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词
个人日记
一、填词常识总结
填词需要掌握一些有关古词的常识。本文总结了有关填词的各种知识,包括:一.词的概念及起源。二.词的格律。三:词的体式与调式。四:词的段式与句式。五.关于用韵与换韵。六.关于词的写作技巧。
一.词的概念及起源
词是形成于唐而盛于宋的一种新型格律诗。早先的词大都合乐歌唱,所以唐五代多称为“曲”“杂曲”“曲子词”等,自宋以后称词也叫“乐章”“乐府”“诗余”“长短句”等。
由于单纯一个“词”字可能指歌词中的词,也可能是指诗词中的词,而诗词中的词大部分是律化了的长短句,因此我们把诗词中的词也叫“律词”。律词可以说是格律诗体对长短句的延伸,从而也丰富了格律诗的体裁。
二.词的格律
词的格律概括起来有如下几点:
1.定段,定句,定言。
定段是指每首词由一段、两段或三段等构成的。
定句是指每首词是由几句组成的。
定言是指每句由几言或几个字组成。
2.平仄,在整首词中,每个字的平仄都有具体规定且落实到每个字。
3.对仗,绝大部分词不要求对仗,不要求对仗的地方可对可不对,但少量的词有些地方是要求对仗的。要求对仗的地方必须对仗。如《踏莎行》、《鹊桥仙》每阕的首二句;《满江红》中间的七言句;《沁园春》中间的四言句等是要求对仗的。
4.押韵,词的韵比诗的韵要宽。诗韵中《佩文韵府》中共106部,其中平韵,上平、下平各15部,计三十部。而词韵中《词林正韵》共十九部。诗韵只可押平韵。词韵可押平韵也可押仄韵,也可换韵。
5.章法,以句号为单位,句号内承接,句号间递转。一个句号相当于格律诗一联。
6.叠字,叠句,叠韵,有一部分词在一定位置有叠字、叠韵、叠句的要求。如《如梦令》等。
7.词句要合平仄,词的字数基本上用的是律句。除了五字句、七字句外,三字、四字、六字也多为律句。关于这点,王力先生有过精当分析,他说三字句可以认为是七言律句的末三字,四字句可认为七言律句的前四字,六字句可以认为是七言律句的前六字。如《生查子》完全由五言律句构成,与格律诗所不同的是押仄韵。再如《浣溪沙》,则完全由七言律句构成的,而且也押平韵。所不同的是只比律诗少两句。而有些词是由五言律句与七言律句合成的,如《卜算子》上下阙各三句五言句,一句七言句。
三:词的体式与调式
1.体式
人们按曲谱来写词叫填词。按字数的多少,词可分为小令(58字)、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一首词只有一段的叫单调,两段的叫双调(分上、下阕),三段、四段的叫三叠、四叠。以双调最为常见。但也有人提出此分法不甚科学,如词中称“令”者不一定都是58字以内,如《百字令》是一百字。再如《临江仙》《七娘子》二词既有58字体也有60字体的,这就难以将其划入小令或是中调。
2.调式
词调最早来源于民间曲调,包括爱情歌曲、劳动歌、祀神曲等。词调是指词的腔调,中国古乐中共有84宫调,而唐宋词所用只有28个宫调。唐宋时,词与曲结合。以节奏的缓急区分乐曲。节奏舒而缓者称为慢调,简称“慢”。慢曲与急曲相比,声调长了。因此慢词的字数、句数就随之增加了。如字数最少的《卜算子慢》也有89个字,而《卜算子》仅44个字。
慢调与前面提到的长调共同处是字数较多,区别长调是依词的长短而分,而慢调是依曲的急缓而别的。“慢,令,引,近”是词的四种调式。“慢”即慢曲,每片8拍。令为令曲,小令每片4拍。“引”和“近”每片6拍。词的调式变化还可体现在“转调”上,方式有“偷声”“增字”“减字”“摊破”等。
(1).“令”,最初某个词牌加称为“令”,似与行酒令有关,其格式并无变化。如《浪淘沙》又称《浪淘沙令》;《调笑》又称《调笑令》等。后来,一般把字少调短、节拍较促的词称为“令词”,如《十六字令》《三台令》(24字)等。个别的长调也称令。
(2).“引”和“近”,这两个字都有引长、扩充的意思。近词又叫“近拍”。引词和近词,一般比原词较长,节奏较慢。如:《千秋岁》71字,《千秋岁引》则为82字;《诉衷情》45字,《诉衷情近》则为75字。
(3).“慢”,即“慢曲子”的简称,指唱起来节拍较慢。慢词的字数一般比原调的字数多得多。如双调《浪淘沙》54字,《浪淘沙慢》扩为三叠,132字;《雨中花》50字,《雨中花慢》则是100字。
(4).“摊破”,即“摊开”“裂开”的意思。为了适应乐曲节拍变动的需要,有时词人对原调的字数有所增加,或破一句为两句,随之,在结构和用韵上也可能有所变动,因而形成别体。如:晏殊《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唐·无名氏《摊破浣溪沙》:
五里滩头风欲平,张帆举棹觉船轻。柔橹不施停却棹,是船行。满眼风波多闪灼,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
无名氏的词,上、下片各增3字(摊),韵脚也移动了(破)。这就是“摊破”。
唐·无名氏《摊破浣溪沙》:
五里滩头风欲平,张帆举棹觉船轻。柔橹不施停却棹,是船行。满眼风波多闪灼,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
无名氏的词,上、下片各增3字(摊),韵脚也移动了(破)。这就是“摊破”。
(5)“促拍”,是由增字而形成的词调别体。增字,使得两个韵脚之间距离较远了,节拍变得松散,有必要促节短拍加以调节,因此,这类词调便称为“促拍调”。例如辛弃疾《丑奴儿》: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朱敦儒《促拍丑奴儿》:
清露湿幽香,想瑶台,无语凄凉。飘然欲去,依然是梦,云度银潢。
又是天风吹淡月,佩丁东,携手西厢。泠泠玉盘,沉沉素瑟,舞遍《霓裳》。
此调亦名《采桑子》,同调。正体的上下片各4句3韵,而“促拍”体两片各6句3韵,第二、三韵之间隔了3句,共12字,当然演唱时有促节短拍的必要了。
(6).“减字”指减少原调的字数,又改变句式和用韵而另外形成的词调。例如,欧阳修《木兰花》:
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何处问?
夜声风竹敲新韵,万叶千声皆是恨。故欹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已烬。
朱敦儒《减字木兰花》:
刘郎已老,不管桃花依旧笑。要听琵琶,重院莺啼觅谢家。曲终人醉,多似浔阳江上泪。万里东风,国破山河落照红。
“减字”调共减了12个字,又换了韵;而原调是不换韵的。
(7).“偷声”也是一种由于减字并改变原调句式而另成的词调,与“减字”调基本相同。不过,它侧重于用韵的变动。例如北宋张先的《偷声木兰花》:
画桥浅映横塘路,流水滔滔春共去。目送斜晖,燕子双高蝶对飞。风花将尽持杯送,往事只成清夜梦。莫更登楼,坐想行思已是愁。
与原调(见上)对照,可以看出这个“偷声”调“偷掉”了6个字,同时用韵也由仄改成平。
(8).“转调”对原调增字破句并变换宫调所形成的另一种词调。例如姜夔《踏莎行》:
燕燕轻盈,莺莺娇软,分明又向华胥见。夜长争得薄情知?春初早被相思染。
别后书辞,别时针线,离魂暗逐郎行远。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
南宋·赵彦端《转调踏莎行》:
宿雨才收,余寒尚力。牡丹将绽也、近寒食。人间好景、算仙家也惜。因循尽扫断、蓬莱迹。
旧日天涯,如今咫尺。一月五番价、共欢集。些儿寿酒、且莫留半滴。一百二十个、好生日。
两调的4个4字句保持不变,原调的6个7字句,“转调”后分别变为8字句和9字句,而且多指用2韵。
(9).“添字”对原调某些句子增加字数,但不破句,这样形成的另一词调,叫“添字”调。如李清照的《添字丑奴儿》: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这是对原调《丑奴儿》上、下片末句7字各增2字,然后分割为4字的和5字的2句,而形成别体。
总而言之,摊破、促拍、减字、偷声、转调、增字等词调,都是曲子词在演唱时,因乐曲节拍的变化而派生形成的,是产生“同调多体”情况的主要方面。
转调以后的词在字数、句法、用韵等方面均有变化。如《踏莎行》本为58字,《转调踏莎行》则变成65字了。《转调满庭芳》由押平韵部分转押仄韵。《减字木兰花》在上下片第一、三句中各减三字,且平仄互换,每片两平韵两仄韵。
3.关于自度曲
自度曲亦称自度腔,有的人由于精通乐理,往往不依已有的词牌填词而是自己创作曲调去填词,这种由自己创作的词调叫自度曲。如姜夔、柳永、周邦颜等都写过不少自度曲。但我们有些朋友既选择了词牌去填词而又不守规则,那么你所写的既不是词又不能称自度曲,只能说四不象了。
4.流派
按作家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派、婉约派。豪放派词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气象宏大,意境雄浑,抒发豪情壮志,代表作家有苏轼、辛弃疾、陆游等;婉约派词多抒情,婉转缠绵细腻,语言含蓄,题材狭窄,多写个人遭遇或男女恋情,代表作家有柳永、李清照、姜夔等。
