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道轮回真相 每人必看的视频!可能会改变您的一生!

个人日记

 

图片

 

 

图片

 

 
 
                                     
                                               欢迎朋友转载 要仔细听 看完视频会改变您的一生
                         点击网址六道轮回必看必懂 http://www.tudou.com/playlist/playindex.do?lid=5959881&iid=30734311&cid=21   
                         点击网址看  楞严地狱苦1】  http://www.tudou.com/playlist/playindex.do?lid=7879567&iid=45591313&cid=25
                             
                                                            
                                                 六道轮回里面,懂得佛理的人就要珍惜人身
  佛讲过,诸佛菩萨、上师三宝的事业是恒常的,时刻都在连续不断地救度这些众生。但是轮回没有空的时候,众生没有度尽的时候,因为什么?因为轮回是无边无际的,众生是无数无量的。当时观音菩萨为了救度众生,六道都去了,忙了那么多天,到处去度众生,度了无数的众生。最后他自己心里想,好了,众生度尽了。没想到回头一看,照样,一个也没有少。他度众生的时候心特别忙,他就幻化了千手千眼,化了一千个手度众生,化了一千个眼看众生。没有忙过来啊!一看,照样,一个也没有少。他就觉得众生太难度了,太可怜了,他就流眼泪了。流了二十一滴眼泪,变成了二十一个度母。

  众生没有度尽的时候。为什么?众生太多了。这么多众生在哪里?大部分都在地狱里。地狱的众生最多,饿鬼第二多,傍生第三多。傍生有很多,隐居、海居很多傍生。我们不说那么多傍生,就说蚂蚁,一个蚁穴里的蚂蚁的数目,就超越了整个南瞻部洲的人数。你看,傍生都那么多,饿鬼和地狱就不用说了。为什么这么多?堕落恶趣容易啊!我现在一说,“不能啊,会堕落恶趣啊!”“别别别,会下地狱啊!”都不相信似的。“这下地狱哪有那么容易啊?这不是吓唬我吗,骗人吗!”说是没有说,但是心里是这个意思。就不听,根本不在乎。
  地狱的众生,饿鬼的众生,畜牲,为什么这么多呢?容易啊!人和天人为什么这么少?难啊!非常难,不是一般的难。一失人身,万劫不复,再想得到人身是不可能的。不能错过,一定要珍惜啊!
  有的人,根本不懂,好像这个人身想得就能得似的,随便似的,很容易似的。“下次吧!今生我就打个基础。解脱,下次再说吧!来世再说吧!”学佛修行的事一拖再拖,解脱的事也拖到来世。你拖吧!真的,这不是自欺欺人么?你有什么把握?来世你能得到人身么?不可能!“有什么得不到的?现在这不也是人身么,这不是得到了么?下次有什么?肯定能得到。”你知道吗,这个人身是怎么得到的? 
  得到人身,要具足很多因缘,具足了这些因缘才能得到这个人身。不种因,哪里有结果?不可能的!什么是得到人身的因缘?简单地说,有清净的戒律,有广大的布施,有殊胜的愿力,才能得到人身。什么是清净的戒律?戒律有很多,这里指的戒律,不是别解脱戒,也不是菩萨戒,也不是密乘戒,这是属于世间的戒,一般的行善断恶,断十种恶业,行十种善业。这只是得到人身的众多因当中的一个因。我们今生今世得到人身了,这不是偶然啊,这是累生累世积累的福德,今生才有这么一个机缘,才得到的这个人身。万一错过了,再想得到人身,不可能!
  那些人根本没有遇到佛法,根本不懂这些道理,我们能跟他们一样吗?我们遇到了佛法,而且明白了这些道理,还不相信,还不好好去做,还继续造业,这就已经轻视了三宝,轻视了因果。这样的话,我们比那些没有遇到佛法,不懂佛理的人还愚痴,我们的罪过会比他们还严重。那些人根本没有遇到,根本不懂得,也肯定有罪过,但是没有这么大的罪。我们明明知道还不相信。还天天发这个心发那个愿,然后一个也不去做,欺骗众生,欺骗上师三宝,还挺有能耐似的。真的,你要承担后果呀!一定要自己对自己负责,自己注意,这个后果自己要承担。你整天欺骗上师欺骗三宝,欺骗这些众生,你这样,来世就不用说了,今生今世也不会有好的结果。守护誓言,出口就是愿,你得注意。自己所发的这个愿,一定要尽心尽力去做,否则有一定的后果。

