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与“六”有关的词语选释

荒村笔谈

【六大】  亦作“六界”。佛教名词。指六种周遍一切法界、造成有情无情世界的基本原素。《中阿含经.度经》:“云何六界法?......谓地界、水、火、风、空、识界。”据《俱舍论》卷一,地、水、火、风称“四大种”。是构成一切物质现象的基本因素(“一切余色所依”);“空界”,指“内外窍隙”,如门窗口鼻等,亦为现象生成的必要条件;“识界”指“诸有漏识”,即众生的意识(六识),为众生生存的基本条件(“有情生所依”)。前五大属色法,后一大属心法。密教认为无情世界和有情众生,佛与凡夫,无一不是六大所造。地水火风空属胎藏界,属理;识属金刚界,属智,但色心不二,金胎为一,众生与佛,亦无根本差异,只要修持,三密加持,即可成佛。
【六师】  与释迦牟尼同时代的反婆罗门教正统思想的六派代表人物。因与佛教主张不同,被称为“外道六师”,其学说被称为“六师外道”。据《长阿含经》卷十七、《增一阿含经》卷三十二、隋吉藏《百论疏》卷上之中、智顗《摩诃止观》卷十上等载:(1)富兰那.迦耶,姓迦叶,从母得名富兰那。否认因果报应说,认为万有“不生不灭”,被称“无因无缘论”。(2)末伽梨.俱舍梨子,从母得名俱舍梨子,末伽梨是字。否认善恶果报,主张“无有今世,亦无后世,无父无母,无天无化,无众生”。被认为是古印度“邪命外道”的创始人 。(3)删阇夜.毗罗伲子,从母得名毗罗伲子,
删阇夜是字。对果报说不作正面回答,曰:“此事实,此事异,此事非异非不异。”又主张“道不须修经八万劫自然而得。”被认为是怀疑论和不可知论者。(4)阿耆多.翅舍钦婆罗,阿耆多是字,钦婆罗是所着粗敝衣名(意译“无胜发衣”),认为人由四大组成,死后“地大还归地,水还归水,火还归火,风还归风,皆悉败坏,诸根归空”。亦否认因果报应说 。但又认为人身有苦乐两方面,“现受苦尽,乐法自出”。被认为是古印度“顺世论”先驱者。(5)迦罗鸠驮.迦旃延,迦旃延是姓,从母得名迦罗鸠驮。认为“无因无缘,众生染著;无因无缘,众生清静。一切众生有命之类,皆悉无力,不得自在”。(6)尼乾陀.若提子。若提子是从母得名,尼乾陀是出家之号。认为人所造业,必定得报,“今虽修道,不能中断”。被认为是耆那教始祖。
【六因】  佛教用语。“因缘”学说之一。据《俱舍论》卷六;(1)能作因(无障因):“一切有为,唯余自体,以一切法为能作因。由彼生时无障生故。”即某物生时,凡一切不对其发生阻碍作用的事物皆为某物的能作因,因此范围至广。(2)俱有因(共有因、共生因):“若法更互为士用果。彼法更互为俱有因。”指互为依存条件“相扶体立”,如三杖相依而得站立。“三杖”即互为俱有因。(3)同类因(自分因、自种因):“谓相似法与相似法为同类因,谓善五蕴展转相望为同类因。”如善的观念产生善的观念,恶的观念产生恶的观念等等。因与果在道德性质上属于同类。故名前者为后者的同类因。(4)相应因:“唯心、心所是相应因。”谓认识发生时,谓心和心所必同时相应而起,互相储存。(5)遍行因(遍因):“谓前已生遍行诸法,与后同地染污诸法为遍行因。”特指能够遍行于“一切染污法”的烦恼而言,如无明、邪见、疑等。(6)异熟因(报因):“唯诸不善及善有漏 是异熟因。”特指能招致三世苦乐果报的善恶业因。“异熟”即是果报。此六因着重用于说明三世苦乐果报的诸种条件及其实际作用,与四缘互有分合。
【六识】  佛教名词。对“识”所作的分类。十八界中的六识界。指依据“六根”对于六境生起见、闻、嗅、味、触、思虑等作用的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俱舍论》卷二:“由眼等‘根’有转变故,诸识转异,以识随根不随境故。”故“六识”依“六根”得名。据《成唯识论》卷五,法相宗把六识划为一类,以“了境”为“自相”和“行相”,皆以第八、第七二识为“所依”而发生认识作用。
