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与“七”有关的词语选释
荒村笔谈
【七众】 佛教用语。对七种佛教信徒的通称。包括出家五众: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学戒女)、沙弥、沙弥尼、;在家二众:优婆塞、优婆夷。
【七佛】 佛教名词。 部派佛教以来,认为过去有七位佛。据《长阿含经》卷一载,释迦牟尼前有六佛: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婆佛、拘楼孙佛、拘那含佛、迦叶佛,加上释迦牟尼佛。通称过去七佛。
【七宝】 佛教指称的七种宝物。佛经中说法不一。(1)《法华经》以金、银、琉璃、砗磲、码碯(玛瑙)、 真珠、玖瑰为七宝。(2)《无量寿经》以金、银、琉璃、玻璃、珊瑚、码碯、砗磲为七宝。(3)《阿弥陀经》、《大智度论》以赤金、银、琉璃、玻璃、砗磲、珠、码碯为七宝。《般若经》以金、银、琉璃、砗磲、码碯、虎(琥)珀、珊瑚为七宝。
【七方便】 亦称“七方便位”、“七贤”、“七贤位”、“七加行位”。佛教名词。小乘见道以前有七种修行阶位,即:五停心观、别相念住、总相念住、煖法、顶法、忍法、世间第一法 。前三位为三贤位,后四位为四善根位(见《大乘义章》卷十七本)
【七转识】 佛教名词。瑜伽行派和法相宗主张八识说,把除阿赖耶识以外的前七识,称为七转识,即眼、耳、鼻、舌、身、意六识加第七末那识。
【七觉支】 亦称“七觉分”、“七等觉支”、“七觉意”、“七菩提分”。佛教用语。三十七道品之一类。“七觉支”是达到佛教觉悟的七种次第或组成部分。据《杂阿含经》卷二十六等载:(1)“念觉支”,忆念佛法不忘;(2)“择法觉支”,根据佛法标准分辨是非真伪善恶;(3)“精进觉支”,努力修行,坚持不懈;(4)“喜觉支”,由悟善法,心生喜悦;(5)“猗觉支”,也称“轻安觉支”,因断除“烦恼”。身心安适愉快;(6)“定觉支”,心注一境,思悟佛法,“贪忧灭”;(7)“舍觉支”,舍弃一切分别,用佛教观点平等待物,心无偏颇。
【七伤】 道教名词。修道者的七种禁忌。据《迴天九霄经》载,学道者虽身有仙相,应自然合真,但有七败之伤,如不能修养消除,仍难列名仙籍,甚至不免于死。学贵六合,亦慎七伤:一、带真行伪,淫色伤神;二、外形在道,心抱阴贼,嫉能妒贤,毁慢同学,攻伐师友;三、饮酒洞醉,损气丧灵; 四、心忿口诤,嗔喜失节;五、不依科盟,漏泄天真;六、身履殗秽,气扰精混;七、啖食畜肉 ,臭气充于脏腑。见《云笈七籤》卷九十一。
【七报】 道教名词。谓七种因果报应,指前世与今世凡施功布德,得生福堂,超过八难;凡好学神仙 ,念善改恶 ,得上升玉晨;凡奉师乐道 ,得飞游五岳;凡贞洁执道 ,得超三涂五苦;凡博施普济,得礼补上仙;凡忠孝礼敬,得超三涂八难;凡怀恶报好,口是心非,诋师毁圣,则遭三涂五苦,万劫不原。见《云笈七籤》卷九十一与《道藏精华录.七部名数要记》。
【七魄】 道教用语。道教附会中医肝藏魂、肺藏魄之说,称人身有三魂七魄。《云笈七籤》卷五十四《魂神》谓七魄之名,一尸狗,二伏矢,三雀阴,四吞贼,五非毒,六除秽、七臭肺。“此皆七魄之名也,身中之浊鬼也。”并谓道教有制炼七魄之法。(注:关于“三魂”,《抱朴子.地真》:“欲得神通,当金水分形,形分则自见其身中之三魂七魄。”三魂之名,一名胎光,二名爽灵,三名幽精。道教谓,修炼者要不为三魂所制,须制御阴杂之气,使清阳之气久居人身中,如此“神气常坚,精华不散,则人不衰不老,”--编者注)
【七真年谱】 道教书名。元道士李道谦编。一卷。元世祖至元八年(1271年)成书。是全真道创始人王重阳及其弟子丹阳真人马钰、长真真人谭处端、长生真人刘处玄、长春真人丘处机、玉阳真人王处一、广宁真人郝大通、清净散人孙不二的综合年谱。“起重阳祖师降世之岁,讫长春真人升仙之秋”。收入《道藏》第七十六册。
【七十二地煞】 道教称北斗丛星中有七十二个地煞星,每个地煞星各有一个神,全称“七十二地煞 ”《水浒传》中用以附会朱武等七十二员梁山泊首领。
