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界与“二”有关的词语选释
荒村笔谈
【二门】 佛教净土宗的判教学说。把全部佛教学说分为“圣道门”与“净土门”。据唐道绰《安乐集》卷上,把依据《无量寿经》等宣传阿弥陀净土信仰的教义称为“净土门”,称其他佛教经典教义为“圣道门”。认为:“现是五浊恶世,唯有净土一门,可通入路,是故《大经》(指《无量寿经》)云:若有众生,纵令一生造恶,临命终时,十念相续称我(指阿弥陀佛)名字,若不生(指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者,不取正觉。”“是以诸佛大慈,劝归净土,纵使一形造恶,但能系意转精,常能念佛,一切诸障自然消除,定得往生。”相反,“圣道门”“去大圣久远”,且“理深解微”,没有一人可由此得道。
【二衣】 佛教用语。(1)制衣:僧众的三衣,尼众的五衣,传为佛陀制定,故名;(2)听衣,如其他 长衣、涅槃僧衣等,传为佛陀听许弟子着用的衣服,故名。《释氏要览》卷上:“谓律中佛有听衣、制衣,故云二衣也。”
【二身】 佛教用语。指二种佛身。有多种分法:(1)法身和生身。《大智度论》卷九:“佛有二种身,一者法性身,二者父母身。”前者亦称法性佛;后者亦称生身佛,并认为“ 法性佛”是为度脱十方众生而作的变现。(2)真身和应身。《大乘义章》卷十九:“自德名真,随化所显说以为应。”前者即是“法身”;后者又名“共世间身”,即“真身”,为度脱众生而化现之世间色身。此外尚有真身和化身,常身和无常身,理佛与事佛等,相当于三身中的法身和报身之一部分,生身、应身、化身、无常身、事佛等则相当于三身中之应身、化身和报身之一部分。
【二乘】 佛教用语。引导教化众生达到解脱的两种方法、途径或教说。一般称声闻、缘觉为“二乘”。
【二谛】 原为古印度婆罗门教用语,为佛教所沿用。指俗谛(又称“世谛”、“世俗谛”)和真谛(又称“胜义谛”、“第一义谛”)。 谛,指真实不虚之理;两种真理,谓之二谛。佛教各派对二谛所下定义不尽相同。 (1)小乘有部把凡是复合的,可分解的对象视为真实存在的认识,称为世俗谛;把单一的、不可分解的对象视为真实存在的认识,称为胜义谛。《俱舍论》卷二十二:“若彼物觉,彼破便无......又若两物以慧析,除彼觉便无......即于彼物未破析时,以世想名施设为彼,施设有故名为世俗......是实非虚名为世俗谛。”“彼物觉,彼破不无,及慧析,余彼觉仍有......此真实有故名胜义......是实非虚名胜义谛。” (2)中观学派谓因缘所生诸法,自性皆空,世人不懂这个道理,,谓之“俗谛”。佛教圣贤发现世俗认识之“颠倒”,懂得缘起性空的道理,以此种道理为真实,称为“真谛”。《中论.观四谛品》:“世俗谛者,一切法性空,而世间颠倒故,生虚妄法,于世间是实;诸圣贤知其颠倒性故,知一切法皆空无生,于圣人是第一义谛。” (3)小乘经部和瑜伽行派等,均把世俗的认识活动和对对象的理解称为世俗谛。《显扬圣教论》卷二:“世俗谛者,谓名句文身及依彼义一切言说,及依言说所解了义;又曾得世间心及心法,及彼所行境界义。”“胜义谛者,谓圣智及彼所行境界义,及彼相应心及心法等。”此二谛虽有高下之分,但对佛教来说,均是缺一不可的“真理”。《中论》:“第一义(谛)皆因言说(方得显示); 言说是世俗(谛)。是故若不依世俗,第一义则不可说。”特别对大乘言,主要在借助“二谛”调和世间和出世间的对立,在断定世俗世界和世俗认识的虚幻性的同时,从另外一个角度肯定它们的真实性,为佛教之深入世俗生活提供根据。将此二谛联系起来观察现象,被称为中观、中道,为大乘最基本的原则之一。
