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课堂

手机日志


作者——佚名

很久没听过课了,有时也不想听。各种类型的教研活动参加了几次,越来越感到没什么意思。本来大家聚在一起,听听课,评论评论,找找问题,互相提高,是多好的一件事。但是现在却变了味。课后的交流都流于形式,相互说着一些客套的话,应付一下了事。其实评课是针对而言的,但是我们都会犯一个错误,将课与上课的人等同起来。于是为了面子,为了友谊,我们会选择报喜不报忧,大家也就相安无事,落得个清净,也省得费心思考。于是我也就对这类活动没了兴趣。一般的听课活动我是带着捉的眼睛去的,但往往事与愿违。我曾经因为指出一个青年老师课堂上的问题而招致不满和耻笑,落得个狂傲的罪名。至此我不大再开口。开口是需要资本的。资本可以是你的名声,你的职务,更重要的是你的专业,要说到点子上。因为我已没有了底气,所以也就不敢再说。人总是喜欢隐藏自己的缺点来保护自己的,我也不例外,总是希望能得到奖赏。但是对于上课的老师来说,这对自己的成长何益。我希望将来我走进课堂后给我提缺点,但凡不是很要好的朋友是不会提的,也就作罢。课后想听真话还真的很难。不过现在有一种方式倒是挺好,反思:有什么话说给自己听。倒也免去了许多后顾之忧。

前些日子,外出听了几节课,当然受益匪浅(都是著名专家授课),回过头去进行反思觉得还是有些问题没有解决,这就是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课堂

经常看到一些关于国外学生课堂学习情况的报道:课堂实行松弛管理,学生爱怎样坐就怎样坐。教室里的课桌椅摆放形式多样,学生的坐像也是五花八门,有的甚至坐在地上。老师讲课的时候,学生们可以七嘴八舌的插话、发言。学生们在课堂上从来不会感到老师的压力。他们有敢于提问、质疑的勇气,有勇于发表自己观点的积极性以及与老师、同学争辩的口才。在高年级的课堂里,通常是对一个主题展开讨论,教师不会先提供一种模式,而是给学生充分的思考与表达的空间,尤其是被各校普遍重视的社会科学学科。有时整堂课全部是学生发言。教师则适时鼓励学生提出种种问题,表扬独到的见解,提倡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展开平等对话,课堂气氛非常热烈。在这里,教师与学生始终保持着一种互相交流的平等关系。可以看出,学生们是非常喜欢这种学习方式和这种师生关系的。

反观我们的课堂,不仅缺乏这种研讨的氛围,反而连学生的主动机会、主动空间都没有。教师居高临下,学生则处于一种无形压力的包围中。老师讲课时,学生们鸦雀无声;老师提问时,学生们要举手征得老师的许可方才回答。有些人甚至以自己高压下形成的准军事化管理作为成功的典范,炫耀的资本。事实上,那种统一规范、整齐划一的场面下的孩子,在整日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他们生活在一种神圣与威严中,生活在一种压抑与束缚中。甚至有的教师在公开课上为追求举手效应安排学生会的举右手,不会举左手,教师在课堂上解决了学生所有问题,而致使学生什么都了,最后没有一个学生提问、质疑,也没有一个学生出现知识上的疑问,一派歌舞升平,皆大欢喜,最后还不忘说声谢谢大家的合作之类的话。完全西方化的课堂在中国显然是行不通的,那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课堂呢?

而我以为我们需要的课堂,应该扎实、有效,更需富有生命的本义。他不是花,不讲究表面的美丽;不是铁,不以厚重的生冷压抑心灵;不是烈日,敲着升学的指挥棒,端出密密麻麻的考试卷灼烤童年;他应该是水,自然而然地流淌于本真的田园,课堂管理和谐,学习氛围浓郁,教育理念清新,教学形式开放,我知道这一切说说容易,做到则很难,但那是我们必须追求的境界,我们的教育不就是在理想中给孩子的成长搭桥铺路么?

首先我们的课堂语言要充满智慧

教师应该用自己的智慧去开启学生的智慧,而教师的智慧首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语言,因为语言是教师的第一智慧。正如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所说的那样: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为什么相声、小品这些语言艺术能够吸引人,我以为,主要是这类艺术形式是语言的艺术,其语言的表达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生动活泼,而语言中充满了智慧,富于诙谐、幽默,具有感染力。教师的课堂教学也是一门语言的艺术,教师的课堂教学也需要生动且幽默的语言。教师幽默的语言往往体现了教师教学的智慧。因为,富有哲理和情趣的幽默,能够缓解甚至克服学生的紧张心理,能够深深地感染和吸引学生,能够使师生之间的关系更为和谐,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与学习动机,从而促进课堂上师生之间心灵与思维的互动。教育家思维特洛夫说过: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如果我们认可教学是一门艺术,那么教师幽默的教学语言就是教学艺术的一种体现,同时也是教师教学风格的一种彰显。