5.词牌
词牌是指填词时所用的曲调名。有的词牌除正名之外还有异名,也有同名异调,一名数体,数格的。但不论何名,每个词牌均应遵循“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的规则。填词时应备有工具书——词谱和韵书去填。词谱可参照康熙的《钦定词谱》或舒梦兰的《白香词谱》。韵书可参照《词林正韵》。当代龙榆生先生编的《唐宋词格律》,王力先生著的《诗词格律概要》,以及上海古藉出版社出版的《中华韵典》等也都是很好的参考书。可以供填词者参照使用。
词牌的命定,当然各有出处来历。只是有些至今还未弄清楚。就已经了解的来说,大致有如下几种类型。
1.沿用诗歌的旧题。如《渔歌子》本人渔人歌之题;《巫山一段云》本为写神女故事之歌题;《竹枝词》、《杨柳青》等都是早有的民歌旧题,沿用下来就作为词牌。
2.摘引名句的几个字。如《西江月》,因李白有“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之句而得名;《忆江南》因白居易“能不忆江南”之句而得名;《表玉案》,因张衡《四愁诗》里有“美人赠我锦绣缎,何以报之青玉案”之句而得名;《如梦令》因李存勖《忆仙姿》一词中有“如梦、如梦”之句而得名。
3.按照字数的多少。如《十六字令》、《百字令》等。又有三字令一调,是每句三字,上、下片各八句,押平韵。
4.采用人名或地名。如《祝英台近》,由梁祝故事中主人公之一而得名;《沁园春》由东汉沁水园公主而得名;《念奴娇》,由唐天宝年间宫女念奴而得名。
5.取最初所赋的对象。如《临江仙》初赋水媛江妃;《天仙子》初赋天台仙子;《河渎神》初赋词庙;《思越人》初赋西子;《女冠子》初赋女道士等。
6.词人自己命定。凡自度曲,当然都是作者定词牌的,如姜夔的《暗香》、《疏影》、《扬州慢》等。
四:词的段式与句式
1.词的段式
词的段式也就是词的分段方式。分为两段的词,上段叫上片或上阕,下段叫下片或下阕。这种双调的词每段叫“片”或“阕”,而分为三、四段的词称“叠”,三段的叫“三叠”,四段的叫“四叠”。例如:《宝鼎观》就是三叠。
单词也称单片,全首不分段,多为小令。如《十六字令》《渔歌子》等。
双调本是宫调的名称,但在词牌中非指宫调。双调中上下片字数、句式、平仄和用韵有一样的,也有不一样的。如《菩萨蛮》上下片句式与字数与用韵均不同。而《一剪梅》则上下片字数、句式、平仄及用韵都相同。
三叠、四叠是词体格式的一种,就是分为三段或四段的词。如分三段的《兰陵王》等。
2.词的句式
词在韵脚处要押韵。写诗要依“平水韵”,但词的用韵较诗宽。诗韵用的《佩文诗韵》共106部,而词韵用的《词林正韵》才19部。其中“平,上,去”声14部,入声5部。在词韵中,上声去声可以通押。我认为,今人填词不仅上声去声可通押,除“入派平”外,其余入声字均可并到仄声中用,因为在格律诗中,入声都是可当仄声用的。另外还有一点尚需注意的是,有的词牌标明宜用“入声”字的,如《满江红》《念奴娇》《贺新郎》等都要尽量用“入声”字去填。
五.关于用韵与换韵
填词时用韵共三种,一种是用平韵,一种是用仄韵(含入声),再一种就是换韵。词的押韵要求与格律诗的押韵要求有许多不同地方。词押韵形式较多,词押韵可平可仄,可句句押也可几句一押,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中途换韵。总体来讲有以下几点:
A.可平可仄。押平声的如《忆江南》《一剪梅》《江城子》等。押仄声的《如梦令》《渔家傲》《卜算子》等。
B.可疏可密。密的可句句押韵,如《忆王孙》《长相思》《一剪梅》等。小令一般押韵较密,风格鲜明。疏的可几句一押,如《念奴娇》《青玉案》《声声慢》等。用韵疏的一般为中长调,风格沉郁。
C.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中途换韵。一韵到底的如《一剪梅》《蝶恋花》《青玉案》等。在词中,一韵到底的占大多数,在词中换韵形式主要有:
a.阕内换韵:如《钗头凤》在阕内一种仄韵换成另一仄韵,两阕换法一致,整首诗共用两个韵。
b.阕间换韵:如《清平声》仄换平,一阕一韵,整首诗两个韵,上阕为仄,下阙为平。
c.阕内阕间都换韵:既阕内换韵,两阕各换各的,全首诗共四个韵。如《菩萨蛮》上阕仄换平,下阕另外的仄韵换成另外的平韵。《虞美人》也是这种形式。
d.平仄交错:在阕内平,仄韵交错使用,如《相见欢》《调笑令》《定风波》等。
e.平仄通押:如《西江月》《渡江云》等。
D.词有叠韵:在词中,有的地方有使用叠韵、叠句或部分叠句的要求,如《调笑令》《如梦令》《钗头凤》《章台柳》等。还有的如《采桑子》《一剪梅》中的四言句可叠,可不叠。
E.有入声韵:有的词常单押入声韵,如《忆秦娥》《满江红》《念奴娇》《雨霖铃》
换韵又称换部,也叫“平仄转换格”。在填这类词牌时,一般先用仄韵,再用平韵。而且平声韵必须与仄声韵不同部才行。有的初学者在填这类词牌时往往忽略这点。如这类词牌有《清平乐》《调笑令》《菩萨蛮》《虞美人》等。
换韵后又回到原来韵部上,也叫“平仄错叶格”。这种换韵方式为先用平声韵,然后换到所用平声部以外的仄韵部上,最后又回到原来的平声韵上。这类词写起来难度稍大,但写得好了,能收到独特的效果。这类词牌有《诉衷情》《定风波》《相见欢》等。
六.关于词的写作技巧
填词与写诗一样,也和其它文学作品创作一个道理。都要意在笔先,情在笔先。那种“无病呻吟,故弄玄虚,生拼硬凑”出来的作品,给人看了,味同嚼蜡。不同的词谱有不同的艺术风格及表现力,那么,有了意境与灵感时,填词首先要选择哪类词谱呢?要选择符合自己表达内容的词谱。这样能使填出的词得以完美表达,否则将很生硬,让人看了不舒服。因此,填词时在选择词谱上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具体方法有两种:
<一>.根据词体艺术风格及表现力选择
过去选择词谱也叫“择腔”,也就是用什么曲调表达什么样的情调及情感。《二泉映月》表达是忧愁、悲切;《喜洋洋》表达的是欢快、喜悦。词的曲调失传后,音乐没了,但对词体的影响仍存在。如《满江红》适合于描写壮志,情感非常悲壮;《长相思》《忆江南》适于怀旧;《踏莎行》适于描写雅情。反之,就起不到应有的效果。
另外,有些词牌的艺术特色也可从词的名称上有所了解,有许多词牌本身就反应了一些词的特色。如《蝶恋花》《点绛唇》《鹊桥仙》适于描写感情,《南乡子》《破阵子》《渔家傲》适于描写事业,假如用《破阵子》描写婚姻,《长相思》描写战争显然是不合适的。
<二>.根据灵感节奏与结构选择
这是一种切实而实用的方法,易于操作。假如你的灵感是“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这种结句结构,那么其节奏既为“3,5,3”式。在词谱查可填《满江红》,正好它的结句结构为“3,5,3”式。假如灵感为“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这种结句结构为“7,4”式,查词谱正好为《浪淘沙》,那么就可以依此谱填词。
二、 词学概论
一、词的章法之开头
词的起调、发端要“工”。要象园林的门扉,使人一推开便能窥见佳景的一角,但又不能一览无余,这样才能引起一定要走进去、看下去的浓厚兴趣。宋词中有一些比较常见而又有特色的开头:
(1)造势:开门见山,直陈胸臆,一起句就道出词的主旨或概括词的内容。单从词句上看似乎平淡无奇,实似引弓待发,往往笔锋一转,便如悬崖飞瀑,一泻而下。称之为“造势”。这种方法不单豪放派词人指陈时事、言志咏怀时常常使用,就是婉约派的抒情作品也不乏其例。
柳永是很擅长铺叙的,他写钱塘一带壮丽景色和杭州繁华生活的名作《望海潮》,便有一个似乎颇为平直的开头:“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象散文一样直陈而出,粗笔勾勒了全词所写对象的轮廓。接着镜头由远而近,写全景、写江湖、写市廛、写西湖、写游客,便都有了一条贯穿的主线,使读词者不能中辍。同时,作者先抹一粗笔,接着再皴染着色,精描细画,吟出“烟柳画桥,风帘翠幕”、“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这样精炼秀丽的名句,粗细相映,韵味更显丰厚。
有时开头虽全用平常词句,组织起来却显得奇特豪迈。如刘过的《沁园春》(寄辛承旨):“斗酒彘肩,风雨渡江,岂不快哉!”使入一读便好象听到了词人的朗笑,摸到了词人的脾性。接着,笔锋突转,平空请出白居易等三位历史人物,传声肖形,借古人之言,表自己之志,全用赋法而带有很浓的浪漫主义色彩。如果没有开头那样一个开门见山的起句,后文就会显得平淡了。
(2)造境:由写景入手,先造出一个切合主题的环境,然后因景生情,依景叙事,带出词的主体部分来。称之为“造境”。
