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必备十种中成药
个人日记
居家必备十种药之从“桂枝茯苓丸(胶囊)”老年病不用愁了,给自己“活血化淤”吧作者:舒和医生除了“血府逐淤汤”这个活血化淤的药方外,还有没有一种更加平稳有效,还能自己对症选购的“活血化淤”妙药呢?医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里提到的千古名药 桂枝茯荟丸(胶囊)就是这样一味中成药。有人常说:西医对人体已经了解到细胞的水平,精确到分子的程度,比如说,治疗病毒引起疾病的时候,甚至让药物像是巡航导弹一样,自动瞄准病毒的靶心。而中医就很玄,寒热、湿燥、散闭、气血 让普通人如云山雾罩似的。但是,检验医学的水平高低却只有一个标准,那就是疗效。前不久,一位美国病人被介绍到我这里来用中医治疗,他得的病是上至总统下至平民都容易得的冠心病。由于血管内有严重的堵塞,使得血液流通不畅,这可不是小病,虽然平时症状不太明显,但一旦堵塞得太厉害了,就会引起中风、偏瘫,甚至会出人命。美国的医生们立刻给这位患者做了“心脏搭桥”手术。不就是有一段血管里堵塞得太严重了吗?就像一个隧道已被塌方堵得严严实实,那就索性动用高科技医学手术,从病人腿上取出一段血管,接在堵塞部分的前后端,让血液从这个新搭建的通道中通过,绕开堵塞严重的那段老路。然而,这位来找我看病的美国患者在做完心脏手术后,虽然有五六年病没犯了,但现在又出现了新的血管淤阻的“老毛病”,再做搭桥已经很危险,没有办法,只好万里迢迢来到中国请求中医的帮助。我仔细为他进行“望闻问切”后,知道他的这种冠心病属于血淤气郁类型,搭桥手术固然是有效的方法,但由于患者体质没有改变,血液仍然有可能再度发生淤阻,而中医可以用活血化淤的另一种方法来治疗。为了印证我的诊断,我通过翻译对他说,他还有一些没告诉我的症状,比如,非常容易出汗,还没怎么运动就可能全身汗湿;失眠多梦,吃安眠药也没有用;急躁易怒,遇到什么事情压不住火,还有中国人所说的 小心眼 毛病这位老外边听我说,边竖起大拇指,连连说“right!(太对了)great!(太神了)”。后来,我给他开了专门治疗这种症状的血府逐淤汤,让他先吃7服药。不久后,这位老外来复诊,他很高兴地对我说,每天出汗的症状消失了,失眠的老毛病也好了一大半,尤其是心悸、心慌的冠心病症状有了明显好转。他兴冲冲地拿出一本英文版的《道德经》,对我说“thedoorwaywhenceissuedallsecretessences”,翻译想了一下才翻译道:你掌握了一个很独家的秘密,行外的人很难知道。略一思索,我知道这位老外引用的是《道德经》上的一句名言“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其实,中医并没有人们想象中的那样“玄”。这位患者的病症,就写在清代著名中医大家王清任的《医林改错》中,而我开的这张方子也就是王清任所创立的。他在血府逐淤汤条目下,列出了头痛、胸痛、天亮出汗、心里热、急躁、夜睡梦多、不眠、心跳心慌、夜不安等明晰症状,并在书中斩钉截铁地说,“心慌用归脾安神等方不效,用此方百发百中”,“夜不能睡,用安神养血药治之不效者,此方若神”,“无故爱生气,是血府血淤,不可以气治,此方应手效”。从古至今,从老年人到中年人,从中国人到外国人,气郁血淤一直是各类疾病中最普遍的病因之一,特别是重大病症中,血淤这个致病因素广泛存在,严重的血淤定会首先影响精气神中的“神”。但血淤又不是单独存在,比如,气郁会导致血行不畅,气虚会致使运血无力;寒病会使血脉凝滞,热病会煎熬血液使其黏滞;湿邪也会堵塞脉络血管 造成人体“精气神”不同程度的缺损。所以,王清任在这张传世名方中,除了用桃仁、红花、赤芍、川芎、牛膝五味药活血化淤外,还用生地、当归清热养血,桔梗、枳壳、柴胡理气解郁,最后用甘草调和诸药。祛淤和养血同施,活血和行气相伍,寒热同治,升降兼顾,是治疗冠心病、高血压病、心绞痛等常见病症的名方。中国人无疑是最幸福的,因为这张珍贵的中医名方 血府逐淤汤已经被制成血府逐淤丸、血府逐淤胶囊、血府逐淤口服液,非常方便患者服用。不过,这个中成药需要有医生处方才能购买,这给你的吃药安全性又加了一把保险锁。不过,有人一定希望我能够推荐一种更加平稳而有效、自己就能对症到药店里购买的“活血化淤”妙药,那我就给你推荐来自医圣张仲景《金匮要略》里的千古名药 桂枝茯苓丸(胶囊)。这个药的药效比血府逐淤汤更为平缓,是活血化淤的代表良方,堪称家庭必备的活血化淤首选中成药。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虽然玄奥,但并不玄虚。西医的诸多专业术语,什么窦性心率、中性粒细胞、血清总蛋白 对于普通人来说不同样犹如听天书一样吗?