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大红袍
个人日记
去过福建的人都说,五月的武夷山,处处飞红流翠,茶香四溢。
这样的时间,这样的季节,我从未去过哪里,自然,总想逮个机会,到哪里瞧瞧。说着,念着,一不留神,梦想还真的成真。今年五月省局组织各地参加海峡两岸旅游论坛,让我有幸踏上了去武夷山的游程。六日晚八点,飞机在武夷山机场准时降落。更没想到的是,一下飞机,首先迎接的竟是蒙蒙细雨。这样的天气,对刚刚还是“尘土漫天,燥风扑面”的我们来说,既惊讶又新鲜,以至于出机场时,既不披雨衣,也不撑雨伞,一任微风将纤纤雨丝淋透全身。此时此刻,空气格外清新,清新得能让你辨别出那是叶的清香,那是花的芬芳。这还不算,如果再仔细揣味的话,还能嗅到一丝暖暖的、香香的大红袍的味道。真的是大红袍。武夷山的亮丽品牌不就是大红袍吗?
汽车在烟雨笼罩的街道缓行。两旁橱窗的霓虹灯,汽车闪烁的尾灯,高楼大厦的广告灯,交织成一幅斑斓多彩的水晶世界。分不清东南西北。其实也无须弄得那么清楚,隔着玻璃窗,欣赏着这美轮美奂的武夷山夜景足够了。
大约行了四十分钟,汽车终于停了下来,停在了一个据说叫武夷山庄的地方。站在廊檐下,举目远眺,山庄背靠一座黑魆魆的大山,据说是武夷山的最高峰——黄岗山,它的顶端淹没在灰蒙蒙的夜幕之中。廊道两侧,是密密的树林、竹林,还有修剪整齐的花坛。房屋为单体别墅式建筑,红顶白墙,风采别具。水溪旁的亭台楼榭,奇花异草,在灯光的映照下,亦是异彩纷呈。真是一个休闲度假的好地方,我不禁赞叹道。是的,这一夜,不知是乏累,还是环境幽美,反正躺在山庄里,听着潇潇的雨声,睡得格外香甜。
翌日,起得比往常早些。下了一夜的雨可能有点倦了,羞涩地躲到了高高的山巅。太阳还没出来,天空一穹慕白。鸟儿迫不及待地唱起了晨曲,花儿似乎顶着朝露在斗芳争艳。一时闲来无事,便顺着狭窄的山路往上爬,想看看近处有无茶树—— 说不得真的碰上大红袍了呢,尽管不知长的啥样。林间小径,藓苔满阶,露珠飞溅。为了不湿衣裤,顺手从密林中捡起一根木棍开路。只是,爬了二十多分钟,也没发现茶树的踪影,倒是发现一方丛林与众不同。走进端详,见一方花岗石壁立于小路旁,上面刻着“纪念林”三个红色大字。每一棵树的下面有一金色的小方牌,从这小方牌上,才晓得这些树的名字叫罗汉松。当然,上面还有植树人的职务及植树时间。仔细查看了几株,有全国人大、国务院、全国政协等原国家领导人植的,也有港澳地区负责人的,还有文学界、文艺界知名人士的。我想,有这么多的知名人士来此视察、旅游,武夷山想不出名都难,大红袍想不火都难。也想在此栽一棵罗汉松以作纪念,又怕人家嫌咱不知道几斤几两,遂打消了念头。
山谷里的小溪肆意地喧泄着,仿佛赛歌会似的一个比一个高,一个比一个亮。也有低调点的,比如那岩石缝隙里汩汩流淌的泉水,像一位羞涩的少女,半掩琵琶半掩面,为崖边的花啊、草啊什么的提供着充裕的营养与水分。听人说,武夷山大红袍,就生长在这崇山峻岭之中,岩崖陡壁之上,它们日日薄雾轻拂,夜夜泉水环绕。如此之环境,如果化为一名女子,该是多么水灵与俊俏啊。
突然想起江南才子唐伯虎。唐伯虎一生爱茶、喝茶,而且也钟爱于画茶,且画幅不少。我见过他画的几幅茶画。当然,最喜欢的是那幅《事茗图》。你瞧,一条弯弯的小溪从画中汩汩流过,溪的左岸,几间房舍隐于松竹之中,房舍之上云雾缭绕。房中,门户大开,一人正在读书,案头置有茶壶、茶盏。屋外右边,一老者手持竹杖行于小桥上,身后紧跟一小童,小童手中抱一把古琴。画的左边有唐伯虎的题诗:“日常何所事,茗碗自矜持。料得南窗下,清风满鬓丝。”山光水色,茶香氤氲,一卷诗书在手,默吟轻诵,是何等的清静致远,自由自在,真的让人心生向往。只是不知,他品的什么茶,会不会是大红袍呢?
