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和他的中秋词

荒村笔谈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四川眉山人。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陸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嘉祐元年(1056)试礼部,主司欧阳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历通判杭州,知密州、徐州、湖州。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言媒蘖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旋移汝州。  哲宗立,复朝奉郎,知登州。累迁翰林学士,知杭州。召为吏部尚书,改翰林承旨,出知颖州。绍圣初,御史论轼掌内外制日所作词令,以为讽刺先朝,贬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居三年,泊然无所蒂芥。又贬琼州别驾,居昌化。初僦官屋以居,有司犹谓不可,轼遂买地筑室,儋人运瓦畚土以助之。独与幼子过处,读书以为乐。徽宗立,移廉州。更三大赦,还,提举玉局观。建中靖国元年(1101)卒于常州,年六十六。轼尝自谓:“作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止,虽嬉笑怒骂之词,皆可书而诵之。”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一时文人如黄庭坚,晁补之、秦观、张耒、陈师道,举世未之识,轼待之如朋俦,未尝以师资自予也(节录宋史卷三百三十八苏轼传)  轼工诗,与黄庭坚合称“苏黄”。词更别开风气,为后世所宗仰。    公(指苏轼)雄文大手,乐府乃其游戏,顾岂与流俗争胜哉?盖其天资不凡,辞气迈往,故落笔皆绝尘耳。(滹南诗话)  元好问曰:唐歌词多宫体,又皆极力为之。自东坡一出,性情之外,不知有文字,真有“一洗万古凡马空”气象。虽时作宫体,亦岂可以宫体概之?人有言,乐府本不难作,从东坡放笔后便难作。此殆以工拙论,非知坡者。所以然者,诗三百所载小夫贱妇幽郁无聊赖之语,时猝为外物感触,满心而发,肆口而成者尔。其初果欲被管弦,谐金石,经圣人手,以与六经并传乎?小夫贱妇且然,而谓东坡翰墨游戏,乃求与前人角胜负,误矣。至今观之,东坡圣处,非有意于文字之为工,不得不然之为工也。坡以来,山谷、晁无咎、陈去非、辛幼安诸公,俱以歌词取称,吟咏情性,留连光景,清壮顿挫,能起人妙思。亦有语意拙直,不自缘饰,因病成妍者,皆自坡发之。(遗山文集卷三十六新轩乐府引)  王鹏运曰:北宋词人,如潘逍遥之超逸,宋子京之华贵,欧阳文忠之骚雅,柳屯田之广博,晏小山之疏俊,秦太虚之婉约,张子野之流丽,黄文节之雋上,贺方回之醇肆,皆可抚拟得其仿佛。唯苏文忠之清雄琼乎轶尘绝迹,令人无从步趋。盖霄壤相悬,宁止才华而已?其性情,其学问,其襟抱,举非恒流所能梦见。词家苏辛并称,其实辛犹人境,苏其殆仙乎!(半塘遗稿)   世以苏、辛并称。苏之自在处,辛偶能到之;辛之当行处,苏必不能到;二公之词,不可同日语也。(介存斋论词杂著)    苏、辛并称。东坡天趣独到处,殆成绝诣,而苦不经意,完璧甚少。稼轩则沈著痛快,有辙可循,南宋诸公,无不传其衣钵,固未可同年而语也。(宋四家词选序论)    苏轼是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是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巨擘。他建树了许多方面的文学业绩: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又是“唐宋古文八大家”(八大家即韩愈、枊宗元、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人。)之一;诗歌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开宋一代诗歌的新面貌;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是豪放词派的创始人。他是北宋文学最高成就的杰出代表。在书画艺术方面他也是名家: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读音:扶)、蔡襄并称“四大家”;绘画是以文同为首的“文湖州竹派”的重要人物。他涉猎的领域如此之广,而在各个领域中又能同时取得突出的成绩,这在我国文学艺术史上是极为罕见的。    苏轼作为我国文学、艺术史上顶尖级的大师是众所公认的,但他却不是一个优秀的政治家。同王安石一样,苏轼对北宋积贫积弱的局势也感到不安,希望加强封建王朝的统治。仁宗末年,他向朝廷上制策,提出厉法禁、抑侥幸、决壅蔽、教战守等主张,要求“励精庶政,督察百官,果断而行”(见《辩试馆职策问札子》),表现出一个要求改革的政治家风度。但苏轼对当时社会因豪强兼并而引起的危机,远没有王安石看得清楚,因此他的改革多从总结历史经验出发,强调“任人”而忽视变更“法制”,尤其反对急进的措施。当神宗赵琐(读音:需)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二月,神宗起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副宰相),开始了历史上著名的变法运动时,他就上书反对,并以此出任杭州通判,转知密、徐、湖三州。  
   
