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吃饭的朋友

个人日记

图片
 一起吃饭的朋友

  我这人不爱结交权贵,见了领导一般都远远地躲着走了。往好了说,这叫自命清高,难听点,用乡间俗语讲,叫死狗扶不上墙。
  是啊,在俗世的眼里,不巴结领导,不往上爬,这就叫没出息。领导一茬一茬地来,又一茬一茬地走,跟自己一点关系也没有,你当你的官,我当我的老百姓。同事呢,也就是个平常的关系,不会见谁跟谁好得像三生有幸似的。这么多年,朋友只有两三位,开始是那几个人,后来还是那几个人,这差不多也叫从一而终吧。我交朋友有个标准,就是对方要随和善良,最好也能跟自己一样,与权贵们保持着足够的距离。当然话说回来,一心向上爬的人,跟咱也走不到一起。
  其中一个朋友,是学校原来的总务主任,年长我二十多岁,那些年他都算不上个官,修锅炉通下水道,脏活累活全是他的。重要的是,这个人心肠好,谁有个大事小情的愿意帮着解决。而且,无论谁跟他开玩笑,他都是一面笑,真是随和得紧。我因此喜欢上这位老兄,死心塌地地愿意跟他交朋友。
  开始那几年,因为在那个位置上,偶尔还有人请他吃个饭。后来,他退休了,就再没人邀约他了,经常一起聚聚的,就是我们三四个人。饭桌上,我们有啥说啥,荤的素的,心理上的生理上的,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总之,我们凑在一起,彼此都成了活宝。不用拿捏,也不用装腔作势,用不着伪装,也没什么可遮掩的,怎么开心怎么说,怎么高兴怎么来。一顿饭吃下来,仿佛做了一次全身按摩,神情气爽,通体熨帖。
  也曾赴过另外的饭局。有一类是陪着领导吃饭,饭桌上权贵们给你玩长官意志,让谁喝谁就得喝不喝也得喝,他才不管你胃出血胃溃疡。这样的饭局,是要命的饭局。还有一类饭局,倒也言谈甚欢,但酒酣耳热之时,便开始放大招,不是跟你借钱就是求你办事。这样的饭局,是功利的饭局。
  老哥几个的饭局就不一样了。一家小酒馆,要几样小菜,烫一壶老酒,可以喝到尽兴,但绝对没人让你喝多了,也轻易不跟你谈借钱的事,怕提钱伤了感情。我的另外一个朋友,伺候鳏居多年且患有老年痴呆的父亲,可谓尽心竭力,是出名的大孝子。我就是因为这个而跟他好上的。有一年春天,伺候老人太过劳累的他,突发心绞痛,若非抢救及时,差点一命呜呼。之后,他去北京做心脏手术,我们一再问他需要钱不。他的回答永远是这句话:需要的话,我会跟你们说。
  但,他从来没有说过。
  朋友在患难时相帮相助,无可厚非。但情越是到炽烈处越深知,钱能雪中送炭,亦可雪上加霜,既可一刹那让心贴得更近,也能一瞬间使彼此分崩离析。身边这样的人和事多了去了,曾经好到一塌糊涂的,后来因为钱的事恶语相向,甚至还打架斗殴老死不相往来。说到底,友情需要的是心底的喜乐与和善,而钱激发的只会是人性的自私和刻薄。
  我信奉简单的生活,不追慕身边人来人往,也不喜欢这里一下那里一下去扎堆。跟不相宜的人在一起,别扭得很,而且身体很快就有反应:要不就呵欠连天,要不就坐一会儿便感觉屁股蛋子生疼。教书就很简单,每天上两节课,然后,时间便是自己的。看书,写字,发呆,一杯素茶,一张藤椅,人生便自得一段风流。倘有闲暇,邀约哥几个一聚,大有“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之酣畅与痛快。
  张潮在他的《幽梦影》中有此一句:“读《水浒传》,至鲁达打镇关西,武松打虎,因思人生必有一桩快意事,方不枉生一场。”套用过来,人生在世,须有一二知己,或小酌嬉戏,或畅谈寄情,才不枉生一场的。
  真朋友一二足矣。只因,赏心自古少,过客从来多。
图片
   我的百度空间子雷从头再来

