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与“八”有关的词语选释
荒村笔谈
【八识】 佛教用语 。瑜伽行派和法相宗五位法中的心法。也指就人的认识作用所分的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八个识体,并归结为三能变。一些大乘派别亦多沿用此说,但稍有变化。
【八苦】 佛教用语。“四谛”中“苦谛”的主要内容。(1)生苦,诞生时的痛苦;(2)老苦,老年时的痛苦;(3)病苦;(4)死苦;(5)怨憎会苦,指众生不由自主,不得不与不喜欢的人或事“聚集”在一起的痛苦。《大涅槃经》第十二:“怨憎会苦,所不爱者而共聚集。”(6)爱别离苦,指众生不由自主与相爱的人或事离别的痛苦。《大涅槃经》第十二:“何等为爱别离苦?所爱之物破坏离散。”(7)求不得苦,指众生有所欲求而得不到满足的痛苦。《大涅槃经》第十二:“求不得苦复有二种,一者所希望处,求不能得;二者多役功力,不得果报。”(8)五盛阴苦,亦称“五阴盛苦”。五阴即五蕴,(佛教)称众生是由色、受、想、行、识五种因素组成,生灭变化无常,盛满各种身心痛苦。意即人生自身就是诸苦的集合体。《大涅槃经》第十二:“何等名为五盛阴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
【八迷】 佛教用语。三论宗把主张诸法有生灭、常断、一异、来去的见解称为“八迷”,意为八种“迷见”,作为“八不中道”所破斥的对象。《三论玄义》卷一:“今八不,横破八迷”。
【八教】 佛教天台宗的判教学说。包括化仪四教和化法四教,全称“八教”。是根据释迦传教的不同形式划分的。 所谓“化仪四教”:据《四教义》卷一、《八教大义》等称:(1)“顿”,指《华严经》所讲不历阶次、“顿”至佛位的教义,从“化仪”上说叫“顿教”。(2)“渐”,指《阿含经》、《般若经》、《方便经》等教义,须依次渐修,故称“渐教”。(3)“秘密”,“同听异闻,互不相知”,各人听到与自己根基相应的道理,此名“秘密教”。(4)“不定”,“同听异闻,彼此相知”,但各有不同的理解,名“不定教”。天台宗将此化仪四教比做药方。 所谓“化法四教”:据《四教义》卷一、《八教大义》等谓:(1)“藏”,即三藏(经、律、论)教或藏教,指小乘教。(2)“通”,指诸部《般若》,义通大小 ,既包括深奥的道理,又包括浅显的道理,故称“通教”。(3)“别”,“别者,不共之名也,此教不共二乘人说”,即专为菩萨讲的其他“方便经”(大乘经)。(4)“圆”,指《法华经》教义。天台宗认为《法华经》教义圆满、圆融,故称“圆”教。此“四教”是就释迦教化众生的教法内容划分的,故称“化法四教”。天台宗将此化法四教比做“药味”。
【八正道】 亦译“八圣道”、“八支正道”、“八圣道分”。佛教用语。三十七道品之一类。意谓八种通向涅槃解脱的正确方法或途径。据《中阿含经》卷七、卷五十六,《俱舍论》卷二十五、《大乘义章》卷十六末等载,为释迦牟尼在鹿野苑初转法轮向五位弟子所说。不邪为之正,通达无阻谓之道。正道者,能令众生苦集永尽,达于涅槃寂静的圣贤境界,故八正道亦称八圣道。
1)正见,对佛教真理四谛等的正确见解,世间正见如布施持戒,出世间正见谓明达苦集灭道四谛真理,不为俗见、惑见所惑。
2)正思维,亦作“正思”、“正志”,对四谛等佛教的教义的正确思维。常人所发的思维,多由妄念而起,若修道既见四谛真理,即以无漏智慧发动思维,而使真智增长,断除迷惑,而证真性。