                                             图片
                                                                                   六道轮回和十二因缘(图)

生死流转,又称六道轮回,是佛教因缘生法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信仰佛教的第一步就是深信六道轮回和因果相续,因缘生法,从而产生怖畏心和出离心.
这是促进学佛的善士修行的最基本的动力,不了解六道轮回,就无从了解十二因缘;
不了解十二因缘,就无法解开生死轮回的环子而得到解脱.
佛教认为,人及众生并非仅有一次生死,而是有前世、后世乃至生生世世,绝大多数皆在生死中流转.
依众生所具善恶之业的多少,而轮回于六道.
这六道是(1)天道;(2)人道;(3)阿修罗道;(4)畜生道;(5)饿鬼道;(6)地狱道.
此六道中,前三道为善道,后三道为恶道,又称“三恶道”、“三涂”.
初学佛的人无论大乘小乘,皆从畏惧流转三恶道受无穷苦而初发出离心.
之后,学修大乘之人才有可能发菩提心,入菩萨行。没有出离心作基础,发菩提心就是空中楼阁,毫无意义.
比如人类,生来不会飞,如果没有对升空的向往,没有对鸟儿自由飞翔的羡慕与模仿.
就永远不可能发明创造飞机,修行亦然。一个人自己乐于享受人间的五欲,不能自拔,也不想自拔,对于三恶道.
三善道,将信将疑,怎么会自度度他,救度众生脱离苦海呢?
那么,究竟是哪些因素造成了众生在生死中流转,又怎样能获得觉悟和出离呢?
我们此处不做纯理论上的论述,而是结合一幅藏传佛教的《生死流转图》(又称《六道轮回图》)来诠释此理。

                     图片

                         此图以阎羅王手持轮回为中心,轮回从內到外共分四圈.

第一圈是众生贪瞋痴三种烦恼,也也是生死流转的根本.
第二圈则显示有情的升沉,心地清净者往上升,心地污浊者往下沉.
第三圈是六道变相图,在其中有苦、乐、善、恶,种种不同的差別;每一道中都有佛陀出現,教化众生.
第四圈是十二因缘,显现惑业苦的流转;一切有情都因身心烦恼的缠缚,而陷在生死大海之中,不能出离.
在轮回的右上角是佛陀,手指月亮,表示唯有佛法才能給众生帶来光明与清涼.
光明能照破无明黑夜,清涼可除去生死烦恼。左上角似为度母,以智慧、慈悲来济度一切有情众生.
第一圈:其中有三种畜生,家禽代表贪欲,豬代表愚痴,蛇是表示瞋恚;这三种烦恼,称为三毒,是轮回
根源.它们相互咬在一起,显示贪
瞋痴展转相因,绵延不断,起惑造业而导致生死不绝,轮回六趣.
第二圈:由于众生贪瞋痴轻重的不同,而造成升沉的差異.右边色暗,众生手脚被缚,前后有鬼卒牵领.這是烦恼恶业重的堕落相.左边色
有情衣着美好面程喜悦有佛陀接引这是上升善趣之相.
第三圈:此即六道轮回,天、人、阿修羅是三善道,地狱、恶鬼、畜生为三恶道.有情行善法,慈心、布施、持戒感得善趣之身.若作恶
业,瞋恨、悭贪、愚昧则得恶趣果报.但是在人天福报享尽时也会墮落,不能久住.在恶趣虽长时受苦罪业报尽也终有出离之.一切众生在六道之中生生死死苦受乐就有如车轮上下展转一般苦不可言.在每一道中我们都可看到有佛陀出现教化众
知道三界是火宅快求出离.
第四圈:有十二个图,分別代表十二因緣.