早餐过后,天空开始变得灰暗起来,不一会绵绵细雨又从天而降。这个时节,正是武夷人忙碌采茶的时候,本想到茶园一饱眼福,然而,天宫却不做美了。但呆在宾馆里蹉跎时光,又于心何忍呢?对,何不找一个大红袍茶厂去参观一下,也见见世面,长点学问。众旅友纷纷赞同。于是唤来一辆出租,冒着蒙蒙细雨就出发了。
大家都知道,传统的大红袍制茶工艺,不外乎倒、晾、摇、抖、撞、炒、揉、初焙、簸、捡、复火、分筛、归堆、拼配等十多道工序。如今,随着产业化、集约化的发展,茶厂恐怕不会再这么按部就班了。事实却是如此。我们去的这家茶厂,叫皇御茗茶业有限公司。厂长姓陈,是一位四十露头的壮年汉子,听说来一伙山东客人,他老早就站在门口迎接。虽然从外表上看,他的打扮很普通,但一招一式、一行一动都流露出制茶人特有的精明与老道。厂房是一四层楼建筑。从他的介绍得知,整个厂区,从建筑图纸到内部装点,都是他根据制茶工艺要求来做设计建设的。此时此刻,外面下着小雨,但丝毫没耽搁生产,因为机械化已省却了大红袍的诸多流程。在这里,我们才了解了什么叫杀青,什么叫烘焙;什么叫全发酵,什么叫半发酵;为什么有的茶用尖,有的茶用叶;有的动辄卖成千上万,有的只卖三十、五十……一晃一个多小时过去了,他讲得滔滔不绝,我们听得晕晕乎乎。这,大概就是内行与外行的区别吧。参观完毕,终于到了品茶时间。这是我们早就盼望的时刻——来到此地,不就是想品尝一下正宗的大红袍吗?茶艺室内,装饰古朴典雅,用具精巧细腻,弥漫着浓郁的茶文化气息。也许是对客人的尊敬,陈厂长竟把搞茶艺表演的美女支开去,自己亲自操将起来。一边忙活,一边讲解。冲茶自是讲究,什么白鹤沐浴、乌龙入宫;什么高山流水、什么春风拂面。饮茶也很有学问,像什么关公巡茶,韩信点兵,赏色闻香,品啜甘霖等等,等等。他还分别拿出正岩茶,半岩茶,洲茶等让我们品尝了一番;自然,也从几十元一斤的,一直喝到标价3000多元一斤的。真让我们开了眼界,享了口福。
作为一个茶盲,自然说不出个子丑寅卯。但觉得大红袍外形条索紧结,色泽绿褐鲜润,冲泡后汤色橙黄明亮。特别是它的香气馥郁,滋味醇厚。如果说饮后齿颊留香的话,一点也不为过。再仔细端想,诚如陈厂长讲的,一般的茶,冲三四次即气韵萧索,味道寡淡,而大红袍冲泡七八次,仍能感受到原茶具有的浓浓香气。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我想回去之后,足可以给亲朋好友吹半个月了。
离开茶厂的时候,还真的买了一斤大红袍,价格不左不右。这绝非是被陈厂长忽悠的,因为自己的确对大红袍情有独钟。她那悠久的历史,浓郁的文化,还有那蒙蒙细雨之中,袅袅升腾着的,沁人心脾的茶香,总让人连流忘返,回味无穷……
2015.7.28
文章评论
水若
读此文如品淸茶,有红茶的甘醇,也有绿茶的清幽,还有白茶的淡雅,都不失茶的真滋味。不由得冲一杯龙井,边读边品,这个夏天的午后茶香与书香氤氲,临窗远眺,仿佛太行山那边也并不遥远。
*伊人禅心*
应该是您连流忘返,我们回味无穷才对~呵呵,能让人把文章当茶品,一般人做到也不容易……[em]e112[/em]
空谷幽兰
茶香,文字更香。足不出户又领略了武夷山的自然风光!不仅免费旅游且还长知益智。值!
流星雨
读老师的文章有一种流畅清新的感觉,描写的如此鲜活灵动,感觉这美好的风景在脑海里闪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