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增强国家软实力
个人日记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提出:怎样对待本国历史?怎样对待本国传统文化?
这是任何国家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都必须解决好的问题。几千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中,始终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今天,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征程中,我们应当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对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我们应该多一份尊重,多一份思考”的要求,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让壮丽辉煌的中华文化在新时代发扬光大,增强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软实力。
今天,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征程中,我们应当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对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我们应该多一份尊重,多一份思考”的要求,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让壮丽辉煌的中华文化在新时代发扬光大,增强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软实力。
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提升民族精神
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和创造源泉。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民族,在前进的道路上就有一盏照亮道路的灯,就少一些黑暗中的摸索。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软实力首先体现在民族精神上。
中华民族是有高尚精神追求的民族。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开拓精神,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顽强意志,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海纳百川、虚怀若谷的博大胸怀,修齐治平、治国安民的政治理想,“载舟”“覆舟”、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革故鼎新、自强不息的执着追求,构成了我们民族精神的主旋律。而培育民族精神的肥沃土壤,正是中华文化重视个人修为与教化的优良传统。
中华民族是有高尚精神追求的民族。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开拓精神,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顽强意志,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海纳百川、虚怀若谷的博大胸怀,修齐治平、治国安民的政治理想,“载舟”“覆舟”、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革故鼎新、自强不息的执着追求,构成了我们民族精神的主旋律。而培育民族精神的肥沃土壤,正是中华文化重视个人修为与教化的优良传统。
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提高人的修养,使人在动荡的际遇中保持定力,在纷扰的世界里有一个沉稳的心态,做到忍耐精进、志存高远,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文化能陶冶人的情操,使人知道自重自爱,恪守人格尊严,追求崇高卓越。
文化是一种价值认同,是深入人心的,熏神染骨的,一旦被人们接受,就会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时时刻刻、方方面面,渗透在我们的家庭、村庄、学校,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文化能陶冶人的情操,使人知道自重自爱,恪守人格尊严,追求崇高卓越。
文化是一种价值认同,是深入人心的,熏神染骨的,一旦被人们接受,就会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时时刻刻、方方面面,渗透在我们的家庭、村庄、学校,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儒家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融会贯通。家庭的意义体现和依赖于每一位家庭成员的良好修为。整个宇宙的意义也体现和依赖于家庭、社群成员以及各个角色的良好修为。孔子真知灼见中的持久价值,在于对当今人们处理人际关系及进行个人修为仍然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君子人格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
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说:儒家推崇君子人格,讲“君子喻于义”“君子坦荡荡”“君子成人之美”“君子义以为质”“故君子莫大于与人为善”等等。这是对君子人格的高度概括。
君子自强不息,“仁以为己任”。今天,我们做一个有德的人,就要内心充满责任和使命,勇挑重担,在为国家、社会、民族的奉献中,体验到生命的尊严和意义。
君子人格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
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说:儒家推崇君子人格,讲“君子喻于义”“君子坦荡荡”“君子成人之美”“君子义以为质”“故君子莫大于与人为善”等等。这是对君子人格的高度概括。
君子自强不息,“仁以为己任”。今天,我们做一个有德的人,就要内心充满责任和使命,勇挑重担,在为国家、社会、民族的奉献中,体验到生命的尊严和意义。
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挖掘文明理念
先进的文化是人类生活的引领者,是人类前进的灯塔。中国传统文化积淀了许多有价值的理念和精神,值得挖掘和弘扬。
和而不同的理念。中华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中国人自古就主张和而不同。
春秋时期的晏子曾说,“和”就像八音的和谐,一定要有高低、长短、徐疾各种不同的声调,才能组成一首完整和谐的乐曲。
孔子也认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就是说,君子以“和”为准则,听取各种不同的声音,独立思考,加以判断。“和”不是争,而是在相互影响中使事物得到发展。“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就是“和而不同”的具体体现。面对当今纷繁复杂的世界,国与国之间、不同文明之间也应该平等交流、相互借鉴、共同进步,相互尊重,共享发展成果,齐心协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春秋时期的晏子曾说,“和”就像八音的和谐,一定要有高低、长短、徐疾各种不同的声调,才能组成一首完整和谐的乐曲。
孔子也认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就是说,君子以“和”为准则,听取各种不同的声音,独立思考,加以判断。“和”不是争,而是在相互影响中使事物得到发展。“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就是“和而不同”的具体体现。面对当今纷繁复杂的世界,国与国之间、不同文明之间也应该平等交流、相互借鉴、共同进步,相互尊重,共享发展成果,齐心协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勇于担当的精神。孟子讲“以天下为己任”,“己任”就是责任担当。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强调个人对他人、对社群,甚至对自然所负有的责任。我们今天讲担当精神,可以从这种“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使命担当中获得不竭的动力。我们今天讲勇于担当,就是要直面问题、知难而进,逢山开路、遇河架桥,面对大是大非敢于亮剑,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面对失误敢于承担责任,面对歪风邪气敢于坚决斗争,担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责任。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强调个人对他人、对社群,甚至对自然所负有的责任。我们今天讲担当精神,可以从这种“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使命担当中获得不竭的动力。我们今天讲勇于担当,就是要直面问题、知难而进,逢山开路、遇河架桥,面对大是大非敢于亮剑,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面对失误敢于承担责任,面对歪风邪气敢于坚决斗争,担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责任。