其实,中医并没有人们想象中的那么复杂难懂,那位患有冠心病和高血压的美国患者,在被我用血府逐淤汤治愈之后,不自主地喜爱上了中医,现在已经读完英文版的《黄帝内经》和《伤寒论》,正在按照简单的中医思维来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不再多吃容易导致血淤的高脂肪食物,而改吃清淡少盐的素食和鱼类;下班后不再沉迷于看电视、玩游戏,而是带着孩子一起到户外散步、慢跑,让全身的“精气神”鼓荡起来。其实,中西医在深层来说是相通相容的,早在2400年前,被称为“西方医学之父”的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就说:“为使医学探究和讨论的题目简化,首先需要把普通人感到困惑的病痛单一化。”而这,也就是我写作这本中医养生图书的最大心愿。居家必备十种药之从“越鞠丸”抑郁的时候,别忘了找它帮忙作者:舒和医生越鞠丸只有5味药,香附、川芎、苍术、栀子、神曲各等分。但这么一个简简单单的方子,却能够通治几大类不同的郁证,真让人顿生“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快意豪情。“郁闷”这个词,现在已经成为很多上班族的口头禅,都说这个世界上没有卖后悔药的,不过,“郁闷药”却是有的卖,这就是元代中医名家朱丹溪创立的解郁名方 “越鞠丸”。郁闷是怎么来的呢?谁都知道是由生气、堵气而来。人有七情六欲、喜怒忧思,如果工作压力过大或者人际关系过于复杂,就有可能导致郁闷事件的发生。我在门诊中发现,现在郁闷的人越来越多,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都不少,一般,我给他们开的主要是越鞠丸、逍遥丸等消郁理气的方子,多数都能够见效挺快。不久前,有个在公司做管理的中年人来到我的诊室,他看上去萎靡不振,郁郁寡欢。“大夫,我有抑郁症”,他苦笑着对我说。在公司里,他是一名管理销售的经理,每天感觉心很累,近半年多来,失眠、厌食,挫败感,什么不良的感觉全来了。总觉得什么都没劲,什么都没意思。我看到患者这幅无精打采的样子,首先是想方设法地开导他:“实话告诉你吧,好多人都有郁闷症状,上到名人明星、单位领导、公司老总,下到普通员工、在校学生,都可能会有抑郁症,甚至每个人都有过或大或小的抑郁状态,只不过通常不很明显、持续很短而已。你这点小毛病真算不上什么大问题。”真的?他睁大眼睛似乎有点不相信。的确,我治疗过太多以情绪低落为主要特征的抑郁症,轻者外表像常人一样,但内心却情绪消沉、焦躁;重者愁眉苦脸、唉声叹气,甚至还会自责自罪、悲观厌世。只不过多数深度抑郁病人不愿意将自己的病情向别人说,所以,多数人对抑郁症了解不深。如果他们选择看西医,一般被诊断为焦虑综合症、神经衰弱等。其实中医早在七百多年前,就对郁证给出了精细入微的“理法方药”。郁闷以气郁为主。但是,疾病有时候像是“多米诺骨牌”,一张骨牌倒塌(一种病症)会引发一连串的骨牌倒塌(多种病症)。从中医来说,郁证就是这样:气郁容易使血行不畅而形成血郁(即血淤);气血郁久既容易聚湿食滞而形成湿郁甚至食郁,又容易化火而形成火热之郁,而“越鞠丸”就是治疗气郁、血郁、热郁、湿郁、食郁等诸郁的良方,以调理精气神中的“气”(气郁)为主,兼调“精”(津湿)“神”(血淤),最终全面重振人体的“精气神”,你说神奇不神奇?越鞠丸只有5味药,香附、川芎、苍术、栀子、神曲各等分。一般患有郁证的人都会有或轻或重的胸膈痞闷,也就是有点喘不过气来的感觉,那就是气郁,方子中的“香附”专门行气解郁;如果还有胸胁胀痛的感觉,就可以靠方子中的活血化淤药物川芎来解决;同样,出现恶心呕吐、嗳腐吞酸、饮食不消的症状,分别用苍术、栀子、神曲就可以治疗。一个简简单单的方子,能够通治几大类不同的郁证,真让人顿生“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快意豪情。之所以我要不厌其烦地介绍方子中每味药物的主治和功能,是因为我发现太多的人为了养生和治病,每天要吃各种不同品种的药物和保健品。一天三顿,既要吃这家医院这个大夫开的治疗糖尿病的药物,又要吃那家医院那位大夫开的降血压的药,还要吃儿子买来孝敬老妈的螺旋藻、儿媳买来的调养身体的灵芝粉。老人家有话儿啦,多吃点药和保健品,总能有对我这病有效的,撞还能撞上几个呢!这话听起来有点道理。一个简单的越鞠丸就能够治疗五大类疾病,如果多吃药,岂不相当于对疾病用机关枪、手榴弹、高射炮、火箭等各种武器狂轰滥炸,疾病岂不饱受重创呢? 但是,作为一名医生,我告诉您,疾病可能受到了重创,但健康的细胞也受到“轰炸”,算一算总账,一定是得不偿失的。由于现在医院里分科很细,看糖尿病的医生只开治糖尿病的方子,看心脏病的医生只开治心脏病的方子,医生之间互不通气,会使得不同医生所开的不同药物有可能发生互相冲突、抵消,甚至起恶性反应,更别提名目繁多的保健品和各种药物也会发生冲突。面对这种情况,患者朋友该怎么办才好呢?