   我的我喜欢: 

文章评论

木子

朋友历来是以人性人品“相通”为重要基石的。朋友不求多,但能有一个最真心的就好,就是彼此的牵肠挂肚,就是彼此的心领神会,不一定形影不离、但一定心心相惜。

妮子 雷瑊君

青春早已散场,我们却一直在 作者: 谭敏   昨天胃又难受一整天,今天缓过来了。   元旦的高中毕业20周年聚会彻底开启了今年的聚会模式。几乎在全国任何一个城市,只要有同学到访,就是一次狂欢。   这半年来,我觉得所喝的白酒超过了我前半生的总量。平时自恃有几分酒量,酒桌上总是喜欢闹的那一个,现在,我算是完全明白了酒桌上低调二字的重要性。虽然,每次聚过都有人大声疾呼,不要把每次聚会都搞成酗酒大会,可是,喝了、笑了、闹了、悔了过后,下次还是继续喝。   每一个下一次的保留节目就是帮断片的同学回忆上一次。每次都有经典故事继续流传。那些丢脸的事从头到尾在每次聚会上翻讲,怎么也说不够,闹不够。   人到四十,身体开始走下坡路,再也不像当年,宿醉过后,一觉起来就又神清气爽了。胃总是要难受两天,人也要有两三天才能恢复元气。这些,每个人都知道。可是,端起杯来的那一刻,你总是忘记了来之前狠狠对自己说过的“再也不喝了”这种话,兴之所至,难以自己。   有许多人是你穿开裆裤时就认识的,一起捉弄过老师,一起在山上疯跑过,一起在江边摸过鱼;而有许多同学,在学校读书时了解不多,甚至个别的话都没有说过,可是,挨个聚一遍后,那些共同的美好记忆就成为最好的酵母和催化剂,感情像酒一样迅速发酵,变得香醇。   岁月无敌。年少时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过梦想,执拗于一些人一些事,并为此跌跌撞撞摸爬滚打,可是,人到中年,我们必须与过去的自己和解。   放宽一颗心,放下一些事。人生过半,没有什么过不去的坎,也无须太纠结于得失成败。正如本年级黄师长经常感慨的段子:20岁故乡外地一个样,30岁白天晚上一个样,40岁文凭高低一个样,50岁漂亮与否一个样,60岁大官小官一个样,70岁房多房少一个样,80岁钱多钱少一个样,90岁男人女人都一样,100岁起不起床都一样。既是如此,开心就好。   上周末,初中老师七十大寿,一群同学带着家人孩子同去贺寿,其乐融融。席间,小孩子们跑来跑去,老师也参与了各种报料,当年最调皮捣蛋的学生如今也再不怕挨老师训了。再没有比纯洁干净美好的同学感情更适合的良药,来抵制现实世界的混乱和竞争压力的负能量了。也再没有比拥有共同青春岁月的你们,一起慢慢变老,更让人觉得温暖的事了。   最近,我们聚在一起的热门话题是找个地方一起养老,一起喝茶打麻将,一起锻炼身体,想想都觉得生活美好了许多。   青春早已散场,我们却一直在。