【二道】 佛教净土宗的判教学说。唐道绰《安乐集》卷上据龙树《十住毗婆娑论.易行品》,把佛教修行学说分为二种:(1)难行道,指净土宗以外教说。谓“在五浊之世无佛时”,通过这种道路难以达到解脱,“譬如陆路,步行则苦,故曰难行道。”(2)易行道,指净土宗教说。“谓以信佛因缘,愿生净土,起心立德,修诸行业,佛愿力故,即便往生 。”因靠阿弥陀佛的“他力”帮助,故易达到往生和解脱,“譬如水路,乘船则乐,故曰易行道也”。
【二禅】 佛教用语。(一)指“烦恼障”、“所知障”。瑜伽行派和法相宗对贪嗔痴等诸惑就其能障碍成就佛果的作用做的分类: (1)烦恼障:以我执(人我见)为首的烦恼,谓此烦恼能障涅槃。《成唯实论》卷九;“谓遍计所执实我萨迦耶见(指‘人我见’)而为上首,百二十八根本烦恼。此皆扰恼身心,能障涅槃,名为烦恼障。” (2)所知障:以法执(法我见)为首的诸烦恼,谓此烦恼能障菩提(觉悟)。《成唯识论》卷九:“谓执遍计所执实法萨迦耶见(指‘法我见’)而为上首,见、疑、无明、爱、恚、慢等,覆所知境无颠倒性,能障菩提,名所知障。”此二障“体虽无异,而用有别”。 所称小乘所断惑,唯断烦恼障(我我见)不能断所知障(法我见),而大乘断二障及其种子。 (二)《俱舍论》所立:(1)烦恼障;同上释。《俱舍论》卷十七:“烦恼数行,难可伏除,故说为障。”(2)解脱障:“此解脱指“灭尽定”,谓障修习者入“灭尽定”之烦恼名解脱障。解脱又分“慧解脱”和“俱解脱”。《俱舍论》卷二十五:“谓唯依‘慧’离烦恼障者立慧解脱;依兼得‘定’离解脱障者,立俱解脱。” (三)《圆觉经》所立:(1)理障:由邪见等理惑障碍正知见,相当于所知障。(2)事障:由贪等事惑相续生死而障碍涅槃,相当于烦恼障。《圆觉经》卷上:“云何二障?一者理障,碍正知见;二者事障,续诸生死。
【二十天】 佛教天神。佛教寺庙大殿两侧供奉二十诸天,为护持佛教的天神,其名称是:大梵天王,帝释尊天、多闻天王、持国天王、增长天王、广目天五、金刚密迹、摩酼首罗、散脂大将、大辩才天、大功德天、韦驮天神、坚牢地神、菩提树神、鬼子母神、摩利支天、日宫天子、月宫天子、裟竭龙王、阎摩罗王。
【二郎神】 古代神话人物。世以为水神。宋以后各地多有二郎神庙。(1)指秦蜀郡太守李冰次子。宋朱熹《朱子语录》:”蜀中灌口二郎神庙......当时是李冰因开离堆有功立庙......乃是他第二儿子。”邓韨《常熟县志》载,蜀郡太守李冰之子尝除蜀郡都江之蛟孽,有水功,故立庙。《西游记》、《封神演义》称二郎神为杨戬,疑从李冰次子故事演变而来。(2)指隋赵昱。《苏州府志》:赵昱仕隋为嘉州太守,有蛟患,入水斩之,卒后,嘉州水涨,蜀人见昱雾中乘白马越流而过,因立庙灌口,号“灌口二郎神”。《三教搜神大全》:“昱原为道士,从李珏隐青城山,被隋炀帝(605--617年在位)起为嘉州太守,死后成神。宋真宗(997--1022在位)追封为清源妙道真君”。此外,还有指二郎神为李冰或晋邓遐者。