有一位患有多种慢性病的老人定期到我这里看病,和别的病人不同,他每次都会把最近正在吃的药、其他医生的诊断、本周症状变化,写成简单明了的一张清单,字写得很大、很清楚,也就是不到半页纸的篇幅。我扫上一眼,就能把他近期的治疗情况看得明明白白。老人很坦诚地对我讲,自己对于医学一窍不通,也没有亲友在医院当医生。他知道越是大医院的名医就越忙,而小医院不忙的医生他又不放心。所以,他就想了一招儿:用半页纸把自己最主要的病情和治疗情况写成“大白话”,尽量给医生提供更多的诊疗信息。这样,他还有时间客气地向医生请教:几种药物之间是不是冲突,保健品哪样该吃哪样不能吃,平时吃饭有没有忌口?虽然得到的是医生简短的几句回答,但每次看病都问上几句,老人很快就成了治自己所患疾病的小半个专家了。而且,老人还特意多看几位专家医生,以便相互印证、相互补充,最终把吃药的“终审权”放在自己手中。这真是一位聪明的老人,既把自己的健康细节交给专业的医生们,同时,更自己掌握健康方向盘。这让我想起了清代医家费伯雄在《医方论》中评论“越鞠丸”时的一段感慨:“须知古人立方,不过昭示大法。气郁者,香附为君;湿郁者,苍术为君;血郁者,川芎为君;食郁者,神曲为君;火郁者,栀子为君。相其病在何处,酌量加减,方能得古人之意而不泥古人之方。”好一个“得古人之意,而不泥古人之方”!作为普通人,对自己的健康难道不可以“得医生之意,而不泥医生之方”吗?各位专家的诊疗固然是渡你奔向健康的舟船,但你自己服药的体会和身体感受,就是矫正医生用药方向的船舵啊。居家必备十种药之从“四物汤”天下补血第一方作者:舒和医生中医果真是奥妙无穷的,在一个药方的基础上再添加其它几味中药,马上就会生成另外一个治疗范畴不同的药方。比如在补血名方“四物汤”中增加两味治疗血淤的桃仁、红花,就成为了治疗血虚兼有血淤的“桃红四物汤”。中医就是这样神奇。跟“成功男人背后的女人”一样,每一味中药的背后都有一段传奇的故事。单说一味能用于药膳的中药“当归”,就有一段很感人的传奇故事。话说很久以前,有一个小伙子靠采药为生,新婚之后不久,他就独自一个人去离家五百多里远的深山老林中采集草药。结果三年过去了,他还没有回来。他的妻子思夫心切,忧郁成疾,结果月事不调,面无血色。正当她身体每况愈下的时候,采药的丈夫终于回来了,原来,丈夫在采药的过程中认识了一位医术高明的老中医,两人非常投缘,年事已高的老中医就要把一身本领传授给他。三年后,他终于学到了神奇的医术。回家后,丈夫见妻子的症状属于血虚,就从所采的药中找出一种苗高三尺、开白色伞状花的植物的干燥根,给妻子煎汤当茶饮。一个月以后,妻子的脸色就变得红润起来,月经也调顺正常了。虽然这是一个传说故事,可是当归的疗效却是真实不虚的。我国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在其巨著《本草纲目》中写道:“古人娶妻为嗣续也,当归调血,为女人要药,有思夫之意,故有 当归 之名。”当归作为药食同源的补血中药,可以用在药膳中。用15克当归和一只老母鸡同炖,再加上15克补气的人参,就成为很有名的“归参炖母鸡”,用来治疗久病体衰,能够大补气血。在古代,很多坐月子的女人都要吃这种药膳来补身子。同样的道理,如果当归和补气的黄芪同时入药,就会生成一个中医名方“当归补血汤”,这是补气生血的精简方,可用于各种男女老少贫血、女性经期或产后血虚。不过,补血方子最有名的还是“四物汤”,由当归、川芎、白芍、地黄四味药组成。制成方便服用的中成药就是四物丸(丸药)或者四物合剂(口服液)。这个方子犹如孙悟空七十二变一样,可以变化出“桃红四物汤”、“八珍汤(丸)”、“十全大补汤(丸)”等上百个系列“子方”、“孙方”,其中,八珍丸和十全大补丸是药店中常备的非处方中成药,只需对照自己的身体状况,就可以到药店里自行选购。有一次,一位来自韩国的女留学生前来就诊,我给她脉诊合参之后,断定她是血虚证。为了给这位喜爱中医的女孩对中医进行生动直观的解释,我专门给她做了一番仔细的分析。因为这种血虚症状是很多女性朋友会经常遇到的,我建议女性读者不妨对照一下学会自我调养。这个女孩的脉摸起来很细,血虚了,脉自然就不能充盈。看她的舌、指甲颜色都很淡,但嘴唇却很红润,我就微笑着说:“如果我没说错的话,你的嘴唇平日应该颜色很淡,是不是今天你特地用了口红 ”女孩感到非常惊讶:“您怎么知道?这两年我的身体一直是这样的。”血虚会因为血不能濡养全身而使得舌、口唇、指甲甚至脸部颜色变淡,有个成语“面无血色”就是形容血虚的症状的。这个女孩的舌头和指甲颜色都很淡,说明血虚症状明显,所以,嘴唇应该也是淡的,而且“面色无华”。请记住,女孩子都爱美,涂口红、涂指甲油、脸上化妆都是很正常的事情,但看医生的时候,可千万不要化妆,否则会让医生判断失误。无论是对女人还是男人,血虚都有可能导致很多不舒服的地方,比如说,血虚于上,就会使得头晕目眩;血虚于中,就会导致心悸失眠;血虚于下,就会脐腹作痛。而对于女性朋友来说,血虚最大的可能是导致月经不调、量少或闭经。