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学札记:昌耀篇

资料



1、美好的诗,有如“空谷足音”。是诱惑的。是仅有的。是不容模拟的。
2、用诗的大锤抡击被滥调、平庸习俗研磨得结了一层硬甲的审美心境。
3、诗,自然也可看作是一种“空间结构”,但我更愿将诗视作气质、意绪、灵气的流动,乃至一种单纯的节律。
4、诗人的含义可以是广义的。我愿以此称美一切富于个性、独创精神、坚韧秉性与高尚情操的艺术家。诗人的称谓之受到古今多数人的敬重,原因大略已备于此。
5、诗,可为殉道者的宗教。诗是不易获取的,惟因不易获取,更需有殉道者般的虔诚。
6、而愈是使我们感到亲切并觉日臻完美的诗却又是使我们直悟生存现状的诗。
7、我视生命为宇宙之诗。我视生命现象为宇宙原始诗意的冲动。
8、艺术抽象是创造的必然,人类天性就轻视对于对象的如实描摹,而看重经过主体精神充分过滤——诗意化的抽象——之后的创造显示。
9、站在诗的立场,我以为一切为人类美好前景不断奋力开拓新境界的人们在本质上都属于诗人,这样的事业都是诗的精神的最新凝聚,因而是美的。
10、我相信:不经一次生死荣辱的幻灭终是难于有作家的顿悟。
11、我所理解的诗是着眼于人类生存处境的深沉思考。是向善的呼唤或其潜在意蕴。是对和谐的永恒追求与重铸。是作为人的使命感。是永远蕴含有悲剧色彩的美。
12、在中国当一个作家或者别的什么可能是容易的事,不过我所理解的作家或诗人当是以生命为文、以血之蒸馏为诗的,非如此不足以骋其文、明其志、尽其性,否则他尽可销声匿迹。
13、我们的诗在这样的历史处境如若不是无病呻吟,如若不是安魂曲或是布道书,如若不是玩世不恭者自渎的器物,如若不是沽名钓誉者手中的道具,那就必定是为高尚情思寄托的容器。是净化灵魂的水。是维系心态平衡之安全阀。是轮轴中的润滑油。是是山体的熔融。是人类本能的嚎哭。是美的召唤、品尝或献与。
14、诗之写作实如感伤者不知不觉间流出眼泪那么自然。
15、诗人,这个社会的怪物、孤儿浪子、单恋的情人,总是梦想着温情脉脉的纱幕净化一切污秽,因自作多情的感动常常流下滚烫的泪水。
16、诗人们只有自己起来救自己!
17、我偏执于艺术的深度表达与完善,我如同一个患有洁癖的人,对自己的创作行为多所挑剔或存疑。
18、作品只是我情感或精神活动的有限副产品,是生活的有限馈赠。就此而言,我只是一个被动的写作者。
19、我并不强调诗的分行……也不认为诗定要分行,没有诗性的文字即便分行也终难称作诗。相反,某些有意味的文字即便不分行也未尝不配称作诗。诗之与否,我以心性去体味而不以貌取。
诗美流布天下随物赋形不可伪造。是故我理解的诗与美并无本质差异。
我并不贬斥分行,只是想留予分行以更多珍惜与真实感。就是说,务使压缩的文字更具情韵与诗的张力。
21、无论以何种诗的形式写作,我还是渴望激情——永不衰竭的激情,此于诗人不只意味着色彩、线条、旋律与主动投入,亦是精力、活力、青春健美的象征,而“了悟”或“世事洞明”既可能是智性成熟的果实,也有可能是意志蜕变的前因,导向冷漠、惰性、无可无不可。我希望自己尚未走到这样一个岔道口。
20、请将诗艺看作一种素质,一种生活质量,一种人文功底。我愿意说:请将诗当作一种生活方式,而不要当作一种谋生的职业或求闻达的工具。因此,诗既是精神需求、心灵的慰藉,也是精神的寄托、生命之观照。
22、部分诗人“曲高和寡”的诗作、以“高雅”自命的艺术探索,倒不失为在特定条件下的一种文人精神的反拨、坚守与修炼。较之于社会的种种不洁,清贫的诗人偏安一隅,作一点对于社会并无害处的“纯诗”倒应是可予理解的行为。如果精神家园的全面崩溃不幸而言中,诗,很可能是最后一块失地。
23、诗人的出现完全是天意。
24、须知诗人头上就顶戴着宿命授予的荆冠。诗人只看重精神的自救,而无权于“物质的自救”,这真是天意,但这又是怎样冷酷的宿命呢!
25、只有真正具有时空穿透力的好书才可伴人终生。……读书,属于内在需要,属于“意义”的追求,属于心灵寄托,是一种生命行为。
26、诗,不是可厌可鄙的说教,而是催人泪下的音乐,让人在这种乐音的浸润中悄然感化,悄然超脱、再超脱。
27、观照于诗,内心的深化将无限。将无限扩大人类不同母语之间的可互译性,可沟通性与审美认同。
28、诗人作为美的象征,我相信中外古今对此争议不大。……诗人首先意味着诚实、本分、信誉、道义、坚韧,以至于——血性。……诗人本是“岁月有意孕成的琴键”。 ……诗人是时代的感受器,其感受本身,就是直接作为目的的作品。
29、创作的跨跃不只是一个艺术鉴赏的渐进过程,更决定于思想境界、对生存的内在体悟渐趋于老道的过程,一切乔装打扮均无济于事。
30、诗,毋宁说就是逼视的人格自身,而让蓄意模拟、雕饰者无所措手足。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