位到美国演奏的苏联钢琴家,获一致好评,1961年获苏联列宁勋章, 1967年法国授予他巴黎文化勋章。吉列尔斯的演奏特色是“钢铁般的触键”,由此而形成幅度与力度。吉列尔斯演奏的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其力度变化上,被认为是施纳贝尔之后的最好选择,他与约夫姆和柏林爱乐乐团合作的布拉姆斯两首协奏曲也已成为这个曲目首选的经典。可惜他的贝多芬协奏曲与柴科夫斯基协奏曲没有留下很出色的录音。
30.古尔德 Clenn Gould 1932—1982
加拿大钢琴家,在多伦多皇家音乐学院师从格雷罗学琴,14岁与多伦多交响乐团协作演奏贝多芬《第四钢琴协奏曲》而开始演奏生涯,1955年首次到美国演奏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而一举成名。古尔德的演奏曲目从巴赫到爵士乐无所不包,他录制了勋伯格的全部钢琴作品,但最出色的表现还在对巴赫的演绎上。古尔德在处理快速乐段和声部的力度层次方面有非凡的才能,只有他才能出色地表现出巴赫的赋格的层次与魅力,而他在处理慢速时,音粒似是一个一个跳跃出来,快速又是音粒飞溅,有眼花缭乱之感。古尔德是一个拒绝观众、专注于在录音中寻找表现的钢琴家,他兴奋时会边弹边哼,我们在唱片中经常听到他的这种“杂音”,但这丝毫也不损害他演奏的光辉。
31.古尔达 Friederich Gulda 1930—
奥地利钢琴家,1938—1942年从帕佐夫斯基学琴,1942年进维也纳音乐学院师从赛德尔霍费尔,1946年参加日内瓦国际钢琴比赛获一等奖,后开始巡回演出。1962年忽然开始醉心于爵士乐,建立爵士乐队,1966年在维也纳创办了现代爵士乐比赛。古尔达演奏时强调节奏的弹性,他在醉心于爵士乐之前,以演奏巴赫、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作品见长。他录制的巴赫平均律,强调触键的清晰与透明;贝多芬的《月光》与《热情》是经典录音,他在演奏中往往加进一些装饰,尤其是在处理莫扎特的作品时。
32.哈斯 Werner Hass 1931—1976
德国钢琴家,7岁举行独奏会,11岁进斯图加特音乐学院吉泽金班上学习,成为吉泽金最喜欢的学生,吉泽金学派的继承人,他不幸因车祸英年早逝。其录制的德彪西、拉威尔钢琴曲深得吉泽金的神髓。
33.海布勒 lngrid Haebler 1929—
奥地利女钢琴家,父母为波兰人,11岁在萨尔茨堡公开演奏,在萨尔茨堡莫扎特音乐学院学习,后进维也纳音乐学院、日内瓦音乐学院、巴黎音乐学院深造,是玛格面特,隆班上的学生。 1952年参加日内瓦国际钢琴比赛获二等奖,1954年参加慕尼黑国际钢琴比赛和日内瓦舒伯特钢琴比赛,均获一等奖。海布勒的演奏追求一种清新、清纯的效果,追求音色的微妙层次区分与音阶性经过句中颗粒型音色的效果。海布勒好像天生是为演奏莫扎特而出生的,她从小在莫扎特的氛围中长大,她演奏的莫扎特,无论是协奏曲、奏鸣曲还是小品,都被认为是最有味道的莫扎特。她所演奏的舒伯特全套奏鸣曲以及与格吕米奥三重奏团合作的《鳟鱼》,也被认为是最有味道的舒伯特。
34.哈斯姬儿 Clara Haskil 1895—1960
罗马尼亚女钢琴家,7岁登台,先在维也纳跟罗伯特学习,后考入巴黎音乐学院,是科尔托的学生。1910年获巴黎音乐学院钢琴比赛第一名,从此开始巡回演出,40年代定居瑞士。哈斯姬儿在当学生期间,就被小提琴演奏家伊萨伊选中,合作演奏二重奏;毕业后,还经常与埃乃斯库、卡萨尔斯合作举行演奏会。二次大战结束后,她参加卡萨尔斯主持的第一届普拉德音乐节,结识格吕米奥,开始合作二重奏。哈斯姬儿体弱多病,其演奏以追求细微的强弱音色变化而著称,在法国曾被称为“莫扎特再世”,她是莫扎特最好的演奏家之一,可惜大部分录音都是单声。Philips公司有她与马克维奇指挥拉穆勒乐团演奏莫扎特的第二十、二十四号协奏曲的最后录音,可充分展示她的魅力,而她与格吕米奥合作的贝多芬和莫扎特奏鸣曲,虽是单声,也都魅力十足。