1.無明:以瞎子作代表,眼前一片黑暗,看不見事物的真相。
無明也是一樣,沒有般若的智慧,長夜沉沦生死苦不能出离.

2.:图作陶工塑造瓦器之相,所制出的各类器皿,种种形状,粗细好醜等,总由陶匠塑制而成.众生万类,种种正报依报亦由不同的行业所成.
3.识:识心以猴子作代表,显示心的剎那变異,有如猿猴一
般,一刻也不安靜.图中绘一只猴子,从一间空 到另一间空屋表示有情在命终之后神识会继续寻找
投生之处.
4.名色:大海中的一條小船,虽有活动,然有局限.
5.六入:是以一间房屋有六个门窗来表示,房屋是空的说明六
根虽然完成,还沒有六识的作用.
6.触:这是根尘识三和合,心识作用的开始,以男女的接触作
代表.
7.:眼睛是人体上最敏感的器官,以箭射中眼睛,代表众生
的感受.
8.爱:图中的酒鬼嗜酒如命,众生的爱欲也是一样,无止境的
追求,将使自己愈陷愈深.
9.:取是爱欲的增上,图中显示一个小孩子爬在树上摘果,
树下虽然已装满了一箩筐,但他还是贪得无厌.
10.:這是一位少妇怀了身孕,由前面的爱取,感得后有,
如同女子怀孕,即将生产.
11.:图中显现女子生产情形,因为现世的爱取迷惑,造作
种种业,导致未来结生.
12.老死:有一个人背着尸体.在我们出生之后,就注定了老死
的命运.十二因缘一环扣一环,众生的生死也是生接一生,延续不断.

                         图片

                                                                    生死之轮--六道轮回图释义开示ZT
  生死之轮图亦称“五趣生死轮图”,于西藏佛教寺院外墙上常常能见到,其资料同时亦见于佛陀之本生故事及汉、藏《大藏经》中的戒律部分典著。此图色彩鲜明、形象生动而诡异,故一直以来吸引着参访藏传佛教寺院的旅游者、朝圣者及摄影爱好者的注意。然而,这种风格独特的图案并非西藏文化所产生的艺术品,而是古印度佛陀时代所创的一种教育工具,其内容包含了四圣谛、十二因缘、生死与中阴及六道轮回的法义在内。遗憾的是,在汉、藏佛学文库中,一直以来少见有对此法义绘图有深入阐释的独立文献。为填补这个空白,大藏寺基金会依据大藏寺祈竹仁宝哲于二零零一年五月份在佛教显密研修院香港分院应求所作之口述开示,配合同月中由法师于闲暇额外补充之口述,经翻译及编辑后编辑而成。
  祈竹仁宝哲的这些开示,包含了菩提道次第教法中的下士道及中士道极多法义,同时亦对生死之轮图的起源作出了详尽的讲解,相信必会对汉地佛子有所利益!
                                 图片
                                                                           
《生死之轮》开示之科判
                                  生死之轮图的起源
  衲由今晚开始一连数天,应求为大家讲述有关西藏佛寺中常见的生死之轮绘画的种种。为了能得到最大的闻法利益,听者应在听法前思维:“为了利益一切众生,我必须成佛;为了成佛,我必须学习成佛之道;故此,我现在要好好地听受佛法!”