张志和的《渔歌子》,一起手先画出一幅春江静秀和平的风景画——山前飞着白鹭,水底游着鳜鱼,多么自由而恬静啊!这样的开头正是给下文以渔父自况的作者出场造成一个典型的环境;作者也用这个环境寄寓自己要求超脱现实的思想感情。
写景为的是写情,是苍莽阔大还是静谧偏狭,全由主题需要决定。同是写秋景,范仲淹的《苏幕遮》写的是羁旅思亲,以“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开头,非常洗炼地描绘出一个寂寞、雕零的深秋景象,使人一看便产生羁旅难熬、心情调怅的感觉。辛弃疾的《水龙吟》主题宏大得多,他的开头是“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多么广阔的江南秋景,我们感到的是阔大苍郁而不是凄凉孤寂,因为只有这样的境界才切合作者宽阔的胸怀,才包容得了作者在词中寄寓的那种壮志难酬的激愤。
(3)造思:先设一问,或点出题意,或造一悬念,引入深思,使入急于要看下去。然后以答语形式引出词的主体。这是词人常用的一种开头方式,是渭“造思”。有时,先用一个反问句,明退暗进,随即把正意推出,有如引弓发丸一般。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重无数。(欧阳修《蝶恋花》)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李清照《临江仙》)
这两段都是先用一个特指句开头,说是“特指”,其实答案已隐含其中(烦恼无尽,庭院深深),因而下文都不正面作答,而用肠断、春归写出相思、怅恨,用柳烟、雾阁象征深院浓愁,意境比直陈深了许多。
这种以问开头的手法,比较适用于表达细腻的感情,但名手也能用来表现豪放的精神。例如:
三十三年,今谁存者?算只君与长江。(苏轼《满庭芳》)
问语似乎平常,答语却出人意外,一问一答特别显得深情而豪迈。清郑文焯评他是以“健句八词,更奇峰突出”。
何人半夜推山去?四面浮云猜是汝。(辛弃疾《王楼春·戏赋云山》)
出语便很奇特,答语又故意含混,确能使人仿佛面对云峰,有神奇怪异变幻莫测之感。
二、词的章法之过片
过片是词特有的章法。什么叫过片?除小令外,词都是分片的,而多数分为上下两片。它们是表现同主题的两个层次,其间必定要密切关联。关键就在上下片衔接之处,即下片的开头部分,称之为过片。过去写词、评词的人是很重视过片的,特别强调“过片不可断了曲意,须要承上接下”。(张炎)“承上接下”是个总的要求,要接得紧密、自然,又以能出新意为上。沈义父《乐府指迷》说:“若才高者方能发起新意,然不可太野,走了原意。”就是要人们同时兼顾这两个方面。
过片的具体作法千模百式,并无成规可循,常用的作法有以下几种:
(1)笔断意不断,上下紧相连。这是最普遍的做法。其中又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意思虽上下紧接,但写法上有明显的顿宕,使人一听便知是另起了一段。张炎推崇的姜夔的《齐天乐》“庾郎先自吟愁赋”就是这种做法的典范。
庾郎先自吟愁赋。凄凄更闻私语。露湿铜铺,苔侵石井,都是曾听伊处。哀音似诉。正思妇无眠,起寻机杼。曲曲屏山,夜凉独自甚情绪!
西窗又吹暗雨。为谁频断续,相和砧杵?侯馆迎秋,离宫吊月,别有伤心无数。豳诗漫与。笑篱落呼灯,世间儿女,写入琴丝,一声声更苦。
这首词是写由蟋蟀的鸣声而引起幽思的。词有序说明作词的缘起:与张功父会饮,闻壁间有蟋蟀鸣声,乃相约为词。功父先成,辞甚美。姜夔则“徘徊茉莉花间,仰见秋月,顿起幽思,寻亦得此”。词的起句就是呼应词序的,突出了一个“愁”字,也是全词情调的总括。听功父之词已有愁思,更何况又听到蟋蟀那象私语般的凄清的鸣声。这样,作者一开篇便把愁思与虫声紧结在一起了。接着,作者以寻声探索过渡,转入对蟋蟀悲鸣的刻画。他用机杼声、暗雨声、砧杵声、丝竹声,细致八微地比况虫声,又由这虫声联想到思妇无眠,候馆迎秋,离宫吊月,突出一种孤独、思念的感情,由此回忆到儿时的呼灯灌穴,捉虫为戏。两相对比,越感到幽思无限。这一切部是连缀直下,很难截然分开的。而作者却却十分奇妙地抓住了“西窗又吹暗雨”一句作为过片。前片尾句已经说到“夜凉独自甚情绪!”在这凄冷的寒夜中独自一人听秋虫悲鸣已经感到难以忍受了;岂料西窗外又传来隐隐约约冷雨敲窗的声音!一个“又”字,既把上下片紧紧地连接起来,又使之明显地划成两段,手段确是不凡的。
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也同样精采。作者先写低头看着那郁孤台下饱含着千千万万宋代难民血泪的江水,然后写举头北望故都,丛山苍莽遮断了关切的目光,上片就结束在“山”字上(“可怜无数山”)。接着,下片又从“山”说起:“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由青山又回应到江水。这两“山”相连的过片,衔接得那么紧凑而节奏又多么分明!
(2)异峰突起,对比明显。过片处十分鲜明,看上去,好象上下片说的是两件事,仔细一看,才发现整个的意境、感情、气脉是完整贯通的。这样的过片,峭拔险峻,跟上片结句有个明显的对比。辛弃疾的《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就是个较好的例子。
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人言此地,夜深长见,斗牛光焰。我觉山高,潭空水冷,月明星淡。待燃犀下看,凭栏却怕,风雷怒,鱼龙惨。
峡束苍江对起,过危楼、欲飞还敛。元老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问何人又卸,片帆沙岸,系斜阳缆。
上片写作者俯视剑溪,幻想取出神剑,以实现杀敌救国的壮志,却受到当权者的阻挠。上片结句“风雷怒,鱼龙惨”,情调是很苍凉的。可是过片处却出现了一个十分挺拔峻峭的形象:“峡束苍江对起”,一下子把人的视线导向峰顶,接着吐出了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上片以咏志起首而结于悲愤,下片以抒愤为主而起于激昂,界线分明,以对国家无比关切而又无能为力的激情贯穿起来。
(3)上下连贯,文意并列。上下片文意并列,或一正一反,或一今一昔,而以过片为桥,下片首紧承上片尾,使上下片贯通一气。如: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鬂销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李煜《破阵子》)
上片追念昔日帝王生活,下片哀诉今天囚虏处境的凄凉,一今一昔,一正一反,对比是很鲜明的。过片处,上片以过去连干戈都不知为何物作结,下片以突然间作了敌人干戈下的囚虏起首,互相呼应,连得又紧,转得又急,自然亲切,使人感动。陈与义的《临江汕》“忆昔午桥桥上饮”情况近似。上片追忆南渡前在西京洛阳过的潇洒岁月,下片抒发如今偏居江南一隅的惆怅之情,而以“二十余年成一梦”作过片,承先启后,而且定下了全词比较消沉的基调。
吕本中《采桑子》是又—种类型:
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
上下片一正一反,没有明显的过片句子,而以上下片格式上的重复,实现了上下片的联系与区分。
(4)一总一分,直接过渡。上下片一总一分,其间往往没有起过渡作用的句子,格式本身就决定了上下片既是整体又有区别的关系。
例如赵企的《感皇恩》词,写别情,上片总写,下片一句一层,分四层写离恨的原由。从而,将别离时人们的心理状态,描摹得淋漓尽致。
(5)有问有答,上下相接。李孝光《满江红》,上片尾句作“舟人道:‘官依缘底驰驱奔走?’”下片首句说“官有语,依听取”,直问直答,比较少见。李清照的《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可以归入这一类: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浯。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另一种是,上片尾句以问句作结,而下片虽未直接回答,但内容实际上是就问题而发,呼应上文的。这种写法比较多见。如:
华鬂星星,惊壮志成虚,此身如寄。萧条病骥。向暗里,消尽当年豪气。梦断故国山川,隔重重烟水。身万里。旧社雕零,青门俊游谁记?
尽道锦里繁华,叹官闲昼永,柴荆添睡。清愁自醉。念此际付与何人心事。纵有楚柁吴樯,知何时东逝?空怅望,脍美菰香,秋风又起。(陆游《双头莲·呈范致能待制》)
上片慨叹“壮志成虚,此身如寄”,深恋故国而飘落万里,结句含泪设问:旧日的同志们已四散飘零,青年时在故都的慷慨激昂的斗争生活还有谁记得吗?下文没有正面作答,而是又把笔锋转回到个人理想抱负无法实现的苦闷,用“尽道锦里繁华,叹官闲昼永,柴荆添睡”作过片。其实,这正是另一种回答方式:在这样一个但求苟安而无所作为的环境中,谁还可能实现当日的怀抱呢?