王安石新法的具体内容可分为理财和整军两类。属于理财的有青苗法、免役法、均输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等;属于整军的有减兵并营、将兵法、保甲法等。此外王安石又改革科举制度,以便为推行新法提供人才。  理财是为了“富国”,整军是为了“强兵”。但是,新法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豪强、贵族、大商人的利益,因而引起他们激烈的反抗。变法一开始,韩琦、欧阳修、富弼等元老重臣首先出来反对,不久,一批守旧的封建士大夫就联合起来,形成以司马光为首的变法反对派,并得到仁宗妻曹后(太皇太后)、英宗妻高后(皇太后)和神宗妻向后的支持,势力更为强大。苏轼这时期政治态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熙宁二年五月,他写《议学校贡举状》,反对王安石对考试制度的改革,即由诗赋取士改为以经义论策取士。同年十二月和次年二月,苏轼两次上书,即《上神宗皇帝书》、《再上皇帝书》(又题《再论时政书》),更集中表明他反对新法的主张。苏轼把新法比作“毒药”,说“今日之政,小用则小败,大用则大败,若力行不已,则乱亡随之”。他要求神宗“结人心,厚风俗,存纪纲”,不要“求治太速,进人太锐,听言太广”,也就是反对所谓操之过急,要求“自可徐徐,十年之后,何事不立”,反对“多开骤进之门”,即反对提拔任用主张新法的人,反对神宗采纳变法派的意见。他还对新法的主要项目,逐一加以论难。这说明他政治思想中的保守方面已经恶性膨胀,使他追随守旧派走得很远了。激烈的变法和反变法的政治斗争又夹杂着封建派性的倾轧。王安石的连襟、侍御史知杂事(侍御史是御史台的官员,“杂事”是负责监察御史台内部事务的官)谢景温借口苏轼在丁忧期间贩卖私盐等事加以弹劾。虽然查无实据,并未问罪,但苏轼已感到情势艰险,不宜在朝久居,就要求外任。  在朝两年多的政治生涯表明苏轼算不上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但在近八年的地方官任上却显示出他不愧是一位关心民瘼、有所建树的良吏,同时也使他的文学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元丰二年(公元1079)六、七月间,权监察御史里行(权,代理;里行,见习)何正臣、舒亶(读音胆)、国子博士(教育管理机关和最高学府的官员)李宜、权御史中丞(御史台代理长官)李定等人,先后四次上章弹劾苏轼。他们摘出苏轼的一些诗文认为是“讥讽文字”,“愚弄朝廷”,“指斥乘舆(皇帝的代称)”,无尊君之义,亏大忠之节。”宋神宗随即下令御史台审理。这就是闻名于世的“乌台诗案”。乌台就御史台。《汉书。朱博传》记御史台中有柏树,乌鸦数千栖居其上,因称御史台为“乌台”。  从被指控为攻击新法的几十首诗文来看,主要有三种情况:1、原作与新法无关,纯属穿凿附会,罗织诬陷的,如《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之四;  2、原作确有反对新法的内容,但又包含着生活真实,反映出新法流弊的,如《吴中田妇叹》;3、有些反对新法的诗作,是反映他政治思想上的保守方面的,但这类诗不占诗的主导地位,而且也根本谈不上应受封建法律的制裁。就这样一些诗文,被舒亶一伙人罗织锻炼,甚至严刑逼问,必欲置苏轼于死地面后快。这时,仁宗妻曹太后,退职宰相张方平和范镇等元老重臣纷纷出来营救,连变法派中的章惇(读音;吨)也为他说情,最后还是退职的王安石说:“岂有圣世而杀才士者乎?”于是这场轰动一时的诗案就以王安石这样“一言而决”,被冤枉关押130天的苏轼终于从轻发落,贬往黄州,他的正式官衔是责授检校尚书水部员外郎、充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水部员外郎本是水部(工部的第四司)的副官,但检校则是代理或寄衔的意思,并非正任之官;团练副使名义上是地方军事助理官,实际上也是挂名的闲职,再加“本州安置”,表示不得参与公事,近于流放。旷世奇才遭此冤案,探索者为之一叹!
    哲宗即位,旧党执政,苏轼被召还朝,任翰林学士。苏轼在新法推行时虽然上书神宗表示反对,但对裁抑贵族特权,增强国防力量的措施,却表示赞同。加之多年地方官吏的经历,也使他对社会矛盾和新法的某些好处有进一步的了解。当司马光等旧党要废除一切新法时,他却主张对新法“校量利害,参用所长”,反对执政大臣的一意孤行,又以此受到旧党里程颐一派的攻击,出知杭、颖、定三州。到他59岁时,新党再度执政,他先后被贬官岭南的惠州和海南的琼州。徽宗即位,他因大赦内徙,次年七月卒于常州。著作有《东坡全集》一百多卷,遗留二千七百多首诗,三百多首词和许多优美的散文。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词牌名。相传隋炀帝开汴河时曾制《水调歌》,唐人演为大曲。《歌头》是大曲开始的第一章。 又名《元会曲》、《凯歌》、《台城游》等。上下阙,九十五字,平韵,宋人亦有其中的叶仄韵的。
    丙辰:宋神宗赵琐(读音:需)熙宁九年(1076)。
    达旦:一直到天亮。
    子由:苏轼弟苏辙,字子由。
    琼楼玉宇:指月中宫殿。《大业拾遗记》:“瞿乾佑于江岸玩月,或谓此中何有。瞿笑曰;“饿见月规半天,琼楼玉宇烂然。”
    不胜:禁受不了。
    绮户:雕花的门窗。
    无眠:指不能入睡的人。
    不应两句:“不应”一作“不因”;“长向”一作“偏向”,“常向”。
    婵娟:传说中月亮的嫦娥,此指月色。
