忏悔之人性淋漓

个人日记

图片     


 
       一个男人的忏悔,一颗孩子般真诚的心,让喜好读书的人惊诧,《忏悔录》是一本旷世奇珍。这部作品之精髓集一个文学伟人的隐情、龌龊、令人捧腹的五光十色的戏剧性生活以及一些反人性的行为袒露。
      
卢梭当时写这本书所处的历史背景及他的敌对势力,把他当做“疯子”、“野蛮人”,对他的个人攻击正处巅峰,他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如他自己所说:“正在从事一件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事业。”把它作为结束自己一生的终极作品奉献给读者。而正是因了这些,再次以甄别的思想举腕品吮、研读。其作品的思想,艺术及风格奠定了他的文学地位。是一位长久受人景仰、崇尚的文学伟人、思想家。
    
    卢梭1712年生于日内瓦,父亲是一个技术精湛的钟表匠,母亲是一个富有的牧师的女儿,聪颖美貌。母亲因他难产而死。当他知道自己是用母亲的生命换来的,他幼小的心灵十分悲伤,更加感到父亲的疼爱。年仅七岁的他在父亲的辅佐下读完了母亲和外公留下的所有书籍。渐渐充实并滋养了他年幼的心灵。由于这些历史人物的典范影响和他父亲的谆谆教诲,卢梭受益于自由的共和思想及不屈服的高傲性格。甚至言行之间也模仿历史人物的英雄壮举。这种早熟早慧的表现,正是卢梭特有天资的最初显露。

    一次,父亲同一位有权势的法国上尉发生争执受其诬陷,相依为命的父亲不甘屈辱流落他乡,舅舅成了他的监护人,这事影响了他整个一生。可以肯定地说,乡村生活的质朴对他是无价之宝,与他之前的高贵但却是想象的情感得到升华,打开了自由的生活空间。
    在他13岁那年,开始了他的小工生活。期间做过律师书记员、因喜爱绘画做过雕刻匠,也由于无人教养而学坏,偷东西、诬陷、调戏妇女,并遭人追打唾骂及辞工,受尽凌辱而不堪生存。就这样,卢梭以一种独行的渐知渐觉的人格秉性,伶仃一人孤苦漂泊,手不释卷的流落异乡,同时无形之中也在他内心里唤起了更高尚的感情。

    小牛犊不畏天下事。他幼年缺少母爱,对女人有一种心里至爱与尊敬。有一天,他从街上一家店铺橱窗,看见一位风姿绰约,美貌迷人的年轻女人,这个女人让他心动,他便巧舌如簧的向她推荐自己的雕虫小技,以之接近她。
    他在书中有这样一段对爱情初萌的细腻刻画。“她漂亮的有点妖冶,然而,她却那么矜持,虽非巨人千里,却令人胆怯,不敢亲近,窘迫与局促使其在她身边大气也不敢出。她衣裙上的花、漂亮的脚尖、手套和袖口间露出的那一截结实雪白的胳膊以及脖颈和围巾之间显露的那块地方,每一部分都使我联想到其他地方。”卢梭把这一段美好经历作为他的初恋,每每想起总感到极其欣慰,从中尝到了爱的甜蜜、纯洁及情趣。这与卢梭幼稚的爱情幻想是分不开的。

    一生中,卢梭和几个女人有染,但那也只是一种生活消遣与利诱,而绝非思想深处彼此对爱的共鸣。在卢梭的心底深处始终刻着一个叫瓦朗(也有译华伦)夫人的名字。她是一个离婚后阪依宗教的美貌温柔的贵族女子,年长卢梭十几岁,卢梭对她的感情颇为复杂,母亲?亲爱的姐姐?还是痴迷的情人?似乎都是,他们的爱凌驾于普世的爱情之上。

