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云出岫 老师讲课

个人日记

我们今天晚上学习【押韵禁忌及常用韵中的名词解释】
一.押韵之忌:
忌出韵。忌挂韵。忌重韵。忌倒韵。忌犯韵。忌哑韵。忌僻韵。忌连韵。忌平仄混押。

我们一个个的来解释
忌出韵:
出韵又叫落韵,也就是误用了其他韵部的字。特别是平水韵容易出现这种情况,如押用“东韵”,误用了“二冬”、“八庚”、“九青”、“十蒸”等韵部的字。

忌挂韵:
挂韵又叫凑韵,是指所用的韵字于本句句义无多大关联。在写作中一时找不到合适的词汇作韵脚,不要勉强押韵。否则,不但句子晦涩,而且响主题思想的表达。

忌重韵:
是指韵脚使用了相同的字或一字两意,两意同押。在一篇作品中,如果不是属于特殊需要,不要用同一个字重复押韵(古体长诗除外)。也不要一字两义同押,如“行”(行走)与“行”(行情)、“朝”(朝阳)与“朝”(朝廷)等。同时,为了增加诗词的容量,也应尽量避免使用同义词做韵脚,如“花”和“葩”、“芳”和“香”等
忌倒韵:
是指颠倒了二字读音秩序用韵。若此二字与词义无碍,可以使用。如:先后、来去、慨康、乾坤等等。倒读会改变词义之词要戒用。若非万不得已,建议不要使用倒韵,因为人为斧痕过于明显。

忌犯韵:
犯韵又称撞韵或者冒韵。也就是不是韵脚的地方用上了同韵字。除了韵白句子外,句中也应力避同韵字,特别是句中第三个字后要特别注意,不然就影响朗读的流畅。韵脚的叠字和连绵词组不包括在内,如:蹁跹、徘徊、玲珑等等。

忌哑韵:
是指用发音不响亮或意义不明显的字做韵脚,凡音涉哑滞者都应弃用。
如:用“花”不用“葩”,用“香”不用“馨”等。根据内容尽可能地选用声音宏亮级别,使作品能充分的表达出思想感情。尽量少用或不用轻声字和虚字押韵。轻声字如萝卜的“卜”、头发的“发”等。这些字发音短,没分量。虚字如:“吗”、“呀”、“呢”、“啦”等,是表示语气的,一般不应当做韵脚。即使用了也读、唱不出劲来。
忌僻韵:
僻韵又叫险韵,即韵脚使用了生僻之字。读起来涩口,不易理解,诗家称之为“华堂坐乞丐”。同时,选韵尽量选宽韵。因为宽韵韵部可供选择的字多,使诗词所表达的意思更加完美和准确。

忌连韵:
连韵是指所相邻两韵脚所用的韵字声母相同,如中华新韵中的:声、生、升等。这样会使声音变化呆滞,影响声律之美。同时,造句时尽量将重读音放在韵脚前边的字上,避免造成死韵。

忌平仄混押:
今体诗押韵要求必须使用平声字。若当用平声字做韵而用了仄声字叫“硬辙”;若当用仄声字做韵而用了平声字叫“软辙”。这都会影响句子的流畅,应尽量避免,力求平仄准确。

总之,诗词押韵就是为了让读者读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以能引起读者和听众的兴趣,便于传唱。
再说一些常用韵中的名词解释:
1、分韵:
诗友聚会赋诗,根据人数定字分拈,各人依据所拈得之字为韵字成诗叫分韵。一般四人取成语,五、七人取古人诗句。

2、韵脚、韵白:
格律诗押韵句的最后一个用韵字所处的位置叫韵脚;不押韵句最后一个字的位置叫韵白。

3、和韵,又称依韵:
即依据他人的诗韵自己唱和作诗,用韵要求在同一韵部,但不一定使用原诗的韵字。

4、次韵,又叫步韵:
必须严格依照原诗所用的韵字,而且不能够变动原诗韵字的次序。

5、用韵:
采用原诗所用的韵字,可以不受原诗韵字次序的限制。

6、相韵:
审查作韵脚的字。即根据内容选择韵部的宽、窄和响度的级别。
二、解读:

蜀相 唐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一、泛读,粗解其意 从头至尾的解读一遍:
首联告诉你丞相祠堂的地点,等于间接的告诉了人物地点。属于景起,兴起。颔联说明了丞相祠堂里的景物,也是景语。颈联概况了诸葛亮一生的丰功伟绩,是为情语。尾联,为诸葛亮的出师未捷身先死感到惋惜是情语。整个诗词符合我们学习过的上景下情,起承转合分明,从连接性上看,首联内部连接的很好,何处寻-锦官城,首联与颔联的连接也很好柏森森-映阶。颔联内部连接也很好,自春色-隔叶。但是颔联和颈联的连接上不符合我学习过的要求,但肯定的是转了,三顾和空好音没有必然的联系。尾联和颈联勉强能联系上 老臣心-出师。而且尾联的上分句是对前面做了一个总结,下分句用英雄扣回起句丞相而告结。全诗的独立性是毋庸置疑的。
首联和颔联等等歌联的次序不能颠倒。说明的它的独立性很好。偶句的对仗也很工整,颔联上分句是静,下分句是动,动静结合。有色有声,或者谁有声有色,一个在地上一个树上,由低及高。这个句子本身也写的有声有色,可以很勉强的说有扩展扩张那就是由地面到树上。我倾向于这是个并列句,并列的说出了丞相祠堂内的两个景物,几乎不存在扩展扩张。颈联对偶也很工整,前分句说明了它未出茅庐之前,先知三分天下,是对全国形势的一种预判,显示出诸葛亮的高瞻远瞩。后分句更是对诸葛亮一生辉煌的简略概括,他辅佐刘备开创了蜀国一片天下,使其三分天下有其一,实现了他初出茅庐之前的宏愿,此后他作为托孤大臣扶助后主刘禅用他自己的诺言走完了他的人生,那就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个转句是对诸葛亮一生的高度概括,前后分句有提升和升华。前分句是预判后分句是实践,而且践行了诺言,所以这里面有升华。整首诗是格式是仄起平收首句入韵式。韵脚为:寻森音心襟,押“下平十二侵”韵。没有窄韵险韵癖韵之类的。音心襟虽然同为名词,但是互不类属,所以不是窄韵。
二 精读,详解杜诗蜀相:
据说杜甫一生了几十首的关于诸葛亮的诗,这首诗应该是写的最好的一首。这首诗相关的几个知识点。

1、古诗词对联等,一般来讲,除过要求词性相对以外,起码是大多数作品是什么呢,那就是 颜色词对颜色词、方位词对方位词、数量词对数量词。这首诗里的 碧对黄 就是颜色对颜色,三顾对两朝就是数量词对数量词。李白的送友人里也是青山的青对白水白也是颜色对,一为别的一对万里征万也是数字对。李商隐的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也是双对一,数字对,杜甫的登高里也有数字对,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对万等也是数字对。

2、关于入声字。其中一般的讲现代汉语拼音的ie、ue韵大部分是入声字,只有极个别的的不是,其中只有,阶、皆、鞋、爹、谐、偕、街、嗟、瘸。等是平声字。其余都是入声字。在蜀相这首诗里 阶是平声字,捷字就是入声字。是仄声。
现在开始详解:
起句是直入主题,首句即点到蜀相诸葛亮,以设问的形式出现,下分句又给予了作答。这样的起句发人深省。容易引起的人的好奇心。事实上诸葛亮是非常有名气,以至于后来人们都把他神话了他的庙宇人们都知道,作者这样发问只是一种写作的方法,这种自问自答的方式意在引起人们对下文的注意,在古诗里这样的经常用到,比如说唐后主李煜虞美人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商隐的“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等等。毛泽东的鸟儿问答,借问君去何方?雀儿答道,有仙山琼阁。等等。