当我逐一把这些可能的症状罗列出来的时候,女孩告诉我说,她最大的问题是月经不调,特别是在准备考试的阶段,很容易因为情绪紧张而发生闭经的现象。另外,还偶尔有轻微的头晕现象。我告诉她,中医里所说的病根儿,就是辨证施治的“证”,我根据你的症状所辨出的“证”,就是血虚。那么,血虚的具体病症细节,就是“症”,头晕目眩、心悸失眠、脐腹作痛、月经不调 都是症状。这位女孩点点头,又有点疑惑地问我,为什么我身上只有您列举的诸多血虚症状中的一两个而不是全部呢?我笑了,这就是生命玄奥的地方。由于人的体质不同,身边的环境不同,所以,同样一种疾病(比如血虚)在不同的人身上往往会有大相径庭的表现,但通过细心分析,都能得出唯一确定的辨证结果 血虚。面对这位从韩国来中国学医的留学生,我不禁多说了些关于“四物汤”家族这些常见中成药的变化奥秘:如果以后你有经血过多、色紫黏稠的情况,说明你又增加了血淤的病证,那么,只需要在“四物汤”里增加两味治疗血淤的桃仁、红花,就成为治疗血虚兼有血淤的“桃红四物汤”;而如果你月经过多,淋漓不止,就需要在“四物汤”里增加具有止血作用的阿胶、艾叶、甘草,制成养血止血的名方“胶艾汤”;如果你月经提前,量多色淡,那就是气虚不能摄血,要在“四物汤”中加入补气的人参、黄芪,这就是《医宗金鉴》里的“圣愈汤”;还有气血双补的“八珍汤”、“十全大补汤”等,都是四物汤这个伟大“母亲”的子子孙孙。最后,我给她开了药,并嘱咐她以后可参照我说的,自己到药店选择一些中成药来调理。这位韩国留学生边听我说,边掏出随身携带的笔记本记录着,这一下让我想起韩国电视剧《大长今》中的场景,女主人公长今坚守一个信念,“美好的心能做出有益健康的食物,仁慈的心能救助绝望的病患”,即使是一杯水,也要问清对方是否有下腹部受凉、便秘、喉咙干痛,而分别给予热水、凉水、淡盐水。无论对于中国、日本还是韩国的人民,中医永远像是一杯清茶,飘散着沁人的清香,正如一首唐诗里说的“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居家必备十种药之从“补中益气汤”得到的启示,别把身体全部交给医生作者:舒和医生有这样一类人:一碰到某种场合就开始“底气不足”,要不就是“冷若冰山”,这样的性格在某种程度上说,跟你的气虚体质有关,补中益气丸就是一味良好的治疗气虚体质的中药。经常服用,你会发现“气”也开始足了,也不随便怯场了。经常有病人来看中医的时候,什么也不说,似乎中医大夫一搭脉,就能把你的五脏六腑全都摸得清清楚楚。古装电影里也常有“悬丝搭脉”的情景,白胡子老御医仅靠一根连在贵妃手腕上的红线,就能把贵妃的病情诊断出来前两天,门诊上来了一位老先生,只见他面色萎黄,一副体倦乏力、懒洋洋的样子,似乎喘不过气来,给人有气无力的感觉。他也不愿意说话,一般病人见了医生就会主动和医生说自己的病情,而他只是漠然地把手伸出来让我把脉。看到这种情况,我心里一下有底了,这不就是《医宗金鉴》上所说的“少气懒言”吗?再问诊,病人头晕目眩,时常自汗,一走路或做其他动作就加剧,家里人害怕了,莫非老人得了什么不治之症?我则心里有数,这是典型的气虚病症。这种病很常见。我再给老人把脉进一步确认,他的脉象虚软无力。所以,我很有把握地对老人说:“你是不是有时候常会出很多汗呀?”老人点点头,还是没说话。“你是不是饭量变少、大便稀薄啊?”老人还是点点头,没说话。“你是不是在上厕所的时候有脱肛的现象啊?”老人终于开口说话了:“大夫,你真是神了!我什么都没有说,你怎么都知道啊?”中医学上有句话叫做“望而知之谓之神”,指的就是望诊的效果。其实对我们中医来说,一点都不神奇,因为这位老人的病状特别典型。实际上我们对大多数病人的诊断很难达到这种“望而知之”的神奇水平,因为多数亚健康或慢性病患者往往都是两三种、三五种疾病交织在一起,必须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才能够分辨出来。所以,如果你在门诊上什么也不说,非要测试中医师望诊和切脉的水平,那么,吃亏的可就是你自己了。话题还是回到这位患者的气虚病症上。由于这位老人中气不足的症状非常典型,所以,我才敢“借题发挥”,说出了老者没有告诉我的症状,并且一说一个准儿。其实,现代人中,气虚的病症真是不少。比如,有些年轻人看起来不爱说话,有些冷漠,那十有八九是气虚的表现;有些人碰到场面上的事情就怯场,感到“底气不足”,也有可能与气虚体质相关。中医就这么有趣,透过疾病的表象,还能挖掘出一个人的潜在性格、文化印迹补中益气汤就是治疗气虚的一张好方子,而且已经做成了丸剂、胶囊,方便大家服用。药店里都能买到补中益气丸或补中益气胶囊,只需要按照说明书进行服用就可以了,好像吃感冒药一样方便、安全。这张方子是宋代著名医家李东垣所创,而且被后世历代医家高度推崇。李东垣认为,元气是健康之本,元气衰则疾病生,元气旺则健康来。在当代中医界,补中益气汤(丸)也已经成为应用最为广泛的几大名方之一。