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古典诗词的表现手法(人教版)
个人日记
鉴赏古典诗词的表现手法(人教版)
内容
鉴赏古典诗词的表现手法
表现主题的方法写景诗咏物诗咏史诗借景抒情
托物言志
借古喻今
表达方式
记叙(赋)抒情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描写远近结合
动静结合
虚实结合
直接描写
间接描写(侧面描写)
借景或借物抒情
托物言志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怀古伤今
议论(问答)
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有:烘托表现手法
铺垫、对比、渲染、象征寄托
正侧结合、点面结合、铺排
卒章显志、以小见大
画龙点睛、想象联想
修辞技巧正衬反衬
赋、比、兴、借代、比拟
对偶、夸张
排比、反问
设问、通感
双关、反复
反语、互文
用典、叠词
艺术技巧抑扬欲扬先抑、欲抑先扬
一、表达方式
记叙:如王昌龄《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描写:如孟浩然《宿建德江》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议论: 元稹《菊花》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苏轼《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二、直接抒情:如: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直截了当地抒发了诗人甘愿为天下贫寒的知识分子的幸福而牺牲自己的高尚情操。
赋、比、兴:运用富有意蕴的比兴手法,能引起读者的联想、想象,有助于对诗歌作品的理解;赋,就是详细地叙事写景,并表示出作者的态度。如《诗经·伐檀》中,“砍砍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缠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狟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描写一群伐木的奴隶替奴隶主砍伐檀木制造车子,在艰苦繁重的劳动中联想到奴隶主不劳而获,抑制不住内心的愤怒。再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就用了这种手法。
比,就是把一物比作另一物。《诗经·硕鼠》把奴隶主比作大老鼠,就是比。
兴,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如《诗经·伐檀》中的"河水清且涟漪"就属于"兴",它引出了下面的叙述。"兴"和"比"常常联系起来在一篇诗中运用。如《孔雀东南飞》开头"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既是"兴",又是"比"。
表现手法——衬 托
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类。 正衬,就是利用和主体事物相类似的事物作陪衬,以宾衬主,以彼衬此。 例如:
赠汪伦 (李 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流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反衬,就是利用同主体事物相反或相异的事物作陪衬,或以好衬坏,或以优衬劣,或以喜衬悲,等等。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1、以动显静。例如:王籍的《入若耶溪》“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就是以声写静,以动衬静。“山舞银蛇,原驰蜡像”是以动写静。
鸟鸣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以动衬静,用花落、月出、鸟鸣突出了春涧的幽雅、宁静。
2、以静显动 例如:王昌岭《长信秋词》(其一)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另外还有以乐景写哀情,《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如
《绝 句》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一、二两句极言春光融洽,景象清新,令人赏心悦目。三、四两句写出了岁月荏苒,归期遥遥,流露出漂泊的伤感。
《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颔联描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是静景描写,山泉清冽,流泻山石之上,是动景描写。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以动衬静,反衬出山中的宁静。诗人描写景物非常注重景物动态与静态的相互映衬,可以动静结合,也可以以静写动,以动写静,以动衬静。动静的结合往往和衬托相关。
望江南 李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是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这是南唐李后主亡国入宋以后写的一首词。这首词通篇不对当时的处境作正面描写,而是写梦境,写梦中游上苑的热闹景象和“花月正春风”的美好景色。为什么这样写?
用梦境来反衬现实。梦境写得越是繁华热闹,梦醒后的悲哀越显浓重,对昔日繁华的眷恋越深,便越显得今日处境的凄凉,“恨”的含意便表达得越充分。
虚实相衬
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
古典诗词中的虚写,即侧面描写,一般的讲,虚实相衬的艺术手法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以实写虚,一是以虚写实。
(1)以实写虚,例如:《驻马听》
野火频烧,护墓长楸多半焦。山羊群跑,守陵阿监几时逃?鸽翎蝠粪满地抛,枯枝败叶当阶罩,谁祭扫?墓儿打碎龙碑帽。
(2)以虚写实。例如:杜甫《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忆虚幌,双照泪痕干。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蔼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十)情趣盎然的细节描写
诗词中的情趣盎然的细节描写。能使人物形象血肉丰满,能使环境描写细致入微,能使诗歌的情趣富有生机。例如
(1)《玉阶怨》李白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2) 约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写出了焦急等待的心情。
用典:运用典故是中国古典诗歌重要的艺术技巧之一,可以使语言精炼,内容丰富。所谓典故,即古书的故事和有来历的词语,它在诗词中的运用,具有不可忽视的表达效果:用典故可以借古喻今、咏史言志,还可自比,抒发情感或鲜明强烈、或含蓄曲折,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塞下曲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这是借用了西汉傅子介的故事。楼兰,汉代西域国名,汉武帝通西域,使者经此地至大宛等国,由于楼兰王贪图财物,屡次杀害使者,西汉元凤四年,傅子介受霍光派遣,计斩楼兰王,为国除害立功。例如: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姜夔《扬州慢》
“春风十里”引用杜牧的诗句,表现往日扬州十里长街的繁荣景况,是虚写;“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是实写。这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例如: 踏莎行 秦观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1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2,鱼传尺素3,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4去?