  生死之轮,藏文中称为“轮回之轮”(Sipay korlo,梵语Bhava-chakra),但西方人称它为“生死之轮”或“生命之轮”(Thewheel of life, the wheel of life anddeath)等(注:汉传佛教中称其为“五趣生死轮”、“五道轮”、“生死轮”及“十二缘起图”)。这种图画,我们常常会在西藏寺院的外墙上见到。对佛法不理解的人,只会以好奇的目光欣赏它,却不知道这幅画其实蕴藏着描述众生生死轮回、受苦及脱苦的教法在内。

  在佛法上,我们必须注重传承。既然我们要修佛法,就当然必须谨慎地抉择什么是佛所开示的法、什么不是佛所开示的法、什么是有传承的正法和什么是似是而非、某些人自创的无传承“佛法”!换言之,我们不要大意,必须确定自己所听、所学、所修的法的确是佛陀所开示的。为着这个原因,衲现在先讲一讲生死之轮图的传承,亦即这种图画的来源。

  在佛陀于人间示现的年代,在印度的中部摩揭陀国(Magadha,中印度当年十六大国之一,即今之Bihar近佛陀成道的地方),有一座城叫做“王舍城”(RajaGirha,佛陀最常说法之处,即今之Rajgir,城境内有一山称为“灵鹫山”,即佛陀开示《般若心经》的圣地)。摩揭陀国王舍城的国王名为“频毗娑罗王”(Bimbisara,亦译作“影坚王”、“形牢王”、“瓶沙王”及“影胜王”等)。这个国王与佛教有很深的渊源,他不但是第一位皈依佛陀的国王,佛教史上的第一座精舍——竹林精舍(Venuvana)亦是由这位国王所供养予僧团的(注:见《因果经》中记载)。在印度有另一个大城,名叫“胜云城”(Rauruka),此城则有一位称为“优填王”(Udrayana,亦译作“优陀延王”及“乌扎衍那王”等)的国王。上述的两位国王,是甚有交情的朋友。频毗娑罗王在现在所说的典故发生时,早已皈依了佛教,而优填王则未信佛教,亦未见过释迦牟尼本师。

  王舍城与优填王所管辖的地方,堪称国富民强。两个城之间常常有商人来往作买卖,两位国王就常常托来往两地的商旅代捎书信及礼品予对方。在多次互相送赠了珍宝及上等布料后,优填王把一件镶满了各种宝石的珍贵铠甲赠予频毗娑罗王。这套珍贵的盔甲,不单镶满了多种宝石,更有防火、防毒及护身的功能,所以它价值连城,令当时的见者赞叹不绝。在收礼后,频毗娑罗王召集了大臣,向他们说:“这么贵重的大礼,朕应当如何回礼呢?朕必须以一件同等的厚礼或更有价值的礼品回赠,你们快帮忙想一想吧!”各大臣纷纷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但这些建议都不太恰当,令国王伤透了脑筋。这时候,一位属婆罗门阶级的大臣开口说:“我王!三界之中所有珍宝也比不上佛陀!佛陀现正在我们国境中驻锡,我王何不以佛陀之身相作画回礼呢?这份礼既吉祥,且又能令优填王积聚福德!”,频毗娑罗高兴地决定:“就这样办吧!”

  在佛陀听到频毗娑罗王的要求时,应允之余,还授记说:“优填王见画时,将生大信心及见谛!”在画师为佛陀作画时,由于佛陀的圣身自然放出光明万丈,又因画师出于敬心而未敢直望佛身,绘画便变得极难进行下去了。后来,佛陀把自己的身影投在画布上,由画师依他的身相比例勾划身形,再为佛画上色。画师又依佛之开示,在佛身相图画下,加上了开示皈依、三学、六道生死轮回及十二因缘教法的生死之轮图。这幅布画,被涂上香料而包于上好的丝布内,再放入一个金盒之中。金盒又被放在更大一点的银盒中;银盒又复被收藏于更大的红铜盒中。频毗娑罗王写了一信,派使者把信交予优填王,请他在城中张灯结彩,再由大象、步兵及战车等四军陪同,出城十一里恭迎佛画。这幅包装好了的佛画,便被供在一头大象背上,送到了在其城境外恭迎的优填王手中。