经世致用的胸怀。中国思想文化史告诉我们,做人和做学问这二者应当统一,而前者比后者更加重要。将学问用在匡时济世上,首先要有高尚的人品,要有气节和操守,如果做不到,所谓“经世致用”就失去了灵魂。经世致用也是端正优良的学风。
《论语》第一句就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里的“习”有两个含义:一是温习,一是践行。儒家倡导“行胜于言”,强调知来源于行,行高于知。我们研究和学习理论,也不能为理论而理论,一定要和应用结合起来,一定要能用来指导实践,一定要按照科学的理论去行动,像清初思想家顾炎武主张的,把“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相结合,做到慎思笃行、行以致知、学以致用。
《论语》第一句就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里的“习”有两个含义:一是温习,一是践行。儒家倡导“行胜于言”,强调知来源于行,行高于知。我们研究和学习理论,也不能为理论而理论,一定要和应用结合起来,一定要能用来指导实践,一定要按照科学的理论去行动,像清初思想家顾炎武主张的,把“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相结合,做到慎思笃行、行以致知、学以致用。
尊师重教的传统。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赞美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尊师重教、崇智尚学的优良传统,正所谓“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
古人将“天地君亲师”并列,“耕读传家”,重视教书育人,认为“第一等好事还是读书”,中国之所以成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英雄辈出、大师荟萃,都与这种优良传统息息相关。
孔子不光是一位著名思想家,还是一位平民教育家,他的很多思想,既有为满足封建统治者政治需要服务的糟粕,也有给后人以启发的可贵的科学性、人民性的一面。我们今天也要大力提倡尊师重教、崇智尚学,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国家繁荣、民族振兴、教育发展就一定会迎来充满希望和美好的未来。
古人将“天地君亲师”并列,“耕读传家”,重视教书育人,认为“第一等好事还是读书”,中国之所以成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英雄辈出、大师荟萃,都与这种优良传统息息相关。
孔子不光是一位著名思想家,还是一位平民教育家,他的很多思想,既有为满足封建统治者政治需要服务的糟粕,也有给后人以启发的可贵的科学性、人民性的一面。我们今天也要大力提倡尊师重教、崇智尚学,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国家繁荣、民族振兴、教育发展就一定会迎来充满希望和美好的未来。
大同社会的理想。大同社会是中国人久远的理想。对这个理想完整的描述见于《礼记·礼运》篇,这是成于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的著作。其中关于大同社会有一段具体描述:大同社会以“天下为公”为最高准绳,不同于“天下为家”的社会,在大同社会中,育幼、养老都有很好的安排,能劳动的人从事劳动,失去劳动条件的人,由集体供养。在大同社会中,大家相亲相爱,没有权谋欺诈和盗贼掠夺,和平地生活而没有战争。在大同社会中,共同事务由大家来办理,在分工上可以选出人们信赖的人担任必要的工作。这一古老梦想的实现,要靠走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要在科学发展的基础上,让改革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社会和谐,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理想。
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智慧
文化是体制之母。在中国历史上,国是放大的家,家是缩小的国。在治家的经验中蕴含着宝贵的治国理政的智慧。这也是中国之所以历经磨难而生生不息的原因之所在。
“以民为本”的仁政思想。传统儒家主张治国者应实行“仁政”,反映在治国理念上,首先强调人世是神世的根本。其次是以德为本。反对以刑治国而忽视道德的作用。
孔子认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第三是以民为本,也叫民本思想。
古人早有“民为邦本”的思想。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传统的“以民为本”的仁政思想有其历史的局限性,但是重视民众的力量、努力满足民众需求的理念,仍然值得我们借鉴。今天我们提倡和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把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孔子认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第三是以民为本,也叫民本思想。
古人早有“民为邦本”的思想。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传统的“以民为本”的仁政思想有其历史的局限性,但是重视民众的力量、努力满足民众需求的理念,仍然值得我们借鉴。今天我们提倡和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把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知行合一”的实践智慧。儒家思想的特点是突出人的实践智慧。实践智慧以道德为基础,重视修身成己。在儒家的立场上,实践智慧是伦理德性,也是道德知识。
道德的关键是说到做到、知行合一。今天我们讲知行合一虽然不局限于道德伦理的层面,但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基本精神还是不能丢的。毛泽东的哲学名篇《实践论》的副标题“论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传统的知行合一的思想结合的典范。我们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特别需要结合改革发展的实际加强理论学习,加强对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学习,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努力做到学习上深一步、认识上高一筹、实践上先一着,不断强化问题意识、责任意识、辩证意识和战略意识,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历史进程中深化对规律的认识,提高运用规律的本领。
道德的关键是说到做到、知行合一。今天我们讲知行合一虽然不局限于道德伦理的层面,但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基本精神还是不能丢的。毛泽东的哲学名篇《实践论》的副标题“论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传统的知行合一的思想结合的典范。我们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特别需要结合改革发展的实际加强理论学习,加强对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学习,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努力做到学习上深一步、认识上高一筹、实践上先一着,不断强化问题意识、责任意识、辩证意识和战略意识,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历史进程中深化对规律的认识,提高运用规律的本领。
“天人合一”的和谐理念。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治国理念。孔子提出“畏天命、知天命”,就是要人们从代表自然、社会的法则、规律这一意义上去理解天。今天我们讲发展,就是要从客观实际出发,尊重和顺应客观规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维护和涵养生态,努力做到天和人之间的统一,人和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建设美丽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作者: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