我有位学生曾经翻遍图书馆的学术期刊,兴冲冲地跟我说,他发现补中益气汤能够治疗100多个病种,几乎覆盖了内外妇儿各个领域,对失眠、头痛、肝炎、白内障、冠心病、便秘、感冒、支气管炎 都有防治效果!我打断他的话,对他解释说:补中益气汤治疗的范围非常广泛,这一点都不假,但如果你说它能够包治这100种病,那可就错了。中医讲求治疗“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寒热、湿燥、散闭(内外风)、气血虚实”这些病根儿,你看到的补中益气汤治疗冠心病、白血病等的案例中,肯定会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这100多类病都有气虚的表现,所以,补中益气汤才能一用就灵。而如果这个心病患者不是血虚而是血淤、虚热等病因,那用补中益气汤肯定没效!古代医书说“气者,人之根本也”,“人之有生,全赖此气”。气对人体的津精血液起到固摄、推动和调控作用,如果气的功能失常,那么,就会“殃及”津精血液失控,多汗、多尿、泄泻、出血、遗精、脱肛等病症就会悄然潜伏,我能够“预测”到有些气虚患者的诸多症状,其实就是抓住气虚的病根儿进行推导的。外行人看起来的神奇之处,其实对于中医来说,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中国人的词汇里有“朝气”,“志气”的说法,圣贤孟子那句名言“我善养吾浩然正气”更是传遍了全世界。对于很多来自于全世界各国家、各肤色的外国友人,我用补中益气丸治好了他们的“英雄气短”,让他们感受到中医的神奇,以致纷纷竖起大拇指对小小的补中益气汤说OK!其实,我真心渴望我们的国粹 中医,能够昂首挺胸的“走出去”,走进哈佛医学院、牛津大学等世界名校的课堂,让全世界共享中医的博大精深。居家必备十种药之“藿香正气水”,用途不止说明书上所说作者:舒和医生请注意:只要是符合“津湿、气郁、外风”的病因,无论什么病,用藿香正气水都可以收到很好的疗效。像肠胃炎、湿疹、痱子、蚊虫叮咬、外阴瘙痒、外痔、头癣、手足癣、疖、白癜风等等,都能用藿香正气水来治疗。这样的小毛病估计每个人都曾碰到过:天气又闷又热,人也被“闷”得全身不舒服,胸闷、头痛、恶心、闹肚子,说是大病吧,还不至于,说是小病吧,还挺难受的。碰到这样的患者,我都建议他们喝上几小瓶藿香正气水,很快就会有“拨云见日”的感觉,浑身变得清爽。其实这种情况在生活中特别常见,当湿邪侵袭人体,合并上外感,就会导致这种突发性的不舒服,严重的还会上吐下泻、恶寒发热。清代名医徐大椿曾经写过一篇著名的医论《用药如用兵》,说治病救人要像用兵打仗一样。那么,对于像恶寒发热,头痛,胸膈满闷,脘腹疼痛,恶心呕吐,肠鸣泄泻这类疾病我们应该如何“用兵”(治疗)呢?这种病的病根儿到底在哪里呢?恶寒发热,说明是外感表证(和感冒类似,外风所致);上吐下泻,则可能是由于津湿中阻而导致的脾胃不和;胸膈满闷、脘腹疼痛,一般是由津湿引发的气郁而形成的。其实,这也就是一位中医看病的分析过程。像这种疾病,病根儿是由津湿、气郁、外风叠加而成的。具体到精气神上,当属精、气两者俱伤,神也略受影响,所以人就没了“精神头儿”。因此,治疗的时候,就要兵分三路,三支部队直捣三大病魔的方阵:具有解表功能的药物藿香、紫苏、白芷组成第一支分队,直接攻击“外风”病魔;具有祛湿功能的茯苓、白术、半夏、桔梗组成第二支分队,猛攻“津湿”老巢;具有理气功能的大腹皮、陈皮、厚朴组成第三只分队,包抄“气郁”病魔;还有,生姜、大枣、甘草组成后勤队伍,为前线将士们提供物资保障。就这样,十三味药物就组成了藿香正气水的精锐部队,虽然药味繁多,但却井然有序、相互呼应。之所以要把这么专业用药组方的奥秘,逐一给您道来,是为了防止大家在选用中成药的时候简单地“对病下药”,认为只有恶心呕吐和拉肚子的时候要服用藿香正气水。其实,藿香正气水治疗的是“内湿、气郁、外感三合一”这个类型的所有疾病,而不仅限于恶心、拉肚子。只要是突然间感觉自己往昔的“精神头儿”没了,明显的“人有些焉儿”,大多是外感合并湿气,通常不是什么大病,不妨先用藿香正气水自己调理一下。如果用了以后,很快恢复昔日的“精气神”,那就说明对症了。所以,我建议,每个家庭的常备小药箱中都要必备藿香正气水,因为肠胃炎、湿疹、痱子、蚊虫叮咬、外阴瘙痒、外痔、头癣、手足癣、疖、白癜风等等,都能用藿香正气水来治疗。请注意:只要是符合“津湿、气郁、外风”的病因,无论什么病,用藿香正气水都可以起到很好的疗效。药物说明书上写的治疗“恶心呕吐,肠鸣泄泻 ”只是给你列举这种病根儿常见的表现,如果你把这些外在的病症当成用药指南,那可就像古代寓言“刻舟求剑”的故事一样,错把“记号”(说明书上的主治病种)当成了你要找的那把“利剑”(中成药的针对病根儿)。有人还会有疑惑,难道中医和西医的差别就这么大?您能不能讲得更透彻些呢?