  本来不信佛的优填王在恭敬地展开佛画后,便仔细地观看图中的内容及参想画中偈文的内义,同时亦在心中禅思十二因缘的顺逆流转过程、四谛及六道轮回之苦。由于佛陀的加持、优填王的过往善业力及因缘成熟,优填王在当下便证得了阿罗汉圣人的预流果位境界(注:一种修行的境界——小乘见道位)。此后,这位国王为佛教亦作了极大的贡献。他的生平故事,可见于《大藏经》中的戒律教法等典著中(注:汉文《大藏经》中之《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阿含经》及《四分律》等,俱有有关优填王之章句片段)。衲在几年前曾往印尼的浮罗布多(Borobudur)大塔朝礼,留意到塔上的石刻中亦有极多有关此王生平的雕刻图像。

  由上述典故可见,生死之轮图并非西藏人的发明,而是源自古印度佛陀的时代(注:在印度阿旃多石窟第十七号窟殿中,便存有古老之生死之轮图像)。在优填王看画证道后,古印度的佛教寺院(乃至后来的藏传佛教寺院)便开始有把这幅画绘于寺门外的传统,以令来访或路过的人见画而心念画内含藏的教义(注:见汉文《大藏经》之《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卷三十四:“尔时世尊告阿难陀……是故我今敕诸苾刍,于寺门屋下画生死轮……应差苾刍于门屋下坐,为来往诸人婆罗门等,指示生死轮转因缘……”及《释氏要览》卷三:“毘奈耶云:给孤长者造寺后作念若不彩画,便不端严,即白佛。佛言,于门两颊……次一面,画五趣生死轮……”)。
                     图片
编者按:五趣生死轮图在汉地,虽然并未象古印度与西藏之普及,但由《法苑珠林》卷二十三及《诸寺缘起集》兴福院条史料中,可知此图在汉地乃至日本亦曾有某种程度上的流传。此外,汉传佛教及日本佛教中各种版本之十法界图(亦称“十界图”及“十界大曼荼罗”)亦源出于五趣生死轮图(注:参考宋?6?1遵式《天竺别集》卷二及王日休《龙舒增广净土文》卷八)。
                                   生死之轮图的法义
                    图片
  这幅图像,并不用于禅修观想用途,其作用乃是为了提醒行者业力、因果等教法,令观画者对佛法生敬信心、对轮回等教法生出理解及令修行者生出修行的大决心。

生死之轮图的法义概说

  生死之轮图,是显示凡夫众生在六道中生死轮回的图解,它同时亦教授了苦的来源、脱苦的方法及脱苦的自在境界。

  我们有一天必定会死,但在死后,生命却并不终结。在这个肉体灭亡后,我们的意识会先进入一个叫作“中阴”的阶段,然后便再次轮回投生,得到新的肉身,以另种生命形式延续生存。我们佛教常常谈及轮回,今天我们又在谈轮回之图像,那到底是谁在轮回呢?在哪里轮回呢?为什么他们在轮回呢?简单地说,凡夫众生的心识便是正在受困于轮回中的生命;由三善道及三恶道组成的六道,便是凡夫众生轮回被困的处所;凡夫众生因为烦恼而造业,又因造业而受生、受死及再次受生,经历似无止境的轮回、轮转,在这六道中转来转去,不能自在或出脱。

  佛法中又常提及“自在”这个名词,“自在”又是什么呢?“自在”即“自由”的意思。我们一谈及自由,就以为不要干活、不用上班或没人管束便是自由,其实这些都不是真的自由、真正的自在,因为这些处境都仍有局限性——我们没有不死的自由、没有不病的自由、没有不再轮回的自由……。佛法中所提及的自在,是指真正的自由、自在、自主,亦即不再受生、受死、受病、受中阴、受轮回所困的境界。这亦即超出了生死轮回、业力及烦恼的束缚和枷锁的解脱自在境界。这才是真自由、真的自在。