    这是一首颇负盛誉的中秋词。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这首《水调歌头》是苏轼于1076年贬谪密州,即今山东诸城时所作。当时他年41岁。政治上失意,久与亲人失聚,其弟苏辙在山东历城即当今的济南为官,已分别七年,不能前来相聚,使他在中秋佳节感到心潮起伏而郁闷,但他又不是完全消极的,于是在词中出现了“入世”与“出世”的思想矛盾。
    起笔两句是用李白《把酒问月》:“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诗意。一开头就富有浪漫色彩,颇有“天问”之意。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皆是“问青天”的内容。作者不仅问,而且要乘风到月亮上去,可又怕广寒宫凄冷,身居高处受不了那里的寒气侵袭。这一想像是新颖奇特的,是用浪漫主义手法表达了“出世”与“入世”的思想矛盾。他想“乘风归去”,说明他对人间不满,一个“归”字颇有神仙自喻的味道,似乎他本居月中,只不过暂时谪居人间罢了。词中的一“欲”一“恐”深刻地提示了作者思想上的矛盾。《续词选》评此处“恻然动人”。它确实把千思万绪聚于笔端,无怪前人评它为“奇逸之笔”。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与以上三句紧密相接,写词人婆娑起舞,月光下自己清晰的影子也随人舞动,这是多么的惬意呀,天上的琼楼玉宇再美,那里比得上人间的幸福美好呢!这里由超尘出世思想一下子转为喜爱人间生活,这真是大起大落,出神入化之笔,至使一时词手,多效此格。黄鲁直写“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晲。只恐花深处,红露湿人衣。”便是仿效东坡之笔。
    词的开头是幻想着游仙,到月宫里去,可是他又亲手涂抹掉这种虚无的空中楼阁的彩画,说明他对于现实人生还是热爱的。
    下片前三句依然写月:月儿照遍了华美的楼阁,低低地照进了雕花的门窗,照着那心事重重不能成寐的人儿。“照无眠”将人物引入画面,词的上下片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是一个,也就是词人自己,但上下片感情的重点不同。上片词人思想是“出世”与“入世”的矛盾,下片着重叙写“佳节思亲”,此时他与弟子由已七年没见面了。“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两句就是以质问的语气抒发了佳节思亲的感情。词人说:月儿啊,你不应对人们有何怨恨吧,你为什么偏偏在人们离别、孤独之时又圆又亮?这岂不令离人望月伤感吗?  但是作者思想是豁达的,他时时要寻求自我解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几句体现了他的旷达性格,是大开大合之笔,它从人生写到自然现象,将各种现象加以提炼,概括,这里包含了无数痛苦、欢乐的人生体验。结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更表现了作者的祝愿彼此长寿,隔千里而共明月的乐观情绪。
    全词的思想感情是放纵奔流的,结构严谨而又跌宕有致。上下片均紧紧围绕“月”字展开,写人在月下的感情起伏变化 ,开头写“把酒问月”,后写“欲乘风归去”,继而写恐玉宇高寒,于是又“起舞弄清影”,再写月影移动,照无眠的人儿,然后由月的圆缺想到人生的悲欢离合,最后以“千里共婵娟”作结。人的情感随月移起落而变化,忽上忽下,忽离尘,忽入世 。词人用语精炼自然,富于变化,决无重复感,如写“月”时丰富多变,开首点出“明月”,“琼楼玉宇”代指明月 ,“清影”暗示明月,“转”“低”“照”几个词写出月的移动,“月有阴睛圆缺”点明月的变化,“千里共婵娟”勾出月光照射之辽远。
    胡寅说:“眉山苏氏,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 
     由上述可知苏轼在密州时期的词作,标志着豪放词风的初步成熟,为词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本文辑录书目:
   
《苏轼》  王水照
   《中国文学史》   游国恩  等主编 
   《唐宋名家词选》  龙榆生  编选
   《历代名家词赏析》  徐育民  赵慧文
   
 
 2012年9月26日辑于重庆两江新区寓所
  2012年9月27日修改
2013年9月16日第二次修改 

文章评论

笑瞰人间

某些词话家说苏轼“短于情”那是不确切的。其实苏轼很善于写“情',有时写“豪放恣肆”之情,“如赤壁怀古”、“密州出猎”他,有时写“缠绵深切”之情,如他悼忘记亡妻王弗的词: 江 城 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 这首词写的是“悱恻凄戚”“真挚深沉”的悼亡之情:“不思量,自难忘。”感情多么深挚;“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多么惆怅;“夜来幽梦忽还乡。”多么喜悦;“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又多么悲痛;“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更是极度伤感了。这首词正象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所说:“东坡词,纯以情胜;情之至者词亦至”,可见他并非“短于情”,而只是不喜欢那些“绮罗香泽”的艳情而已。(引自《历代名家词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