第二我们的课堂要凸显探究氛围

据说,有人问一个小学生:米是从哪里来的?小学生回答:米是从电饭锅中来的。现实生活中有这样的例子,在我们的教学中也有类似的例子。一些学生对概念的来源不清楚,对知识的建立过程不明确。只知其然,不知所以然,只会复制例题,不会创新应用。这与教师重结果轻过程的课堂教学模式密切相关,在重结果轻过程的教学模式下,鲜活的知识来源被无情地截断,前人对知识艰辛的探究过程被边缘化。这样的教学过程,不利于学生真正地理解与掌握知识,因为,按照后现代知识观,知识不是确定的事实,不是对现象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假设,一种解释,知识是在批判中发展的。死记书本知识只能导致思想的僵化。但知识又是有价值性的、个体性的和情境性的。知识的个体性和情境性,决定了知识来自于建构,没有建构的过程,不可能真正地获得知识。重结果轻过程的教学模式还会大大降低学生学习的乐趣,因为死记知识的条文是枯燥无味的,在适当情境中对知识进行探究才会体验到获得知识的快乐。因此,我们应该明确,过程与结果都是重要的,过程甚至比结果更重要,因为智慧往往生成于对知识探究的过程之中,因为在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人才会变得更聪明。基于此,我认为,课堂教学应该渗透科学探究的理念。教师须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探究真实的现象,让学生在探究科学真理的过程中,开启自己那扇思维之门。

无疑,在教学中,需要我们引导学生了科学家发现知识规律的历程,进而了解科学家的科学思想,汲取他们的智慧。另外,也需要教师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让学生探究真实的科学问题,这也是丰富学生智慧的重要教学方式与教学途径。

第三我们的课堂要走进现实生活

有人说,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的最大理由是因为教学内容离他们的生活太远。这个结论虽有点绝对之嫌,但说明的道理也是显而易见的。知识与生活脱节,知识与应用分离的现象严重地削弱了学生对知识的渴望。知识本身并没有意义,知识的意义体现在知识的应用之中,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是鲜活的,鲜活的生活介质会拉近学生思维与知识间的距离。在知识与生活的融合中,既增长了学生的智慧,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从现实生活中提炼问题,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建构知识,与将知识应用于具体的生活与生产实践,应该是理科教学的重要策略。当我们的教学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时,知识就会鲜活起来,学生就会感受到生活中知识无处不在,知识是有广泛应用价值。

第四我们的课堂要激疑和质疑

如果说相声”“小品等艺术形式吸引观众主要依靠语言的幽默与抖包袱的话,那么,好的电视连续剧为什么会使很多观众上瘾,有些人深更半夜也要看,冬天悟着被子还要看呢?还有人说,好的电视剧,剧情生动,剧情设计合理且流畅,充满悬念,悬念扣人心弦而出人意料。这就给我们以启发,在教学设计中,必须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合理的教学悬念;在教学中,通过展示教学悬念来激发学生的动机、诱导学生的思维,实现师生与生生间的思维互动。

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悬念主要呈现方式是通过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对学生进行激疑,问题就是矛盾,矛盾就会激起学生强烈的心理反应。因为疑能生思,思维的火花常常就是在激疑的过程中被点燃起来的;因为疑能生智,人的智慧常常是在解决疑问中得到增长的。

这个问题对学生是具有挑战性的,同时也是学生感兴趣的。既具有挑战性又具有兴趣性的问题,学生的思维当然是积极的,他们会凭借自己的知识贮备、网络媒介与合作学习等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而他们的智慧在身心愉悦的探究过程中必然得到发展。

教师还应该努力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善于质疑的人一定是具有智慧的人,培养智慧的人,当然需要培养他质疑的品质。其实,学生都具有内在的质疑的意识,教师则需要唤醒学生的这种意识,这是我们培养学生质疑品质的首要任务;学生对书本、师长的观点提出质疑是需要勇气和胆识的,教师则需要保护学生的这种质疑的勇气和胆识,教师要允许学生在课堂上节外生枝,这是培养学生质疑品质,教师所必须具备的意识和态度,具有这种意识的教师当然是具有教学智慧的教师;质疑只是提出疑问,还需要解决疑问,这就需要精湛的理性思辨或创造性思维,教师在保护学生质疑意识的同时,还应着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理性思辨与创造性思维能力。

当我们把课堂当作生命、艺术与知识完美结合的殿堂,当我们的课堂也充满生命的活力,展现探究的魅力,让课堂真正成为生命的课堂,生本的课堂,生活的课堂,生态的课堂,我们的学生便能在课堂里主动发展,获得成功,享受愉悦。我们也就在和孩子们共同创造着,共同感受到快乐。

我们需要这样的课堂,他无限激发着学生的探究欲,引起学生无穷的遐思,引发学生的无比激情,积极影响着孩子们的人生。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