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寻找疾病“藏身之处”的过程犹如抓捕罪犯。只不过,西医擅长辨病,而中医长于辨证。可以用一个非常生动形象的比喻来说明,西医的“辨病”就好像得知了罪犯的情况,比如,这起犯罪的嫌疑人是拉登团伙。而中医的“辩证”则可能并没有得知罪犯的情况(不知道是否是拉登团伙),但却得知了罪犯的藏身之处(比如,罪犯藏身在某个山区方圆100里内)。西医辨病和中医辨证都是治病的手段而已,没有高低之别,各有优势也各有不足。西医治病就好像已经得知犯罪嫌疑人的准确资料(比如,已经知道是拉登,或者知道病人患有肺炎),但要抓捕他还需要进一步知道他的藏身之处(相当于知道疾病的精确性质)。这就好像西医虽然知道你得了肺炎,但因为不能判断是什么病菌引起的而难以治疗。而中医辨证则倒过来,可以不知道病名,只凭辨证来治疗。正如一起杀人案发生之后,根据线索,犯罪嫌疑人虽然不知道是谁,但却知道此人乘坐的是一辆红色的桑塔纳轿车,目前的活动范围还没有离开本市。那么,警察就可以把侦破范围锁定在当地的红色桑塔纳,通过排查该类汽车的相关信息,获取进一步抓捕犯罪嫌疑人的线索(当然,也有可能无法破案)。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老中医并不知道现代医学的术语和治标,而只是根据疾病的辨证(比如,是湿、寒、血淤、气郁)也有可能治愈疾病的原因所在。如果这个疾病符合“津湿、气郁、外风”的病因,用藿香正气水治疗,一定也会有良好的效果。这就是中医“辨证论治”的神奇之处。罗嗦说这么多,就是希望你能够通过小小的“藿香正气水”,参悟中医养生和治病的奥秘,明白在复杂万变的表象之下,一定能够探寻到大道至简的本质。有时候把这个世界想得复杂了,反而会遮住你的一双慧眼,你说是不是呢?居家必备十种药之“玉屏风散”,治鼻炎、过敏等病的“通灵宝玉”作者:舒和医生玉屏风散是一个内外同治、标本兼顾的名方,只要是内外风兼有的疾病,如过敏性鼻炎,肾小球肾炎等反复发作的常见病。玉屏风散都能一一“攻克”。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人,动不动就感冒,经常不由自主地出汗,很多人习惯把这种症状称为“身体发虚”,不过,这种发虚可不要随便吃补药,而要用玉屏风散。既补虚又祛邪,标本兼治,才能把身体发虚而导致的感冒等症状治好。玉屏风散是家庭常备用药之一,单听这个名字你可能就知道它的价值和效用了吧!所谓“玉”是珍贵如玉的意思,表明古人对这个方子相当珍视,它的用途非常之大;所谓“屏风”,直接就把这张方子的用途说了出来,它的功用就好像御风屏障一样,可以阻挡各种邪风,治疗风导致的疾病。有人会问,玉屏风散治疗什么类型的风病,外风还是内风?玉屏风散既治内风之“散脱”(汗出),又治外风之“闭塞”(外感),既治体虚之“本”,又治外感之“标”,属于非常典型的表里同顾、标本兼治的千古名方。我曾经多次用这个方子当例子,启发学生和患者治病和养生应该“标本兼治”。前段时间,有位患者来找我看病,她患过敏性鼻炎,经常像得了感冒一样鼻塞、流鼻涕、打喷嚏。虽然不是什么大毛病,可是让人觉得很麻烦,特别在社交场合,很影响自己的形象。我们当医生的都知道,过敏性鼻炎已经成为当代很普遍的一个疾病,常规的治疗方法是,用苍耳子、辛夷等发散性药物把闭塞的病邪发散出去。但是,对多数人来说,这样的治疗一开始有效,但过一段时间后就没有效果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很简单,导致疾病产生的原因通常不是单一的,而是虚实交织、错综复杂。这个患者试过很多专治鼻炎的药物,都出现好一阵之后,然后效果就不明显了的问题。望着她困惑的眼睛,我试图用一个比喻来为她解释鼻炎的复杂机理。我说,其实,治疗鼻炎也和人生选择一样,充满着顾此失彼的矛盾。为什么用一些专治药物,会一开始效果好,而后来效果就差了。其实,这个谜题清代名医柯琴早就给出了清晰的答案,他说“治风者,不患无以驱之,而患无以御之;不畏风之不去,而畏风之复来”。意思是攻打(驱)和防守(御)必须并重才能避免顾此失彼。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任何治疗疾病的药物,都有偏性,万病都是靠药物偏性来治疗的。“遍试风药以驱之,去者自去,来者自来,邪气流连,终无解期矣。”意思是,如果专事发散(比如采用专治鼻炎的药物)就会导致外风虽去,内风又生;而若采用专治内风的收敛药物,又会使外风不去,邪气流连,最后使得疾病始终没有完全解除。所以,治疗病因复杂的疾病,必须考虑双(多)管齐下的法则。就像慢性鼻炎的治法,应该既要通过发散外风之邪来“治标”,还要凭借收敛内风之散来“治本”。玉屏风散就是一个这样的好方子,以补气固表药为主,配合小量祛风解表之品,使得补中寓散,攻补兼施。