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栖身于茅屋】

烟雨独醉

  
 





 【精神栖身于茅屋】
 



 如果你爱读人物传记,
你就会发现,许多优秀人物生前都非常贫困。
就说说那位 最著名的印象派画家凡·高吧,
现在他的一幅画已经卖到了几千万美元,
可是,他活着时,他的一张画连一餐饭钱也换不回,
经常挨饿,一生穷困潦倒,
终致精神失常,在三十七岁时 开枪自杀了。





要论家境,
他的家族是当时欧洲最大的画商,
几乎控制着全欧洲的美术市场。
作为一名画家,他有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
完全可以像那些平庸画家那样迎合时尚以谋利, 
成为一个富翁,但他不屑于这么做。
他说,他可不能把他惟一的生命耗费在给非常愚蠢的人
画非常蹩脚的画上面,

 



 
做艺术家并不意味着卖好价钱,
而是要去发现一个未被发现的新世界 。
确实,凡·高用他的作品为我们发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一个万物在阳光中按照同一节奏 舞蹈的世界。
另一个荷兰人斯宾诺莎是名垂史册的大哲学家,
他为了保持思想的自由,
宁可 靠磨镜片的收入维持最简单的生活,
谢绝了海德堡大学以不触犯宗教为前提要他去当教授的 聘请。


 
我并不是提倡苦行僧哲学。
问题在于,如果一个人太看重物质享受,
就必然要付出精神上的 代价。
人的肉体需要是很有限的,无非是温饱,
超于此的便是奢侈,而人要奢侈起来却是没 有尽头的。
温饱是自然的需要,
奢侈的欲望则是不断膨胀的市场刺激起来的。




你本来习惯于 骑自行车,不觉得有什么欠缺,可是,
当你看到周围不少人开上了汽车,
你就会觉得你缺汽 车,有必要也买一辆。
富了总可以更富,事实上也必定有人比你富,
于是你永远不会满足, 不得不去挣越来越多的钱。
这样,赚钱便成了你的惟一目的。
即使你是画家,你哪里还顾得 上真正的艺术追求;
即使你是学者,你哪里还会在乎科学的良心?


 
所以,自古以来,
一切贤哲都主张一种简朴的生活方式,
目的就是为了不当物质欲望的奴隶 ,保持精神上的自由。
古罗马哲学家塞涅卡说得好:
"自由人以茅屋为居室,奴隶才在大理 石和黄金下栖身。"
柏拉图也说:胸中有黄金的人是不需要住在黄金屋顶下面的。






或者用孔 子的话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我非常喜欢关于苏格拉底的一个传说,
这位被尊称为 "师中之师"的哲人在雅典市场上闲逛,
看了那些琳琅满目的货摊后惊叹:
"这里有多少我 用不着的东西呵!"
的确,一个热爱精神事物的人必定是淡然于物质的奢华的,
而一个人如 果安于简朴的生活,他即使不是哲学家,也相去不远了。




 


文字:周国平    素材编整:飘飘雨薇



QQdiv> 





文章评论

3213098947

[em]e7218[/em][em]e6014[/em][em]e2009[/em]这样的我们 、是在暧昧吗。

2198545425

[em]e2305[/em][em]e4410[/em][em]e7050[/em]如果爱需要语言表示,那么哑巴怎么相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