  人生在世,辛辛苦苦的为的是什么呢?其实所有人,乃至所有生命,追求的不外乎是离苦得乐,亦即脱苦的自由。不论你追求的是金钱、名位或其它的什么,归根究底你追求的便是离苦得乐的自由。问题是:穷一生地去追求后,谁得到了真正的自由呢?有谁能达到拥有不病、不苦、不死的自在境界呢?大家不妨在这一点上好好想一想。

  佛陀开示说,烦恼与业力是我们受苦及受轮回的真正原因,修持正法是我们脱苦而得自在解脱境界的方法。

  生死之轮,正是开示我们凡夫不断地在六道中轮回之境况、过程及原因,并开示脱离这种无奈境况的方法。虽然六道之苦况包罗万有,但其大概情况已全包含在此图像之中了。
生死之轮图的法义分说
  生死之轮图像有多个部份,我们可以看到其中央有一个阎摩鬼王口噬掌持着生死大轮,这部份开示六道轮回中之苦的本质(四圣谛中的苦谛教法)及这些苦的根本来源(四圣谛中的集谛教法)。在这部份的上方,有一尊佛以手指着两段偈文及一个月亮。佛手指偈文开示灭苦及脱出轮回苦海的方法(四圣谛中的道谛教法);月亮则描述诸苦息灭的自在境界(四圣谛中的灭谛教法)。现在衲将把这图的各部份逐一分拆开来作解说。
                                  生死之轮图主体
           我们先看生死之轮图的主体部份,亦即阎摩鬼王手持巨轮的图中央部份。
                                生死之轮图主体概说
  我们在死后,会经历中阴阶段,然后又投生为另一生命形式,然后又再经历死亡、中阴、投生……的循环。这便是生命的轮回。但我们并不一定再生为人,而是可能再投生于六种生命形式中之任何一种,这六种生命形式称为“六道”。生命便是从无始的过去以来,不断一次又一次的投生、死去、再投生、死去……周而复始,不可出离。是什么令我们不断地经历生、死、中阴、生、死、中阴……的循环而困于六道中轮回呢?这是因为我们的烦恼及业力。我们因贪、瞋、痴(三毒)等烦恼而造作种种业,所以便造作了一连串的因缘,令自己不断轮回受苦。生死之轮图主体部份,包含了六道之内苦的本质及众生之苦的来源,亦即佛法中四圣谛教义的苦谛及集谛。这一部份,开示了三毒等烦恼、生死及中阴过程、六道轮回之情况及十二因缘等教法。
                               生死之轮图主体分说
                   阎摩鬼王手持的大轮,可以分为四层圆圈排列。
                                     最内圈
                      图片
  在图的正中央,亦即大轮的轴心部份,是一个小圆圈,圈内有三种畜牲:鸽、蛇及猪;蛇及鸽由猪口而出。
  这三种动物,分别表义贪、瞋、痴这三毒。这三毒念,是凡夫的根本烦恼,也是令我们不断生死轮回的根本原因。
  为什么鸽表义贪欲呢?这是因为鸽的特征是贪欲无足,这是传统的说法。衲有一个研究生物行为的徒弟说,现代的西方动物学家经研究后,发现鸽是所有生物之中性交频率最密的,这似乎与佛教传统说法不谋而合。在某些生死之轮图中,画师会绘上其它的鸟类表义贪欲,但这些画法是不正确的。在佛经上教授绘画此图的开示中,都指明了应以鸽(而非其它鸟类)表贪。