【二十八祖】 全称“西天二十八祖”。佛教禅宗编制的传法世系。据《景德传灯录》,其次序为:一祖摩诃迦叶、二祖阿难、三祖商那和修、四祖优婆毱多、五祖提多迦、六祖弥遮迦、七祖婆须蜜、八祖佛陀难提、九祖伏驮蜜多、十祖胁尊者、十一祖富那奢、十二祖马鸣 、十三祖迦毗摩罗、十四祖龙树、十五祖迦那提婆、十六祖罗睺罗多、十七祖僧迦难提、十八祖伽耶舍多、十九祖鸠摩罗多、二十祖阇夜多、二十一祖婆修盘头、二十二祖摩拏罗、二十三祖鹤勒那、二十四祖师子尊者、二十五祖婆舍斯多,二十六祖不如密多、二十七祖般若多罗、二十八祖菩提达摩(兼东土初祖)。
【二十犍度】 佛教戒律。“犍度”,梵文Skandha的音译,亦译“塞建陀”、“娑犍图”;意译“蕴”或“聚”,分类编辑的意思,相当于品或节。一部完整的律,在前一部分分五篇七聚,详列戒条项目内容,后一部分是关于教团修法仪式的规定以及僧尼衣食住应注意的礼仪等,因按品类编写,称为“犍度品”,简称“犍度”。《四分律》列有二十类,称“二十犍度”。即:(1)受戒犍度(受具足戒法,称大犍度);(2)说戒犍度(僧众每月说戒忏过,称布萨,此为布萨法);(3)安居犍度(每年四月十六至七月十五安住一起修禅行);(4)自恣犍度(安居结束时众僧自由揭发他人罪、互相反省);(5)皮革犍度(应用皮革用具规定);(6)衣犍度;(7)药犍度;(8)迦絺那衣犍度(安居后受居士赠功德衣);(9)拘睒弥犍度(比丘有诤斗,应如法制止);(10)瞻波犍度(评说不正的做法);(11)呵责犍度(七种惩罚方法);(12)人犍度(行忏悔法人数);(13)覆藏犍度(治罚隐瞒犯罪之事);(14)遮犍度(禁止罪人入僧中);(15)破僧犍度(说佛弟子提婆达多背离僧团事);(16)灭诤犍度(灭七种争论);(17)比丘尼犍度(关于比丘尼的行事);(18)法犍度(比丘的种种行为仪则);(19)房舍犍度(僧房卧具规定);(20)杂犍度(种种其他杂事规定)。
【二元神教】 相信存在善恶两个互相对立之神而只以善神作为崇拜对象的宗教。琐罗亚斯德教、诺斯替教、摩尼教等均属之。欧洲中世纪有些基督教的异端教派如鲍格米勒派、阿尔比斯派等也具有二元神教的倾向。
【二宗三际】 摩尼教的根本教义和世界观。“二宗”即光明与黑暗;“三际”即初际、中际和后际,也即过去、现在和未来。该教认为,在原初没有天地之际,光明与黑暗、善与恶是相对的二元,各拥有自己的王国。光明的德性是爱、信、忠实、崇高(具足)、贤明、温顺(忍辱)、智慧、了解、秘诀、洞察;黑暗的德性是是愚痴、淫欲、自大(自誉)、乱他、嗔恚、不净、破坏、销散、死亡、诳惑 。在中际即世界创造之后 ,黑暗侵入光明王国,并与光明相混同。光明王国的主宰---大明神或大明尊者为摆脱世界的黑暗,率领其使者或侍从净气(净风)、妙风、明力(妙明)、妙水、妙火与黑暗王国的主管---凶神及其僚属烟雾、熄热、恶风、黑暗、湿气进行长期斗争。在斗争中大明神通过其使者善母创造了原人---人类始祖的型式,但原人在参加和黑暗的斗争中也被凶神所败,被投入地狱深渊。大明神为拯救其使者和原人,最后派出先知摩尼。在摩尼及其宗教的教化之下,于世界终末的后际终将战胜黑暗,光明与黑暗又恢复各自的王国彼此分离。
【二藏三法轮】 佛教三论宗的判教学说。“二藏”指声闻藏和菩萨藏。认为三论宗属于菩萨藏。“三法轮”,意谓三种佛法。(1)根本法轮,谓佛成道初为菩萨说“一因一果”的《华严经》,为根本之教;枝末法轮,认为佛说“一因一果”的“佛乘”(或称“一乘”)时,“薄福钝根”之人不理解,于是佛开一乘为三乘,指《华严》之后至《法华》之前一切大小乘经典,为枝末之教;(3)摄末归本法轮,指《法华经》,认为其会三乘归一佛乘,为报摄末(“枝末”)归本(“根本”)教。据此,三论宗所依据的《般若经》等当属枝末法轮。但按吉藏本意,佛在三时皆讲大乘,《般若经》属大乘,最后又与其他二乘同归一乘,故仍属根本法轮。三论宗以二藏教判为主,而以三法轮教判为辅(“傍”)。