其次说这首诗词是景语也有道理,但事实上是情景交融的,一个柏森森就是景中有情,森森就凸显出丞相的祠堂静谧肃穆给人一种静谧庄严的感觉,让人的敬仰之情油然而生。再接着解释丞相当然是蜀相,而不是曹丞相。锦官城是指成都,是怎么来的,因为蜀锦而来,早在周秦时期成都就盛产丝锦,后来官府就派官员到哪里专门管理蜀锦。包括锦江是蜀锦漂洗时五颜六色所以才叫锦江。成都古为蜀国地,秦并巴、蜀为蜀郡并建城,汉因织锦业发达专设锦官管理,故有“锦官城”之称,或者成为锦城。五代蜀时遍种芙蓉,故别称“芙蓉城”,简称“蓉”,1921年设市。名字的由来大抵如此吧,杜甫曾有一首非常有名的绝句赠花卿,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承句通过碧草和黄鹂两个物象绘声绘色的描绘了丞相祠堂里的春天美好景色。对偶就不说了,单说这两句里的两个虚字用的最好,那就是 自、空 字应该是这两句里的字眼。我理解这两个字都是副词。起码是虚词,这里面可以理解为三层意思:
其一、是说这里比较荒凉映阶碧草就是凄凄芳草旺盛,证明人迹罕至,因为无人踩踏,树上的黄鹂在不停的鸣叫也说明无人惊扰。
其二,说明他们也无心敬仰和崇拜蜀相,为什么呢,因为他们都在自春色,或者是空好音,徒然的鸣叫,全无敬仰之情。
其三,说明游览者那就是作者是带着崇敬的心情来拜谒丞相祠堂,尽管祠堂里有凄凄芳草,还有叫声宛转悦耳动听的黄鹂在鸣叫,他也无心欣赏,作者的目的就是拜谒丞相而来无暇顾及身边的景物,所以身边的景物对他来说,都是徒然的,引不起他的兴趣。
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对蜀相诸葛亮的崇敬之情,他曾写过一首颂扬诸葛亮的五绝,八阵图,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转句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简略的概括了诸葛亮的一生,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前分句说明了诸葛亮出山以前就已知三分天下,说明了胸藏韬略,刘备当年苦于没有好的军师参谋不能成就大业。后经水镜先生点拨方得知卧龙,且水镜先生还说了,卧龙凤雏得一人可安天下。
由此可见当时一些名仕对诸葛亮的评价很高。为此才有后来的刘玄德三请诸葛亮,也就是今天我们常用的词语,三顾茅庐。所以三顾者就是三次请诸葛亮出山。这里还有故事,刘备第三次到诸葛亮的茅庐之时,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让童子打扰诸葛亮,等诸葛亮醒来时,吟了一首诗那就是,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从这首诗里不难看出诸葛亮在为出山之前就自诩先知先觉了。
其实诸葛亮在隆中是常自比管仲乐毅,这两人都是古时候重臣,都各自为自己的国家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所以说诸葛亮早年就很有志向。天下计也就是当时诸葛亮在隆中分析出来三足鼎立。演变为后来的隆中对。
在这里插叙一下诸葛亮的出生地到底在那里,是湖北的襄阳还是河南的南阳,历来有争议,有一年邮政局想制作一枚纪念诸葛亮的邮票因为两个地方都在争首发地,后来就两个地方都同时首发,当时人们写了一副对联。我看也很好。
上联是: 功在朝廷,原不分先主后主。
下联是; 名高天下,何须辨襄阳南阳。
这是转句的上分句,这里注意一点就是频烦的烦字是通假字,烦通繁,频烦就是频繁。下分句是对他出山以后整体总结。他先后辅佐了两朝皇帝,帮助先主刘备开创了天下基业,又扶助后主刘禅直至死亡,诸葛亮的在前出师表里说,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是诸葛亮用毕生的精力辅佐两朝君王,可谓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干出一番惊天动地事业来,三国上说诸葛亮有经天纬地,治国安邦之才。周瑜说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多天造化之功,有鬼神不测之术。比如脍炙人口妇孺皆知的草船借箭,借东风等,我们今天所说的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就是从此而来。有一副对联能比较全面的说明的他的功劳,
上联是: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下联是: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对联构思巧妙,上联是数字,下联是方位词和五行来对。可谓是工整。
尾联相对来说,比较明了,上分句说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身死五丈原。是在北伐中原的道路上殒命的。诸葛亮一生主要治国之策是联吴抗曹,因为当时蜀弱魏强,所以他先后评定南蛮,扫平了后方的障碍,为北伐铺平道路。在定南方的过程中,有过七擒七纵孟获

其所用的对策就是攻城为下,攻心为上。就是使其蛮夷之人要心悦诚服才是平蛮方略。诸葛亮的这一思想对于我们今天团结少数民族建设和谐社会都有着借鉴意义。诸葛武侯祠就有一副对联是清朝人赵藩所写: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据说当年毛泽东主席参观武侯祠的时候就很重视这幅对联。诸葛亮生平曾经六出祁山,北伐中原,乃时运不济,天不假年,在第六次出征的中军帐中,帅星陨落了。
其实这一点与诸葛亮本人事必躬亲有关,过于劳累。在诸葛亮派使者前往魏营下战书的时候,敌军将领司马懿就已经知道诸葛亮不久于人世了,他对手下说,诸葛亮食少事烦其能久乎?可见司马懿也是大大的狡猾。下分句里长使英雄泪满襟,就是说从古到今的英雄提到诸葛亮都为功败垂成而感到惋惜。

这首诗充满着吊古伤今。当时安史之乱已经五年了还没有平顶。作者本身也是有怀报国无路请缨,郁郁不得志,有时衣食都成了为题。可谓是报国无门。所以才有英雄相惜,又感慨天下生灵涂炭名不聊生。每当国家遇到困难的时候英雄们都能想起诸葛亮。都希望能有诸葛亮这样的人物出来报效国家平定天下。所谓的家贫思贤妻,国乱思良将。

好,我们今天晚上到此,谢谢大家欣赏;祝大家开心快乐!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