  蛇是瞋恨的表义。如果你以手指头轻轻碰一下一条蛇,它马上便会发怒、马上便会咬人还击,所以画中便以蛇代表瞋恨。

  一头猪不会分辨好、坏、干净或肮脏,它只会狼吞虎咽地把任何东西吃下肚子。在平时,猪也只懂吃、睡及拉粪,其它就什么都不干了。如果你牵一头猪往花园游玩,它绝不会好好的坐在一旁欣赏景色,反而会到处捣乱,把花、草等都从泥土中统统掘出来。在这世上有千千万万种动物,但在不同国家、语言及文化中,不约而同地以猪来形容笨人,例如西藏人及汉人在骂别人蠢的时候,都会说:“你这个人笨得像猪一样!”,可见以猪来表义愚痴的确是贴切的。

  由于我们凡夫最根本的愚痴,我们才会对外境事物生出贪欲,又在得不到欲得的事物时生起瞋恨心,这便是贪及瞋源出于痴的情况。在图的中央最内圈中,蛇及鸽都画成由猪的口而出,这就正是表义贪欲及瞋恨源出于愚痴。在某些画中,画师把三种动物画成排为一圈的模样,猪咬蛇尾,蛇咬鸽尾,鸽又咬着猪的尾巴。严格地说,这并不是最传统、最正确的画法,但这种画法也有它的表义:三种动物互咬联成一环,表义贪、瞋、痴此三毒念并非单独运作,而是相互串连引发的。      
                    图片
  三毒概说
  前面已经说过,三毒等烦恼及业力是令众生不断地在六道苦海中生死流转的原因。这也就是说,轮回的原因及苦的来源便是烦恼及业力。如果我们想灭苦,单单抱怨是没作用的,我们必须把苦的根源连根拔起,所以我们有必要了解烦恼与业力的运作。

  在烦恼与业力二者之间,造成我们不断轮回的主要原因是烦恼。什么是烦恼呢?它们是各种令我们内心不安及狂妄起伏的元素,例如贪念、瞋恨、愚痴这三毒等等。假设我们只有过往曾积作之业,但却没有生起我执等烦恼,单单业力是不可能令我们再次投生的,这就像是一颗没有水份的种子,无法发芽生长。反过来说,如果你过往并未作任何业,但只要你一天还未断除烦恼,你便会因烦恼的驱使而即刻开始种业,从而凑足了轮回、受生、受苦的因缘。

  三毒分说
  烦恼的种类可说是数也数不尽,我们今天主要是把它们归纳为贪、瞋、痴这三毒念来讲说。这三种心态是一切烦恼的根源。
                                                                       
                                 图片
  三毒中之“贪”是指贪恋可爱的事物。当我们见到一位美丽的异性时,便会想:“啊!我要和这个人在一起!”同样地,我们对财产、名利、饮食等等都会生起贪欲。又如垃圾堆中的苍蝇,它们飞来飞去,在垃圾堆中穿插,这也是因为它们的贪欲。

  大家可以幻想一下:我们本来是心境平静地逛街的,然后我们的眼角不经意地瞄到了店铺展示窗中的一件饰物,觉得它实在漂亮。我们忘记了逛街的动机,驻足在店前凝望这件小东西。有些人可能会不加思索马上把它买下来。另一些人则可能没有钱,便只好回家去了。没买下它的人回家后,可能不思茶饭,心中想这小东西的美丽,不能自已,甚至在梦中也想着要得到它。买了这东西的人,会把它带在身上展示,看完又再看,彷佛怕它会逃走似的!这便是贪欲了。

  我们的贪欲是无穷尽的。我们喜欢看漂亮的东西、听悦耳的音乐、嗅好闻的味道、吃可口的食品、穿柔软的衣物……总之我们希求各种外界的事物来满足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及触觉等等,而这些欲求是我们永远不觉满足的。不论我们已得到了多少,我们仍不断渴求更多。就以金钱为例:你有一百元的时候便想得到一千元;在拥有一千元的时候,你又想要一万元。即使是世上最富有的人,仍然不觉满足,他仍然不会停止追求更多的财富。正因为这种无止境的贪欲,我们便造作各种的业,种下了种种不同的业因,所以便不断地在受业果之报、不断地在轮回。我们每天看新闻时,天天都听到有人偷钱或抢劫,这便是贪欲所驱使这些人,把欲望付诸行动而作之业了。又如淫邪等事,往往也因为满足贪欲才会发生的。即使我们不谈罪犯等例证,反观自己,我们何妨不是因为要满足贪欲而天天在作各种业因呢?我们在肚子饿时走进餐厅,想着鱼、虾的美味可口,便在鱼缸前用手指一下,叫侍应为我们烹杀一尾鱼或几十尾虾,这便是因贪而作之杀业了!我们又往往在工作上,因为自己之利益而常常妄语,这也是因贪而作之不善语业!