3)正语,修口业,不作一切非佛理之语;离诸妄语、恶口、两舌、绮语。得正语,则口业自净。
4)正业,梵行清净,不染三毒,谓之正业。我人起心动念,无非造业。修道须身不杀盗淫,口不作欺妄语,意不起贪嗔痴,即谓正业。
5)正命,命谓赖以生活的生计,修道者当离五邪命---诈现异相,自说功德,占相吉凶,高声现威,说得供养。而应以正当职业谋取生活,即符合佛教戒律规定的正当合法的生活。
6)正精进,亦作“正方便”,勤修涅槃之道法。得正精进者,不从事于徒劳身心的苦行,或世俗迷信,以及其他不究竟法。
7)正念,明记四谛等佛教真理。念从心起,心不离道,惟念真如实相,或功德相好,故称正念。得正念,则与菩提相应,心无动失。
8)正定,远离不定、邪定及有漏禅,以真智入于无漏清净的禅定修习佛教禅定,心专于一境,谓之正定。得正定,则能正住于理,决定不移。
八正道,又可归纳于戒定慧三无漏学。即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为戒学;正念、正定为定学;正见、正思维为慧学。佛教认为,按此修行可由凡入圣,从迷界此岸达到悟界的彼岸,为灭谛之因,可达于涅槃。故也比喻为“八船”、“八筏”。
【八背捨】 亦称“八解脱”。佛教用语。禅定的一种。意谓通过八种禅定而捨弃对色和无色之贪欲。据《大智度论》卷二十一载:(1)“内有色,外亦观色,是初背捨。”为解脱内身对色的贪想而观身外不净(指观死尸等),使贪心不起。(2)“内无色,外观色,是第二背捨。”内身虽无对色的贪想 ,为使其牢固,再观身外不净。(3)“净背捨,身作证,第三背捨。”观净色(指青黄等八种颜色),于定中除去不净相,对净色亦不贪,称为“净背捨”;证得此背捨性于身,名“身作证”。(4)空无边处背捨,相当四无色定的空无边处定。(5)识无边处背捨,相当于识无边处定。(6)无所有处背捨,相当于无所有处定。(7)非想非非想处背捨,相当非想非非想处定。(8)灭受想定(背)捨 ,受、想皆灭,相当于“灭尽定”。
【八思巴】(1235--1280) 又译“癹(读音如‘泼’)思八”、“帕克思巴”。藏传佛教萨迦派的第五代祖师。本名“罗卓坚赞”,意为“慧幢”。蒙古定宗二年(1247年)随其伯父萨班.贡噶坚赞至凉州(今甘肃武威)会见蒙古窝阔台汗第二子阔端皇子(成吉思汗之孙)。宪宗三年(1253年)忽必列闻其名召置左右,从受佛戒。中统元年(1260)忽必列尊之为国师,赐玉印。至元元年(1264)领总制院事,管理全国佛教及藏族地区事务。至元六年献所制蒙古新字,颁行全国,是为“八思巴文”。次年升号帝师, 进封“大宝法王”,统领西藏十三万户。于京师聚大法会,为各族僧众讲授《彰所知论》(由沙啰巴译为汉文)。十三年返藏,聚卫藏僧众七万众,兴曲弥法会,自任迦萨寺第一代法王,同时任命“本勤”统领西藏十三万户,僧俗并用、军民兼摄,是为西藏实行贵州僧侣统治之始。有著述三十余种,收在《迦萨五祖集》中。并将内地印刷术、戏曲艺术传至西藏,将藏族建筑技巧、雕塑艺术,引至内地。促进了文化交流。
