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渝夜谈
个人日记
父亲虽然同病魔抗争了3个月,但终究还是离开了人世。从此家庭就发生了彻底的变化。
按父亲的遗嘱:家中能干活的哥嫂,他们带着一个刚几个月的小侄儿在一边撑起了他们三口的生活。母亲在另一边“逞强”地支撑着另外一个家。这个家的成员中,母亲,一位受过教育、不能干重活、善良的农民;我,一位天性顽皮、不怎么诚实的小年轻;妹妹,一位比较努力、不怎利索的小姑娘;弟弟,一位从小被人痛爱、不知艰难的小孩;姐姐,一位勤俭努力、不怎识字的大姑娘。我们这些孩子都是不幸者,一个个没有成家立业,需要关爱的时候,父亲却走了,我们还有出头吗?我开始变得神伤起来,时常暗自流泪。
看着我那体弱的母亲干重活时,我就想放弃学业,为母亲垫垫肩,做点什么,担当一份责任,但我又知道,这样做,母亲是不会答应的,我的希望在读书。在校期间,常常因考虑这样问题,没有心思读书而分散精力。有时在课堂上被老师叫起而回答不了提问,弄得面红耳赤,学习成绩直线下滑,以至于老师预计高考能通过的学生名单中,没有一次有我的名字,就连我自己也不做指望,多么可怜的孩子。
维持家庭开支的经济来源,一是父亲死后国家发给的抚恤金,二是我那顶职的姐姐给家庭的全额工资。我和弟弟读书,父亲在日,在他身边,父亲教的是国文,且是高中毕业班语文,当时在县里已是一流教师。在我的记忆中,全县有好多老师听过他的课,次数已记不清,我为我有这样的父亲而骄傲。也的确有不少学生为之而羡慕。父亲走了,在姐姐身边,姐姐在学校干的是一份不起眼的工作,这份荣耀也随之消失。
(待续)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