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界与“一”有关的词语选释
荒村笔谈
【一】 道教教义重要概念。《老子》说:“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这里的“一”是指天地万物的普遍本质,其意义同于“道”。故《淮南子.诠言训》说:“一也者,万物之本也,无敌之道也。”道教承袭道家之说,并加进宗教神学的内容。《老子想尔注》说:“一者,道也”,“一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这里将“一”等同于“道”,认为“道”的化身就是教主太上老君。《黄庭经》说:“子能守一万事毕。”务成子注“一为大神,天地之根”。这是对一的神化。或以“一”为元气,《太平经》说:“一者,乃道之根也,气之始也,命之所属,众心之主也。”认为“一”同“道”一样,是天、地、人的根本。葛洪在《抱朴子.地真篇》中又进一步解释说:“一能成阴生阳转步寒暑,春得一以发,夏得一以长,秋得一以收,冬得一以藏。其大,不可以六合阶;其小,不可以毫芒比也。”道教主张,修道者要长生,必须修“守一”之法 。《太平经》说:“古今要道,皆言守一,可长存而不老。人知守一,名为无极之道。”并具体讲述多种守一之法。《抱朴子》说:“人能守一,一亦守人。”道教中又将“守一”法分为“守真一”与“守玄一”两种。《抱朴子》说“守一存真,乃能通神。”“真一有姓字长短服色,玄一但此见之。”认为如此才能消灾免祸益寿延年,长生不老。
【一来】 梵文意译,音译“斯陀含”。小乘佛教修行果位之一。(1)“一来果”,指思悟四谛之理而断灭与生俱来的烦恼(为欲界修惑的一部分)所达到的果位 ;称达到此位仍需一次生天上,一次生人间,才可最后解脱。(2)正在断除修惑并趋向一来果的修行者,称“一来向”。
【一乘】 亦称“佛乘”、“一佛乘”、“一乘教”、“一乘究竟教”、“一乘法”、“一道”等。佛教用语。谓引导教化一切众生成佛的唯一方法、途径或说教。大乘佛经《法华经》首倡此说。《法华经.方便品》:“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认为声闻、缘觉、菩萨(或佛)“三乘”说是方便说,引导达到解脱的唯有“一乘法”。中国佛教宗派对此还有一些说法。
【一切智】 佛教名词。佛教智慧的一种。含义与萨婆若相同。(一)就广义讲,即指无所不知的“佛智”。《俱舍论》卷二十九:“谓得佛名,诸蕴相续,成就如是殊胜堪能:才作意时,于所欲知境无倒智起,故名一发智。”《中论疏》卷九:“知一切法,名一切智。”(二)三智之一,与一切种智相对,特指对现象之共性认识。《大智度论》卷二十七:“总相是一切智,总破一切法中无明闇。”对佛教说,现象之总相、共性即是“空性”,或谓真如。《法华经义疏》卷六:“知一切如(指真如),名一切智。”
【一神观】 犹太教教义。主张“唯一真神”---雅赫维为独一无二、完美无缺、至高无上 、不可比拟、无法描绘、超验永恒、无所不在、无所不知、看不见、摸不着、不能直呼其名的上帝。以其永恒活力前进,创造并主宰宇宙万物。反对崇拜偶像和多神。
【一神教】 认为只有一个神存在并对之进行崇拜的宗教。以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为典型。三者皆认为各该教所信奉的神是创造并主宰世界、无所不在、无所不能、无所不知 、无形无象的精神体。但并不否认其他精神体(如天使、魔鬼等)的存在,而只是认为他们虽也是非物质的精神体,却非“创造者”,而是“被造者”,故不能称之为“神”,并非崇拜对象。只承认一个精神体的“纯粹一神教”是不存在的。也有人认为,属于二元神教的琐罗亚斯德教等因只敬拜善神,故也可列为一神教。还有人认为,融合伊斯兰教一神教观念和印度教多神观念的锡克教,亦可以一定程度上列为一神教。但此二说,皆未获得多数学者的赞同。