【八胜处】 亦称“八除入”、“八除处”。佛教名词。通过对欲界色的观想而断除贪心的八种禅定。“胜处”,谓制胜烦恼以引起佛教认识的所依处。据《大智度论》卷二十一载:(1)“内有色相观外色少”胜处,指内心色想尚未捨除,通过观外界色的少部分,以断灭对色的贪爱。(2)“内有色相观外色多”胜处,指内心色想尚未捨除 ,通过观外界色的多部分,以断灭对色的贪爱。(3 )“内无色相观外色少”胜处,指内心色相已捨离,通过观外界色的少部分,以巩固之。(4)“内无色想观外色多”胜处,指内心色想已捨离,通过观外界色的多部分,以巩固之。(5)“内无色想观外色青”胜处。(6)“内无色想观外色黄”胜处。(7)“内无色想观外色赤”胜处。(8)“内无色想观外色白”胜处。后四胜处,指内心色想均已捨离,各自通过观外界的青、黄、赤、白诸色,以断灭对“净色”的贪爱。八胜处中,前二胜处相当于八解脱中的第一解脱,次二胜处相当于第二解脱,后四胜处相当于第三解脱。
【八部众】 又称“天龙八部”、“龙神八部”。佛教天神。据《舍利弗问经》等:(1)天众;(2)龙众;(3)夜叉;(4)乾闼婆(香神或乐神);(5)阿修罗;(6)迦楼罗(金翅鸟);(7)紧那罗(非人、歌人);(8)摩睺罗迦(大蟒神)。据称其中天众和龙众最显神灵。
【八十种好】 亦称“八十随形好”、“八十随好”、“八十微妙种好”、“八十种小相”等。佛教用语。谓佛陀生来容貌超越凡俗,其显著之点称三十二相,其微细隐密难见之处称八十种好, 即容貌的八十种特征。据《大般若经》卷三百八十一、《大乘义章》卷二十等载,主要讲佛的头、面、鼻、口、眼、耳、手、足等长相奇特。如第一好,佛的指甲狭长薄润,光泽明净,如花色赤铜;第三好,手足指头圆而细长柔软 ,不见骨节;第二十八好,唇色红润光泽,上下相称;第三十一好,声音洪威,如象王吼声明亮清彻;第三十三好,鼻梁修长,不见鼻孔;第三十六好,眼睛青白分明;第四十二好,耳轮阔大,呈轮埵形;第四十七好,头发修长,稠密绀青;第五十七好,面形长宽匀称,皎洁如秋月;第七十一好,声音不高不低,应众生心意,和悦与言;第七十三好,以一音说法、有情之类各得其解;第八十好,手足及胸,皆有吉祥喜旋之相(即卐字)等 。
【八大人觉】 亦称“八大人念”、“大人八念”。佛教用语。指修习佛教达到解脱者所觉悟的八种教法。据《八大人觉经》,八觉是:世间无常觉、多欲为苦觉、心无厌足觉、懈怠堕落觉、愚痴生死觉、贫苦多怨觉、五欲过患觉、生死炽然(燃)苦恼无量觉。据《中阿含经.八念经》等,八觉也作:少欲、知足、远离、精进、正念、正定、正慧、不戏论。
【八不中道】 亦称“八不缘起”、“八不正观”等。佛教用语。古印度大乘佛教中观学派和中国三论宗重要理论之一。谓“八不”即“中道”。龙树《中论.观因缘品》载:“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是为“八不”。系中观学派对世界和人生所作的概要说明。意谓宇宙万法,皆由因缘聚散而有生灭等现象发生,实则无生无灭。如谓有生或有灭,则是偏一边;离此两边,说不生不灭,则为“中道”之理,吉藏《中观论疏》卷一本:“观此正因缘,不生不灭,乃至不来不去,故此因缘,即是“中道”。又云:“八不即是三世诸佛方等要经。”“八不即是中道”。
【八指头陀】 即敬安(1851--1912)中国近代僧人。太虚的老师。俗姓黄,字寄禅。湖南湘潭人。七岁丧母,十一岁丧父。幼时从塾师习《论语》,也曾为人牧羊。1868年(清同治七年)从湘阴法华寺东林和尚出家,在南岳祝圣寺从贤楷律师受具足戒。后往岐山从恒志禅师参学五年,下山赴阿育王寺礼佛舍利,燃二指供养,遂称“八指头陀”。此后,嗣法于长沙岳麓山寺笠云,历住衡阳罗汉寺、衡山大善寺、宁乡沩山寺、湘阴神晳寺、长沙上林寺,宁波天童寺等。写有不少爱国诗篇,如“我虽学佛未忘世”、“国仇未报老僧羞”等。1912年约集江浙大寺代表,组织“中华佛教总会”,被推为会长。不久,到南京会晤孙中山,以“中华佛教总会”名义向临时政府请愿保护寺产。未几,临时政府迁到北京,又约集各省僧界代表至北京请愿。是年8月卒于北京法源寺。著有《八指头陀诗集》正续十八卷,《嚼梅吟稿》一卷等。