辛弃疾的《水龙吟》(为韩南涧尚书寿)也近于此。他上片在抨击南宋那帮权贵苟安误国的罪行的同时,提出了“谁是真正能力挽狂澜的人?”(“几人真是经纶手?”)“完成平戎事业才是读书人值得自豪的大事,你们懂吗?”(“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君知否?”)两个问题。下片没有直接答复,却以“况有文章山斗”起句,对韩南涧发出了一连串的赞誉。这实际上就是对上片问题的回答:韩南涧就是能力挽狂澜的“经纶手”,就是懂得平戎是大业的“真儒”。
三、词的章法之结尾
一首词结尾是很要紧的,它往往是点睛之笔。尾句要能收住全文,又能发人深思,留有余味,所以词人们非常重视它,在句法上、音律上特别下功夫。姜夔说:“一篇全在尾句,如截犇马。”煞尾好象要勒住一匹狂奔的骏马一样,没有力量行吗?他总结了几种结尾的情况和方法:
(1)“词意俱尽”,点明主题。“所谓词意俱尽者,急流中截后语,非谓词穷理尽者也。”
刘克庄的《玉楼春》(戏林推)全首八句,若单看前六句:“年年跃马长安市。客舍似家家似寄,青钱换酒日无何,红烛呼卢宵不寐。易挑锦妇机中字,难得玉人心下事。”似乎只是在写忘了国家安危而沉浸于青楼酒肆的文人生活,没有多大意义。然而,作者在词的结尾突然推出了“男儿西北有神州,莫滴水西桥畔泪。”两句,深刻犀利,使人猛醒,前面六句也有了着落。作者用尾句点明主题,告诉人们不要沉醉于颓废的生活而忘记了统一祖国的大业啊!
(2)“意尽词不尽”,余味无穷尽。“意尽于未当尽处,则词可以不尽矣,非以长语益之者也。”
有的词也是在结尾处点明主旨,但写得不这样外露。他们用形象说话,显得感情更深更细。例如苏轼的《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全首都在以杨花比离人,写得非常细腻缠绵,处处写花,但始终未出“离人”二字,直到结尾,说到被风雨击落的杨花化成了尘土,溶八了流水以后,才笔锋一转,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点破了题旨,使人感到余味无穷。
(3)“词尽意不尽”,耐人寻味。“非遗意也,辞中已仿佛可见矣。”
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更加含蕴沉郁。作者始而痛惋人民的苦难,继而表白统一祖国的急切希望,最后却说“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暮色笼罩中的大江虽然正使我苦闷,深山中却传来阵阵“不如归去”的鸟鸣。解这首词的人,都说这结尾是消极低沉的,是作者孤独苦闷心情的流露。其实其中还有积极的一面。他虽然感到国势垂危如日薄西山(江晚)不免惆帐,但时刻不忘收复旧土,重返故园,那深山中传出的“不如归去”的呼声,就代表着作者和去国离家的人民的共同心情。
(4)“词意俱不尽”,余意更深邃。“不尽之中,固已深尽之矣。”
贺铸《横塘路》用问答方式结尾:“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把失意人的愁思比作烟草、风絮、梅雨,非常形象地加深了主题,很耐人寻味。韦应物的《调笑令》(河汉)结尾“离别。离别。河汉虽同路绝。”与开头“河汉。河汉。晓挂秋城漫漫。”紧相呼应。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以深情的问句“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作结,余意深远,这些结尾都是很有特色的。
三、 常用入声字表
入声是古代汉语的一种声调,属仄声,指一个音节以破音/p/、/t/、/k/作结,发出短而急促的子音。入声已经在现代标准汉语(即普通话)不复存在。现代江浙、福建、广东、广西、江西等处都还保存着入声。北方也有不少地方(如山西、内蒙古)保存着入声。
一屋〖117〗
卜仆六木扑目伏夙朴竹肉沐秃谷陆叔国妯服牧竺肃育苜郁囿复屋昱独祝茯轴倏哭畜读逐速副匐啄孰宿掬斛族淑渎舳菊菔菽袱骕鹿幅椟牍犊禄筑粥谡鹆搐毂煜睦碌福腹蓄辐鹔嗾塾毓漉缩蓿蔟觫跼鹜戮暴槲熟蝠蝮踘踧辘穆縠镞濮簇簌簏觳鞠瀑覆蹙馥曝蹴蹼醭鵩麓黩髑鬻矗
派入阴平的入声字:
出督忽惚淴哭扑仆噗叔倏菽淑凸突秃葖屋
派入阳平的入声字:
二沃〖50〗
亍北玉旭曲臼局束沃足录促俗毒狱笃峪浴烛辱钰勖梏欲渌牿续绿菉逯喾属粟赎锔鹄溽督缛触跫碡蜀酷嘱褥趣瞩躅纛
三觉〖44〗
乐朴壳角驳卓学岳浊荦药觉倬剥捉朔桌趵啄悫桷喔幄握渥琢确搉搦数蒴雹斲榷槊暴龊璞擢濯邈龌镯爆
四质〖85〗
一乙七匹日出叱失帅必术吉戌毕聿佚汨佶佾侄劼卒实帙怵泌绌苾茁虱诘质述郅垤姪室律恤昵柒栉荜轶唧栗桎疾秩秫笔密悉捽率窒紩逸铚壹弼筚耋蛭谧嫉溢溧滗瑟蒺跸锧漆蜜膝踬镒橘篥觱蟀蟋鹬黜
五物〖33〗
乞不勿弗讫吃屹汔迄佛芴诎屈怫拂沸物疙绂绋茀郁祓韨倔尉崛掘艴厥蔚熨黻
六月〖60〗
兀曰月凸发讦伐纥讷孛杌汨没卒咄忽殁矻勃垡突罚阀骨悖核笏袜钺饽唿惚捽掘猝脖谒厥揭渤筏粤越鹁歇窟阙碣竭鹘撅獗羯蕨蝎樾橛蠍蹶鳜
七曷〖51〗
末夺达咄妲怛抹拔拨沫泼茉剌括挞曷活闼捋栝砸秣袜钵钹掇脱萨鸹割喝渴聒葛跋遏阔裰斡瘌褐辣靼撒撮磕鞑獭擦豁蘖
八黠〖35〗
八扎叭札轧刖杀穵刮刷刹劼帕拔茁挖捌戛捺秸铡铩揠滑猾颉煞嘎察辖鹘瞎獭薜黠
九屑〖101〗
孑切灭穴节决列劣舌血设诀闭页别呐彻批抉折沏疖冽拙杰泄玦绁迭咽垤契姪拮拽洁窃结绝说轶陧剟哲屑悦挈捏桀桔浙涅烈热缺臬铁阅啜啮惙捩掇缀觖雪亵掣揭絜耋蛭裂跌辍阕颉楔截撇碣蔑蜺谲锲噎憋撤撷澈缬鴂瞥薛辙篾爇蹩餮孽鳖
十药〖122〗
勺乐各妁托扩约芍作却灼怍拓泊泽疟若迮陌削垩度恪斫昨柝柞洛烁络药虐郝钥阁骆亳厝弱恶格烙珞索胳莫获诺郭酌铄铎庹掠涸略着粕绰脚萚著谑谔跃鄂雀凿博愕搁椁焯萼落酢寞幕廓搏摸漠缚蒻貉酪错鹊箔箨箬膊膜锷雒魄颚鹤噩噱橐缴薄踱霍壑爵镢鳄龠躇镬簿藿蠖嚼瀹矍醵礴攫躩
十一陌〖123〗
夕厄尺册只斥白石亦划吓宅汐百伯役扼译赤麦佰咋坼峄帛怿拆拍择易昔泽炙画穸绎责轭迫陌驿剌哑奕客弈柏栅珀疫脉迹适逆革剧射屐席核格益积窄索脊获鬲啧帻帼惜掖掷液硕舴舶蚱喀戟策腋舄跖释隔隙嵴碛蓦谪貊辟摘摭碧箦翟膈蜴蝈赫魄僻瘠磔虢踯额骼鲫鹡翮擘檗藉螫蹐璧癖襞籍
十二锡〖57〗
历击吃汨沥狄妯析枥的籴觅迪栎轹郦倜剔敌涤砾荻逖寂惕戚淅笛绩菂觋阋幂晰觌阒雳溺皙裼锡嫡滴翟蜥劈踢鹢墼壁激镝霓檄甓霹鷁
十三职〖76〗
力亿弋仂仄忆北则式肋色克即忒抑极识饬亟侧刻劾国或昃直织饰恻拭洫测蚀陟食值匿唧息栻特贼轼勒匐啬域得敕翊翌职幅惑棘植殖殛逼黑塞媳稙慝熄蜮墨德稷鲫穑薏默嶷翼臆
十四缉〖45〗
入十习什及廿汁立圾岌执汲级芨吸邑泣急拾笈给悒挹浥涩笠粒袭戢揖湿絷缉翕葺蛰集靸楫煜辑熠歙褶隰
十五合〖37〗
卅匝合杂纳咂拉沓衲飒盍趿剳盒鸽塔搭答腊蛤嗑嗒塌搕搨溘遢阖榻榼蜡褡瞌磕踏蹋邋
十六叶〖54〗
叶协厌侠妾帖怗挟浃笈荚贴晔涉烨聂婕惬捷捻接猎谍辄铗喋堞詟颊叠嗫慑摄楫牒睫摺碟箧勰蝶镊靥魇褶蹀霎颞燮蹑鲽躐躞鬣
十七洽〖34〗
业乏札甲压夹劫匣邺呷怯押法狎胁郏闸哈峡恰洽狭眨胛钾鸭掐硖袷插蛱歃锸霎
填词需要掌握一些有关古词的常识。本文总结了有关填词的各种知识,包括:一.词的概念及起源。二.词的格律。三:词的体式与调式。四:词的段式与句式。五.关于用韵与换韵。六.关于词的写作技巧。
一.词的概念及起源
词是形成于唐而盛于宋的一种新型格律诗。早先的词大都合乐歌唱,所以唐五代多称为“曲”“杂曲”“曲子词”等,自宋以后称词也叫“乐章”“乐府”“诗余”“长短句”等。
由于单纯一个“词”字可能指歌词中的词,也可能是指诗词中的词,而诗词中的词大部分是律化了的长短句,因此我们把诗词中的词也叫“律词”。律词可以说是格律诗体对长短句的延伸,从而也丰富了格律诗的体裁。
二.词的格律
词的格律概括起来有如下几点:
1.定段,定句,定言。
定段是指每首词由一段、两段或三段等构成的。
定句是指每首词是由几句组成的。
定言是指每句由几言或几个字组成。
2.平仄,在整首词中,每个字的平仄都有具体规定且落实到每个字。
3.对仗,绝大部分词不要求对仗,不要求对仗的地方可对可不对,但少量的词有些地方是要求对仗的。要求对仗的地方必须对仗。如《踏莎行》、《鹊桥仙》每阕的首二句;《满江红》中间的七言句;《沁园春》中间的四言句等是要求对仗的。
4.押韵,词的韵比诗的韵要宽。诗韵中《佩文韵府》中共106部,其中平韵,上平、下平各15部,计三十部。而词韵中《词林正韵》共十九部。诗韵只可押平韵。词韵可押平韵也可押仄韵,也可换韵。
5.章法,以句号为单位,句号内承接,句号间递转。一个句号相当于格律诗一联。