35.霍洛维茨Vladimir Horowitz,1904--1989
美籍乌克兰钢琴家,就学于基辅音乐学院,毕业后在哈尔科夫举行了15次独奏会,正式开始演奏生涯,1924—1925年以11台不同曲目的演奏共23场,声名大噪。1928年到伦敦,接着到纽约,因在比彻姆指挥纽约爱乐乐团演奏柴科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中的出色表现而真正在世界范围内成名。1933年,他开始与托斯卡尼尼合作贝多芬的钢琴协奏曲,在更大范围获得了世界声誉,不久与托斯卡尼尼的女儿结婚,1940年定居美国,1944年入美国籍。霍洛维茨曾多次从舞台退隐,最长的一次是从1953年至1965年,他以神经系统受损害为由,整整12年不再露面,潜心于研究克莱门蒂的作品。1965年5月9日,他在卡内基音乐厅重返舞台,举行一系列音乐会,4年后再度退隐,直至1974年才再度出山。霍洛维茨是一个有争议的钢琴家,因为他的演奏极端追求表情与效果。在技巧方面,他对速度和力度的控制出类拔萃,尤其是在八度表达上,有惊人的能力,既能发出铿锵有力的金属声音,又有梦幻般的柔美音色;他擅长强音,擅长制造快速的音效,追求美妙的连音效果,他强调的是极端的对比和极端的表情,他的演奏能创造最出色的效果。霍洛维茨最擅长挖掘类似舒曼、肖邦、斯克里亚宾、拉赫玛尼诺夫、克莱门蒂等作曲家的神秘因素,他演奏的舒曼的《童年情景》、《克莱斯勒偶记》、《梦幻曲》以及斯克里亚宾与克莱门蒂的奏鸣曲、拉赫玛尼诺夫的前奏曲与练习曲都有极强的造型感。晚年他醉心于莫扎特,但他的莫扎特是极端效果化的莫扎特,他认为他对作品效果的追求,是他的音乐创造。
36.贾尼斯 Byron Janis 1928—
美国钢琴家,7岁在纽约师从马库斯与列文涅学钢琴,1943年与布拉克指挥美国国家广播交响乐团合作,演奏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而开始演奏生涯。霍洛维茨欣赏他的演奏,收为弟子。1960年贾尼斯到苏联巡回演出,获极大成功,后因患病而停止演奏,直到1972年才恢复演出。贾尼斯在霍洛维茨指导下,追求音色与表情,擅长演奏拉赫玛尼诺夫和普罗科菲耶夫的作品。
37.卡琴 Julius Katchen 1926—1969
美国钢琴家,祖先是俄国移民,11岁在广播电台因演奏舒曼作品崭露头角,1941年入哈特福德学院,攻读哲学与英国文学。19岁毕业后得奖学金到巴黎留学,不久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办的艺术节中,11天举办7场音乐会,轰动一时。卡琴是位学者型的钢琴家,对布拉姆斯的作品有独到的理解,他阐释的布拉姆斯钢琴作品全集具有经典意义,他与苏克、斯塔克组成三重奏团被称为“专家三重奏”,他演奏的布拉姆斯作品被公认为最符合作曲家的气质。
38.肯普夫 Wilhelm Kempff 1895—1991
德国钢琴家,9岁进柏林高等音乐学校从巴特学琴,除学音乐外,同时在柏林大学学哲学和音乐史,1916年起作为钢琴家在德国和北欧巡回演出,1917年获门德尔松钢琴与作曲奖。二次大战中,肯普夫停止了一切公开演奏,50岁之后才重新出山,成为战后德国钢琴家的代表人物。肯普夫被认为是现代阐释贝多芬、舒伯特、舒曼、布拉姆斯的权威,他善于挖掘这些德奥作曲家作品的哲理内涵,对其结构性的把握长于其他钢琴家,而演奏又含蓄细腻,织体清晰。他演绎的贝多芬、舒伯特,给我们一种端庄、神圣的塑像般的效果,而他整理演奏的舒曼,也不是那种情感炽热和纤细的舒曼的效果,追求的完全是舒曼的内蕴。肯普夫的演绎是需要品味的演绎,它与霍洛维茨等演奏家的风格形成极鲜明的对比。