【八相成道】 亦称“八相示现”、“八相作佛”、“释迦八相”、“八相”。佛教用语。关于释迦牟尼诞生、成道、创造佛教的神话传说的八个阶段。说法不一,据《大乘起信论》等载,八相是:(1)下天,佛乘白象从兜率天降下;(2)入胎,乘白象从摩耶夫人右胁入胎; (3)住胎,在母胎行住坐卧,一日六时为诸天说法;(4)出胎,四月八日于蓝毗尼园从摩耶夫人右胁降生;(5)出家,十九岁出王宫入山学道;(6)成道,经六年苦行于菩提树下得道成佛;(7)转法轮,成道后五十年间说法普度众生;(8)入灭,八十岁时于娑罗双树下入涅槃。一般称此为“大乘八相”。按《四教仪》卷四,无“住胎”而加“降魔”(成道前降伏魔的诱惑扰乱),称“小乘八相”。
【八部鬼众】 佛教传说。四天王率领的八种鬼神。即:(1)乾闼婆{亦作“健达婆”、“犍达缚”、“健闼婆”、“乾沓和”、“乾沓婆”、“彦达缚”、“犍陀罗”等。婆罗门教崇拜的群神。《夜柔吠陀》称此神有二十七个,《阿闼婆吠陀》则为六千三百三十三个。有关神话甚多。其状貌说法不一。《梨俱吠陀》称其卷发,执有光辉的武器;《阿闼婆吠陀》谓身上多毛,半人半兽;《百道梵书》则说丰采很美。原住天上或空中守护苏摩,被称良医。有的神话说与阿布沙罗斯(婆罗门教女神名,意谓“动于水中”。据《罗摩衍那》和“往世书”,她是天神和阿修罗从乳海中搅出来的。为乾闼婆的妻子。住于河沿,常在榕树下或菩提树下吹笛、跳舞、唱歌、游戏。好赌博,使赌博者交好运。惯于惑乱人心,常与人间的男人发生关系。相传......她和补卢罗婆娑结婚生子,但由于乾闼婆的嫉妒而造成悲剧。)住于水中。淫乱好色,喜追逐女子,常与世间女子有关系。“吠陀”时代新婚夫妇床上常置一木棒,即代表乾闼婆。汉译佛经称之为八部众之一的乐神},(2)毗舍遮(食血肉鬼),(3)鸠槃荼(甕形鬼或厌魅鬼,食人精气),(4)饿鬼,(5)诸龙,(6)富单那(臭饿鬼或热病鬼),(7)夜叉(勇健鬼),(8)罗刹(捷疾鬼,吃人)。
【八寒地狱】 佛教所说的八种酷寒的地狱。据《俱舍论光记》卷十一,有:(1)阿部陀(意译“疱狱”,入者身寒生疱;(2)尼剌部陀,入者身寒疱破;(3)阿吒吒,入者唇舌冻僵,发出颤声;(4)臛臛婆,入者口发臛臛婆声;(5)虎虎婆,入者不能发声,但喉作“虎虎婆”响;(6)嗢钵罗,入者身体冻裂,像青莲花;(7)钵特摩,入者大折裂,如红莲花;(8)摩诃钵特摩,入者骨折如大莲花或白莲花。
【八炎火地狱】 佛教所说八种火热的地狱。《大智度论》卷十一谓在八大地狱周围各有八寒地狱和八炎火地狱:炭(火炭)坑、沸屎、烧林、剑树、刀道、刺棘、咸河、铜(热铜)柱。
【八识规矩颂】 佛书名。假托唐玄奘著。四章十二颂四十八句。概述唯识学说,着重讲唯识学说中心的心识问题。前三颂讲前五识,四至六颂讲第六识,七至九颂讲第七识,最后三颂讲第八识。无单行本,有许多注释本流行。著名的有明普泰《八识规矩补注》二卷,明明昱《八识规矩补注正义》一卷,明智旭《八识规矩直解》一卷,明广益《八识规矩纂释》一卷等。
选辑于《宗教词典》(修订本) 任继愈 主编
注:【八正道】词条中部分内容摘自慧云居士所著《佛理通书》。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