本文选录自任继愈 主编的《宗教词典》(修订本)
(本选解侧重于佛教词语)
【二衣】 佛教用语。(1)制衣:僧众的三衣,尼众的五衣,传为佛陀制定,故名;(2)听衣,如其他 长衣、涅槃僧衣等,传为佛陀听许弟子着用的衣服,故名。《释氏要览》卷上:“谓律中佛有听衣、制衣,故云二衣也。”
【二身】 佛教用语。指二种佛身。有多种分法:(1)法身和生身。《大智度论》卷九:“佛有二种身,一者法性身,二者父母身。”前者亦称法性佛;后者亦称生身佛,并认为“ 法性佛”是为度脱十方众生而作的变现。(2)真身和应身。《大乘义章》卷十九:“自德名真,随化所显说以为应。”前者即是“法身”;后者又名“共世间身”,即“真身”,为度脱众生而化现之世间色身。此外尚有真身和化身,常身和无常身,理佛与事佛等,相当于三身中的法身和报身之一部分,生身、应身、化身、无常身、事佛等则相当于三身中之应身、化身和报身之一部分。
【二乘】 佛教用语。引导教化众生达到解脱的两种方法、途径或教说。一般称声闻、缘觉为“二乘”。
【二谛】 原为古印度婆罗门教用语,为佛教所沿用。指俗谛(又称“世谛”、“世俗谛”)和真谛(又称“胜义谛”、“第一义谛”)。 谛,指真实不虚之理;两种真理,谓之二谛。佛教各派对二谛所下定义不尽相同。 (1)小乘有部把凡是复合的,可分解的对象视为真实存在的认识,称为世俗谛;把单一的、不可分解的对象视为真实存在的认识,称为胜义谛。《俱舍论》卷二十二:“若彼物觉,彼破便无......又若两物以慧析,除彼觉便无......即于彼物未破析时,以世想名施设为彼,施设有故名为世俗......是实非虚名为世俗谛。”“彼物觉,彼破不无,及慧析,余彼觉仍有......此真实有故名胜义......是实非虚名胜义谛。” (2)中观学派谓因缘所生诸法,自性皆空,世人不懂这个道理,,谓之“俗谛”。佛教圣贤发现世俗认识之“颠倒”,懂得缘起性空的道理,以此种道理为真实,称为“真谛”。《中论.观四谛品》:“世俗谛者,一切法性空,而世间颠倒故,生虚妄法,于世间是实;诸圣贤知其颠倒性故,知一切法皆空无生,于圣人是第一义谛。” (3)小乘经部和瑜伽行派等,均把世俗的认识活动和对对象的理解称为世俗谛。《显扬圣教论》卷二:“世俗谛者,谓名句文身及依彼义一切言说,及依言说所解了义;又曾得世间心及心法,及彼所行境界义。”“胜义谛者,谓圣智及彼所行境界义,及彼相应心及心法等。”此二谛虽有高下之分,但对佛教来说,均是缺一不可的“真理”。《中论》:“第一义(谛)皆因言说(方得显示); 言说是世俗(谛)。是故若不依世俗,第一义则不可说。”特别对大乘言,主要在借助“二谛”调和世间和出世间的对立,在断定世俗世界和世俗认识的虚幻性的同时,从另外一个角度肯定它们的真实性,为佛教之深入世俗生活提供根据。将此二谛联系起来观察现象,被称为中观、中道,为大乘最基本的原则之一。
【二道】 佛教净土宗的判教学说。唐道绰《安乐集》卷上据龙树《十住毗婆娑论.易行品》,把佛教修行学说分为二种:(1)难行道,指净土宗以外教说。谓“在五浊之世无佛时”,通过这种道路难以达到解脱,“譬如陆路,步行则苦,故曰难行道。”(2)易行道,指净土宗教说。“谓以信佛因缘,愿生净土,起心立德,修诸行业,佛愿力故,即便往生 。”因靠阿弥陀佛的“他力”帮助,故易达到往生和解脱,“譬如水路,乘船则乐,故曰易行道也”。