  在各种烦恼中,贪念是较为难克服的。其它的烦恼好比衣服上的尘埃,扬一扬可以把它们去除;但贪念却好比渗透入布料衣物上的污渍,不易被除掉。正由于贪欲,众生便被绑在六道轮回之中,不易生起脱离六道之心。当然,我们受困六道之中的原因还包括了其它的各种烦恼及业,但贪欲的确是其中一个比较主要的原因。

                                                                       
                                图片
  当别人做了一些我们不喜欢的事,或说了一些不中听的话时,我们便会生气,这便是“瞋”了。瞋恨的对象可以是有生命的,但也可以是死物。

  在我们的瞋恨心生出来时,心中便会烦燥不安,不能自已,甚至要把被恨的对象杀死才满足。世上的战争及打斗,有一部份因贪欲而引致,也有相当大部份便是因为瞋恨心而引发的。由此可见,这种心态既令自己不快乐,而且对其他生命也只会带来伤害,而不会带来利益。仇恨不单只伤害别人,同时也伤害到自己。在发怒时,我们不快乐,也常常会作出不理智的决定、说出不应说的话、做出会令我们事后后悔不已的事,甚至做出杀生等严重罪行。在生起瞋恨心时,人就像疯了似的,有时人甚至会杀害自己的慈父和慈母!这种毒念,是导致世上千千万万生灵被杀害及在战争中失去性命的原因,也是家庭不和及自己不快乐的原因,更是能导致我们造作重罪而堕三恶道的原因。所以说,瞋恨心是我们内心中的“敌人”。

  在各种烦恼中,仇恨是最能导致我们于未来堕于三恶道之中的一种。我们修行所作之功德,即使是如山那么大,也会被短短一剎那冒出的瞋恨心烧毁。
                                     
                                 图片       
  “痴”是指“无明愚痴”,亦即对事物的实际客观情况不了解的意思。在藏文中,“痴”的原字是marigpa;rigpa的意思是“明知”,ma是“不”的意思,marigpa便是“不明知”之意。痴就似是失明的病态,令我们看不到一切事物的真正情况。由于我们的愚痴,我们不明白业力及因果,才会造作种种令我们在六道轮回中不断受苦的业因。正因为我们不明白及不信因果,我们才会做出种种如杀生、偷盗、妄语等的恶业,令自己在死后堕于三恶道之中受苦。同时,由于我们误执“我”为实有,认为“我”是一个单独存在而有自性的个体,我们才被困于六道之中不断经历生生死死的循环。故此,在各种烦恼之中,痴是最根本的烦恼,也是贪、瞋与其它一切烦恼的根源。

  三毒总说

  以上所说的三毒,并不是单独运作的。衲在此举一个例子:你很喜欢一件东西,这便是贪欲;在你千方百计尝试而仍不能得到它时,你便生起了怨恨心,这便是瞋念。由此可见,贪欲可以延伸为瞋恨。如此类推,我们可知这三种心态是互相串连的。但我们也可以说,贪及瞋源出于痴。

  我们的心中恒常地被这三毒充斥。它们不断在我们的心中流转交替起伏,驱使我们去做种种的业。譬如说:我们因为贪食,便杀海鲜而吃,作出了杀生之业;我们也可以因为痛恨一个人,而最后把瞋恨付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