妮子 雷瑊君

有多少熟人,值得成为闺蜜 作者: 李筱懿   前段时间我被拖出去参加一个饭局,还是我最怕的那种,巨大的圆桌上散落着十几个人,有一半都不认识,说话的范围只能局限在自己左右。要越过他人攀谈,基本靠喊要看清对面客人的表情,基本靠猜要想让一个话题不掉到地上摔碎,基本靠客气。   这种应酬式的场合让我很忐忑,既怕招呼不周怠慢别人,又怕交浅言深看上去犯傻——三十岁以后的女人,在公开场合宁可沉默一点,不明就里的人觉得那是低调的奢华,如果不得体的话说多了,就会像当众喝醉酒一样失态。   只是,饭吃饱了又不能立即散场,大家觉得必须说点什么才能活跃气氛,于是,开始寻找彼此的交集,最终,话题落到一位共同的熟人身上。   饭桌上你一言我一语,补充着这位姑娘的资料,家庭背景、教育经历、恋爱婚姻、工作情况,随着话题的深入,氛围逐渐热络,尺度也越来越大,在我渐渐意识到不便再往下继续聊天的时候,我身边一直沉默的M女士开口了:“大家现在谈论的这个人是我闺蜜,多年好友,我不希望自己的闺蜜被拿在饭桌上说事,这个话题到此为止吧。”   她的语气坚定毋庸置疑,闲聊戛然而止,众人讪讪地继续说了些无关紧要的闲话,便草草散场各自离去,因为顺路,我搭了M的车。我打破沉默很佩服地说:“很多人都遇到过这种谈论自己闺蜜的场合,大多数人能保持沉默已经算是支持,直接打断话题维护好友真是挺义气的。”   M握着方向盘轻轻扫了我一眼:“你确定你说的那种处理方式是对闺蜜的立场,而不是对熟人的态度?我有很多熟人,但只有几个闺蜜,闺蜜和朋友可不是一个概念,她们是我最信任的女友,值得用各种方式维护。”   在“闺蜜”这个词变得有点像“美女”一样跌破发行价的时候,M让我心里一动:值得成为闺蜜的人,一定是那个明里暗里不遗余力维护你的女人。   经过很多年的观察,我有点失落地发现,真正的友情,似乎只有两个产生基础:情趣相投,或者,身家相当。   前者有点像默契的会心一笑,后者则类似共赢的互帮互助。   而那些在工作中打交道的人,彼此间存在的未必是友情,更多是工作关系那些因为某种原因在一个时期内频繁接触的人,并不一定是朋友,只是人情粘贴成的熟人。   真正的友情和爱情类似,经得住时间、距离、环境的考验,而闺蜜,是女人和女人之间质感最高的友情,她的基础也和爱情一样,是忠诚,是任何情况下都会坚定站在你身边的力挺。   我曾经以为善于袒露心扉是结交闺蜜的基础,见识过很多次热络与荒凉的切换之后,渐渐发现,一个很容易打开心门谈论自己的人,往往也不太把别人的隐衷当回事——对待自己都如此草率,怎么会慎重地对待别人呢?   有一段时间我也觉得明星八卦是个无害的开场,后来才慢慢察觉,特别爱谈明星八卦的人,往往也热衷身边人的是非——远处的明星动态总有聊完的时候,为了不冷场,身边的“闺蜜”就是最好的谈资。   真正合格的闺蜜,不是“代言人”,她知道什么时候把话语权留给对方不是茶会活跃分子,她懂得言多必失,会适当保持沉默不是社交明星,她没有精力周全所有人,却愿意在你身上花心思。   女人的友情,既伟大又可怕,既温暖又糟心,我们可以有很多熟人,真正的闺蜜却屈指可数,她们像沙发上软软的靠垫,不必华丽,却随时是我们的依靠,柔软、沉默、温厚,在背后温柔地支撑。