6.叠字,叠句,叠韵,有一部分词在一定位置有叠字、叠韵、叠句的要求。如《如梦令》等。
7.词句要合平仄,词的字数基本上用的是律句。除了五字句、七字句外,三字、四字、六字也多为律句。关于这点,王力先生有过精当分析,他说三字句可以认为是七言律句的末三字,四字句可认为七言律句的前四字,六字句可以认为是七言律句的前六字。如《生查子》完全由五言律句构成,与格律诗所不同的是押仄韵。再如《浣溪沙》,则完全由七言律句构成的,而且也押平韵。所不同的是只比律诗少两句。而有些词是由五言律句与七言律句合成的,如《卜算子》上下阙各三句五言句,一句七言句。
三:词的体式与调式
1.体式
人们按曲谱来写词叫填词。按字数的多少,词可分为小令(58字)、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一首词只有一段的叫单调,两段的叫双调(分上、下阕),三段、四段的叫三叠、四叠。以双调最为常见。但也有人提出此分法不甚科学,如词中称“令”者不一定都是58字以内,如《百字令》是一百字。再如《临江仙》《七娘子》二词既有58字体也有60字体的,这就难以将其划入小令或是中调。
2.调式
词调最早来源于民间曲调,包括爱情歌曲、劳动歌、祀神曲等。词调是指词的腔调,中国古乐中共有84宫调,而唐宋词所用只有28个宫调。唐宋时,词与曲结合。以节奏的缓急区分乐曲。节奏舒而缓者称为慢调,简称“慢”。慢曲与急曲相比,声调长了。因此慢词的字数、句数就随之增加了。如字数最少的《卜算子慢》也有89个字,而《卜算子》仅44个字。
慢调与前面提到的长调共同处是字数较多,区别长调是依词的长短而分,而慢调是依曲的急缓而别的。“慢,令,引,近”是词的四种调式。“慢”即慢曲,每片8拍。令为令曲,小令每片4拍。“引”和“近”每片6拍。词的调式变化还可体现在“转调”上,方式有“偷声”“增字”“减字”“摊破”等。
(1).“令”,最初某个词牌加称为“令”,似与行酒令有关,其格式并无变化。如《浪淘沙》又称《浪淘沙令》;《调笑》又称《调笑令》等。后来,一般把字少调短、节拍较促的词称为“令词”,如《十六字令》《三台令》(24字)等。个别的长调也称令。
(2).“引”和“近”,这两个字都有引长、扩充的意思。近词又叫“近拍”。引词和近词,一般比原词较长,节奏较慢。如:《千秋岁》71字,《千秋岁引》则为82字;《诉衷情》45字,《诉衷情近》则为75字。
(3).“慢”,即“慢曲子”的简称,指唱起来节拍较慢。慢词的字数一般比原调的字数多得多。如双调《浪淘沙》54字,《浪淘沙慢》扩为三叠,132字;《雨中花》50字,《雨中花慢》则是100字。
(4).“摊破”,即“摊开”“裂开”的意思。为了适应乐曲节拍变动的需要,有时词人对原调的字数有所增加,或破一句为两句,随之,在结构和用韵上也可能有所变动,因而形成别体。如:晏殊《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唐·无名氏《摊破浣溪沙》:
五里滩头风欲平,张帆举棹觉船轻。柔橹不施停却棹,是船行。满眼风波多闪灼,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
无名氏的词,上、下片各增3字(摊),韵脚也移动了(破)。这就是“摊破”。
唐·无名氏《摊破浣溪沙》:
五里滩头风欲平,张帆举棹觉船轻。柔橹不施停却棹,是船行。满眼风波多闪灼,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
无名氏的词,上、下片各增3字(摊),韵脚也移动了(破)。这就是“摊破”。
(5)“促拍”,是由增字而形成的词调别体。增字,使得两个韵脚之间距离较远了,节拍变得松散,有必要促节短拍加以调节,因此,这类词调便称为“促拍调”。例如辛弃疾《丑奴儿》: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朱敦儒《促拍丑奴儿》:
清露湿幽香,想瑶台,无语凄凉。飘然欲去,依然是梦,云度银潢。
又是天风吹淡月,佩丁东,携手西厢。泠泠玉盘,沉沉素瑟,舞遍《霓裳》。
此调亦名《采桑子》,同调。正体的上下片各4句3韵,而“促拍”体两片各6句3韵,第二、三韵之间隔了3句,共12字,当然演唱时有促节短拍的必要了。
(6).“减字”指减少原调的字数,又改变句式和用韵而另外形成的词调。例如,欧阳修《木兰花》:
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何处问?
夜声风竹敲新韵,万叶千声皆是恨。故欹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已烬。
朱敦儒《减字木兰花》:
刘郎已老,不管桃花依旧笑。要听琵琶,重院莺啼觅谢家。曲终人醉,多似浔阳江上泪。万里东风,国破山河落照红。
“减字”调共减了12个字,又换了韵;而原调是不换韵的。
(7).“偷声”也是一种由于减字并改变原调句式而另成的词调,与“减字”调基本相同。不过,它侧重于用韵的变动。例如北宋张先的《偷声木兰花》:
画桥浅映横塘路,流水滔滔春共去。目送斜晖,燕子双高蝶对飞。风花将尽持杯送,往事只成清夜梦。莫更登楼,坐想行思已是愁。
与原调(见上)对照,可以看出这个“偷声”调“偷掉”了6个字,同时用韵也由仄改成平。
(8).“转调”对原调增字破句并变换宫调所形成的另一种词调。例如姜夔《踏莎行》:
燕燕轻盈,莺莺娇软,分明又向华胥见。夜长争得薄情知?春初早被相思染。
别后书辞,别时针线,离魂暗逐郎行远。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
南宋·赵彦端《转调踏莎行》:
宿雨才收,余寒尚力。牡丹将绽也、近寒食。人间好景、算仙家也惜。因循尽扫断、蓬莱迹。
旧日天涯,如今咫尺。一月五番价、共欢集。些儿寿酒、且莫留半滴。一百二十个、好生日。
两调的4个4字句保持不变,原调的6个7字句,“转调”后分别变为8字句和9字句,而且多指用2韵。
(9).“添字”对原调某些句子增加字数,但不破句,这样形成的另一词调,叫“添字”调。如李清照的《添字丑奴儿》: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这是对原调《丑奴儿》上、下片末句7字各增2字,然后分割为4字的和5字的2句,而形成别体。
总而言之,摊破、促拍、减字、偷声、转调、增字等词调,都是曲子词在演唱时,因乐曲节拍的变化而派生形成的,是产生“同调多体”情况的主要方面。
转调以后的词在字数、句法、用韵等方面均有变化。如《踏莎行》本为58字,《转调踏莎行》则变成65字了。《转调满庭芳》由押平韵部分转押仄韵。《减字木兰花》在上下片第一、三句中各减三字,且平仄互换,每片两平韵两仄韵。
3.关于自度曲
自度曲亦称自度腔,有的人由于精通乐理,往往不依已有的词牌填词而是自己创作曲调去填词,这种由自己创作的词调叫自度曲。如姜夔、柳永、周邦颜等都写过不少自度曲。但我们有些朋友既选择了词牌去填词而又不守规则,那么你所写的既不是词又不能称自度曲,只能说四不象了。
4.流派
按作家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派、婉约派。豪放派词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气象宏大,意境雄浑,抒发豪情壮志,代表作家有苏轼、辛弃疾、陆游等;婉约派词多抒情,婉转缠绵细腻,语言含蓄,题材狭窄,多写个人遭遇或男女恋情,代表作家有柳永、李清照、姜夔等。
5.词牌
词牌是指填词时所用的曲调名。有的词牌除正名之外还有异名,也有同名异调,一名数体,数格的。但不论何名,每个词牌均应遵循“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的规则。填词时应备有工具书——词谱和韵书去填。词谱可参照康熙的《钦定词谱》或舒梦兰的《白香词谱》。韵书可参照《词林正韵》。当代龙榆生先生编的《唐宋词格律》,王力先生著的《诗词格律概要》,以及上海古藉出版社出版的《中华韵典》等也都是很好的参考书。可以供填词者参照使用。
词牌的命定,当然各有出处来历。只是有些至今还未弄清楚。就已经了解的来说,大致有如下几种类型。
1.沿用诗歌的旧题。如《渔歌子》本人渔人歌之题;《巫山一段云》本为写神女故事之歌题;《竹枝词》、《杨柳青》等都是早有的民歌旧题,沿用下来就作为词牌。