【七十二福地】 道教称大地名山间仙人所居胜地。据《云笈七籤》卷二十七载,即:地肺山、盖竹山、仙礚山、东仙源、西仙源、南田山、玉溜山、清屿山、郁木洞、丹霞洞、君山,大若岩、焦源、灵墟、沃洲、天姥岭、若耶溪、金庭山、清远山、安山、马岭山、鹅羊山、洞真墟、青玉坛、光天坛、洞灵源、洞宫山、陶山、三皇井、烂柯山、勒溪、龙虎山、灵山、泉源、金精山、閤皂山、始丰山、逍遥山、东白源、钵池山、论山、毛公坛、鸡笼山、桐柏山、平都山、绿萝山、虎溪山、彰龙山、抱福山、大面山、无晨山、马蹄山、德山、高溪蓝水山、蓝水、玉峰、天柱山、商谷山、张公洞、司马悔山、长在山、中条山、茭湖鱼澄洞、绵竹山、泸水、甘山、熀山、金城山、云山、北邙山、卢山、东海山、据称以上福地,皆“上帝命真人治之,其间多得道之所。
其 他 宗 教
【七五三参】 日本神道教礼仪。每年公历(明治前用夏历)11月15日,年满三岁的男女小孩、五岁的男孩、七岁的女孩到氏神或产土神的神社参拜,为自己健康成长向神表示感谢,并且祈祷以后幸福顺利,分别称为“三参”、“五参”、“七参”,合称“七五三参”。
【七支论法】 耆那教哲学或然论的七种判断形式。即:(1)有,肯定判断;(2)无,否定判断;(3)有、无(亦有亦无),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的结合;(4)非有非无,不可言;(5)有、不可言,第一种判断形式和第四种判断形式的结合;(6)无、不可言,第二种判断形式和第四种判断形式的结合;(7)有、无、不可言(亦有亦无亦不可言),第三、四种判断形式的结合。这七种判断只有在特定条件下才能成立。因此,每种判断前面必须冠以“或许”两字。
【七杈烛台】 亦称“七连灯台”。犹太教的徽志和礼仪用品。为古犹太教会幕和耶路撒冷圣殿所用圣器。公元66年被罗马人掠走。自犹太人流散到世界各地后,作为犹太教的象征,其仿制品是犹太家庭必备之物,犹太教会堂里不可缺少的礼仪用品。18世纪前为油灯,以后改用蜡烛,延续至今。现为以色列国家的徽志。
【七循冥河】 希腊宗教所信,人死后要进入“冥间”所必需渡过的河。河流曲折蜿蜒,共有七个转弯,河上有一年老卑鄙的船夫恰郎,死者必须付给他一枚硬币才得经他摇船送过河去。只有妥善安葬的人才得渡过;凡未妥善安葬者,只得长期徘徊于人间和冥界之间,过着悲惨的漂泊生活。故希腊人非常重视对死者的安葬,并在死者口中放一枚硬币,作为付给恰郎的渡河费。
【七大公会议】 公元325—787年召开的7次基督教公会议。即:尼西亚公会议(325年),君士坦丁堡公会议(381年),以弗所公会议(431年),卡尔西顿公会议(451年),君士坦丁堡第二次公会议(553年),君士坦丁堡第三次公会议(680—681),尼西亚第二次公会议(787年)。东派、西派教会共同承认这七次为普世性主教会议。
【七十子希腊文本】 《希伯来圣经》最早的希腊文译本。据传其中《律法书》部分,是由七十二位犹太学者应埃及法老之请,在亚历山大城翻译的,后统称全译本为“七十二子文本”或“七十二贤士译本”。公元前3—前2世纪间用流行的希腊文编译而成。首先被不熟悉希伯来文的亚历山大地方的犹太人应用,故亦称亚历山大本。1世纪流传于巴勒斯坦,基督教最初应用的《旧约圣经》即此译本,现仍为希腊正教会的通行本。后被译成多种文字,古拉丁文本《圣经》即从此本译出。原书已佚,现仅存4、5世纪的一些抄本。最著名的有《梵蒂冈古卷》、《西奈古卷》与《亚历山大古卷》。摩西五经译得最好,其余各卷名称与《西伯来圣经》不同,系本译本所另题。译本还收录了《希伯来圣经》未录的一些卷籍和补编,以及《通俗拉丁文本圣经》也未收录的几篇卷籍。前者后被称作“次经”,后者有些被称作“旁经”,另一些被称作“伪经’。全书共五十卷,有独特的排列次序。
【七大公会议派教会】 基督教中只承认最早的七次公会议的教会。主要指东正教会,尤指君士坦丁堡正教会。参见“七大公会议”。
本文摘录自《宗教词典》(修订本) 任继愈 主编
文章评论
亮剑
一路走来,闻着墨香,留下真诚的足迹,把美丽的邂逅化为友谊的诗海,轻轻的把情谊之手握紧,共鸣人生友情之篇!执笔含真情,落笔写友谊,网络喜相逢,彼此永珍惜![em]e178[/em][em]e178[/em][em]e163[/em][em]e163[/em][em]e163[/em]
亮剑
早上好 , 屏前键墨两相知,紫苑馨辉入画诗。棋韵琴音兰指绘,梅香竹影翰锋驰。诗词有韵真情献,心曲无声谊爱织。四面八方结翰友,字间赋里雅风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