【六即】  亦即“六即佛”。中国佛教天台宗的修行理论。谓从凡夫至成佛修证之根据和六个阶次。据《摩诃止观》卷一下:(1)“理即”,一切众生“一念心即如来藏理”,此理即“菩提心”,亦为佛性,为先天具有。(2)“名字即”,听闻佛法,从名言概念(“名字”)中理解佛法,开始对佛教产生信念。(3)“观行即”,由前更进一步,“止观双修,心观明了理智相应”。(4)“相似即”,通过修行,断除烦恼,达到相似真觉悟。(5)“分真即”,“初破无明见佛性,开宝藏显真如”,达到初步觉悟。(6)“究竟即”,自身佛性完全显现,达到彻底觉悟,“智光圆满,不复可增”,亦即成佛。
【六根】  佛教名词。被视为“心所依者”,是“有情本”,亦名“六情”。十二处之“内六处”,十八界之“六根界”。指眼、耳、鼻、舌、身、意具有能取相应之六境,生长相应之六识的六种功能。据《俱舍论》卷三:其中前“五根”,“于能了别个别境识有增上用,第六意根于能了别一切境识有增上用。”说一切有部等把眼等“五根”分为两种:生理器官叫扶尘根,以四大为体,对取境生识只起扶助作用;实际取境生识作用的称胜义根,以“四大所生净色为性”。至于第六意识根,则为“意界”。瑜伽行派等从“唯识”义上讲“六根”。《成唯识论》卷一:“谓识生时,内因缘力变似眼等、色等相现,即以此相为所依、缘。”即六根和六境一样,都是内识所变。
【六境】  佛教名词。“十二处”中的“外六处”、“十八界”中的“六境”界,指眼、耳、鼻、舌、身、意六识所感觉认识的六种境界,即:色、声、香、味、触、法。《俱舍论》卷二:“六根六识十二名内,外谓所余色等六境。”系根据识体作用不同,对认识对象所作的分类,如“眼”能视“色”,“耳”能听“声”,“舌”能尝“味”,“身”有所“触”,后者即成为前者的境界。法作为意识的境界,范围最广,包括人的一切认识对象。《俱舍论》卷二:“十八界中,色等五界如其次第,眼等五识各一所识,又总皆是意识所识。”瑜伽行派的“唯识”学说明确提出识外无境,故六识均属一心之变现。此六识被认为象尘埃一样能染污人的情识,亦名“六尘”;因其能引人迷妄,又名“六妄”,或因其能“令善衰灭,又名“六衰”;或因其“能劫持一切善法”,又名“六贼”。
【六无为】  佛教用语。法相宗对无为法的分类。据《成唯识论》卷二,指虚空、择灭、非择灭、不动、灭尽定、真如。此六种又可作两方面解释:一是内识所变;二为由空无我所显真如。二者均假施设有。《成唯识论》卷二;“契经说有虚空等诸无为法,略有二种:一依识变,假施设有,谓曾闻说虚空等名,随分别有虚空等相现。此所现相,前后相似、无有变易,假说为常。二依法性,假施设有,谓空无我所显真如。有无俱非,心言路绝,与一切法非一异等,是法真理,故名法性。”
【六成就】  佛教用语。佛经开头的序语,一般列“如是”、“我闻”以及说法的时间、法主、处所、听众六事。如《法华经.序品》:“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1)如是,称信成就,指阿难之信。(2)我闻,称闻成就,即阿难自闻。(3)一时,称时成就,指说法的时间。(4)佛,称主成就,指说法之主。(5)
王舍城耆阇崛山中 ,称处成就 ,指说法处。(6)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等,称众成就 ,指闻法之众。
【六观音】  佛教用语。观音菩萨的六种形象。有两说: (1)天台宗所传:大悲观音、大慈观音、师子无畏观音、大光普照观音、天人丈夫观音,大梵深远观音。(2)密宗所传:千手观音(全称“千手千眼观音”)、圣观音、马头观音、十一面观音、准胝观音、如意轮观音。所称,千手观音即大悲观音,破“地狱道”三障(指烦恼障、业障、报障);圣观音即大慈观音,破“饿鬼道”三障;马头观音即师子无畏观音,破“畜生道”三障;十一面观音即大光普照观音,破“修罗道”三障;准胝观音即天人丈夫观音,破“人道”三障;如意轮观音即大梵深远观音,破“天道”三障。佛教一般把圣观音当作诸观音的总体代表。
【六足论】  佛教说一切有部所依据的六部论书概称。这六部书是:(1)《集异门足论》,传为舍利弗著;(2)《法蕴足论》,传为大目乾连著;(3)《施设足论》,传为大迦多衍那著;(4)识身足论》,提婆设摩著;(5)《品类足论》,筏苏密多罗著;(6)《界身足论》,筏苏密多罗著。释迦逝后三百年末,迦多衍尼子著《发智论》,论义广博,故后人以此论为“身”,而以前六论为“足”,故名。“足”有助成之义,即作为《发智论》的辅助论书。
