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中的内擫 、外拓笔法究竟指什么?
专业知识
内擫、外拓辩 内擫与外拓,是我们在书法的研习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的一组概念。其正确含义,书史上一直有着不同的解释,廓清这组概念,对于我们更好的理解古人书论,弄懂古人用笔方法,把古人的笔法梳理分类,加以研习,具有重要意义。善学者,应该把一切所学为我所用,古人未必然,而今人未必不然。我们探求古人,一方面,是恢复古人的真实面貌,而另一方面,更需要弄清事情的本质,最终的结论,为我们现在的学习使用服务。因而,我们在还原内擫与外拓的本来时,更加着眼于其用途,即便赋予其新的含义,只要有利于我们对传统书法的研习,便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内擫”与“外拓”的提出,首见于元代袁裒的《书学纂要总论书家》:“右军用笔内擫而收敛,故森严而有法度;大令用笔外拓而开廓,故散朗而多姿”。虽然这是对于大王与小王在风格及审美范畴上的对比评价,但我们应该注意这里的“用笔”二字。袁裒认识到这种在风格上的差异,来源于用笔的不同,如果说“森严而有法度”与“散朗而多姿”是针对结体而言,“收敛”和“开廓”很明显是指线条本身的差异。明代丰坊《书决》云:“右军用笔内擫,正锋居多,故法度森严而入神;子敬用笔外拓,侧锋居多,故精神散朗而入妙”。很容易看出,这种说法渊源于袁裒,且在丰坊的本来意思中,与袁裒没有什么差别,是袁裒说的进一步解释。丰坊认为袁裒所谓的内擫与外拓是造成正锋和侧锋的原因所在,他把这种观点落实在书写者的腕部。认为用笔在以腕为轴的小范围内,能做到正锋;而展开腕部的回旋,则有一些笔画(主要在右侧)会出现侧锋用笔的现象,把内擫与外拓归结到因笔势不同而造成线条立体构成的差异上,应该讲,是在前人基础上的发展。康有为《广艺舟双楫缀法第二十一》云:“书法之妙,全在运笔。该举其要,尽于方圆……方用顿笔,圆用提笔;提笔中含,顿笔外拓;中含者浑劲,外拓者雄强;中含者篆法也,外拓者隶法也”。康氏对笔法的分类,较为细致,也看到了线条的实质。他认为书法线条有方圆两种。落实到技法上,用顿笔作方,用提笔作圆,但说的较为含糊,在实践中觉得还不够到位。“提笔中含,顿笔外拓,中含者浑劲,外拓者雄强”说得更是含糊,但下一句“中含者篆法也,外拓者隶法也”,道出了书法线条方圆用笔的精髓所在。在线条上篆的圆浑与隶的平展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若《石门颂》,全然篆法,而《张迁》《乙瑛》《华山》便以隶法方笔为主,杂以篆法圆笔。康有为在这里至少说出了线条有方圆(隶篆)两种,至于如何把这两种线条表现出来,还是没有交代(康氏自己却是常以篆法作字)。沈尹默则认为“内擫是骨(骨气)胜之书,外拓是筋(筋力)胜之书”,沈老把内擫与外拓和字的筋骨血肉,也即线条的实质构成结合起来,说明他发现了内擫与外拓的用笔方法,对字的筋骨——即线条的实质构成有较大的影响,但局限在于,还只是仅仅立足于鉴赏,没有触及笔法实质。综上诸家,其历史局限限性均在于没有深入到线条的实质中去,用物理的方法,物质的观点去分析书法线条的构成方式。没有深入对毛笔的各个部分进行更细致入微的分析梳理,从而总结出更加准确,让人信服的用笔方法,即如何用好毛笔,用毛笔写出质感各异的书法线条,包括写出“内擫”与“外拓”。 一、方笔与圆笔 我们先来探究一下方笔与圆笔的问题,先在概念上廓清方笔与圆笔的真实存在。初学者对方笔与圆笔的认识,大都解释为指笔画起笔的方与圆,但随着学习的深入,特别是看到许多历史上的大书家往往在这个貌似简单的问题上费尽笔墨(主要指清人论汉碑),不由让人产生许多疑惑,难道这个外观形体的问题会苦恼了那些巨匠?线条的外在形态,曲与直、宽与窄,以及把笔画作为一个面来对待时,其边缘的方圆和诸多的曲线变化,都是显而易见的,无须抽象分析。而线条的内在构成,直观的看,即在我们视觉中呈现的立体效果,却是个较难解决的问题。而对于线条质感构成的追求,是中国书法的终极目标。反映到线条的微观世界,应该以物质的眼光,分析其客观存在。