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科尔马 凝固的音乐

个人日记

一个人的服饰,就是一个人镜子。展现他的风格,内涵,性格,审美情趣和审美取向。男士的中山装和西服体现男人肃穆,端庄,不越矩。女子的服饰自然多姿多彩,百花齐放。正规的、经典的,完美的与反常规的,不平衡的,怪诞的形成对比,也带来了特殊的趣味性和幽默感。感受优雅、感受经典、感受自然、感受幽默,表现了女子的鲜明个性。
 
一幢建筑,一个城市的建筑,就跟人们的服饰一样,有鲜明的个性,历史集结和过往。是这座城市的精神和灵魂,是无声的诗,流动的画,凝固的音乐。
在我们欣赏科尔马独特的木筋建筑之前,先回顾一下我们已浏览过的欧洲古建筑。
古老的欧洲大陆,沉淀了各个时期的的文明,从所发的欧洲图片中, 我们可以看到这样几种主要类型。
一,古希腊建筑
 古希腊文明是欧洲文明的发祥地。人们崇尚的这块圣地建造得更加精美、更具魅力。古希腊建筑以柱式为基本特征的具有统一性的建筑式样。如北京的人民大会堂,整个建筑显得端庄完美。
图片 

二, 
哥特式建筑
在欧洲的每一个大小城市都能看到哥特式建筑,也就是基督教或天主教的教堂。发的每一组图片都能看到它的身影。其特点是形体向上的动势十分强烈,轻灵的垂直线直贯全身。不论是墙和塔都是越往上分划越细,装饰越多,也越玲珑,而且顶上都有锋利的、直刺苍穹的小尖顶。不仅所有的顶是尖的,而且建筑局部和细节的上端也都是尖的,整个教堂处处充满向上的冲力。这种以高、直、尖和具有强烈向上动势为特征的造型风格是教会的弃绝尘寰的宗教思想的体现。表示人的灵魂与上帝相通,与上帝对话,得到上帝的宽宥和拯救。也是城市显示强大向上,蓬勃生机的精神反映。

图片

图片
 
 三,巴洛克建筑
 我们在意大利佛罗伦萨详细介绍了文艺复兴的兴起,巨匠,绘画,雕塑,芭蕾舞(见《徐志摩  翡冷翠的灵光》),那么在建筑上必然具有文艺复兴的思想和风格。巴洛克建筑是17——18世纪世纪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和装饰风格。打破神的束缚,人是天地的主人!其特点是外形自由,追求动态。喜好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强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
 巴洛克一词的原意是奇异古怪,被认为是离经叛道。
 这种风格在反对僵化的古典形式,追求自由奔放的格调和表达世俗情趣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一度在欧洲广泛流行,对城市广场,园林艺术以至文学艺术部门都产生重要影
  图片
 罗马耶稣会大教堂
罗马耶稣会教堂[Church of the Gesu](1568~1602)第一个巴洛克建筑。意大利文艺复兴晚期著名建筑师和建筑理论家维尼奥拉设计的罗马耶稣会教堂是由手法主义向巴洛克风格过渡的代表作。
朋友们可看看维也纳和布拉格的建筑,几乎都是巴洛克风格的建筑。
四,木筋屋建筑 
 法国的科尔马素有“小威尼斯”之称。它是一个由许多不规则形状的广场组成的广阔步行区,广场之间的道路穿插着圣马丁教堂 (La Collegiate Saint-Martin), 人头屋 (Maison des Têtes)等等历史名胜。酪赫河从科尔马静静淌过,清清的河水荡涤了浮躁的尘埃。小桥流水,幽幽窄巷,任由平底船轻轻滑过。科尔马优雅宁静,把喧嚣撇在市尘之外。
在这温馨宁静中,自然生长了自由民主翅膀,著名的自由女神像就是科尔马的巴尔托尔迪的杰作。雕像的原型为作者的妻子和母亲。博物馆内陈列着巴尔托尔和自由女神像的相关资料。
科尔马最为独特的是,仍然保留着16世纪的建筑风格—木筋 屋。阿尔萨斯与德国接壤,有一大片的黑森林。就地取材,物尽其用,建造了独具一格的木筋屋,它与大自然息息相通,在木筋屋内,我们能感觉到黑森林的呼吸和清幽。由木材搭建的
多面形屋顶,独特的设计,每栋皆具个人品味。一座座木屋,使小城充满着浓郁的阿尔萨斯风情。可以说科尔马是阿尔萨斯的缩影,它有过辉煌的 历史,城市充满文化气息,懂得保存及发挥古老的建筑遗产,向世人诉说着未来的建筑理念,珍惜自然,保护自然,融入自然,人是大自然的一个成员。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木筋屋,在这里可以详实地了解到这种木筋屋的建造过程,先将粗大的树木削整齐,根据建造的规格搭建成木架,每个木条的衔接没用一颗钉子,均是用楔子衔接起来,搭好架子后,再将泥土与草茎的混合物填充成墙,其原理就如同现在的钢筋混泥土建筑物一般,非常的结实,冬暖夏凉。周末的时候,经常会有一些学生到这里来体验乡村生活,可以自己动手制作美食以及学习传统手工艺,这是对传统风俗的一种传承与现实教育题材上的应用,
木筋屋并非科尔马的独创,早在古罗马时期就存在了,中国一直就有,从古代到现代。直到席卷全国的大折前一直存在。在南方叫“穿dou房”,尤其是在农村。
欧洲人与我们不同的是,十分珍惜古建筑,认为古建筑就是历史,古建筑就是文化。人们不断对剩下的有一定数量的木筋房子进行墙壁粉刷,使它们更高档和更现代,更制定了一些修复计划,才使得木筋屋这种建筑遗产保留了下来。

