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在渔乡

个人日记

醉在渔乡

 

    采菊东篱下的千年古镇东流取道建东公路南下6公里,有一处游玩的好地方,那就是东至县的渔仓,鱼类最大的养殖场黄泥湖渔场。

       丽日明媚之际。踏上黄泥湖的土地,呈现在你面前的是勃勃生机。首先映入你眼帘的是两旁的樟树,她们沿着笔直的马路,整齐的排列着,似受检阅的士兵,欢迎你的到来。她们在斗过严寒的冬季之后,依旧留下满眼欲滴的苍翠,葱绿的枝梢上,布满着嫩芽,如初生的婴儿,睁着睡眼,好奇地探视着这世界。留意路边野火烧过的地方,一些不知名的草儿,顶破黑色的尘垢,吐出新绿,将蓄积的生命迸发,栩栩如生地展现其顽强的生命力。远观那金黄色的油菜花儿,附着在碧色的绒毯上,片片装点着大地;银白色的池水,映衬着蓝天,镶嵌在一片金黄之间;数幢粉墙红顶的小楼,点缀其中;穿红挂绿的人们往来穿梭,似五彩的蝶儿翩翩起舞。所有的这一切都在尽情演绎着这春之圆舞。

 

      择一雨天,坐上一叶小舟,在湖中荡漾,是消暑纳凉的好方式。风儿夹杂着雨烟从远处迎面送来清凉,叫人好不惬意。豆大的雨点稀稀落落直砸水面,溅出水花,泛上泡儿,兴起圈圈涟漪。嬉逐的鱼儿在水中翻腾,宛若跳跃的音符,奏着动人的乐章。雨越下越密,越密越紧,越紧越疾,绵延不断的山峦慢慢隐去,游弋的小舟被一层厚厚的水帘分隔,磅礴的大雨噼噼啪啪地敲打着船篷,湖水连着雨烟浑然一色。一会儿,雨声变小,雨点变疏,雨弦变松,雨乐变缓,高山的轮廓渐渐明晰,山色如黛,薄薄的青烟,随着气流弥漫,在上升的过程中渐成淡淡的白云,在山腰处形成一巨型呼啦圈”,缓下摆弄的舞姿来回飘动,山峦有了她变得温柔多情,似白居易笔下的琵琶女,虽不见其真面目,但却更见风致了。后湖是一片青绿,田田的荷叶布满湖面,层层的叶子象无数把撑开的伞伸出水面,荷花高高露出,雪白的、粉红的、金黄的,似天真的婴儿、无暇的少女、婀娜的俏姑,还有那烂漫的艳妇,激情开放着,羞涩的打着朵儿,是丹青的妙笔在湛蓝的天空中点出的零星。和风送来阵阵绿波,如远处清凉的歌声。眼前的景致,会让你浮想联翩,叫你想起南朝乐府诗中的《西洲曲》里的句子: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随着意境去采莲,边采边哼着这上口的曲子,人也清爽起来,那种浮躁的心情也随之烟飞灰灭了。

 

       天高云淡,阳光灿烂之日,是结伴而行,登高远眺的好季节。沿着幽径通天的小道,走进一片果木林,穿过一片竹海,一座青瓦白墙的寺庙显现在你的面前,这就是长汉庙,北依小山尖,建在山顶稍开阔处。远处,田园、村舍错落有致;近处,一泓碧波,尽收眼底。眼前的竹海,舞弄着纤柔的身姿,沙沙作响;林中的鸟儿,提着嗓门,叽叽鸣唱;空气中菊香,跟着风儿,扑鼻而来。怎不叫人心旷神怡!昔日明皇朱元璋与陈友谅大战鄱阳,曾在此安营扎寨,操练水师。到此一游,你就能想象到往日明皇叱咤风云,统帅千军万马的那种金弋铁马、刀光剑影的恢弘场面。毕竟时光已逝,眼下仅存有寂寞的古渡,断残的系马桩,空落的饮马滩,凄凉的井泉,还有那湖中孑然守望的金鸡石,她们见证着这段历史,成为后人拜谒和追寻帝王遗宗的景点。虽经沧桑岁月,唯有这寺庙的香火随着国力强盛却日渐兴旺,伴随着过去而来,现在而至,未来而去。

 

     数九腊月,是走进渔家,领略渔家风情,品尝大盘鱼鲜的好季节,是渔乡最繁忙的季节,更是收获的季节。看,成筐成筐的鲜鱼,装上活鱼运输车销往全国各地,换回的是大把大把的钞票,一年的辛勤劳作,此时得到了回报;瞧,一家老小满脸挂着笑容,好不高兴;听,主人空闲之余,与你道的总是养鱼经验,什么合理密放、颗粒饲料喂养、水质调节、鱼病防治等,说的条条在理。凝视这身着泥土的衣衫、带着鱼腥味的主人,顿时叫你肃然起敬。招待你的是:小孩捧来的热腾腾的茶水,女人送来的暖烘烘的炭火,主人端来的香喷喷水煮黄鲢,伙计们请你上座,大家围坐在一起,脸盆大的火锅,用炭火炖着,斟上一杯美酒,边吃边聊着天,打情骂俏无所顾忌,边饮边打发着时光,家事国事天下事无所不及。满堂的欢乐,让你陶醉在这渔家特有的乐趣之中。

 

     春之景明,夏之雨韵,秋之寻幽,冬之同乐,构成了渔乡——黄泥湖鲜明的旅游特色。这里集湖光山色、人文景观于一体,是一颗等待雕琢的翡翠。

                                            黄宁生00五年为《大历山报》而作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