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房突围战
个人日记
在抗战胜利70周年来临之际,省旅游局下发了关于举办“红色旅游故事会”大赛的通知。作为基层旅游局的一员,多方征集故事未果;邀请有关作家大显身手,又屡遭婉拒。忙乎?钱乎?不得而知。本人笨嘴拙舌,哪会讲故事,更不会写故事。无奈,为完成上级之任务,只好鸭子上架,匆匆草就一篇。惭愧、惭愧。
——作者谨记。
话说1937年9月25日,以林彪为师长、聂荣臻为副师长的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在山西、河北交界处的平型关,巧设口袋阵,一举歼灭日军1000余人,缴获汽车六十余辆、九二步兵炮一门、七三、七五山炮弹2000余发、步枪300余支、机关枪20余挺。取得抗日战争以来的第一次胜利,打破了日本军队不可战胜的神话,振奋了全国人心。这就是闻名遐迩的“平型关大捷”。对此,日本陆军军部是一万个想不通,一伙破衣褴褛的八路军,怎么可能打败装备精良的日本皇军呢?又是那支队伍如此胆大妄为呢?于是,他们在军部成立了特别调查课,专门研究八路军,尤其是他们的死对头一一五师。就这样,他们动用一切手段,经过一年多的时间,把一一五师的上上下下,里里外外,前前后后、左左右右研究了个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目的只有一个,消灭这支队伍。这也就有了我们今天要讲的故事——陆房突围战。
那位说了,一一五师与你们肥城的陆房突围战有啥关系?诸位听我慢慢道来。山东这地方,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它濒临黄海、渤海,北扼京、津门户,西通中原腹地,南接苏皖,俯瞰华东。京杭大运河和津浦铁路纵贯南北,黄河、胶济铁路横穿东西。卢沟桥事变后五个月后,也就是1937年12月,日军侵占山东省会济南。面对敌人的大举进犯,山东省政府主席、国民党第五战区副司令长官兼第三集团军总司令韩复渠,在鲁北稍作抵抗后即向鲁西南、豫东撤逃。面对山东失地,中共中央审时度势,作出在山东建立抗日敌后根据地的决定。依照党中央的指示,中共山东省委遂于1938年1月1日,发动并领导了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先后建立了十余支抗日武装。与此同时,山东各地的反动势力、地主豪绅、土匪兵痞也乘机拉队伍、占山头、抢地盘。刹那间,“司令”多如牛毛。有些杂牌军,对抗日不感兴趣,对祸害百姓倒有一套。有的还对共产党、八路军的地方武装,不时使点绊子,制造点摩擦。鉴于此,中共中央决定选派一直主力队伍悄悄地进入山东,支援当地抗日武装,建立稳固的敌后抗日根据地。
1938年11月25日,毛泽东、王稼祥致电彭德怀:由陈光、罗荣桓率一一五师师部及第三四三旅主力全部去山东。12月19日,一一五师在晋东南的常村镇成立了陈光为司令员、罗荣桓为政委的东进支队。1939年3月2日5000人的东进支队越过干涸的黄河故道,从今天菏泽市的董口镇进入山东。一一五师入鲁,首战樊坝,毙伤伪军200余人,活捉伪团长刘玉胜以下官兵300余人,缴获大批枪支弹药。然后挥师直指山东腹地——泰西地区。
诸位有所不知,七十年前的泰西,与现在的泰西完全不同。那时的泰西,东靠津浦铁路,西邻黄河运河,北依济南,南与济宁交界。包括泰安、肥城、长青、平阴、东阿、东平、宁阳、汶上等县,战略位置十分重要。为尽快统一思想,开创泰西地区抗战新局面。3月20日,中共泰西地委在东平县的常庄,召开了“泰西地区抗日积极分子大会”。一一五师首长、鲁西区党委、鲁西北地委、泰西地委及县委和部分区委的负责人、部队营以上干部参加了会议。会议对今后一个时期泰西地区的抗日工作作了重要部署。常庄会议以后,一一五师与鲁西区党委、泰西地委联合向泰安、肥城、平阴、长清、汶上等县派出民运工作队或干部,积极开展建党、建政和统一战线工作。不到半年的时间,泰西各基层抗日民主政权相继建立。中共党员也由400人,发展到1.3万人。民兵、农会、妇救会、儿童团等抗日群众组织达到15万人。泰西成为山东抗日斗争的重要堡垒。