妮子 雷瑊君

谁毁掉了同学会   作者:蓝药师   很多人说,同学会越来越没有意思了。混得很差的不想来,混得顶尖的也不愿意来,好好一个同窗叙旧,经常变成中不溜秋的同学暗暗较劲的舞台。原本温馨的相聚,却让越来越多的人感觉不舒服,这确实透着些悲剧。悲剧的背后黑手,就是泛滥的比较欲——一种源远流长,无远弗届的心理病毒。   混得差的不来,大家都可以理解。这背后就是比较心,怕比不过别人,自己难受;混得很好的不来,除了怕被人求外,恐怕也有照顾比较心的成分,免得让别人不舒服。不是经常看见这样的网络牢骚吗:某某某开个奥迪带个名表来聚会,大家都看不惯,炫耀什么啊,云云。但细细想来,这可能还真不怪有钱同学。你总不能让他们平时开奥迪的,同学会就专门换辆奥拓吧。穷人的难受,未必来自富贵者的炫耀。只是富贵者坐在那儿,就已经是一种“冒犯”。比较欲会转化成很多人的痛苦,像潮水般迅疾涌来,淹没那些想象里的同窗情和平常心。   比较其实谁都会,必须承认它也许是一种生物本能。人类还在蛮荒丛林时,首先要做的也是判断野兽的大小,再决定作战还是逃亡,“齐物论”更多只像是庄子的行为艺术。比较心还可能是上进心的源泉,为什么中国发展这么快,从小被鼓励着“人人爱比、人人争先”,恐怕也是其中的一个原因。但是,比较心也肯定是个坏东西。此念一生,人就无边苦海。只要还在比较,整体上就没有赢家,有多少人开心,自然就有多少人难受,一时开心者也一定战战兢兢,患得患失。更加严重的是,爱比较的人,会害怕别人过得好——但凡见不得人好的,就是小人。尤其在价值观格外单一的时代,无视个体差异,只在“权、钱”二字上排序,赢家和输家有多明显,游戏就多残忍。哪怕是最该纯净的同学会,也自然成了一较胜负的重灾区。   热衷比较其实已让大多数正常人都感觉难受,但是改变恐怕也不是朝夕之功。它有时近乎无意识:比如我们的父母辈,很多人似乎都不太会别的了,人生话题就是比较,比完自己比儿女,比完儿女比孙辈,学业、工作、婚姻、房子,动不动就拿来度长测短。再比如我们的教育,哪间学校不是带着孩子拼分数、排名次,给孩子红、黑脸的?久而久之,在家庭、学校“双贱合并”下催熟的我们,也自然成了同一种病人。较劲成了本能,超脱反而是意外。为了躲避比较失败带来的痛苦,多少人放弃了自己的个性和爱好,多少人都行走在名和利的独木桥上。争抢、算计、表演、献媚,同一个世界同一个幻想,像一群拉磨的驴,总被人告知前面还有根更大的萝卜。这是一幅多么单调而荒谬的浮世绘。   还有种比较无关物质。有时是展现一下看过的某场冷门电影,有时是评价一下收藏的古董红木,有时是在大海深处读着英文诗仰望星空。还有不少清高之辈,话里话外都是我从不跟人比收入,我只跟别人比读书多——其实,这照样落了下成,依然俗不可耐。只要还是比较,就是不够自信,这无关载体。

