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 访

个人日记

 

时下,各级都在走访,我们也不例外。

只是我们要走访的村比较偏远,在人迹罕至的大山深处。那个的地方,过去前曾去过,但只是游玩,而农户一家也没进去过。

这个村很小,不到四十户人家。它有一个奇特的名字叫空杏寺,一听便晓得是一座宗教氛围特浓的地方。但那是从前,现在只剩下残缺的街楼,断续的石阶,以及散落各处的石柱、瓦当和墓碑了。保存较完整的,还有一口几丈深的古井,井口被经年累月的绳索,勒划出一道道深浅不一的沟痕。当恢弘的庙宇,既不能让他的宝地脱离苦海,也不能保全自己时,多亏这甘甜的井水,让黎民百姓苟以存活下来。

当然,活着也只是苟活。恶劣的自然环境,使小山村年复一年在饥寒的漩涡里打转。村庄越来越破旧,人口越来越稀少。如今,稍微有点门路的都咬咬牙、跺跺脚走了,只留下满山的石头蛋蛋和离不开乡土的老弱病残。

还好,近年来,靠上边的照顾和相关单位的帮扶,小村状况略有改观。不说别的,就说路吧,放到若干年前,如果从县城骑自行车来的话,至少需要大半天的时间,现在,开车只需个多小时就到了。

乍来此地,你会叹服,山区就是山区,不缺石头。你看,石墙、石院、石门、石碾,琳琅满目,石制生产生活用具,应有尽有。石头房子依山势而建,错落有致。石板小巷起起伏伏,曲曲弯弯。一条主街稍宽点,但也七拐八拐,上面有黑不溜秋的东西在脚下乱滚,低头一瞧,却原来是羊屎蛋子……已是上午10点多了,有几户的烟囱还冒着黑烟,大概在做早饭吧。这很常见,大冬天的,没啥活干,许多村民睡不到太阳爬上高高的东山梁是不起的。

山野空旷,草木荒疏。刺骨的西北风肆无忌惮地刮着,疼得树枝“吱吱”乱叫,似乎向外来人求救似的。

村干部在村部等候。来前才从镇里得知,村主要干部暂由管区负责人兼着。也难怪,像这样的村,瘸子腿里选出将军来真的不容易。办公地点一直在一处闲置的农户里,现在小学搬走了,校园便顺理成章地成了村里的办公场所。屋内没生炉子,我想,不是他们像山坡上的石头那样不怕冷,而是村里没钱煤。房门四敞大开着,椅凳冷冰冰的。有人让座,但无人坐下,站着说话似乎暖和一点。

这天气,不是胡吹海侃的最佳时机,况且,也有公务在身。于是,随便寒暄了几句,便由村干部引领,分组到户调查走访,了解民意。

我不能一一介绍我走访的农户,那样未免泄露个人隐私。想说的是,有些户见到远方的客人,热情地领进屋内,不停地端茶递烟。有些户形同陌路,冷漠地如水缸里的冰。有些户鸡狗鹅鸭在院子里乱跑,脏的连门都进不去。有的户抱怨村班子软懒散,不为大伙办实事。有的反映有关部门服务意识差,上级的好经都让他们念歪了。有的则直接说,你们这种走访纯属形式主义,解决不了根本问题……有的家境殷实,彩电、冰箱一应俱全;有的茅屋草舍,连件像样的家具都没有。还有一些特困户,比预料的还要凄惨。有一户,全家三口,80多岁的老娘,只带着两个5060多的光棍儿过日子。有一户,70多的老太太,伺候着一个40多岁的常年生病的儿子。还有一户两口人,哥哥失明,弟弟聋哑,弟兄俩住在一起,相依为命……

没有“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黎民疾苦声”那般高尚,但此情此景,内心还是止不住地酸楚,眼泪几乎流出来。曾走过许多小山村,也见过诸多贫困家庭,但这么集中,又这么凄惨的还真少见。恨不得倾身上所有,救他们于水火。但杯水车薪,与之奈何?

北边走完了,南边山头还有十多户。而过去要走一里多地,山风依旧没消停的意思,况且肚子也开始咕咕直叫,有人建议改天再来。一番商议,决定先走访完再另作他算。也是,比起那些疾困交加的父老乡亲,冷点、饿点又算得什么?

穿过乱石横卧的沟底,开始爬山。远远看见一妇女挑着水,在崎岖的山道上攀行,水桶冒着热气,并不时碰溅出来。一担水怎么说也有5060斤,她却微微摆动身子,轻快地挑着,似乎没费多大劲。我想,换做我,别说山道,就是平地也非常吃力。目送她绕过山梁,眼前突然浮现“深山藏古寺”的画面来。当然,联想的很不贴切,但觉得她的家一定是世外桃源。

循着痕迹,很自然找到她家。和想象谬之千里,那是一处简陋的不能再简陋的农家小院。石头院墙似乎比其他户还低一些,木栅栏大门旋向一侧。门的右侧,有一块小地被树枝围着,里面种着几畦蒜苗,本应绿油油的容颜,却让严寒冻的枯黄。进得门来,一只小黄狗欢快地跑来,围着来人不停地东嗅嗅、西闻闻。正房是三间碎石叉就的石屋,每间都有一门,看来是独立的。屋门左侧,是石棉瓦搭建的伙房,七漏风、八漏气的。院落不大,倒也整洁。听见动静,刚才挑水的妇女从中间的屋内出来,笑呵呵地打招呼。看模样也就50露头,一问,竟整整60岁了。大家啧啧称赞,连声说不像很不像。真的,从她挑水的利落劲看,如论如何不像这般年龄。她抹桌子、擦凳子,不停地让座。但环顾四周,哪有坐的地方?一张咧着嘴的方桌,为了少占空间,被迫靠在了西北墙角,南侧只有一把凳子,东侧则是一张床。看来,平时来人是坐铺沿的。见座位不够,她连忙出去,从外面拿来几个马扎,大家才得以坐下。