再来说说日军的情况。刚才说了,平型关惨败之后,日军一刻也没忘记咱们的一一五师。做梦就想找个机会,报平型关一箭之仇。一一五师进入泰西地区后,把这里的抗日斗争搞得轰轰烈烈、有声有声。并先后进行了10余次战斗,歼灭汶河两岸的日伪军1000多人。这可把日军气得要死。日军驻山东的最高司令官尾高龟藏暗中派遣各类特务组织,一路尾随盯梢,总想逮个机会,来个一举歼灭。
俗话说,“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说话间到了1939年的5月上旬。尾高龟藏,通过各种情报,确定一一五师主力在泰肥一带后,便悄悄从泰安、肥城、宁阳、东平、汶上等地调集8000兵力,100余辆汽车,100余门火炮,分九路向泰肥山区合围。得到情报后,一一五师火速转移。
9日上午,泰西地委书记段君毅率山东纵队第六支队第三团任前卫,一一五师等单位随其向汶南转移。来到汶河北岸后,陈光感到大部队转移至平原,不便和敌周旋,遂改向西北山区转移。此时此刻,5000多人的大部队,已捉襟见肘。因为战斗力极强的前卫部队已跳出敌人保卫圈;东进支队第七团、一一五师的教导大队和师供给部、卫生部各一部也顺利转移至津浦铁路以东地区;罗荣桓率领一一五师的一部分部队,早前已到东平、汶上一带活动。眼前的部队虽说不是老弱病残,但战斗力已大大折扣。没办法,陈光只好带着他们寻机突围。
11日凌晨1时许,部队继续向北转移。3时左右,前卫部队在肥城安站牛家庄遭敌炮火阻击。接着向东转移至安临站,先头部队又与肥城南下之敌遭遇,部队边打边撤,退至陆房地区。
至上午9时,一一五师师部、第686团(欠第三营)、津浦支队、中共鲁西区委、泰西地委、山东纵队第六支队、泰西独立团一部等部队近3000人被日军重重包围在陆房这方圆不足10平方公里的狭小盆地内。3000人马,被挤压在这样一个狭小的空间,情景之危机,可想而知。
陆房,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地方,注定要与整个中国抗日战争的历史结合在一起。肥城,这个自古齐鲁必争的膏腴之地,注定要再次书写一段可歌可泣的千古传奇。
眼见合围已成,尾高龟藏得意地笑了。“林彪啊林彪,算你小子命大。如果不去苏联养病,你小子岂能跑出我的手心?”继而又想,“陈光、罗荣桓,对不住二位了,当你们二位在平型关伏击皇军的时候,不会想到有今天吧?”他越想越高兴,似乎天皇颁发的军功章在向他招手。是的,8000多人对3000人,不说武器装备,不说军事素养,单说气势就足以把对方吓趴下。
但尾高龟藏错了,他面对的不是一触即垮的国民党军队,而是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他的对手也不是趁机做大的山大王,而是身经百战的陈光,还有一批后来成为著名将帅的领导骨干。这些人都是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久经战斗锻炼的红军老干部,有着丰富的战斗经验和领导经验。说道这里,很想介绍一下陈光这个人,因为罗荣桓大家已很熟悉了。陈光,1905年生人。10岁入学,读过三年私塾。14岁弃学务农。1926年参加革命,1927年入党,1928年参加湘南起义后随朱德、陈毅部队上井冈山。历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连长、营长、团长、师长、少共国际师师长等职,他性情刚烈,作战英勇,曾获红星奖章。每次战斗都是身先士卒,先后10次负伤。解放战争时期,任第四野战军副总参谋长。1950年任广东军区副司令员兼广州警备区司令员。之后,遭受林彪诬陷和打击,被长期关押,1954年6月含冤去世。1988年中共中央为其恢复名誉,恢复党籍。
话说回来。面对突变的敌情,陈光果断命令部队抢占陆房周边的制高点,并严令部队坚守阵地,保证师部和地方党政机关的安全。师指挥部就设在肥猪山下的安家林。主要阵地有以下几个。
肥猪山,由六八六团一营教导员王六生,率领其三连、四连坚守。它是陆房周边群山的最高峰,海拔570米,是前沿阵地,三面受敌,迎击着从南尚任、演马庄方向的来敌,守卫着陆房的西部及西北门户。
岈山,由六八六团一营副营长徐敬元,带领二连坚守;它是由南边进入陆房的要塞,为加强岈山防守力量,徐敬元把四连的转盘机枪班也调到二连。