【一说部】 亦译“执一语言部”、“维迹部”等。佛教部派之一。释迦逝世后两百年从大众部分出。据《异部宗轮论述记》,它发挥大众部“现有体用,可名实有”、“过去未来,非实有体”的主张,认为一切事物“皆无实体,但有假名;名即是说,意谓诸法,唯一假名,无体可得”。
【一阐提】 亦译“一阐提迦”等,略称“阐提”,意为“不具信”,或称“断善根”。佛教名词。指被认为是断绝一切善根的人。《大涅槃经》卷五:“一阐提者,断灭一切诸善根本,心不攀援一切善法。”对一阐提是否具有佛性,能否成佛,佛教内部有长期争论。
【一瓣香】 亦称“一炷香”。佛教用语。意为焚香敬礼。佛教禅宗长老开堂说法,烧至第三炷香时,长老讲这一瓣香敬献授给我道法的某某法师。后来师承某人,也叫瓣香某人。
【一切种智】 佛教名词。佛教智慧的一种。就广义讲,与萨婆若同。三智之一,与一切智相对;有时特指用佛教义理对具体现象个性之认识。《大乘起信论义记》卷六:“以无明尽故,显照诸法,名一切种智。”《大智度论》卷二十七:“别相是一切种智”;“一切种智,现种种法门,破诸无明”。有时亦作对共性和个性的综合认识。又谓:“佛尽知诸法总相、别相故,名为一切种智。”《大品般若经.三慧品》:“一相故名一切种智。谓一切法之寂灭相;复次,佛如实知诸法行类相貌,为显示故说为名字,以是故名一切种智。”即既把握一切现象之“空性”本质,又了解每一个人、物、事等诸种因果、体性、、作用、善恶等,达到所谓无所不知的认识。
【一心三观】 中国佛教天台宗基本教义之一。谓一心中观缘起法空、假、中三谛。北齐慧文读《中论.四谛品》至三是偈,顿有所悟,曰:“诸法无非因缘所生,而此因缘,有不定有,空不定空,空有不二,名为中道。”(《佛祖统记》卷六)谓事物因缘所生,故为假有(假谛);虚假不实,故为真空(空谛);空假不可分离,非空非假,即为中道(中谛)。于心中同时观悟此三者,称“一心三观”。隋代智顗(读音“椅”) 对此有所发挥,《摩诃止观》卷五上:“若一法一切法,即是因缘所生法,是为假名假观也;若一切法即一法,我说即是空,空观也;若非一非一切者,即是中道观。一空一切空,无假中而不空,总空观也;一假一切假,无空中而不假,总假观也;一中一切中,无空假而不中,总中观也。即《中论》所说不可思议一心三观。”所谓“一法一切法”,指真如随缘形成一切现象,皆不实在,故为假;观此则称假观。“一切法即一法”,指一切现象皆真如显现,没有独立实体,故为空;观此则称空观。一切现象“非一非一切”,同时具有上述两方面性质,此为“中道”;观此则称中道观。但此三者交融不分,观假即观空、中,观空即观假、中,观中即观假、空,是谓“一心三观”。
【一心三智】 亦称“三智一心”。中国佛教天台宗基本教义之一。首创于北齐慧文。“三智”为一切智、道种智 、一切种智。天台宗认为,以修习佛教般若为因,可于“一念心”中顿得“三智”之果,用不着分阶段地获得 。《佛祖统纪》卷六引《大智度论》卷二十七:“一心中得一切智 、种道智、一切种智,断一切烦恼及习。”(按,今本《大智度论》中文字与此有异)提出:“《论》中三智,实在一心中得,且果既是一心而得,‘因’岂前后而获,故此观成时,证一心三智。”隋代智顗在《观经疏》中结合《中论》之三是偈,加以发挥,认为观悟“假谛”得权智(道种智),观悟“空谛”得实智(一切智),观悟“中谛”得非权非实智(一切智)。此三智融通交会,于一心中得,即“此观成时,证一心三智”。
【一行三昧】 亦称“一相三昧”、“一相庄严三摩地”。佛教名词。指以法界(真如、实相)为观想之对象,并以法界为唯一形相的禅定。《文殊般若经》:“法界一相,系缘法界,是名一行三昧。”修此禅定要通过“观佛现前定”实现,即于坐禅时,“专心一佛,称念名字......即于念中见一切佛”,由此得知“离心别无有佛”的道理。至《大乘起信论》,有进一步发挥:“当知唯心,无外境界;即复此心亦无自相,念念不可得。”由此把握诸法的“空性”本质 ,探得诸法“唯心”之本源。证实“一切诸佛法身与众生身,平等无二”,无有差别,此即谓之“法界一相”,亦即真如、佛性、本觉、真心等。得此三昧者,可使心地平静,于物无所分别,称为“安心”。据传,中国禅宗北宗神秀曾加以倡导,由于着重于坐禅安心 ,受到南宗慧能一派的批判。《坛经.定慧品》:“迷人着法相,执一行三昧,直言常坐不动,妄不起心......作此解者,即同无情,却是障道因缘。”故慧能主张“于一切处行、住、坐、臥,常行一直心”,即是一行三昧,不必坐禅,亦不必故意去限制认识活动。