有人把它当成治疗虚体感冒的专用方,其实,只要是内外风兼有的疾病,比如过敏性鼻炎、肾小球肾炎等反复发作之病,都可以使用这个内外同治、标本兼顾的名方。只不过很多疑难病症需要医生亲自开方调理,而频繁出现的三大常见病“感冒、鼻炎、过敏”则可以靠玉屏风散进行“异病同治”。这个患者高兴地收起我写好的处方,看来我这番讲解把她的一大心病解决了不少,剩下的就是她吃药慢慢调理了。后来,她每周都来诊室复诊,几个月后,动不动打喷嚏的病症大有好转。这时,我告诉她说:“过敏性鼻炎是需要长期治疗才能逐步调整过来的,而且,对很多慢性疾病来说,药物终究还是 治标 , 治本 更要靠加强运动来实现。内风和外风都会伤及精气神的 气 ,而运动是大补元气的最佳方式,远胜于救急用的人参等名贵药物。”从第二天开始,这个患者就把健身当成了每日的必修课,一年后,鼻炎的症状差不多没了,她还把玉屏风散给家里容易感冒的姥爷服用,姥爷经常感冒的老毛病也减轻了一多半儿。她还推荐容易皮肤过敏的妈妈来服用玉屏风散,妈妈使用后,动不动就皮肤过敏起红斑的老毛病减轻了很多。以我几十年的行医经验,“标本兼治”的方子其实并不多见,因为治标和治本时常相互冲突,甚至“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但对于养生来说,运动和乐观却是没有任何副作用的“治本良药”。居家必备十种药之“麻子仁丸”,治好便秘人年轻作者:舒和医生治病讲究对症下药,其关键就是要找准病症所在。而不在于药的猛烈程度和剂量大小。比如,治便秘也是如此,关键在于“润”,而非“泻”。便秘是个很多人都会遇上的毛病,不仅年轻人有,它更是许多中老年人的“常客”。治疗便秘也有很多“秘密”,让我给你一一道来。有一位四五十岁的中年妇女便秘很严重。有一天,她来到我这里,对我说:“大夫,您给我开点猛药吧!求求您了!”看病的过程中,让我加大药量、甚至央求我“以毒攻毒”的患者并不少见。我心里明白:如果是急病,可以下点急药,让病马上就好。但很“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很多慢性病我们就要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方法来治疗。为了让病人能够更好地理解这复杂的医学知识,我只好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向患者说:“你在洗衣服后,采取什么方式让衣服干了呢?”“当然是晾晒了,放到阳台上晾着,一天就干了。”“其实还有更快的办法,那就是用火烤,电影上不就常有这样的场面吗?有人把湿衣服放在熊熊的篝火边,一阵热气腾腾的雾气升起,衣服很快就干了。”我微笑着对她说,“你不觉得用火烤更快、更有效吗?”这位妇女呵呵地笑了:“论起洗衣服,你可就不是专家啦。要是洗完衣服就用火烤干,没几次就把衣服烤坏了。我们女人都是洗衣服的专家。衣服洗了以后,先让洗衣机把水甩干,然后挂起来,让风吹、让太阳晒,很快就干了,一点也不损害衣服。”治疗慢性病也和洗衣服是一个道理,比如说,你这个便秘,不就是大便解不下来吗?中医里有专门的“泻下法”,最厉害的是用大黄、芒硝、枳实、厚朴组成的“大承气汤”,吃完后能够立刻让你解个痛快。但是,这种治疗就像是用火烤衣服,攻伐之力太过霸气,虽然能够直击病邪,但却很容易同时伤害人体的正气。所以,对于难缠的慢性病,我们都要尽量在“攻伐”与“扶正”之间寻找平衡点。就说治疗便秘吧,我们首先要考虑治本 先把燥结的大便“燥而润之”,所以,我给人开的麻子仁丸方子的主体部分为润肠药 滋润多脂的麻子仁、杏仁、白芍、蜂蜜。但便秘等慢性病是经年累月积累而成的,仅靠“清风细雨”难于解决问题,所以,我们也不妨使用霸道的“泻下剂” 大承气汤。但是,大承气汤为泻下峻剂,容易耗损正气,所以,必须对大承气汤进行改良,去掉其中最为猛烈的药物芒硝,并减轻厚朴、枳实等其他药物的用量,这样就把“峻下剂”改造成了“轻下剂” 小承气汤。如此一来,整张麻子仁的方子就具有攻润结合、下不伤正的特点。对于长期便秘的人来说,就好像是洗衣服时先用洗衣机“甩干”(润肠剂),再放到阳台晾干(轻下剂),而不是一下子用熊熊篝火烤干(峻下剂)。听完我的解释,那位妇女恍然大悟,原来治病并不是药用得越重就越见效啊。她拍着脑门对我说:“我以前吃药的时候,老是喜欢按照说明书上的1.5乣2倍来吃,因为感觉自己的问题比较重,药力大一点应该效果好一些。现在回想起来,当时是有点效果,但后来效果就越来越差了。以后,我可不能自作主张喽。”这名妇女吃了我的药后,经过两三个月,长久困扰她的便秘终于治愈了。喜欢过量吃药,这是很多老病号的通病。其实,治病关键要找准病根儿,而不在于药的猛烈程度和剂量大小。说到“泻药”,我知道除了老年人、中年人常吃它来治便秘外,还有一些年轻人也常自服泻药来减肥,靠吃泻药来把体内的污物、水分排出体外而减轻体重。这和治疗便秘实属“异曲同工”。不过,与其常吃“泻药”治标,不如常吃“润药”治本。