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孝顺,有多么重要!

太极感悟

写在前面的话:
    这是姜宏老师写的《养拳要从孝道入手》的一部分,我征得姜老师的同意转发到空间和大家分享。因为不是所有人都练太极拳,所以,我略去了讲拳的部分内容。
    会孝顺,有多么重要!
    我们很多很孝顺的人,在照顾老人的过程中,都留下了很多遗憾,为什么,因为我们不会孝顺!
    比如,很多老人因疾病去逝,很多儿女会说:“老人难受,老人不说,我们哪儿知道啊!”我们想过吗?老人为什么不说?比如,老年妇女的一些妇科疾病,老年男士的一些前列腺疾病,他们那种年龄的人,他们如何不难以启齿?我们做儿女的,我们都做了什么?我们有没有体贴入微,洗脚,洗头,捶肩,抚背,剪指甲?我们有没有和老人亲密无间,说说心里话,说说体己话?
    有的老人自尊刚强一生,到八九十岁,自己照顾自己,不麻烦儿女,甚至都不让儿女洗衣服,更别说洗脚洗头了。我们做儿女的,我们都做了什么?哄一个老人接受儿女的照顾,真的需要“诸葛孔明的智慧,苏秦张仪的口才”吗?
    还是因为,本来我们孝顺的诚意就不足,只是走走过场,老人根本就不信任我们呢?
    年逾古稀,行动不便,他们真的不渴望、不需要儿女的照顾吗?
    好好看看姜宏老师的这篇文章,让我们学会孝顺吧!
 

姜宏老师谈孝道

图片
    孝为人间第一道

    人是有理性的动物,天地之间人为贵,人为万物之灵。人之所以为万物之灵,就在于有理性、有智慧、有道德,人除了有物质需要之外,还有精神方面的需要。一个真正的人不只追求吃饱穿暖,他还追求人格的完满,追求理想的实现。在精神需要中,道德是人的精神的内在需要,它是用来调节人的其他种种需要的需要。

 什么是道?认识超载时空的大自然的运行法则,是谓道。人为自然万物之一,自然也有遵循的正道,也包括人与人相处之道,即传统文化所说的“伦常大道”,即“五伦关系”——“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

 什么是德?就是教导人类如何顺从大自然的法则,不逾越大自然的法则去做人,就是“德”。

 在五伦关系当中,父子有亲则是人类的天性使然,是子女与父母之间的一种特殊的人伦关系。父母爱子女曰,儿女爱父母曰。父慈子孝是父子之间天经地义的人伦道德关系,这种人伦关系也是人性之使然。所以从古至今,孝道就是人们修身养性的基础,所谓“孝为人间第一道”,“百善孝为先”,“忠臣出于孝子之门”。那什么是孝?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的解释: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许慎认为,字是由字省去右下角的形体,和字组合而成的一个会意字。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的古文字形与善事父母之义是吻合的,因而孝就是子女对父母的一种善行和美德,是家庭中晚辈在处理与长辈的关系时应该具有的道德品质和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

 由于传统文化的缺失,我们对孝道越来越淡漠了,不少的人根本不知道什么是以及怎样,因而不论农村还是城市都出现了大量不孝顺父母、不赡养父母的忤逆行为,甚至有杀害父母、杀害爷爷奶奶的事情,也有不少父母抛弃自己的亲生骨肉。那么,孝道主要包括哪些内容呢,通过学习,我大致做了一个总结,供大家批评指正:

 首先,要敬爱。不敬在古代视为不孝,礼者,敬也,礼的核心是。父母年轻时,含辛茹苦,把儿女们抚养成人;年老了,身体衰弱了,他们不求有太多物质享受,只求儿女们有一颗孝敬的心,能够愉快地安度晚年。是联系在一起的,要尊敬父母,最重要的是要爱父母,发自内心地真诚地爱。在思想感情上,不能认为父母对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更不能认为父母老了,对自己是一种累赘和负担。对待父母时时都应该以和颜悦色的态度,不能以生硬的方式对父母说话,更不能大声地训斥父母。经常使他们保持精神上的愉快,满足他们精神上的需求。《礼记·祭义》说: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这才是对父母的尊敬。

 第二,要奉养生则养,奉养父母是作儿女的重要义务。所谓,就是要保证父母的物质生存条件,使他们不饥不寒。要常回家看看,看他们生活得怎样?吃的东西有没有?营养怎样?在农村,要看油、盐、柴、米等生活必需品怎样?冬天穿的衣服、盖的被褥暖不暖和?等等。使父母的物质得到尽可能的满足,有条件的儿女要使父母的物质生活过得更好一些。养是最基本的,不能只养不敬,只养不敬也被视为不孝。孔子说过: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於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孔子认为,只把看成是能养,只给父母吃穿那是不对的,在奉养的同时,必须要尊敬和爱戴。

 第三,要侍疾。孔子曾说: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要记住父母的年龄,一方面为长寿的父母高兴,一方面也要为父母的高龄而担忧。人老了,到风烛残年的时候,很容易生病。父母生病了,要去看医生,及时为父母治病,要精心地熬药、喂药,就像弟子规上讲的“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父母重病的时候,儿女们一定要轮流守候在父母的身旁,多给父母一些精神上的关怀。

 第四,要承志。子承父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也是儒家提倡的孝的内容之一,三年不改於父之道,可谓孝也,“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个后指的就是继承家风、家学和家道。完成父母未了的心愿,是儿女们不能推卸的责任。

 第五,要立身。所谓立身者,就是要成就一番事业。《孝经》云:立身行道,扬名於后世,孝之终也。儿女有了事业上的成就,父母会感到高兴,感到光荣,感到自豪,这也就是对父母的孝,而且是很有价值的孝。相反,走入邪途,身陷圄囵,不顾父母之养,也给父母精神上带来沉重的负担、耻辱或负罪感,使父母白白养了一个不肖之子,能说尽到了孝道吗?
    第六,要谏诤。即孝顺不是绝对的服从、盲从。父母有过错还得要谏诤,做到“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我们服从的只能是道德、法律与真理,如果父母作了不道德的事情、犯法的事情或者与常理相背谬的事情,一定要进行劝谏,劝其改正,这才算是对父母的;否则,顺从父母就是陷父母于不义或违法的境地,就是不孝。
    第七,要送葬。世界上,所有的民族都是这样,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把去世的亲人安葬起来,这是人类良知、理性的表现。儒家倡导葬之以礼丧则观其哀,生则孝,丧则哀,这才是真正的孝子。有的人父母在世不孝,当其父母死后则撕心裂肺似地大哭,这样的人旁人不以为他是真正的孝子。民间说:在生不孝,死了流狗尿(眼泪像狗尿一样不值钱)。
    第八,要追念。“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对父母的孝顺还要祭之以礼祭则观其敬而时也。祭祀父母关键是要崇敬守时,即要以崇敬的态度时时记住父母和祖先,在他们的生日、除夕、上元、中元、清明寒食上坟等,“慎终追远,民德归厚”,不忘记父母、祖先,就是一种追念的方式。  

    孔子曰“仁者爱人”,人只有敬爱父母,才可能去爱别人,“不爱父母而爱他人是谓悖德”。所以我们落实好了孝道,做到了父子有亲,其他的关系才能处理好,也才能做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图片
                        百善孝为先




 

文章评论

钰瑞

水只往下流。孝顺老人,我们这一辈做得到,下一辈,难以置信,生病时只有伴侣可信。没有则自己忍着。那是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