我们把一个线条截取一段,用素描的方法微观分析一下,寻找结论。我们知道,素描是用交叉的碳素线,构成状物的面,此一面的光的变化(也即明暗)效果,是利用构成面的各个线的浓与淡、粗与细的不同去表现的,最终形成立体的形象质感。从素描的基本表现技法上,我们清楚的看到,质感是通过一定技术方法去营造的,素描中的光的变化,是依靠碳条写画成的浓淡与粗细的不同线条变化而获得的。中国书法的线条质感,也同样需要这种技术上的营造,毛笔的每一根笔毛,实际上等同于素描中的每一根单纯的线,这样众多的线(即每个笔毛所完成的线)构成了具有丰富变化的书法线条。素描中有五大调子的变化,中国书法在众多笔毛所完成的线的作用下,也同样存在着“调子”的变化。线条最终的立体的效果,依附于其内部构成的每个线的变化组合。因而我们有能力用毛笔写出有立体变化的书法线条。我们把线条切开,看它的横断面,在宣纸的水平线以上,一定呈现不同的断面形态,我们仅取其两种,即方与圆,也即梯形和半圆形。之所以取这两种,是因为它们是线条断面状态的两极,当然还会有许多不规则的形态,但它们都会不同程度的向这两种基本形态靠拢。实际上,线条断面总的原则,是呈现中间最高而向两边降低的断面形态。 二、笔、墨、纸对书法线条立体构成的影响及其相互关系 1、墨与纸墨本身是固体的,用水调和成为液体的墨汁,在毛笔的吸附之下,从砚台中挪移到宣纸上,经挥发,水份蒸发到空气中去,留下固体的墨在宣纸的表面和纤维中。中国书法之所以选择宣纸,主要是因为其具有较强的吸附作用,其次在于其晕化的效果。墨在宣纸的作用下,依靠纸的吸附特性,完成了固体的墨在纸纤维中的客观存在。必然会有这样的立体构成——纸纤维表面的固体墨较多,越深入纸纤维内部,则越少。“力透纸背”,是书家在追求线条客观立体构成上的形象化阐述。而在进行实际书写时,固体的墨在纸纤维中的渗透沉淀的多与少,固体的墨在线条内部的分布情况,都直接形成书法线条的不同质感效果。所谓笔力雄强也包含了墨在毛笔的作用下,在纸纤维中的沉淀程度。 2、毛笔的特性 “唯笔软而奇怪生焉”。中国书法之所以能成就如此的艺术高度,全赖此“软”笔。(案:有学者认为,“唯笔软而奇怪生焉”具否定意味,解释为若不能使笔硬——健起来,则会写出离奇怪异的笔画,暂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内,本文仅就笔而言,软与硬都具有一定弹性,都会影响笔的效果,本质是没有差别的。)笔有四德,曰“尖齐圆健”,除却“健”这个软硬的问题——或者“使之软”、“使之硬”的问题而外,其余的三德,均属毛笔外在形态范畴。此三德在书写过程中,会直观的为我们所看到,我们发现笔毛呈现不同的态势在纸面移动,配合墨与纸,自然会造就不同的线条立体构成。 我们先来分析这三德。尖与齐。因毛笔在摄墨舔拭之后,呈现圆锥状,这是笔毛的基本状态,但一接触纸面,此锥体自尖部开始会被不同程度的打散,呈现时尖、时平齐的状态,在极端情况下,细至针尖,齐至板刷。圆。是指笔毫从尖部至根部呈现圆锥状。但一经触纸,此状态即会被改变,随着笔的提按,呈现时扁时更扁的状态。在书写过程中,呈现触纸或深或浅、自笔根向笔尖逐渐变薄变尖的状态。我们再来讨论另几个具体问题。 墨的特性。毛笔所吸附的液体的墨,在引力的作用下,有顺着笔毛向下流的特性,而从笔毛侧面(不是笔尖)下流的要较弱一些。因而,通过笔毫流至笔尖,再注入宣纸的墨最多,而笔毫在铺倒时由笔毫侧面渗出进入宣纸的墨相对要少得多,在这两种情况下,宣纸对墨的吸附存在着多与少、厚与薄、浓与淡的差异。也就是说,我们控制笔尖的开放,使之与笔毫侧面的注墨轨迹形成宽与窄的对比,使毛笔经过宣纸后,注墨量的多少不同,待水份挥发后,固体的墨在纸纤维及表面厚度不同,线条实质上呈现立体的构成。具体从笔毛的不同组合状态来看。为说明的方便,我们把由笔尖(有时笔尖会散开)大量向宣纸注墨的部分称为主毫,把其他先行在纸面通过的部分称为辅毫,并且把主毫下注的墨称为墨髓,把辅毫下注的墨称为墨基。首先我们发现,无论主毫呈现何种态势,辅毫均平铺在纸上,形成墨基。在中锋时,其墨基各部分墨的厚度相同;在侧锋状态下,墨基由笔尖方向向相反方向变薄。 | |
| |
|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