【六斋日】  佛教名词。佛教徒每月受持“八斋戒”的六天,即每月的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二十三日、二十九日、三十日。
【六欲天】  佛教用语。指三界中欲界之六重天。(1)四天王天:东为持国天,南为增长天,西为广目天,北为多闻天;(2)忉利天,又名三十三天;(3)夜摩天;(4)兜率天;(5)乐变化天;(6)他化自在天。据称,欲界天皆不离食欲和淫欲。
【六十二见】  佛教所谓外道的六十二种见解。据《阿含经.梵动经》载,关于过去的见解(“本劫本见”)有十八种,其中主张:(1)自我和世界常住论有四种;(2)自我和世界亦常亦非常论有四种;(3)世界有边和无边论有四种;(4)诡辩论(异问异答论)有四种;(5)自我和世界的无因论有二种。关于未来的见解(“末劫末见”)有四十四种,其中主张:(1)死后有想论有十六种;(2)死后无想论有八种;(3)死后非想非无想论有八种;(4)断灭论有七种;(5)现在涅槃论有五种。此外,《大品般若经.佛母品》还有不同说法。
【六凡四圣】  简称“十界”。佛教用语。把佛和众生分成十大类之总称。即:地狱、饿鬼、畜生(也译“傍生”)、阿修罗、人、天、声闻、缘觉、菩萨、佛。前六界称“凡夫”,简称“六凡”;后四界为已解脱的“圣者”,简称“四圣”。
【六字真言】  亦称“六字大明咒”,简称“嘛呢”。藏传佛教名词。
藏传佛教中最常见、最尊崇的一句咒语。信徒们口里不断地反复念诵,并且用梵文或藏文转写的字母书写、描绘、雕刻在各处。其由来和作用,一说“唵”字是佛部心,“嘛呢”二字是宝生部心,“叭咪”二字是莲花部心,“吽”字是金刚部心。一说依此六字能闭六道生死之门,唵字闭诸天,嘛字闭修罗,呢字闭人间,叭字闭畜生,咪字闭饿鬼,吽字闭地狱。一说是阿弥陀佛称赞莲花手菩萨(观世音菩萨)的语言。
【六波罗蜜】  亦译“六波罗蜜多”;意译“六度”、“六度无极”、“六到彼岸”。佛教名词。谓六种从生死此岸到达涅槃彼岸的方法或途径。为大乘佛教修习的主要内容。包括:(1)布施(檀那);(2)持戒(尸罗);(3)忍(羼提);(4)精进(毗梨耶);(5)定(禅那);(6)智慧(般若)。《大品般若经》卷一“菩萨摩诃萨以不住法住般若波罗蜜中;以无所捨法应具足檀那波罗蜜,舍者受者及财物不可得故;罪不罪不可得故,应具足尸罗波罗蜜;心不动故,应具足羼提波罗蜜;不乱不昧故,应具足禅那波罗蜜;于一切法不著故,应具足般若波罗蜜。”法相宗将六波罗蜜之“智慧”扩展为“方便善巧”、“愿”、“力”、“智”等四波罗蜜,合为“十波罗蜜”,作为菩萨之“胜行”,以配菩萨十地,说明修行次第。
【六相圆融】  亦称“六相缘起”。中国佛教华严宗教义之一。用以说明法界缘起的主要原理之一。“六相”,指总相和别相、同相和异相、成相和坏相。用这三对范畴从六个方面说明,一切现象虽然各有自性,但又都可以融合无间,完全没有差别,故称。《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卷四:“总相者,一含多德故;别相者,多德非一故,别依止总,满彼总故。同相者,多义不相违,同成一总故;异相者,多异相望,各各异故。成相者,由此诸缘起成故;坏相者,诸义各住自法不移动故。”其中“总”、“同”、“成”三相,系指全体或整体,“别”、“异”、“坏”三相,系指部分或片断。例如“舍(房子)”是总相,构成“舍”的“椽”等即是别相。“椽”等构成的“舍”是同相,“椽”等自身各有差别,即是异相;“椽”等已经构成的“舍”是成相,在不成其为“舍”时的“椽”等则是坏相。在《金师子章》中,总、同、成三相还有一般的含义,别、异、坏三相则相当个别的概念。故“六相圆融”的关系,亦即是全体与部分、一般与个别的“圆融”关系;全体由部分组成,部分的性质和作用由全体所规定;一般通过个别得以表现,个别的本质则由一般来决定。这种关系,遍及一切现象,但总的又被规定为相即和相入两种形式:总、同、成即是别、异、坏,别、异、坏能够入于总、同、成,“舍”即是“椽”,“椽”即是“舍”,“椽”能容纳“舍”,“舍”能入于“椽”。由此形成所谓法界缘起:“一切缘起法,不成则已,成则相即镕融,无碍自在。”这种说法,特别用于佛教的宗教实践,以为“初发心时,便成正觉”,“一切惑障,一断一切断......行德即一成一切成;理性则一显一切显。” 意谓不论成就佛的觉悟,还是把握佛教“真理”,都可以通过个别法门,在一念心中得到完满的实现。