1.桃源:即桃花源,原属武陵郡(今湖南省武陵县)。宋乾德中置桃源县。典出陶渊明《桃花源记》。词中似虚实并用。
2.驿寄梅花:典出《荆州记》:“吴陆凯与范晔善,自江南寄梅花诣长安与晔,并赠诗曰:‘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词中词人以范晔自比。3.鱼传尺素:语出古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尺素,指书信。古人书写多用素绢,长约一尺,故名。4.潇湘:潇水与湘水的合称,二水交汇于湖南省零陵县境内。这首词便是作于徙居郴州期间,当时秦观已届四十九岁。三年后秦观即在遇赦放还途中溘然长逝于藤州。
词中抒写了作者流徙僻远之地凄苦失望之情和思念家乡的怅惘之情。写桃源实是虚实并用的,暗喻了理想遁失的悲哀。
“可堪”二句仍是写景,但视点收缩,因桃源望断无可寻觅而回写孤馆况味。
下片三句连用两个友人投寄书信的典故,直揭“恨”意,极写思乡怀旧之情。煞拍两句谓郴江本与郴山相守,而周绕之下,仍复流走,自喻被谪心情,最为凄切。
赤壁 杜庠①
水军东下本雄图 , 千里长江隘舳舻②。
诸葛心中空有汉, 曹瞒③眼里已无吴。
兵销炬影东风猛, 梦断箫声夜月孤。
过此不堪回首处, 荒矾鸥鸟满烟芜。
[注]①杜庠:明朝诗人,曾任知县,不久罢归;不得志,放情诗酒。 ②舳舻;船只首尾相接非常多的样子。 ③曹瞒:即曹操。
客到黄州,或从夏口西来,武昌东去
天生赤壁,不过周郎一炬,苏子两游
-------郭朝祚题湖北黄冈东坡赤壁门楼
对联中的“周郎一炬”与上面诗歌中的“———”一句同说一事;“苏子两游”与上面诗歌中的“——”一句同说一事。
名词(典故)
1、投笔:《后汉书》载:班超家境贫寒,靠为官府抄写文书来生活。他曾投笔感叹,要效法傅介子、张骞立功边境,取爵封侯。后来“投笔”就指弃文从武。
2、长城:《南史*檀道济传》,檀道济是南朝宋的大将,权力很大,受到君臣猜忌。后来宋文帝借机杀他时,檀道济大怒道:“乃坏汝万里长城!”后来就用“万里长城”指守边的将领。
3、楼兰:《汉书》载;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后来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以后诗人就常用“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
4、折腰:《宋书*隐逸传》载,陶渊明曾作彭泽县令,因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而弃官归隐。“折腰”意为躬身拜揖,后来喻指屈身事人,而诗人常反其义用之。如李白《梦游天姥岭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5、化碧:《庄子外物》载,苌弘是周朝的贤臣,无辜获罪而被流放蜀地。他在蜀地自杀后,当地人用玉匣把他的血藏起来,三年后血变成了碧玉。后来人们就常用“化碧”形容刚直中正的人为正义事业而蒙冤受屈。
6、鸿雁:《汉书*苏武传》,匈奴单于欺骗汉使,陈苏武已死,而汉使者故意说汉天子打猎时射下一只北方飞来的鸿雁,脚上拴着帛书,是苏武写的。单于只好放了苏武。后来就用“红雁”“雁书”、“雁足”、“鱼雁”等指书信、音讯。如晏殊《清贫乐》:“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红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7、尺素: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来“尺素”就用作书信的代称。如秦观《踏莎行》:“驿寄梅花,鱼传尺索,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8、青鸾:《山海经》载,西王母每次出行,都先让一只青鸾报信。后人便用“青鸾”“青鸟”借指传递书信的人。如李商隐《无题》:“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9、双鲤;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来“双鲤”就用作书信的代称。如李商隐《寄令狐郎中》;“蒿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
10、五柳:陶渊明《五柳先生传》载: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后来“五柳”就成了隐者的代称。
11、东篱: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后来多用“东篱”表现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娴雅的情致。如李清照《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12、三径: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有:“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句子,后来“三径”就用来指代隐士居住的地方。如白居易《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
13、劳歌:本指在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劳劳亭旧址在南京,是古代著名的送别之地。“劳歌”后来成为送别歌的代称。
14、长亭:古代驿站路上约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供游人休息和送别。后来“长亭”成为送别地的代名词。如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18、黍离:《诗经*黍离》中有“彼黍离离”的句子,是说东周大夫经过西周故都,看到长满禾黍,由此悲叹宫室宗庙的毁坏。后来常用“黍离”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如许浑《登洛阳故城》:“禾黍离离半野蒿,昔人城此岂知劳?”