【一念三千】 中国佛教天台宗的基本教义之一。“一念”亦称“一心”,指心念活动的最短时刻;“三千”表示“世间和出世间一切善恶、性相等人、物差别的总和。谓千差万别、包罗万有的三千世间,本来存在于“一念”之中 。《摩诃止观》卷五上:“此三千在一念心。若无心而已,介尔有心,即具三千。”
【一实相印】 亦称“一法印”佛教名词。意谓以主张诸法实相作为大乘佛教的唯一标志。小乘提出三法印,大乘提出一法印,即一实相印 。实相即真如、法性。《法华经.方便品》:“无量众所尊,为说实相印。”《法华玄义》卷八上:“诸小乘经,若有无常、无我、涅槃三印印之,即是佛说。修之得道 ;无三 法印即是魔说。大乘经但有一法印,谓诸法实相,名了义经,能得大道;若无实相印,即是魔所说。”
【一中多,多中一】 亦称“一中十,十中一”、“一中一切,一切中一”。中国佛教华严宗教义之一。谓 一与多可以互相包含,用以说明“法界缘起”中现象之间的相入关系。《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卷四从两个方面论证:(1)就现象之“异体”关系言,“一”与“十”虽各有“自体”,但就“一”之作为“十”的基数而言,“一”本身含有“十”的因素,此谓之“一全有力”,能使“十”容纳于内。同样,“一”是相对于“十”存在的,属于“十”的因素,故云“十”中有“一”。(2)就现象之“同体”关系言,“一”之作为“十”的基数独立存在,“十”则是十个一,“一”的本身即含有“十”的“自体”在内,故谓“一中即具十”。同样,“一”毕竟与“十”作“一”,存在于“十”之中,故曰“十中一”。关于这种观点的运用,法藏引《华严经》云:“菩萨善观缘起法,于一法中解众多法,众多法中解了一切法,是故当知一中十,十中一,相容无碍。”
【一切有形皆含道性】 道教教义之一,意为世上一切有形可见的事物,无论其是否具有自我意识,都蕴含有“道”的特性,道性是体道机缘。这一教义与道家思想具有密切联系。老子认为“道生万物”,为之奠定宇宙生成论的哲学基础。庄子继承此思想加以推衍,认为“道”无所不在,甚至连稊稗之类的无识之物、屎溺之类的污秽物中,都存有“道”。道教继承道家的思想,逐步衍化,形成其独特的道性说。《老子想尔注》即主张,“一”就是“道” ,散形为气,遍在人物之中。《西升经》进一步说:“道非独在我,万物皆有之。”《太上消魔宝真安志智慧本愿大戒上品》也认为:“夫道,无也。弥落无穷。子欲寻之,近在我身。”初唐道士孟安排根据《玄门大义》编撰而成《道教义枢》,其中说:“道性者,理成真极,义实圆通。虽复冥寂一源,而亦备周万物。”道性源出于“道”,而圆通无碍,普遍存在于万物中。又提出:“道性以清虚自然为体,一切含识乃至畜生果木石者,皆有道性也。”认为一切有识无识之物,都含有道性,“能了此性,即成正道”。《道门经法相承次序》记述上清派道士潘师正回答唐天皇(即高宗)的问话说:“夫道者,圆通之妙称。圣者,玄觉之至名。一切有形,皆含道性。然得道有多少,通觉有深浅。通俗而不通真,未为得道;觉近而不觉远,非名圣人。”大道圆通,圣人通觉,而凡物未通未觉;要使未通未觉者通觉,继而成就大觉,关键就在于悟道,认识“一切有形,皆含道性”的真谛,才是得道证果的神人。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亦称“一即十,十即一”、“一即多,多即一”。中国佛教华严宗教义之一。谓一与多可以等同,用以说明“法界缘起”中现象之间的相即关系。《华严经.初发心菩萨功德品》:“一切中知一,一中知一切。”《华严一切教义分齐章》卷四从两方面论证:(1)就现象之“异体”关系言,“一”与“十”是相对待而言,“一”是“十”的基数,“十”是由十个“一”构成,无“一”即无“十”,“今既得成“十”,明知一即十也”。用同样道理,亦可证成“十即一”。(2)就现象之同体关系言,十中每个一的“自体”,亦即是第一个“一”,由此而言,“十”之自体“性空”(无独立自性),故谓“十即是一”。同样道理,将“十”作为“自体”看,“一”为构成“十”的因素,自体亦是“性空”,故称“一即是十”。由此说明整体与部分、一般与个别,都是“相即”关系。华严宗以此种认识方法于佛教理论和实践;或把佛教全部义理和实践作为一个‘整体而称为“一”,其各个分支和法门则称为“多”;或有时把派生万有之“一心”称为“一”,所派生的万有则称之为多。