2.摘引名句的几个字。如《西江月》,因李白有“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之句而得名;《忆江南》因白居易“能不忆江南”之句而得名;《表玉案》,因张衡《四愁诗》里有“美人赠我锦绣缎,何以报之青玉案”之句而得名;《如梦令》因李存勖《忆仙姿》一词中有“如梦、如梦”之句而得名。
3.按照字数的多少。如《十六字令》、《百字令》等。又有三字令一调,是每句三字,上、下片各八句,押平韵。
4.采用人名或地名。如《祝英台近》,由梁祝故事中主人公之一而得名;《沁园春》由东汉沁水园公主而得名;《念奴娇》,由唐天宝年间宫女念奴而得名。
5.取最初所赋的对象。如《临江仙》初赋水媛江妃;《天仙子》初赋天台仙子;《河渎神》初赋词庙;《思越人》初赋西子;《女冠子》初赋女道士等。
6.词人自己命定。凡自度曲,当然都是作者定词牌的,如姜夔的《暗香》、《疏影》、《扬州慢》等。
四:词的段式与句式
1.词的段式
词的段式也就是词的分段方式。分为两段的词,上段叫上片或上阕,下段叫下片或下阕。这种双调的词每段叫“片”或“阕”,而分为三、四段的词称“叠”,三段的叫“三叠”,四段的叫“四叠”。例如:《宝鼎观》就是三叠。
单词也称单片,全首不分段,多为小令。如《十六字令》《渔歌子》等。
双调本是宫调的名称,但在词牌中非指宫调。双调中上下片字数、句式、平仄和用韵有一样的,也有不一样的。如《菩萨蛮》上下片句式与字数与用韵均不同。而《一剪梅》则上下片字数、句式、平仄及用韵都相同。
三叠、四叠是词体格式的一种,就是分为三段或四段的词。如分三段的《兰陵王》等。
2.词的句式
词在韵脚处要押韵。写诗要依“平水韵”,但词的用韵较诗宽。诗韵用的《佩文诗韵》共106部,而词韵用的《词林正韵》才19部。其中“平,上,去”声14部,入声5部。在词韵中,上声去声可以通押。我认为,今人填词不仅上声去声可通押,除“入派平”外,其余入声字均可并到仄声中用,因为在格律诗中,入声都是可当仄声用的。另外还有一点尚需注意的是,有的词牌标明宜用“入声”字的,如《满江红》《念奴娇》《贺新郎》等都要尽量用“入声”字去填。
五.关于用韵与换韵
填词时用韵共三种,一种是用平韵,一种是用仄韵(含入声),再一种就是换韵。词的押韵要求与格律诗的押韵要求有许多不同地方。词押韵形式较多,词押韵可平可仄,可句句押也可几句一押,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中途换韵。总体来讲有以下几点:
A.可平可仄。押平声的如《忆江南》《一剪梅》《江城子》等。押仄声的《如梦令》《渔家傲》《卜算子》等。
B.可疏可密。密的可句句押韵,如《忆王孙》《长相思》《一剪梅》等。小令一般押韵较密,风格鲜明。疏的可几句一押,如《念奴娇》《青玉案》《声声慢》等。用韵疏的一般为中长调,风格沉郁。
C.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中途换韵。一韵到底的如《一剪梅》《蝶恋花》《青玉案》等。在词中,一韵到底的占大多数,在词中换韵形式主要有:
a.阕内换韵:如《钗头凤》在阕内一种仄韵换成另一仄韵,两阕换法一致,整首诗共用两个韵。
b.阕间换韵:如《清平声》仄换平,一阕一韵,整首诗两个韵,上阕为仄,下阙为平。
c.阕内阕间都换韵:既阕内换韵,两阕各换各的,全首诗共四个韵。如《菩萨蛮》上阕仄换平,下阕另外的仄韵换成另外的平韵。《虞美人》也是这种形式。
d.平仄交错:在阕内平,仄韵交错使用,如《相见欢》《调笑令》《定风波》等。
e.平仄通押:如《西江月》《渡江云》等。
D.词有叠韵:在词中,有的地方有使用叠韵、叠句或部分叠句的要求,如《调笑令》《如梦令》《钗头凤》《章台柳》等。还有的如《采桑子》《一剪梅》中的四言句可叠,可不叠。
E.有入声韵:有的词常单押入声韵,如《忆秦娥》《满江红》《念奴娇》《雨霖铃》
换韵又称换部,也叫“平仄转换格”。在填这类词牌时,一般先用仄韵,再用平韵。而且平声韵必须与仄声韵不同部才行。有的初学者在填这类词牌时往往忽略这点。如这类词牌有《清平乐》《调笑令》《菩萨蛮》《虞美人》等。
换韵后又回到原来韵部上,也叫“平仄错叶格”。这种换韵方式为先用平声韵,然后换到所用平声部以外的仄韵部上,最后又回到原来的平声韵上。这类词写起来难度稍大,但写得好了,能收到独特的效果。这类词牌有《诉衷情》《定风波》《相见欢》等。
六.关于词的写作技巧
填词与写诗一样,也和其它文学作品创作一个道理。都要意在笔先,情在笔先。那种“无病呻吟,故弄玄虚,生拼硬凑”出来的作品,给人看了,味同嚼蜡。不同的词谱有不同的艺术风格及表现力,那么,有了意境与灵感时,填词首先要选择哪类词谱呢?要选择符合自己表达内容的词谱。这样能使填出的词得以完美表达,否则将很生硬,让人看了不舒服。因此,填词时在选择词谱上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具体方法有两种:
<一>.根据词体艺术风格及表现力选择
过去选择词谱也叫“择腔”,也就是用什么曲调表达什么样的情调及情感。《二泉映月》表达是忧愁、悲切;《喜洋洋》表达的是欢快、喜悦。词的曲调失传后,音乐没了,但对词体的影响仍存在。如《满江红》适合于描写壮志,情感非常悲壮;《长相思》《忆江南》适于怀旧;《踏莎行》适于描写雅情。反之,就起不到应有的效果。
另外,有些词牌的艺术特色也可从词的名称上有所了解,有许多词牌本身就反应了一些词的特色。如《蝶恋花》《点绛唇》《鹊桥仙》适于描写感情,《南乡子》《破阵子》《渔家傲》适于描写事业,假如用《破阵子》描写婚姻,《长相思》描写战争显然是不合适的。
<二>.根据灵感节奏与结构选择
这是一种切实而实用的方法,易于操作。假如你的灵感是“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这种结句结构,那么其节奏既为“3,5,3”式。在词谱查可填《满江红》,正好它的结句结构为“3,5,3”式。假如灵感为“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这种结句结构为“7,4”式,查词谱正好为《浪淘沙》,那么就可以依此谱填词。
二、 词学概论
一、词的章法之开头
词的起调、发端要“工”。要象园林的门扉,使人一推开便能窥见佳景的一角,但又不能一览无余,这样才能引起一定要走进去、看下去的浓厚兴趣。宋词中有一些比较常见而又有特色的开头:
(1)造势:开门见山,直陈胸臆,一起句就道出词的主旨或概括词的内容。单从词句上看似乎平淡无奇,实似引弓待发,往往笔锋一转,便如悬崖飞瀑,一泻而下。称之为“造势”。这种方法不单豪放派词人指陈时事、言志咏怀时常常使用,就是婉约派的抒情作品也不乏其例。
柳永是很擅长铺叙的,他写钱塘一带壮丽景色和杭州繁华生活的名作《望海潮》,便有一个似乎颇为平直的开头:“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象散文一样直陈而出,粗笔勾勒了全词所写对象的轮廓。接着镜头由远而近,写全景、写江湖、写市廛、写西湖、写游客,便都有了一条贯穿的主线,使读词者不能中辍。同时,作者先抹一粗笔,接着再皴染着色,精描细画,吟出“烟柳画桥,风帘翠幕”、“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这样精炼秀丽的名句,粗细相映,韵味更显丰厚。
有时开头虽全用平常词句,组织起来却显得奇特豪迈。如刘过的《沁园春》(寄辛承旨):“斗酒彘肩,风雨渡江,岂不快哉!”使入一读便好象听到了词人的朗笑,摸到了词人的脾性。接着,笔锋突转,平空请出白居易等三位历史人物,传声肖形,借古人之言,表自己之志,全用赋法而带有很浓的浪漫主义色彩。如果没有开头那样一个开门见山的起句,后文就会显得平淡了。
(2)造境:由写景入手,先造出一个切合主题的环境,然后因景生情,依景叙事,带出词的主体部分来。称之为“造境”。
张志和的《渔歌子》,一起手先画出一幅春江静秀和平的风景画——山前飞着白鹭,水底游着鳜鱼,多么自由而恬静啊!这样的开头正是给下文以渔父自况的作者出场造成一个典型的环境;作者也用这个环境寄寓自己要求超脱现实的思想感情。
写景为的是写情,是苍莽阔大还是静谧偏狭,全由主题需要决定。同是写秋景,范仲淹的《苏幕遮》写的是羁旅思亲,以“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开头,非常洗炼地描绘出一个寂寞、雕零的深秋景象,使人一看便产生羁旅难熬、心情调怅的感觉。辛弃疾的《水龙吟》主题宏大得多,他的开头是“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多么广阔的江南秋景,我们感到的是阔大苍郁而不是凄凉孤寂,因为只有这样的境界才切合作者宽阔的胸怀,才包容得了作者在词中寄寓的那种壮志难酬的激愤。