我除了在临床广泛应用“麻子仁丸”这个中成药之外,更是推荐所有人使用不花钱的“滋润妙药” 水。从我们中医的角度来说,现代人虽然饮食丰富,“吃香喝辣”,但容易上火而致热灼津精,使得体内偏燥,缺乏润泽,所以,容易出现咽干口渴、皮肤干涩、面色不润、毛发不荣、小便短少、大便干结、精神委顿等症状。津精受损,不但容易产生津燥疾病,还容易使津湿乘虚而入,“鸠占鹊巢”,更增胸闷浮肿、肥胖身重等湿病症状。水作为至简至纯的补津之品,能够补充人体精气神中至为关键的“精(津精)”,还能驱除“鸠占鹊巢”的湿邪,长此以往,便秘减轻,虚胖渐消,人整个如同得到雨露滋润的禾苗一样,焕发出润泽的风采。《道德经》上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对于身体,水的作用又何尝不是如此?且慢,本来是讲便秘用“麻子仁丸”中成药治疗的,怎么一下子扯到喝水上了呢?您听我说,很多健康和养生的奥秘,的确如同“白开水”一样简单甚至乏味,不像可乐那样可口,但是,恰如“白开水”一样平凡而重要的养生方式,才能够让你保持生命的“滋润”。居家必备十种药之“六味地黄丸”,神通广大治“虚热”作者:舒和医生在高血压、糖尿病、神经衰弱、慢性肾炎、更年期综合症等常见病中,只要有“虚热(上火)”的现象,就可以放心服用六味地黄丸。另外,对普通读者而言,与其告诉他六味地黄丸是“补肾精”的,还不如告诉他是“治虚热”的更为准确。人们最熟知的中成药,莫过于六味地黄丸。在很多人的印象里,似乎这种药是“补肾”的专用药,有点中国“伟哥”的意思。其实,六味地黄丸的应用范围比伟哥广泛多了。只要你最近有“上火”的感觉,就可以考虑用六味地黄丸来降降“虚热”。曾有一位老先生来诊所就诊,我见他身材魁梧,面色红润,白须飘飘。虽然已经年过六旬,但初看起来一点儿都不像有病的人。不过对我们医生而言,越是看起来特别健康的人,越是要加以注意,因为这些表面现象通常会蒙蔽了他自己和身边的人。我仔细为他把脉诊断,他的脉摸起来有点沉细数,舌诊是舌红少苔,这都是里有虚热的表现。近距离观察老先生,发现他满面红光的红色稍微有点儿过,也就是说两颧泛着潮红,那也是虚热的明显特征。我问老先生有什么不舒服的地方?老先生说自己体质一向很好,但近期有点头晕目眩、嘴里发干、腰酸腿疼的症状,就赶紧找中医调理一下。我在心里分析老先生的病情:虚热就像是若有若无的小火苗,悄无声息地在体内燃烧,中医上叫做“虚火上炎”。这把火上扰头部,就会导致头晕目眩乃至耳聋耳鸣;烧灼津精,造成津液不足,就会使人口燥咽干;津液不能滋润腿脚,还会让人腰膝酸软。由于老先生的病特别典型,所以我也敢“大胆预测”老先生没有提到的症状。“您是不是睡觉的时候经常出一身汗,不过,醒来以后就不出汗了?”“呦,真神了,您怎么知道的呀?这两天我真是一睡一身汗,我还以为是天太热造成的。”老先生非常惊讶地说。其实,我们医生哪有神仙的算命本事啊,只不过根据疾病的本质做出推理分析罢了:虚火在体内产生内热,能够迫津外出。晚上睡觉的时候,人不活动而内热最重,所以出汗最多;而白天人在活动,内热减轻,所以汗就止住。对于一些比较典型的疾病,医生有时的确能够“未卜先知”,让病人感觉大夫有料事如神的特殊本领。但大多数疾病错综复杂,必须病人原原本本地向医生细说各种症状,这时候,如果病人非要考考医生的“测病本事”,就是不说自己的详细病情,那么,遭殃的肯定是病人自己了。医生毕竟不是神仙,他需要病人提供各种复杂甚至矛盾的症状,像“侦探福尔摩斯”那样根据蛛丝马迹来进行苦苦探究。我给老人开出了六位地黄丸的汤剂,还嘱咐老人,汤药的效果比丸药快,“汤者,荡也,去大病用之”,所以,先用汤药迅速消除急性症状。以后,可以到药店购买六味地黄丸的丸药来吃,“丸者,缓也,舒缓而治之也”,适用于慢性、虚弱性疾病。这位老人才服了一周的汤剂,盗汗的症状就消失不见,吃了一年多六味地黄丸后,虚热的老毛病得到了彻底改善,真算是鹤发童颜、神清气爽了。有人会好奇地问:六味地黄丸不是治疗“肾虚”的特效药吗?怎么让你一说,就变成了治“虚热”的专用药?其实,六味地黄丸是宋代名医、儿科大家钱乙所创,最初被当做“幼科补肾专药”来使用的。不过,后世的医家发现这种药在成人中有更广泛的应用。中医讲“肾藏精,为先天之本”,六味地黄丸可以滋补肾精,精是生命的本源,从“养精蓄锐”入手,便能够带动精气神和五脏六腑达到动态平衡。这里还要特别提醒的是,《医学衷中参西录》上讲“人之脏腑,一气贯通,若营垒联系”,一
文章评论
寒梅
来老妹家又认识了几种中药名字以及它们的作用,中华悠悠五千年,中医中药博大精深,中医中药治本只是慢些,但功效是很好的![em]e182[/em] [em]e178[/em] [em]e163[/em]
寒梅
我现在就吃中药呢调理胃,每次喝都不敢喘气。[em]e120[/em]
绿树成荫
这些常识,我太缺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