39.克莱因 Walter Klein 1928—
奥地利钢琴家,在格拉茨音乐学院学钢琴, 1951年在布索尼国际比赛中获奖,崭露头角,1952年到巴黎深造,1953年参加玛格丽特·隆一蒂博钢琴比赛获奖,从而奠定了演奏家地位。 1953年后,与施奈德汉举行二重奏演奏会,其演奏的莫扎特钢琴奏鸣曲全集,获《企鹅》三星带花好评。
40.科奇什 Zoitan Kocsis 1952—
匈牙利钢琴家,在布达佩斯李斯特音乐学院学习时,钢琴教师是卡多萨(Kadosa)、拉多什(Ra- dos)和库塔(Kurtag)。1970年获匈牙利国家电台举办的贝多芬作品比赛奖,1971年到美国举行独奏会,一举而成名。科奇什对节奏有极强的把握能力,其演奏有一种清新的感觉,其中音粒的效果和节奏跳跃的效果尤为迷人。他演奏的巴托克的钢琴小品和李斯特的钢琴小品最具特色。
41.康塔尔斯基兄弟 Alfons & Aloys Kontarsky 1931一,1932—
德国钢琴家,兄弟俩在科隆高等音乐学校同时从施密茨一戈尔(Schmitz—Gohr)和弗兰克 (Frank)学琴,1955年一起转到汉堡音乐学院师从埃德曼(Erdmann)。1955年,兄弟俩在慕尼黑电台举办的国际音乐节获钢琴二重奏比赛一等奖,是德奥作曲家四手联弹钢琴作品的理想演绎者。
42.克劳斯 Lili Kraus.1905—
美籍匈牙利女钢琴家,8岁进布达佩斯音乐学院师从科达伊与巴托克,1922年以优异成绩毕业后,到维也纳音乐学院师从施托伊尔曼和施纳贝尔深造,1925年在维也纳音乐学院任教6年后开始演奏生涯。25岁起与小提琴家戈登伯格合作二重奏,受欧洲乐坛注目。1942年日本占领印尼,她在爪哇演出,被逮捕囚禁3年,二战结束后,到新西兰定居,入新西兰籍。1948年起恢复旅行演奏,1968年入美国籍。施纳贝尔对克劳斯的评介是:“只有丽莉·克劳斯才是我真正的继承人。”克劳斯最著名的是演奏莫扎特的作品,但她演绎的莫扎特,以强韧、明快的触键表达,奏出了绚丽的彩虹般的色彩。海布勒因此而不同意她的诠释,认为她表现的是过于强健的莫扎特。
43.兰多芙斯卡 Wanda Landowska 1879—1959
波兰女大键琴演奏家,钢琴老师是肖邦的学生米恰洛夫斯基,1900年到巴黎,与希伯莱民俗学权威列夫结婚。在丈夫帮助下,她积极钻研 17—18世纪的音乐,专致于大键琴演奏艺术,她的突出贡献是复活了大键琴演奏艺术,在触健、指法、连奏、装饰音等方面加以发展,她录制的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与《十二平均律》,应该说最接近巴赫的神髓。
44.拉雷多 Ruth Laredo 1937—
美国女钢琴家,据说是俄罗斯移民的后裔, 1947年听霍洛维茨演奏后非常神往,而下决心以钢琴为职业。17岁入科蒂斯音乐学院拜鲁道夫·塞尔金为师,拉雷多受其丈夫——玻利维亚小提琴演奏家海默·拉雷多的影响,醉心于斯克里亚宾、拉赫玛尼诺夫的作品,她录制了斯克里亚宾的钢琴奏鸣曲全集和拉赫玛尼诺夫的钢琴作品全集,以明朗透明的抒情音色而获好评。
45.拉罗恰 Alicia Larrocha 1923—
西班牙女钢琴家,5岁登台,11岁与马德里交响乐团合作协奏曲,被称为神童。她师从马沙尔学钢琴,1943年获马沙尔金牌奖,1947年开始巡回演奏,以演奏西班牙钢琴作品而闻名。拉罗恰1959年起担任巴塞罗那马沙尔音乐学院院长, 1965年定居美国,80年代回西班牙,任西班牙皇家音乐学院院长。拉罗恰追求旋律表达的色彩绚丽,节奏的明快跃动,因此而成为演奏西班牙作曲家钢琴作品的权威。她演奏的阿尔贝尼斯、格拉纳多斯、法雅的作品,都是这些作品演绎的首选。