选录自《宗教词典》(修订本) 主编 任继愈
(注:本选解侧重于佛教)
【一来】 梵文意译,音译“斯陀含”。小乘佛教修行果位之一。(1)“一来果”,指思悟四谛之理而断灭与生俱来的烦恼(为欲界修惑的一部分)所达到的果位 ;称达到此位仍需一次生天上,一次生人间,才可最后解脱。(2)正在断除修惑并趋向一来果的修行者,称“一来向”。
【一乘】 亦称“佛乘”、“一佛乘”、“一乘教”、“一乘究竟教”、“一乘法”、“一道”等。佛教用语。谓引导教化一切众生成佛的唯一方法、途径或说教。大乘佛经《法华经》首倡此说。《法华经.方便品》:“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认为声闻、缘觉、菩萨(或佛)“三乘”说是方便说,引导达到解脱的唯有“一乘法”。中国佛教宗派对此还有一些说法。
【一切智】 佛教名词。佛教智慧的一种。含义与萨婆若相同。(一)就广义讲,即指无所不知的“佛智”。《俱舍论》卷二十九:“谓得佛名,诸蕴相续,成就如是殊胜堪能:才作意时,于所欲知境无倒智起,故名一发智。”《中论疏》卷九:“知一切法,名一切智。”(二)三智之一,与一切种智相对,特指对现象之共性认识。《大智度论》卷二十七:“总相是一切智,总破一切法中无明闇。”对佛教说,现象之总相、共性即是“空性”,或谓真如。《法华经义疏》卷六:“知一切如(指真如),名一切智。”
【一神观】 犹太教教义。主张“唯一真神”---雅赫维为独一无二、完美无缺、至高无上 、不可比拟、无法描绘、超验永恒、无所不在、无所不知、看不见、摸不着、不能直呼其名的上帝。以其永恒活力前进,创造并主宰宇宙万物。反对崇拜偶像和多神。
【一神教】 认为只有一个神存在并对之进行崇拜的宗教。以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为典型。三者皆认为各该教所信奉的神是创造并主宰世界、无所不在、无所不能、无所不知 、无形无象的精神体。但并不否认其他精神体(如天使、魔鬼等)的存在,而只是认为他们虽也是非物质的精神体,却非“创造者”,而是“被造者”,故不能称之为“神”,并非崇拜对象。只承认一个精神体的“纯粹一神教”是不存在的。也有人认为,属于二元神教的琐罗亚斯德教等因只敬拜善神,故也可列为一神教。还有人认为,融合伊斯兰教一神教观念和印度教多神观念的锡克教,亦可以一定程度上列为一神教。但此二说,皆未获得多数学者的赞同。
【一说部】 亦译“执一语言部”、“维迹部”等。佛教部派之一。释迦逝世后两百年从大众部分出。据《异部宗轮论述记》,它发挥大众部“现有体用,可名实有”、“过去未来,非实有体”的主张,认为一切事物“皆无实体,但有假名;名即是说,意谓诸法,唯一假名,无体可得”。
【一阐提】 亦译“一阐提迦”等,略称“阐提”,意为“不具信”,或称“断善根”。佛教名词。指被认为是断绝一切善根的人。《大涅槃经》卷五:“一阐提者,断灭一切诸善根本,心不攀援一切善法。”对一阐提是否具有佛性,能否成佛,佛教内部有长期争论。
【一瓣香】 亦称“一炷香”。佛教用语。意为焚香敬礼。佛教禅宗长老开堂说法,烧至第三炷香时,长老讲这一瓣香敬献授给我道法的某某法师。后来师承某人,也叫瓣香某人。