她很健谈,也不见外,一看就是爽快人。她一家6口,90多岁的老娘、丈夫,还有三个孩子。老公外出打工去了,两个姑娘已出嫁,儿子去年大学毕业,刚在泰城找了工作。26了,还没对象。我们这么穷,谁跟啊?语气里,感觉还是蛮自豪的。大伙也符合着说,没问题,你这么能干,孩子还能差了?她微微一笑,然后继续介绍。说是还有一个婆婆也90多了,在后山上住。因摔倒瘫在床上,老公弟兄仨个,每人伺候一个月。我纳闷,凭仅有的10亩薄地,是如何养活这个大家庭?又如何供孩子上完大学?还有一点,这么多人,怎么住啊?

把疑惑一说,她竟乐起来。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天无绝人之路。她很豁达。这不,孩子不都长大成人了吗?她说。

是的,都成人了,但……我还想问,但没说出口

她没有其他农户妇女那般的面色憔悴,而是红润中透着瓷实。看得出,她对生活,对家庭很满足。那种满足,不带任何附加,最打实,最醇厚。我想,依她的性情,一定会像她的老娘、婆婆那般的长寿。

东间里住着一个老人,听见有客人,也拄着拐棍,摸摸索索过来。我们赶紧起身,把她搀到屋内坐下。众人已知道这是妇女的母亲,她才是这个院落的主人。她患白内障多年了,已完全看不清东西。虽然做手术不要钱,但住院还要花钱。她说,都这把年纪了,随时就去见阎王爷,还糟蹋那钱干什么……

临走,她们娘俩非要送送,千挡万劝还是送出了家门,一股暖流顿时在心头升腾。

真是娘俩儿,一样的洒脱脾气。她们不是诗人,但胜过诗人。虽然没多少文化,也不会讲大道理,但她们知足常乐的性情,不屈不挠的韧劲,着实让人敬佩……

日头偏西的时候,走访完毕。此时,风和日丽,一抹斜阳将小山村镀上一层金黄,它像猫咪一样安详地卷曲在大山的怀抱里,睡了一般的宁静。但宁静的光晕下,依稀是苍黄的面颊,佝偻的身躯,无助的目光。自然,也不乏躬耕的脊梁,昂起的头颅,但无论再怎么挣扎,以个人之力,要想甩掉穷山恶水的羁绊与欺虐,是何其的艰难。

我想,任何感慨和期望都是多余的,人们该到了见真着实,为他们做些什么的时候了。

 

 

 

 

                                                     2014.1.12

 

文章评论

*伊人禅心*

做什么呢?可以做什么呢?做什么都是杯水车薪!如果将来见不到这幅苦难的景象,那就是中国真正强大的时候了。对于我们来说,暂时做到该做到的就很好了,希望以后政策发展能彻底改变这种状态。在您的文章总能见到现实的一面,并且面对之后无处可逃,确实可见您的文笔功力有多深厚!

云淡风轻

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您是不用回家卖红薯了!恭喜![em]e113[/em]

秋意

这么好的散文,不发表可惜了!

空谷幽兰

看完这篇文章,真的有点酸楚,酸楚到无言表达内心的平衡、、、[em]e115[/em]

雪绒花

[em]e179[/em] 写得好,真实、感人,你接地气做的好,像你学习。我也准备个人帮扶一些困难户

美云

到我这里来当村书记吧,我这里的村书记只知道为自己搞养猪场,管母猪生了多少只猪仔,从来不管我们老百姓的事,需要交钱纳税的时候就会来找我们。[em]e101[/em]

空谷幽兰

感谢你给我带来的精神食粮!欣赏你的作品,确实是一种精神享受,你哪朴素、醇厚的文字总能将社会现实的一面展示的淋漓尽致,使读者心灵震撼,回味无穷。[em]e181[/em][em]e100[/em]

倚梅听风

欣赏美文,品读您的善良和真诚。有太多的感动和酸楚!祝:安好![em]e100[/em][em]e160[/em]

一轮素月

我们国家还有很多像您走访的这样的贫困地区,特别是山区,有的甚至连吃水用电都是个问题!当那么多豪华的办公大楼盖起,那么多觥筹交错的酒宴摆起,那些政府官员会想到这些温饱线挣扎的人群吗?!老百姓需要的是像大哥您这样的为民干实事的官员,而不是那些大谈空话套话大话的所谓公务人员! 山东大哥,给你一个赞![em]e179[/em]

雏菊天使【忙碌中】

前一阵子我看了一期孩子互换栏目,居住深山八旬老人为了给新到的孩子鸡蛋吃,远去邻居家去借,回来途中正赶上下雨,滑倒摔之骨折,最后也没钱医治,用的当地土办法。其实,这样贫困的山区生活真的很困难,只是我们接触不到罢了。这话又说话来了,一万元一顿饭的例子很多,可,他们会不会来赞助几个,其答案心知肚明,所以呢?这就是现实的社会风气,你说呢?我的朋友。

流星雨

经常看到一些人在炫富,在买奢侈品,再过土豪的生活,可看到这山区的困境心里好心酸,我们的政府什么时候也豪气一回,给自己的同胞好好的捐一次,不要老给外国捐款,让国人也高兴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