19、桑榆:《淮南子》:“日西垂,景在数端,谓之桑榆’“桑榆”指日落时余光所照之处,后比喻垂老之年。如王勃《滕王阁序》:“东榆已失,桑榆非晚”。
20、商女;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商女即歌女,后以此为不顾国家存亡而醉生梦死的典故。如王安石《桂枝香》:“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21、杜康:《说文解字》中说:古代的杜康(也叫少康)发明制作了箕帚和高粱酒。后就用“杜康”作为酒的代称。如曹操《短歌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抑扬结合(创新P255)
不从正面平铺直陈,先从反面着笔,加以贬抑否定或肯定,而后透露出自己的真实意图。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
闺怨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提问: 开头写少妇“不知愁”,后面却又说她“悔”,这是采用了___________的写法,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先扬后抑;首句先写少妇“不知愁”,次句紧承首句,以少妇春日凝妆登楼赏景具体展示其不知愁为何物。第三句陡然转折,以路边柳色引发愁思,乃至自然逼出第四句的“闺怨”,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再举个欲抑先扬的例子。如
李商隐《贾生》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诗的前两句从正面着笔,丝毫不露贬意,仿佛热烈颂扬文帝求贤若渴,虚怀若谷,和对贾生的赞叹。可是读了后面两句,才恍然大悟,原来郑重求贤,虚心垂询,推重叹服,乃至“夜半虚席”,不是为了寻求治国安民之道,却是为了“问鬼神”的本原问题!这究竟是什么样的求贤,对贤者又究竟意味着什么啊!讽刺辛辣,感慨深沉,非抑扬而不能达到此效果。
正面侧面:
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如
《陌上桑》 汉乐府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
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梢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对秦罗敷的描写,前四句是正面描写,后八句是侧面描写。前四句夸张地写罗敷的服饰之美,是为了衬托人物的高贵和美好。至于罗敷具体怎么美呢?这是很难描绘的。于是作者笔势一荡,不直接写罗敷本身,而去写周围的人为罗敷所吸引的神态,通过侧面描写,给人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你自己想她怎么美,她就怎么美。
渲染: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杜甫《登高》)
首联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秋江景物的特点。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全诗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动作的渲染,描写诗人雨夜等候客人的情景,含蓄而有韵味。
赋得暮雨送李胄韦应物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以“微雨”“暮钟”“漠漠”“冥冥”“浦树含滋”都是在渲染一种离别时的伤感的气氛。
照应: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呼应或回答,主要是对题目的照应。恰当运用这种方法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首联两句写黄昏时分诗人伫立在细雨蒙蒙的江边,这里点明了诗题中的“暮雨”,又照应了诗题中的“送”字。
白描手法。本是国画的一种技法,纯用线条勾画,不用渲染烘托的写法。指用最简洁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田家父耕田上原,子斫山下荒。
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寥寥数语勾勒了父子辛勤劳作、官家修筑粮仓的画面,表现封建统治者残酷剥削、压榨农民的深刻主题。
其他:远近、高低等结合,寓褒于贬、明褒实贬、曲笔逆笔、叠词、象征、点面结合
抒情方式: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