【一切种智】 佛教名词。佛教智慧的一种。就广义讲,与萨婆若同。三智之一,与一切智相对;有时特指用佛教义理对具体现象个性之认识。《大乘起信论义记》卷六:“以无明尽故,显照诸法,名一切种智。”《大智度论》卷二十七:“别相是一切种智”;“一切种智,现种种法门,破诸无明”。有时亦作对共性和个性的综合认识。又谓:“佛尽知诸法总相、别相故,名为一切种智。”《大品般若经.三慧品》:“一相故名一切种智。谓一切法之寂灭相;复次,佛如实知诸法行类相貌,为显示故说为名字,以是故名一切种智。”即既把握一切现象之“空性”本质,又了解每一个人、物、事等诸种因果、体性、、作用、善恶等,达到所谓无所不知的认识。
【一心三观】 中国佛教天台宗基本教义之一。谓一心中观缘起法空、假、中三谛。北齐慧文读《中论.四谛品》至三是偈,顿有所悟,曰:“诸法无非因缘所生,而此因缘,有不定有,空不定空,空有不二,名为中道。”(《佛祖统记》卷六)谓事物因缘所生,故为假有(假谛);虚假不实,故为真空(空谛);空假不可分离,非空非假,即为中道(中谛)。于心中同时观悟此三者,称“一心三观”。隋代智顗(读音“椅”) 对此有所发挥,《摩诃止观》卷五上:“若一法一切法,即是因缘所生法,是为假名假观也;若一切法即一法,我说即是空,空观也;若非一非一切者,即是中道观。一空一切空,无假中而不空,总空观也;一假一切假,无空中而不假,总假观也;一中一切中,无空假而不中,总中观也。即《中论》所说不可思议一心三观。”所谓“一法一切法”,指真如随缘形成一切现象,皆不实在,故为假;观此则称假观。“一切法即一法”,指一切现象皆真如显现,没有独立实体,故为空;观此则称空观。一切现象“非一非一切”,同时具有上述两方面性质,此为“中道”;观此则称中道观。但此三者交融不分,观假即观空、中,观空即观假、中,观中即观假、空,是谓“一心三观”。
【一心三智】 亦称“三智一心”。中国佛教天台宗基本教义之一。首创于北齐慧文。“三智”为一切智、道种智 、一切种智。天台宗认为,以修习佛教般若为因,可于“一念心”中顿得“三智”之果,用不着分阶段地获得 。《佛祖统纪》卷六引《大智度论》卷二十七:“一心中得一切智 、种道智、一切种智,断一切烦恼及习。”(按,今本《大智度论》中文字与此有异)提出:“《论》中三智,实在一心中得,且果既是一心而得,‘因’岂前后而获,故此观成时,证一心三智。”隋代智顗在《观经疏》中结合《中论》之三是偈,加以发挥,认为观悟“假谛”得权智(道种智),观悟“空谛”得实智(一切智),观悟“中谛”得非权非实智(一切智)。此三智融通交会,于一心中得,即“此观成时,证一心三智”。
【一行三昧】 亦称“一相三昧”、“一相庄严三摩地”。佛教名词。指以法界(真如、实相)为观想之对象,并以法界为唯一形相的禅定。《文殊般若经》:“法界一相,系缘法界,是名一行三昧。”修此禅定要通过“观佛现前定”实现,即于坐禅时,“专心一佛,称念名字......即于念中见一切佛”,由此得知“离心别无有佛”的道理。至《大乘起信论》,有进一步发挥:“当知唯心,无外境界;即复此心亦无自相,念念不可得。”由此把握诸法的“空性”本质 ,探得诸法“唯心”之本源。证实“一切诸佛法身与众生身,平等无二”,无有差别,此即谓之“法界一相”,亦即真如、佛性、本觉、真心等。得此三昧者,可使心地平静,于物无所分别,称为“安心”。据传,中国禅宗北宗神秀曾加以倡导,由于着重于坐禅安心 ,受到南宗慧能一派的批判。《坛经.定慧品》:“迷人着法相,执一行三昧,直言常坐不动,妄不起心......作此解者,即同无情,却是障道因缘。”故慧能主张“于一切处行、住、坐、臥,常行一直心”,即是一行三昧,不必坐禅,亦不必故意去限制认识活动。
【一念三千】 中国佛教天台宗的基本教义之一。“一念”亦称“一心”,指心念活动的最短时刻;“三千”表示“世间和出世间一切善恶、性相等人、物差别的总和。谓千差万别、包罗万有的三千世间,本来存在于“一念”之中 。《摩诃止观》卷五上:“此三千在一念心。若无心而已,介尔有心,即具三千。”
【一实相印】 亦称“一法印”佛教名词。意谓以主张诸法实相作为大乘佛教的唯一标志。小乘提出三法印,大乘提出一法印,即一实相印 。实相即真如、法性。《法华经.方便品》:“无量众所尊,为说实相印。”《法华玄义》卷八上:“诸小乘经,若有无常、无我、涅槃三印印之,即是佛说。修之得道 ;无三 法印即是魔说。大乘经但有一法印,谓诸法实相,名了义经,能得大道;若无实相印,即是魔所说。”