(3)造思:先设一问,或点出题意,或造一悬念,引入深思,使入急于要看下去。然后以答语形式引出词的主体。这是词人常用的一种开头方式,是渭“造思”。有时,先用一个反问句,明退暗进,随即把正意推出,有如引弓发丸一般。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重无数。(欧阳修《蝶恋花》)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李清照《临江仙》)
这两段都是先用一个特指句开头,说是“特指”,其实答案已隐含其中(烦恼无尽,庭院深深),因而下文都不正面作答,而用肠断、春归写出相思、怅恨,用柳烟、雾阁象征深院浓愁,意境比直陈深了许多。
这种以问开头的手法,比较适用于表达细腻的感情,但名手也能用来表现豪放的精神。例如:
三十三年,今谁存者?算只君与长江。(苏轼《满庭芳》)
问语似乎平常,答语却出人意外,一问一答特别显得深情而豪迈。清郑文焯评他是以“健句八词,更奇峰突出”。
何人半夜推山去?四面浮云猜是汝。(辛弃疾《王楼春·戏赋云山》)
出语便很奇特,答语又故意含混,确能使人仿佛面对云峰,有神奇怪异变幻莫测之感。
二、词的章法之过片
过片是词特有的章法。什么叫过片?除小令外,词都是分片的,而多数分为上下两片。它们是表现同主题的两个层次,其间必定要密切关联。关键就在上下片衔接之处,即下片的开头部分,称之为过片。过去写词、评词的人是很重视过片的,特别强调“过片不可断了曲意,须要承上接下”。(张炎)“承上接下”是个总的要求,要接得紧密、自然,又以能出新意为上。沈义父《乐府指迷》说:“若才高者方能发起新意,然不可太野,走了原意。”就是要人们同时兼顾这两个方面。
过片的具体作法千模百式,并无成规可循,常用的作法有以下几种:
(1)笔断意不断,上下紧相连。这是最普遍的做法。其中又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意思虽上下紧接,但写法上有明显的顿宕,使人一听便知是另起了一段。张炎推崇的姜夔的《齐天乐》“庾郎先自吟愁赋”就是这种做法的典范。
庾郎先自吟愁赋。凄凄更闻私语。露湿铜铺,苔侵石井,都是曾听伊处。哀音似诉。正思妇无眠,起寻机杼。曲曲屏山,夜凉独自甚情绪!
西窗又吹暗雨。为谁频断续,相和砧杵?侯馆迎秋,离宫吊月,别有伤心无数。豳诗漫与。笑篱落呼灯,世间儿女,写入琴丝,一声声更苦。
这首词是写由蟋蟀的鸣声而引起幽思的。词有序说明作词的缘起:与张功父会饮,闻壁间有蟋蟀鸣声,乃相约为词。功父先成,辞甚美。姜夔则“徘徊茉莉花间,仰见秋月,顿起幽思,寻亦得此”。词的起句就是呼应词序的,突出了一个“愁”字,也是全词情调的总括。听功父之词已有愁思,更何况又听到蟋蟀那象私语般的凄清的鸣声。这样,作者一开篇便把愁思与虫声紧结在一起了。接着,作者以寻声探索过渡,转入对蟋蟀悲鸣的刻画。他用机杼声、暗雨声、砧杵声、丝竹声,细致八微地比况虫声,又由这虫声联想到思妇无眠,候馆迎秋,离宫吊月,突出一种孤独、思念的感情,由此回忆到儿时的呼灯灌穴,捉虫为戏。两相对比,越感到幽思无限。这一切部是连缀直下,很难截然分开的。而作者却却十分奇妙地抓住了“西窗又吹暗雨”一句作为过片。前片尾句已经说到“夜凉独自甚情绪!”在这凄冷的寒夜中独自一人听秋虫悲鸣已经感到难以忍受了;岂料西窗外又传来隐隐约约冷雨敲窗的声音!一个“又”字,既把上下片紧紧地连接起来,又使之明显地划成两段,手段确是不凡的。
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也同样精采。作者先写低头看着那郁孤台下饱含着千千万万宋代难民血泪的江水,然后写举头北望故都,丛山苍莽遮断了关切的目光,上片就结束在“山”字上(“可怜无数山”)。接着,下片又从“山”说起:“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由青山又回应到江水。这两“山”相连的过片,衔接得那么紧凑而节奏又多么分明!
(2)异峰突起,对比明显。过片处十分鲜明,看上去,好象上下片说的是两件事,仔细一看,才发现整个的意境、感情、气脉是完整贯通的。这样的过片,峭拔险峻,跟上片结句有个明显的对比。辛弃疾的《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就是个较好的例子。
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人言此地,夜深长见,斗牛光焰。我觉山高,潭空水冷,月明星淡。待燃犀下看,凭栏却怕,风雷怒,鱼龙惨。
峡束苍江对起,过危楼、欲飞还敛。元老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问何人又卸,片帆沙岸,系斜阳缆。
上片写作者俯视剑溪,幻想取出神剑,以实现杀敌救国的壮志,却受到当权者的阻挠。上片结句“风雷怒,鱼龙惨”,情调是很苍凉的。可是过片处却出现了一个十分挺拔峻峭的形象:“峡束苍江对起”,一下子把人的视线导向峰顶,接着吐出了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上片以咏志起首而结于悲愤,下片以抒愤为主而起于激昂,界线分明,以对国家无比关切而又无能为力的激情贯穿起来。
(3)上下连贯,文意并列。上下片文意并列,或一正一反,或一今一昔,而以过片为桥,下片首紧承上片尾,使上下片贯通一气。如: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鬂销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李煜《破阵子》)
上片追念昔日帝王生活,下片哀诉今天囚虏处境的凄凉,一今一昔,一正一反,对比是很鲜明的。过片处,上片以过去连干戈都不知为何物作结,下片以突然间作了敌人干戈下的囚虏起首,互相呼应,连得又紧,转得又急,自然亲切,使人感动。陈与义的《临江汕》“忆昔午桥桥上饮”情况近似。上片追忆南渡前在西京洛阳过的潇洒岁月,下片抒发如今偏居江南一隅的惆怅之情,而以“二十余年成一梦”作过片,承先启后,而且定下了全词比较消沉的基调。
吕本中《采桑子》是又—种类型:
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
上下片一正一反,没有明显的过片句子,而以上下片格式上的重复,实现了上下片的联系与区分。
(4)一总一分,直接过渡。上下片一总一分,其间往往没有起过渡作用的句子,格式本身就决定了上下片既是整体又有区别的关系。
例如赵企的《感皇恩》词,写别情,上片总写,下片一句一层,分四层写离恨的原由。从而,将别离时人们的心理状态,描摹得淋漓尽致。
(5)有问有答,上下相接。李孝光《满江红》,上片尾句作“舟人道:‘官依缘底驰驱奔走?’”下片首句说“官有语,依听取”,直问直答,比较少见。李清照的《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可以归入这一类: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浯。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另一种是,上片尾句以问句作结,而下片虽未直接回答,但内容实际上是就问题而发,呼应上文的。这种写法比较多见。如:
华鬂星星,惊壮志成虚,此身如寄。萧条病骥。向暗里,消尽当年豪气。梦断故国山川,隔重重烟水。身万里。旧社雕零,青门俊游谁记?
尽道锦里繁华,叹官闲昼永,柴荆添睡。清愁自醉。念此际付与何人心事。纵有楚柁吴樯,知何时东逝?空怅望,脍美菰香,秋风又起。(陆游《双头莲·呈范致能待制》)
上片慨叹“壮志成虚,此身如寄”,深恋故国而飘落万里,结句含泪设问:旧日的同志们已四散飘零,青年时在故都的慷慨激昂的斗争生活还有谁记得吗?下文没有正面作答,而是又把笔锋转回到个人理想抱负无法实现的苦闷,用“尽道锦里繁华,叹官闲昼永,柴荆添睡”作过片。其实,这正是另一种回答方式:在这样一个但求苟安而无所作为的环境中,谁还可能实现当日的怀抱呢?
