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战退伍军人待遇定位的缺失
个人日记
参战退伍军人待遇定位的缺失(转)战无不胜的博客
国家公务员从总理到乡长,其工资待遇基本上是按十一个档次分级,企事业单位多数也比照执行,在职人员达到什么级别就拿什么级别的工资,沒有争议, 没有扯皮,干脆利落。我称这种分配现象叫待遇定位。如果有人要把省长和乡长的工资混为一谈,大学教授和小学教师的工资混为一谈,人人都会指责你荒唐无知。可是沒有想到这种荒唐事恰恰发生在国家有关部门对参战退伍军人待遇问题的处理上。这些部门从上到下都是这样的一种思维定式:参战退伍军人就是退伍军人,退伍军人就是多穿了两三年军装的普通老百姓。自1955年7月30日国家实行义务兵役制以来,年年征兵,岁岁退伍,现在的退伍军人遍地皆是,多如牛毛,叫**拿出钱来都搞补贴,谈何容易,这话说的也是。但这里犯了一个偷换概念的错误,与都是公务员,省长与乡长该拿一样工资的错误是同等的。所以这就导至了参战退伍军人待遇定位的严重缺失。争取补贴,没有标准,给多少合适?各省凭自已的意愿或多或少给一点,这就是现在实行的对参战人员有退休金的分文没有,没有退休金的毎月拿100元。有了退休金,参战的概念荡然无存。
我们要说,参战退伍军人与非参战退伍军人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他们有质的差别,不可同日而语。1954年11月1日是一个杠杠,从这以后国家全面进入和平建设时期,大规模的战争不存在了,要打也就是在边疆与周边少数邻国打了屈指可数的几场小战和援越抗美战争的介入。这几场小战投入的军力与整个国家军力相比是微不足道的,而正是这些微不足道的小战,培养训练了一批不可多得的具有实战经验且军事素质一流的武装力量,这是和平时期国防建设的无价之宝,是国防力量的希缺资源。
美国很重视这种军力的培养训练,在越南战场,服役军人半年或一年轮换一次,通过这个"学校"建立了一大批具有实战经验的后备武装力量。
从上述情况可知, 参战退伍军人是无价之宝,是希缺资源,这並非言过其实,不信从现在的退伍军人中找几个出来看看,比较一下。所以提高参战退伍军人的待遇是应该的,因为它是无价之宝不可多得,实行待遇定位是可行的,因为他是希缺资源人数不多。周总理生前曾说过,流血的比流汗的值钱,据说邓小平也说过这样的话。可见党的领导人生前都非常重视这个问题。如何定位,其实也很简单,我们要求,凡参战退伍军人(1954年11月1日以后的),一律按行政最末一级即十一级(科级付)靠齐,愿意务农的如数发给作为补贴, 自已创业致富的照拿不误,有能力升迁的在同岗位同待遇的基础上再加50至100元叫参战补贴。退休后一律比照离休待遇发给养老金。这种做法不单单是一个简单的经济上的意义,而且有一个深远的**上的意义。首先,他给现役军人一个精神上的巨大支持,一旦面临战争,他的第一反映是为国参战会给他带来无尚荣誉, 消除了后顾之优, 因而奋力拼杀,一往无前,这是比指导员战前动员一千次更具有号召力的榜样力量。其次,国家有难,人民会有巨大的凝聚力,因为人人知道,为国家出力或献身的人,人民不会忘记,国家不会忘记。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