【一中多,多中一】 亦称“一中十,十中一”、“一中一切,一切中一”。中国佛教华严宗教义之一。谓 一与多可以互相包含,用以说明“法界缘起”中现象之间的相入关系。《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卷四从两个方面论证:(1)就现象之“异体”关系言,“一”与“十”虽各有“自体”,但就“一”之作为“十”的基数而言,“一”本身含有“十”的因素,此谓之“一全有力”,能使“十”容纳于内。同样,“一”是相对于“十”存在的,属于“十”的因素,故云“十”中有“一”。(2)就现象之“同体”关系言,“一”之作为“十”的基数独立存在,“十”则是十个一,“一”的本身即含有“十”的“自体”在内,故谓“一中即具十”。同样,“一”毕竟与“十”作“一”,存在于“十”之中,故曰“十中一”。关于这种观点的运用,法藏引《华严经》云:“菩萨善观缘起法,于一法中解众多法,众多法中解了一切法,是故当知一中十,十中一,相容无碍。”
【一切有形皆含道性】 道教教义之一,意为世上一切有形可见的事物,无论其是否具有自我意识,都蕴含有“道”的特性,道性是体道机缘。这一教义与道家思想具有密切联系。老子认为“道生万物”,为之奠定宇宙生成论的哲学基础。庄子继承此思想加以推衍,认为“道”无所不在,甚至连稊稗之类的无识之物、屎溺之类的污秽物中,都存有“道”。道教继承道家的思想,逐步衍化,形成其独特的道性说。《老子想尔注》即主张,“一”就是“道” ,散形为气,遍在人物之中。《西升经》进一步说:“道非独在我,万物皆有之。”《太上消魔宝真安志智慧本愿大戒上品》也认为:“夫道,无也。弥落无穷。子欲寻之,近在我身。”初唐道士孟安排根据《玄门大义》编撰而成《道教义枢》,其中说:“道性者,理成真极,义实圆通。虽复冥寂一源,而亦备周万物。”道性源出于“道”,而圆通无碍,普遍存在于万物中。又提出:“道性以清虚自然为体,一切含识乃至畜生果木石者,皆有道性也。”认为一切有识无识之物,都含有道性,“能了此性,即成正道”。《道门经法相承次序》记述上清派道士潘师正回答唐天皇(即高宗)的问话说:“夫道者,圆通之妙称。圣者,玄觉之至名。一切有形,皆含道性。然得道有多少,通觉有深浅。通俗而不通真,未为得道;觉近而不觉远,非名圣人。”大道圆通,圣人通觉,而凡物未通未觉;要使未通未觉者通觉,继而成就大觉,关键就在于悟道,认识“一切有形,皆含道性”的真谛,才是得道证果的神人。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亦称“一即十,十即一”、“一即多,多即一”。中国佛教华严宗教义之一。谓一与多可以等同,用以说明“法界缘起”中现象之间的相即关系。《华严经.初发心菩萨功德品》:“一切中知一,一中知一切。”《华严一切教义分齐章》卷四从两方面论证:(1)就现象之“异体”关系言,“一”与“十”是相对待而言,“一”是“十”的基数,“十”是由十个“一”构成,无“一”即无“十”,“今既得成“十”,明知一即十也”。用同样道理,亦可证成“十即一”。(2)就现象之同体关系言,十中每个一的“自体”,亦即是第一个“一”,由此而言,“十”之自体“性空”(无独立自性),故谓“十即是一”。同样道理,将“十”作为“自体”看,“一”为构成“十”的因素,自体亦是“性空”,故称“一即是十”。由此说明整体与部分、一般与个别,都是“相即”关系。华严宗以此种认识方法于佛教理论和实践;或把佛教全部义理和实践作为一个‘整体而称为“一”,其各个分支和法门则称为“多”;或有时把派生万有之“一心”称为“一”,所派生的万有则称之为多。
选录自《宗教词典》(修订本) 主编 任继愈
2015年7月17日(农历乙未年六月初二)辑于重庆两江新区寓所
(注:本选解侧重于佛教)
文章评论
伊人
高才博学[em]e179[/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