妮子 雷瑊君

不会讲故事的人 作者: 韩浩月   特别谨慎成为那种讲起自己的故事就滔滔不绝的人,但这样也不好啊,对自己过去的经历讳莫如深,也会换来这样的批评:自我保护欲太强,不愿与人交心。所以每每听人说到,原来你是这么一个有故事的人,就赶紧闭嘴,并在心里检讨几句,你怎么就变成了自己讨厌的那种人?   年轻的时候谈恋爱时只会纸上谈兵,到了现实里就有一点儿怂,女孩儿把头靠在你的肩膀上,用甜糯的声音说,“给我讲个故事吧”,却笨嘴拙舌地连个像样的笑话都讲不出来。曾经这事让我有所困惑,现在想起来真没啥值得困惑的,那时候我们在一起就是故事,我们自身就在故事里,如何用回忆的口吻去讲述?   偶尔在某个莫名其妙的酒桌上,遇到一位特别能打开你话匣子的人,加上喝了点酒,就忍不住多说了点,那个人用真诚的眼光看着你,倾听着你,愈加让你有掏心掏肺的感觉——这个时候危险了,你要提醒自己了,该吹的牛可以吹,不该说的话不要说。因为那人无论看上去多么本分善良,都无法保证你冲动之下讲出的故事,成为另一个酒桌上的笑料。   但我没后悔过。第二天酒醒过来,想想前一天晚上说过的故事,失了的态,倾听者眼睛里滑过的那一丝狡黠,都变得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在讲述里我提到的那些人,经历的那些事,往往是被回避的、被压抑的,在讲述的那一刻,我给予了那些人与事自己的评价,这种评价是无法在独处时思考的,必须要在某个特定的环境与情绪下,被激发出来。会想到自己曾经没有珍惜过,也会想到没心没肺时对别人的伤害。想到这些,就是久久地沉默。   每讲过一次故事,人就变得一次比一次寡淡。在众人或神采飞扬或黯然神伤地诉说自己的故事时,心里有了云淡风轻的感觉。可以被讲述出来的故事,可以添油加醋变得精彩的故事,其实是没有什么故事性可言的。真正的好故事无法讲出口,它属于时光,它被时光的沙子一层层地掩埋,它是遥远的过去时,不变形,不发酵,永恒地存在于那里,它只有你一个人可以找到,找到时也唯有沉默地独自感受。可以讲出口的故事,永远只是皮毛。   大约是共识吧,时间长了,男人之间彼此不再讲故事,酒桌上永远只有段子,各种各样的段子,没谁想站出来说“我给大家讲个故事吧”,就算说了也没人响应,大家的手机屏幕上还有那么多的信息要刷,着急赶着最后一班地铁回家的人恨不得能立刻插了翅膀就走。有故事?写出来吧,有空的时候看,没空就算了。除了个别故事爱好者,这年头谁还对别人的故事感兴趣?   故事惹人烦。可我还是想讲讲自己的故事。用剧本讲,用小说讲,用随笔讲,但讲来讲去,都觉得连自己都打动不了,写着写着就觉得沮丧。还是没有能力讲好自己的故事,或者,换个说法,还是没有勇气讲出自己的故事。讲故事是需要勇气的你知道吗?就是那种面临心灵被撕伤、隐私被暴晒的勇气,一个文字技巧越好的人,越是会去躲避平实的讲故事方式,因为花哨的文字,足以把一个人的故事包装得“色香”俱全,唯独少了“味”,味道的味。   也许是时间未到的缘故。很小的时候,喜欢听那些年龄很大的爷爷们讲故事,他们就讲得很好,哪怕故事本身不好,也会被他们讲得绘声绘色,他们是在用故事下酒,是在用自己一生的经验与感受在讲,他们站在高处,故事在低处,他们用笑着的方式来讲一个让人流泪的故事,你哭了,他们还在微笑——我想,我在耐心等待这样的境界。

妮子 雷瑊君

【群书治要360】183.凡论人,通则观其所礼,贵则观其所进,富则观其所养,听则观其所行,近则观其所好,习则观其所言,穷则观其所不受,贱则观其所不为。喜之以验其守,乐之以验其僻,怒之以验其节,惧之以验其特,哀之以验其仁,苦之以验其志。八观六验,此贤主之所以论人也。论人必以六戚四隐。何谓六戚?父母兄弟妻子。何谓四隐?交友故旧邑里门廊。内则用六戚四隐,外则以八观六验,人之情伪,贪鄙羡美(羡美作美恶),无所失矣,此先圣王之所以知人也。(卷三十九 吕氏春秋) 【译】大凡衡量一个人,当他显达时,观察他所礼遇的是哪些人;当他荣贵时,就观察他所荐举的是哪些人;当他富有时,观察他供养的是哪些人;当他的话受到君主听信时,观察他言行是否合一;当他闲居在家时,观察他的嗜好是否与义相合;当他近习于君主时,观察他平时所说是否与道相应;当他困苦时,观察他是否对非分之财有所不受;当他卑贱时,就观察他是否对非义之事有所不为。使他喜悦,以检验他能否保持操守;使他欢乐,以检验他是否走向邪僻;使他发怒,以检验其能否自制其怒;使他恐惧,以检验他能否保持应有的节操;让他见到悲惨之事,检验他是否心存仁慈;使他困苦,以检验他意志是否坚强。以上八项观察、六项检验,是贤主用来衡量人才的方法。衡量和评定人才还必须凭藉于「六戚四隐」。什么是六戚?就是父、母、兄、弟、妻和子。什么是四隐?就是朋友、熟人、乡邻和亲信。在内就用六戚四隐为标准,在外则用八观六验的方法,这样人们的真伪、贪鄙、善恶等品性就能一览无遗了。这就是圣王用以识别人才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