【六度集经》  佛经名。三国吴康僧会编译。八卷。按大乘佛教所说六度分为六章:一、布施度无极章;二、戒度无极章;三、忍辱度无极章;四、精进度无极章;五、禅度无极章;六、明度无极章。前五章前面皆有序言,概论佛教教义,然后按类编排佛经。共收佛经九十一篇,其中八十二经讲述佛的本身(即佛陀前无数世修行故事)。这些经不是全部自译,有的属前人译的。内容始终贯穿儒家仁道。
【六祖坛经】  略称《坛经》。中国佛教禅宗经名。记载禅宗六祖慧能的事迹和语录。有几个不同的版本:(1)敦煌写本,全称《南宗顿教最上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慧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慧能的弟子法海集记。一卷。共五十七节,不分品目,可能是法海根据慧能说法记录整理而成。现被认为是最古本。(2)日本兴圣寺本,题为《六祖坛经》。晚唐僧人惠昕改编,《郡斋读书志》、《文献通考》载,为“三卷、十六门”,但此仅有二卷十一门。南宋绍兴(1131--1162)时晁子健翻刻于蕲州,流传日本 ,由兴圣寺再行刻印。(3)《曹溪原本》。全称《六祖大师法宝经曹溪原本》,不著撰人(也有的版本署“门人法海录”)。一卷,十品,两万多字,比《敦煌写本》字数多一倍。有人据宋吏部侍郎郎简《六祖坛经序》:“会沙门契嵩作《坛经序》,因谓嵩师曰:若能正之,吾为出财模印以广其传。更二载,嵩果得曹溪古本,校之勒成三卷。”认为此为契嵩改编本。也有的认为此即元僧人德异于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的刊印本。(4)至元二十八年僧人宗宝改编本,题《六祖大师法宝坛经》。一卷,十品。品目与前本不尽同,文字大部分同,此为常见流行本。1944年“普慧大藏经刊行会”刊印以上四种本的合编本。近年发现敦煌博物馆藏《坛经》的完整写本,文献价值很大。
【六家七宗】  中国东晋时期佛教般若学派别。东汉末支娄迦瀸传译《般若道行品经》(后题《道行般若经》),印度般若学说始传入中国,魏晋盛行老庄玄学,佛教学者用玄学观点理解和论释《般若经》义,由于对《般若经》所谓“空”的意义理解不同,形成许多派别。据南朝宋昙济《六家七宗论》(原书佚,唐元康《肇论疏》引)、隋吉藏《中论疏》等,一般认为六家及其代表是;本无(道安)、即色(支道林)、识含(于法开)、幻化(道壹)、心无(支愍度)、缘会(于道邃);加上本无宗的分派本无异(竺法深、竺法汰)为七宗。就其基本观点来分,一般以本无宗、即色宗和心无宗三家最能概括当时流行的主张。
【六经十一论】  佛教法相宗立宗所依据的主要经典。六经:东晋佛陀跋陀罗译《华严经》六十卷,唐玄奘译《解深密经》五卷,《如来出现功德庄严经》(未传译),《大乘阿毗达摩经》(未传译),南朝宋求那跋陀罗译《楞伽经》四卷,唐地婆诃罗译《大乘密严经》三卷。十一论:印度弥勒著,唐玄奘译《瑜伽师地论》一百卷;印度无著著,玄奘译《显扬圣教论》二十卷;弥勒作本颂,世亲作释论,唐波罗颇蜜多罗译《大乘庄严经论》十三卷;无著著,玄奘译《摄大乘论》三卷;印度陈那著,南朝陈真谛译《集量论》四卷;世亲著,北魏菩提流支译《十地经论》十二卷 ;弥勒著《分别瑜伽论》(未传译);陈那著,玄奘译《观所缘缘论》一卷;世亲著,玄奘译《二十唯识论》一卷;弥勒作本颂,世亲作释论,玄奘译《辩中边论》三卷;无著作本论,师子觉作释论,玄奘译《阿毗达摩集论》十六卷。上述诸本均为通常流行者,其中一些经论还有多种汉文异译本。实际上,法相宗在中国的主要理论依据被认为是在此之外的《成唯识论》。


    本文选录自:《宗教词典》(修订本)任继愈  主编 


 
2015年7月28日辑于重庆两江新区寓所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