  无论我们是在布拉格还是在意大利,当地导游不断提醒我们,脚下的石板街道和两旁的建筑物,都有两三百年,四五六百年的历史,相当于我们明、清时代,这种历史的厚重感顿时使我们肃然起敬。
图片
这样的建筑在欧洲随处可见,为什么呢?第一没有被扣上资封修的帽子,第二官员拆迁捞不到任何好处,反而加固、保护,维修可与古建筑一一生辉。 
想想我们国内的状况悲痛不已。对中国的古家具,传统服饰,古墓,古建筑有这样几次大扫荡:土改,大跃进,文革,尤其是这次的大折迁,使很多古建筑荡然无存。
早有梁思成、林徽因的竭力保护,近有冯骥才的奔走呼号,也挡不住成片开发的拆迁大军。多少古建筑在“现代化”进程中灰飞烟灭。即使后人考古也无从可考。历史在这里中断,文化在这里没落,文明在这里衰退。错误地理解为现代化就是高楼大厦,比谁建的多,谁建的高。就不比民族风格,文化传统,人与自然的和谐。因此,造成千楼一面,千城一格。现在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都十分怀念北京的小胡同,四合院,苏州,无锡的园林式建筑。
 生物多样性,地形地貌多样性,人种及其语言的多样性是客观存在,为什么不允许人的思维多样性呢?每栋建筑有他的个性,每座城市有他的风格。只有千姿百态才能反映人类社会的丰富多彩。
 我们对北京奥运会津津乐道的不是那壮观的开幕式,也不是不断创造的世界纪录,而是那两座外星人似的建筑——鸟巢和水立方。它对千篇一律的建筑投下两颗陨石,即使死水也微澜。似设想,如果是中国设计师作品,恐怕很难采用。在这里,我们不评价他的优劣,只赞赏它的石破天惊和标新立异。
 禁言中,不能回复,只有回访点赞。

文章评论

[em]e100[/em][em]e160[/em][em]e160[/em][em]e175[/em][em]e183[/em]

玉兔呈祥

鹤老师欧洲的之行,带给我们很多美的享受。[em]e100[/em][em]e100[/em][em]e160[/em][em]e160[/em][em]e179[/em][em]e179[/em]

星星知我心

依稀记得一句话:建筑是凝固的音乐,而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始终未太明白其真正的含义。 鹤老师 巧用比方,由此及彼,由浅及深,娓娓道来,简而易懂。学习了,受益了,领悟了......

豆豆妈

欣赏您文图的同时又上了一堂人文历史课,很是受益,对西方文明有了直观的了解......[em]e183[/em] [em]e163[/em] [em]e160[/em]

春天里的百合

看了你的游记仿佛也到了那里,图片语文字的结合,再加音乐的忖托,这样的建筑不是静止的,是活动的,鲜明的,开朗的,好美的地方!真的使人向往!谢谢野鹤的采集。[em]e177[/em]

皎皎

“一棟建筑,是这座城市的精神和灵魂,是无声的诗,流动的画,凝固的音乐 ”如诗如画如歌,鹤先生用最美的语言诠释了欧洲古建筑的内在美,哪日若在把我大中国的妖娆山河写一写,那必定也是最美的。[em]e160[/em][em]e163[/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