    当他再次见到瓦朗夫人时,他们的感情发酵起了质的变化。竟不再是以一颗童子的心而是童子的体,颤抖的扑倒在她面前,激动地吻着她的手,当他得知瓦朗夫人把他安排在自己住过的寝室里,并睡在她曾经睡过的床上时,曾多次的亲吻,就连地板,因为想着她在上面走过,也曾多次的匍匐其上呀,此时的卢梭痴迷上了瓦朗夫人。
    有一天,吃饭的时候,当她把一块肉放进嘴里时,他看见里面有一根头发,便叫喊起来,于是她把肉吐在盘子里,他如获至宝的抓起,吞进肚里。这使得他的行为在情理上几乎是不可思议的。卢梭钟爱瓦朗夫人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他把一生的荣辱都赋予了这份情爱之中。
    卢梭对瓦朗夫人的这种超越了年龄和地位的爱情是不对等的,但在当时,年少的卢梭是不可能预料到结局的。不能说瓦朗夫人在玩弄卢梭,但两人的爱情的确有些不可思议。唯一可以解释的通的是,卢梭的单纯、善良与忠诚,让处于上流社会,囿于礼教约束的瓦朗夫人获得了安全感。卢梭对瓦朗夫人的爱,与其说是肉欲的,不如说是精神的。他甚至想把第一次与瓦朗夫人见面的地方奉为精神圣地,要用金栅栏围起来,供全世界景仰。法国人民在他死后圆满了他的这一设想。

    尽管卢梭没有详情道白他与瓦朗夫人的亲昵关系,但在其他文献中却看到这样的评述:“他与瓦朗夫人相互抚爱,会产生女人和母亲、性爱和母爱的混淆。以至于在与瓦朗夫人享受肉欲之欢后,感觉有一种难以克服的忧伤毒化了它的魅力,好像犯下了一桩乱伦罪。”
    这种荒谬至极的爱,无论如何是读者没有想到的。他的整个一生被这两种风马牛不相及的爱情各占一半,至少在同一时间亲身体验了两种爱情。可悲的是,卢梭无论在精神上,还是在肉体上都没有满足瓦朗夫人。他虽然把心全部给予了瓦朗夫人,而他的灵魂却始终没有归宿。惊诧之余却给读者留下了更多的人性思考,但这却是最真实的卢梭。

    在他与瓦朗夫人相处的日子里,是一生最幸福的光景。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他从瓦朗夫人身边结识了一些有教养的,令人尊敬的上层社会名流,他们的影响潜移默化的使得卢梭身上那些反人性的东西随年龄增长慢慢得以正化。在文学、思想、音乐、药剂、天文及数学等方面都有所拓展,尤其瓦朗夫人高尚的思想意识的灌输,使得卢梭向文学方向更靠近了一步。

    还有一位女性对卢梭一生的生活及写作付出颇多,她,就是一贯缄默、善良温顺的缝洗女工泰雷兹。当卢梭初次见到她时,深为她的谦逊举止所打动,特别是那有神而温柔的目光。他曾向她声明,不会抛弃她更不会娶她,但泰雷兹却在波澜起伏的岁月里,为他孕育了五个孩子,他们相继被送进了孤儿院。卢梭坦言,他无精力抚养孩子,也不想让孩子在泰雷兹那样糟糕的家庭里寄养,索性将他们交给社会,在那里可受到良好的教育。
    这些隐情后来成为反对势力攻击他的把柄,对他进行恶毒诽谤,甚至两个最知心感情最深厚的知己狄德罗和格里姆也曾在泰雷兹母亲面前,离间挑唆他与泰雷兹的关系,但泰雷兹不为所动,一生与卢梭同甘共苦福祸相依,直至二十五年后,在没有期待,没有要求,没有任何许诺和保证的情况下,终于在卢梭晚年之时,与她成婚。

    不言而喻,从第一次见到她的时候起,卢梭对她从未感到有丝毫爱情的火花在闪烁。并不想占有她,对他来说,在她身边得到的只是感官上的需要,性欲的需要,而非整个身心的交融,没有付出爱的真情。由此看出,卢梭需要的是心与身体的亲密结合,是生活的依赖,而非一个家庭,这也是他不幸的一个原因。

    在当时那个社会里,卢梭也许真的像人们所说的“怪人”,但卢梭的那种独立人格,前卫的预期思想却令人折服。卢梭在与人交往中不善逢源,而对真挚的朋友却倾心倾情死而后已。那些早于他出名的文学卫士们及作曲家,怕他功名成就再度辉煌的神来之笔凌驾其上,曾一度怀疑、嫉妒他的写作能力与作曲天赋,也一并成为他的反对派。可以说他的作品是在不间断的诋毁中出类的,卑微的出身使一些上层名流对他抱有顽固的歧视与偏见。他的许多作品与歌剧不得不匿名发表,直待公众哗然,认可为上乘作品之后,才署其真名。那些一直跟随他了解他的贵族圈的朋友也总是在这之前,对他的作品给予高度赞美及肯定。