辛弃疾的《水龙吟》(为韩南涧尚书寿)也近于此。他上片在抨击南宋那帮权贵苟安误国的罪行的同时,提出了“谁是真正能力挽狂澜的人?”(“几人真是经纶手?”)“完成平戎事业才是读书人值得自豪的大事,你们懂吗?”(“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君知否?”)两个问题。下片没有直接答复,却以“况有文章山斗”起句,对韩南涧发出了一连串的赞誉。这实际上就是对上片问题的回答:韩南涧就是能力挽狂澜的“经纶手”,就是懂得平戎是大业的“真儒”。
三、词的章法之结尾
一首词结尾是很要紧的,它往往是点睛之笔。尾句要能收住全文,又能发人深思,留有余味,所以词人们非常重视它,在句法上、音律上特别下功夫。姜夔说:“一篇全在尾句,如截犇马。”煞尾好象要勒住一匹狂奔的骏马一样,没有力量行吗?他总结了几种结尾的情况和方法:
(1)“词意俱尽”,点明主题。“所谓词意俱尽者,急流中截后语,非谓词穷理尽者也。”
刘克庄的《玉楼春》(戏林推)全首八句,若单看前六句:“年年跃马长安市。客舍似家家似寄,青钱换酒日无何,红烛呼卢宵不寐。易挑锦妇机中字,难得玉人心下事。”似乎只是在写忘了国家安危而沉浸于青楼酒肆的文人生活,没有多大意义。然而,作者在词的结尾突然推出了“男儿西北有神州,莫滴水西桥畔泪。”两句,深刻犀利,使人猛醒,前面六句也有了着落。作者用尾句点明主题,告诉人们不要沉醉于颓废的生活而忘记了统一祖国的大业啊!
(2)“意尽词不尽”,余味无穷尽。“意尽于未当尽处,则词可以不尽矣,非以长语益之者也。”
有的词也是在结尾处点明主旨,但写得不这样外露。他们用形象说话,显得感情更深更细。例如苏轼的《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全首都在以杨花比离人,写得非常细腻缠绵,处处写花,但始终未出“离人”二字,直到结尾,说到被风雨击落的杨花化成了尘土,溶八了流水以后,才笔锋一转,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点破了题旨,使人感到余味无穷。
(3)“词尽意不尽”,耐人寻味。“非遗意也,辞中已仿佛可见矣。”
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更加含蕴沉郁。作者始而痛惋人民的苦难,继而表白统一祖国的急切希望,最后却说“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暮色笼罩中的大江虽然正使我苦闷,深山中却传来阵阵“不如归去”的鸟鸣。解这首词的人,都说这结尾是消极低沉的,是作者孤独苦闷心情的流露。其实其中还有积极的一面。他虽然感到国势垂危如日薄西山(江晚)不免惆帐,但时刻不忘收复旧土,重返故园,那深山中传出的“不如归去”的呼声,就代表着作者和去国离家的人民的共同心情。
(4)“词意俱不尽”,余意更深邃。“不尽之中,固已深尽之矣。”
贺铸《横塘路》用问答方式结尾:“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把失意人的愁思比作烟草、风絮、梅雨,非常形象地加深了主题,很耐人寻味。韦应物的《调笑令》(河汉)结尾“离别。离别。河汉虽同路绝。”与开头“河汉。河汉。晓挂秋城漫漫。”紧相呼应。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以深情的问句“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作结,余意深远,这些结尾都是很有特色的。
三、 常用入声字表
入声是古代汉语的一种声调,属仄声,指一个音节以破音/p/、/t/、/k/作结,发出短而急促的子音。入声已经在现代标准汉语(即普通话)不复存在。现代江浙、福建、广东、广西、江西等处都还保存着入声。北方也有不少地方(如山西、内蒙古)保存着入声。
一屋〖117〗
卜仆六木扑目伏夙朴竹肉沐秃谷陆叔国妯服牧竺肃育苜郁囿复屋昱独祝茯轴倏哭畜读逐速副匐啄孰宿掬斛族淑渎舳菊菔菽袱骕鹿幅椟牍犊禄筑粥谡鹆搐毂煜睦碌福腹蓄辐鹔嗾塾毓漉缩蓿蔟觫跼鹜戮暴槲熟蝠蝮踘踧辘穆縠镞濮簇簌簏觳鞠瀑覆蹙馥曝蹴蹼醭鵩麓黩髑鬻矗
派入阴平的入声字:
出督忽惚淴哭扑仆噗叔倏菽淑凸突秃葖屋
派入阳平的入声字:
二沃〖50〗
亍北玉旭曲臼局束沃足录促俗毒狱笃峪浴烛辱钰勖梏欲渌牿续绿菉逯喾属粟赎锔鹄溽督缛触跫碡蜀酷嘱褥趣瞩躅纛
三觉〖44〗
乐朴壳角驳卓学岳浊荦药觉倬剥捉朔桌趵啄悫桷喔幄握渥琢确搉搦数蒴雹斲榷槊暴龊璞擢濯邈龌镯爆
四质〖85〗
一乙七匹日出叱失帅必术吉戌毕聿佚汨佶佾侄劼卒实帙怵泌绌苾茁虱诘质述郅垤姪室律恤昵柒栉荜轶唧栗桎疾秩秫笔密悉捽率窒紩逸铚壹弼筚耋蛭谧嫉溢溧滗瑟蒺跸锧漆蜜膝踬镒橘篥觱蟀蟋鹬黜
五物〖33〗
乞不勿弗讫吃屹汔迄佛芴诎屈怫拂沸物疙绂绋茀郁祓韨倔尉崛掘艴厥蔚熨黻
六月〖60〗
兀曰月凸发讦伐纥讷孛杌汨没卒咄忽殁矻勃垡突罚阀骨悖核笏袜钺饽唿惚捽掘猝脖谒厥揭渤筏粤越鹁歇窟阙碣竭鹘撅獗羯蕨蝎樾橛蠍蹶鳜
七曷〖51〗
末夺达咄妲怛抹拔拨沫泼茉剌括挞曷活闼捋栝砸秣袜钵钹掇脱萨鸹割喝渴聒葛跋遏阔裰斡瘌褐辣靼撒撮磕鞑獭擦豁蘖
八黠〖35〗
八扎叭札轧刖杀穵刮刷刹劼帕拔茁挖捌戛捺秸铡铩揠滑猾颉煞嘎察辖鹘瞎獭薜黠
九屑〖101〗
孑切灭穴节决列劣舌血设诀闭页别呐彻批抉折沏疖冽拙杰泄玦绁迭咽垤契姪拮拽洁窃结绝说轶陧剟哲屑悦挈捏桀桔浙涅烈热缺臬铁阅啜啮惙捩掇缀觖雪亵掣揭絜耋蛭裂跌辍阕颉楔截撇碣蔑蜺谲锲噎憋撤撷澈缬鴂瞥薛辙篾爇蹩餮孽鳖
十药〖122〗
勺乐各妁托扩约芍作却灼怍拓泊泽疟若迮陌削垩度恪斫昨柝柞洛烁络药虐郝钥阁骆亳厝弱恶格烙珞索胳莫获诺郭酌铄铎庹掠涸略着粕绰脚萚著谑谔跃鄂雀凿博愕搁椁焯萼落酢寞幕廓搏摸漠缚蒻貉酪错鹊箔箨箬膊膜锷雒魄颚鹤噩噱橐缴薄踱霍壑爵镢鳄龠躇镬簿藿蠖嚼瀹矍醵礴攫躩
十一陌〖123〗
夕厄尺册只斥白石亦划吓宅汐百伯役扼译赤麦佰咋坼峄帛怿拆拍择易昔泽炙画穸绎责轭迫陌驿剌哑奕客弈柏栅珀疫脉迹适逆革剧射屐席核格益积窄索脊获鬲啧帻帼惜掖掷液硕舴舶蚱喀戟策腋舄跖释隔隙嵴碛蓦谪貊辟摘摭碧箦翟膈蜴蝈赫魄僻瘠磔虢踯额骼鲫鹡翮擘檗藉螫蹐璧癖襞籍
十二锡〖57〗
历击吃汨沥狄妯析枥的籴觅迪栎轹郦倜剔敌涤砾荻逖寂惕戚淅笛绩菂觋阋幂晰觌阒雳溺皙裼锡嫡滴翟蜥劈踢鹢墼壁激镝霓檄甓霹鷁
十三职〖76〗
力亿弋仂仄忆北则式肋色克即忒抑极识饬亟侧刻劾国或昃直织饰恻拭洫测蚀陟食值匿唧息栻特贼轼勒匐啬域得敕翊翌职幅惑棘植殖殛逼黑塞媳稙慝熄蜮墨德稷鲫穑薏默嶷翼臆
十四缉〖45〗
入十习什及廿汁立圾岌执汲级芨吸邑泣急拾笈给悒挹浥涩笠粒袭戢揖湿絷缉翕葺蛰集靸楫煜辑熠歙褶隰
十五合〖37〗
卅匝合杂纳咂拉沓衲飒盍趿剳盒鸽塔搭答腊蛤嗑嗒塌搕搨溘遢阖榻榼蜡褡瞌磕踏蹋邋
十六叶〖54〗
叶协厌侠妾帖怗挟浃笈荚贴晔涉烨聂婕惬捷捻接猎谍辄铗喋堞詟颊叠嗫慑摄楫牒睫摺碟箧勰蝶镊靥魇褶蹀霎颞燮蹑鲽躐躞鬣
十七洽〖34〗
业乏札甲压夹劫匣邺呷怯押法狎胁郏闸哈峡恰洽狭眨胛钾鸭掐硖袷插蛱歃锸霎
文章评论
君子如水(拒加群)
知我者老师也[em]e179[/em][em]e179[/em][em]e160[/em][em]e160[/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