【二禅】 佛教用语。(一)指“烦恼障”、“所知障”。瑜伽行派和法相宗对贪嗔痴等诸惑就其能障碍成就佛果的作用做的分类: (1)烦恼障:以我执(人我见)为首的烦恼,谓此烦恼能障涅槃。《成唯实论》卷九;“谓遍计所执实我萨迦耶见(指‘人我见’)而为上首,百二十八根本烦恼。此皆扰恼身心,能障涅槃,名为烦恼障。” (2)所知障:以法执(法我见)为首的诸烦恼,谓此烦恼能障菩提(觉悟)。《成唯识论》卷九:“谓执遍计所执实法萨迦耶见(指‘法我见’)而为上首,见、疑、无明、爱、恚、慢等,覆所知境无颠倒性,能障菩提,名所知障。”此二障“体虽无异,而用有别”。 所称小乘所断惑,唯断烦恼障(我我见)不能断所知障(法我见),而大乘断二障及其种子。 (二)《俱舍论》所立:(1)烦恼障;同上释。《俱舍论》卷十七:“烦恼数行,难可伏除,故说为障。”(2)解脱障:“此解脱指“灭尽定”,谓障修习者入“灭尽定”之烦恼名解脱障。解脱又分“慧解脱”和“俱解脱”。《俱舍论》卷二十五:“谓唯依‘慧’离烦恼障者立慧解脱;依兼得‘定’离解脱障者,立俱解脱。” (三)《圆觉经》所立:(1)理障:由邪见等理惑障碍正知见,相当于所知障。(2)事障:由贪等事惑相续生死而障碍涅槃,相当于烦恼障。《圆觉经》卷上:“云何二障?一者理障,碍正知见;二者事障,续诸生死。
【二十天】 佛教天神。佛教寺庙大殿两侧供奉二十诸天,为护持佛教的天神,其名称是:大梵天王,帝释尊天、多闻天王、持国天王、增长天王、广目天五、金刚密迹、摩酼首罗、散脂大将、大辩才天、大功德天、韦驮天神、坚牢地神、菩提树神、鬼子母神、摩利支天、日宫天子、月宫天子、裟竭龙王、阎摩罗王。
【二郎神】 古代神话人物。世以为水神。宋以后各地多有二郎神庙。(1)指秦蜀郡太守李冰次子。宋朱熹《朱子语录》:”蜀中灌口二郎神庙......当时是李冰因开离堆有功立庙......乃是他第二儿子。”邓韨《常熟县志》载,蜀郡太守李冰之子尝除蜀郡都江之蛟孽,有水功,故立庙。《西游记》、《封神演义》称二郎神为杨戬,疑从李冰次子故事演变而来。(2)指隋赵昱。《苏州府志》:赵昱仕隋为嘉州太守,有蛟患,入水斩之,卒后,嘉州水涨,蜀人见昱雾中乘白马越流而过,因立庙灌口,号“灌口二郎神”。《三教搜神大全》:“昱原为道士,从李珏隐青城山,被隋炀帝(605--617年在位)起为嘉州太守,死后成神。宋真宗(997--1022在位)追封为清源妙道真君”。此外,还有指二郎神为李冰或晋邓遐者。
【二十八祖】 全称“西天二十八祖”。佛教禅宗编制的传法世系。据《景德传灯录》,其次序为:一祖摩诃迦叶、二祖阿难、三祖商那和修、四祖优婆毱多、五祖提多迦、六祖弥遮迦、七祖婆须蜜、八祖佛陀难提、九祖伏驮蜜多、十祖胁尊者、十一祖富那奢、十二祖马鸣 、十三祖迦毗摩罗、十四祖龙树、十五祖迦那提婆、十六祖罗睺罗多、十七祖僧迦难提、十八祖伽耶舍多、十九祖鸠摩罗多、二十祖阇夜多、二十一祖婆修盘头、二十二祖摩拏罗、二十三祖鹤勒那、二十四祖师子尊者、二十五祖婆舍斯多,二十六祖不如密多、二十七祖般若多罗、二十八祖菩提达摩(兼东土初祖)。