46.李帕蒂 Dinu Lipatti 1917—1950
罗马尼亚钢琴家,其父是萨拉萨蒂的学生,其母是钢琴家,其教父是埃乃斯库。1928--1932年在布加勒斯特音乐学院学习,1934年参加维也纳国际比赛获二等奖,科尔托因此而抗议评判不公,愤而退席,并约李帕蒂到巴黎收为弟子。二战爆发,李帕蒂回罗马尼亚,1943年与未婚妻逃到日内瓦,原拟各地旅行演出,因患白血病未能实现。李帕蒂在声部层次、音色和分句处理上都有极迷人的魅力,可惜英年早逝。科尔托对这位钢琴演奏天才的评介是:“不管是莫扎特或巴赫,抑或是贝多芬和肖邦,他都具有能超越单纯的音符,表现出其精神意味的正确理解力。”李帕蒂留下的录音不多,每一张录音都是珍贵的遗产,不容错过。
47.玛格丽特·隆 Marguerite Long 1874—1966
法国女钢琴家,早年在尼姆音乐学院学习钢琴,后到巴黎音乐学院师从马蒙泰尔,一年后获比赛一等奖,1906—1940年在巴黎音乐学院任教。1940年创办以她的名字命名的音乐学校,后蒂博参加,改为“玛格丽特·隆一蒂博学校”。由于她和德彪西、拉威尔、弗雷等有亲密的友谊,所以她对这些作曲家的解读有一定的权威性。
48.鲁普 Radu Lupu 1945—
罗马尼亚钢琴家,6岁学琴,12岁登台演奏,他的钢琴老师穆济切斯库也是李帕蒂的老师, 1963年获奖学金到莫斯科音乐学院在涅高兹班上学习。1966年获克莱本国际比赛奖,1967年获埃乃斯库比赛奖,1969年又获利兹国际比赛奖。鲁普的演奏追求音的微妙与流畅,在微妙的音中追求透明的阴影感;追求强音及它所造成的鲜明的明暗效果,强调动态与幅度。鲁普演奏的舒伯特、布拉姆斯及与戈尔德堡合作的莫扎特小提琴奏鸣曲最具特色。
49.马加洛夫 Nikita Magaloff l912—1992
瑞士籍俄国钢琴家,6岁时全家迁往芬兰,4年后又迁居巴黎。马加洛夫就学于巴黎音乐学院,17岁得钢琴一等奖并获拉威尔的证明书, 1949年入日内瓦音乐学院接替李帕蒂而任教。马加洛夫担任西盖蒂的伴奏,两人的合作在当时曾被称为绝配,后来他成为西盖蒂的女婿。马加洛夫以演绎肖邦作品而闻名,他演绎的肖邦,突出一种温和、自由、写意的抒情美,Philips公司重制有他录制的肖邦钢琴作品全集。
50.米凯兰杰里 Arturo Benedetti Michelangeli 1920—1995
意大利钢琴家,10岁进米兰音乐学院师从安福西学钢琴,1933年毕业,1939年参加日内瓦国际钢琴比赛获一等奖后,波洛尼亚的马蒂尼音乐学院聘他当钢琴教授。二次大战中参军任意大利飞行员,曾成为德军的俘虏,后又戏剧性地逃脱。二次大战结束后,米凯兰杰里开始巡回演出,在各地引起轰动,1952年因患病不得不中断巡回演出,在意大利几个城市举办钢琴高级班。 1964—1969年创办一所钢琴天才学校,专收世界各国最有才能的学生。1968年,他移居瑞士。米凯兰杰里是一个完美主义者,他对音色十分在意,没有人能奏出比他更完美的圆滑音阶、更响亮、有力的和弦或以更精致的触键与音调呈现更平衡的结构。他追求的是“管风琴和小提琴相结合”的那种音色,他又是公认的“音乐哲学家”,每一首曲子的演绎都有独到的曲速安排与分句设计。米凯兰杰里因为对演奏的效果的苛求,留下的唱片并不多,他的贝多芬的《皇帝协奏曲》是一生所有精髓的板至;他的德彪西展现出了顶尖绝妙的音色与层次;他的肖邦也是最有味道的肖邦。应该说,他录制的每一首作品,都呈现着别人难以企及的精致。
51.莫尔 Gerald Moore 1899—?
英国钢琴家,1913年全家移居加拿大,师从米歇尔·汉伯格,1919年回到英国,从1926年起专事给独唱演奏伴奏,许多著名的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