红山、磨山一线,由二营负责把守,阻击从南侧、东南侧进攻的敌人。
凤凰山,也就是今天陆房突围纪念馆的靠山,由孙继先带领的津浦支队凭险扼守。它是东侧和北侧敌军进入陆房的必由通道。
另外,师部特务营、骑兵连直属分队,占领东南侧的蛤蟆山阵地,并作为机动部队。
各阵地还没来得及挖战壕,敌人就发动了全线进攻。刹那间,周围山头上枪炮声、厮杀声不绝于耳,腾空的硝烟弥漫整个陆房上空。战斗从早晨一直打到下午,战士们滴水未进。刚想吃点东西,那想,日军突然改变战术,集中兵力对肥猪山发动重点攻击,目的就是想撕开一道进入陆房的口子。一时,炮弹从四面八方飞向山头,直打得岩石开花,树枝横飞。按照师部“人在阵地在”的手令,我英勇的指战员用热血和生命,筑起一道钢铁长城。子弹打光了,就拼刺刀;刺刀拼弯了,就用石头砸,硬是抵抗住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进攻。六八六团二营七连董指导员,头部负伤,仍以惊人的毅力一连刺死3个日军,当他与一名日军扭打翻滚至悬崖边体力难支时,依然抱住日军滚下悬崖,壮烈牺牲。
也就在这个时候,正东面的敌人,在骑兵的配合下,对我磨盘岭阵地发起疯狂进攻,一度突破六八六团与津浦支队的结合部,逼近陆房村,情况异常危机。津浦支队和师部所掌握的预备队立即进行反击。隐蔽在村边待命的师直骑兵连战士突地跃上战马,猛然拼杀,直杀得敌人鬼哭狼嚎,狼狈逃窜。侧翼和机关安全终于保住了。就这样,战斗打到黄昏,我军的阵地一寸也未丢。敌人也打累了,停止了进攻。但他们严守要道关口,以期第二天再战。
夜幕慢慢拉上了,喧嚣一天的陆房安静下来。陈光决定利用敌收缩兵力,不敢夜战的特点,实施隐蔽突围。他与作战处长王炳章、师政治部副主任黄励等召开会议,研究突围计划。夜十时许,开始收拢部队,进行政治动员,整理组织,宣布纪律。十二时,队伍跟着向导,按规定路线隐蔽突围。
突围时,山套村的郝京闲为六八六带路。一营为前卫,掩护师部、团机关沿岈山西侧的沟口小路,向西南越过敌之封锁隘口,拂晓前,跃过汶河,至东平县的无盐村。
簸箕掌村的郝京余、周长信为辎重部队(六八六团)带路,经上庄、郝家峪、红山、刘庄、孙伯突围。然后过汶河,进驻汶上城东。
西陆房村的孙世营,为孙继先所率津浦支队带路,他们与鲁西区党委、泰西地委等单位从寨子向西南过摩山岭,3时,过汶河,到荣华树一带。
5月12日清晨,日伪军对我军阵地发起猛攻,一直打到陆房村内,也未见八路军一人。至此日军围歼我一一五师部的企图即告失败。
此次突围战,一一五师等部队以伤亡200余人的代价,毙伤日伪军1300余人。影响所及,震惊全国。蒋介石亦致电朱德、彭德怀,表示“殊堪嘉慰”。
扑了空的尾高龟藏不信这是真的,便亲自赶到陆房查看,方知竹篮打水一场空。恼羞成怒的日军抓来一批当地群众严厉拷问八路军去向,结果一无所获。他们气急败坏,逼迫着陆房、刘庄、东界首、凤凰庄等村庄的几十名群众穿上八路军的服装,照相后予以枪杀,以冒充其“辉煌战绩”。他们还对陆房周边的村落,实施“三光”政策,近百名抗日群众被杀害,史称“狼山惨案”。肥城人民用鲜血与生命写就了对民族解放事业的无限忠诚。
抚今追昔,感慨万千。陆房突围战不愧是我军历史上一次处于绝地而后生的典型案例。我想,它的胜利,既是一一五师将士浴血战斗的结果,更是广大泰西人民,特别是肥城人民晓明大义、踊跃支前的结果。诸位试想,当时的一一五师已激战一天,弹尽粮绝,如果没有当地老百姓的冒死带路,如果没有大董村村长孙立长筹集的5000斤小米充饥,如果第二天再战,恐怕是另一种结局。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也是陆房突围胜利76年。战争的硝烟已经散去,但伟大的抗战精神永远镌刻在人们的记忆里。我想,在实现中华民族复兴梦的今天,无论形势如何变化,光荣的革命传统不能忘,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不能断,军民生死与共的亲情不能丢。这正是:
遥想七十六年前,泰肥大地起狼烟。
倭寇环伺张血口,雄狮沉勇度险关。
鏖战千军气干云,支前万众力胜天。
前辈有志写经典,后人无畏铸华篇。
2015.6.18.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