【二十犍度】 佛教戒律。“犍度”,梵文Skandha的音译,亦译“塞建陀”、“娑犍图”;意译“蕴”或“聚”,分类编辑的意思,相当于品或节。一部完整的律,在前一部分分五篇七聚,详列戒条项目内容,后一部分是关于教团修法仪式的规定以及僧尼衣食住应注意的礼仪等,因按品类编写,称为“犍度品”,简称“犍度”。《四分律》列有二十类,称“二十犍度”。即:(1)受戒犍度(受具足戒法,称大犍度);(2)说戒犍度(僧众每月说戒忏过,称布萨,此为布萨法);(3)安居犍度(每年四月十六至七月十五安住一起修禅行);(4)自恣犍度(安居结束时众僧自由揭发他人罪、互相反省);(5)皮革犍度(应用皮革用具规定);(6)衣犍度;(7)药犍度;(8)迦絺那衣犍度(安居后受居士赠功德衣);(9)拘睒弥犍度(比丘有诤斗,应如法制止);(10)瞻波犍度(评说不正的做法);(11)呵责犍度(七种惩罚方法);(12)人犍度(行忏悔法人数);(13)覆藏犍度(治罚隐瞒犯罪之事);(14)遮犍度(禁止罪人入僧中);(15)破僧犍度(说佛弟子提婆达多背离僧团事);(16)灭诤犍度(灭七种争论);(17)比丘尼犍度(关于比丘尼的行事);(18)法犍度(比丘的种种行为仪则);(19)房舍犍度(僧房卧具规定);(20)杂犍度(种种其他杂事规定)。
【二元神教】 相信存在善恶两个互相对立之神而只以善神作为崇拜对象的宗教。琐罗亚斯德教、诺斯替教、摩尼教等均属之。欧洲中世纪有些基督教的异端教派如鲍格米勒派、阿尔比斯派等也具有二元神教的倾向。
【二宗三际】 摩尼教的根本教义和世界观。“二宗”即光明与黑暗;“三际”即初际、中际和后际,也即过去、现在和未来。该教认为,在原初没有天地之际,光明与黑暗、善与恶是相对的二元,各拥有自己的王国。光明的德性是爱、信、忠实、崇高(具足)、贤明、温顺(忍辱)、智慧、了解、秘诀、洞察;黑暗的德性是是愚痴、淫欲、自大(自誉)、乱他、嗔恚、不净、破坏、销散、死亡、诳惑 。在中际即世界创造之后 ,黑暗侵入光明王国,并与光明相混同。光明王国的主宰---大明神或大明尊者为摆脱世界的黑暗,率领其使者或侍从净气(净风)、妙风、明力(妙明)、妙水、妙火与黑暗王国的主管---凶神及其僚属烟雾、熄热、恶风、黑暗、湿气进行长期斗争。在斗争中大明神通过其使者善母创造了原人---人类始祖的型式,但原人在参加和黑暗的斗争中也被凶神所败,被投入地狱深渊。大明神为拯救其使者和原人,最后派出先知摩尼。在摩尼及其宗教的教化之下,于世界终末的后际终将战胜黑暗,光明与黑暗又恢复各自的王国彼此分离。
【二藏三法轮】 佛教三论宗的判教学说。“二藏”指声闻藏和菩萨藏。认为三论宗属于菩萨藏。“三法轮”,意谓三种佛法。(1)根本法轮,谓佛成道初为菩萨说“一因一果”的《华严经》,为根本之教;枝末法轮,认为佛说“一因一果”的“佛乘”(或称“一乘”)时,“薄福钝根”之人不理解,于是佛开一乘为三乘,指《华严》之后至《法华》之前一切大小乘经典,为枝末之教;(3)摄末归本法轮,指《法华经》,认为其会三乘归一佛乘,为报摄末(“枝末”)归本(“根本”)教。据此,三论宗所依据的《般若经》等当属枝末法轮。但按吉藏本意,佛在三时皆讲大乘,《般若经》属大乘,最后又与其他二乘同归一乘,故仍属根本法轮。三论宗以二藏教判为主,而以三法轮教判为辅(“傍”)。
本文选录自任继愈 主编的《宗教词典》(修订本)
(本选解侧重于佛教词语)
2015年7月18日辑于重庆两江新区寓所
文章评论
鵠鳴國學養生館網絡平臺
鵠鳴國學养生館-至柔轉載
亮剑
满庭绿色待红开,一蕊横枝万物催。愿为秋声征吉梦,常邀春艳倚窗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