    从几十年的写作生涯中,读者也悟到,卢梭并不想出人头地、功名辉煌。他的思想、作品始终循着现实的走向,他不是为了吃饭而写作,那样很快就会窒息他的天赋,扼杀他的才情。也就是说,他的才情不在笔端而在心间,完全是以一种高瞻豪迈的思维方式产生的,从一支唯利是图的笔下是产生不出任何刚劲伟大的东西来的,也只有这样,才能使他的才情永不枯竭。

    无疑,卢梭的性格是有缺陷的,成人的内敛、率直、坚韧、孤清高傲、胆小懦弱与大胆冒险并存。十足的精神贵族,使他一生过着颠沛流离有悖于文学富贾的并不富足的生活,他的一些激进作品也遭遇封杀。当时正值议会与教会大争斗时期,卢梭写的《论法国音乐的信》被认真看待,引起全民族对他的群起而攻之,矛头直指他,认为他侮辱了法国音乐,声势之大,形势一触即发。甚至有人大义凛然的想密谋干掉他,多亏有人暗中保护。他也曾险些被捕入狱,无奈,人也被驱逐法国。

    卢梭对现况有所反悟,他不想再置身于上流社会的漩涡中,混迹于那些自命不凡的人中间,文人的勾心斗角,可耻的争吵,社交场合的盛气凌人,即使他的朋友圈中的交往也缺少温馨、真诚、直率,他厌倦了一切。一直想退出一半自我。一半社交圈的混合生活。正如他自己所说:“我确实生来就是自己弱点的受害者,那征服了的爱情对我来说不啻是颗灾星,而被我战胜了的爱情则使我更加惨遭厄运。”深思熟虑,他只想同泰雷兹一道回日内瓦安度余年。
    卢梭的朋友们不忍就这样残酷的分离,竭力挽留他。幸好,埃皮奈夫人离法国不远有一处闲置的菜园,这个幽静宜人的地方,在卢梭第一次见到时,不禁兴奋地脱口而出:“这真是为我而设的退隐之所啊!”说者无心,听者却有意。埃皮奈夫人让人悄悄盖起了一个小宅子,布局温馨合理,并把它赠送给卢梭,作为他日后安静写作与栖身之地。

    谁知,这个退隐庐不仅没有成为卢梭清净写作之所,反而引来许多不速之客,其中有一位叫乌德托夫人的女人受朋友委托与之关照,濒繁的接触令卢梭对这个容貌欠佳的女人意乱神迷魂不守魄。更不幸的是这个女人竟然是埃皮奈夫人的小姑子。而卢梭的仇敌格雷姆却是埃皮奈夫人的情人并使其怀孕,当埃皮奈夫人应邀卢梭一起回他的故乡日内瓦分娩时,遭到卢梭的婉拒。如此错综繁杂的退隐庐事件并没有就此消停,外界的哗然、猜疑,对卢梭当时的困境更是雪上加霜,碍于朋友的面子,卢梭强于隐忍。

    此时,卢梭的反对派也趁机联手作梗,密谋策划加害于卢梭,迫使埃皮奈夫人不得不对卢梭也下了逐客令。 
    毕竟卢梭的正直与才气令真诚交往的朋友钦佩,就在这穷困潦倒的时刻,卢森堡元帅夫妇亲自拜访了他,并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坦诚的相待无丝毫的贵族气,并为其提供安生立命之所。在此期间,他们情深意笃,生活安逸。卢梭相继完成了《新爱洛伊丝》、《社会契约论》及引起教会非议的《爱弥儿》等作品。
    不久《爱弥儿》一书被当局没收,遭国会查禁,甚至有人扬言要烧死作者,卢梭风闻当局下令逮捕他,立即逃往瑞士,匿身沃德山村。而此时他的家乡日内瓦也在查封《爱弥儿》和《社会契约论》,同时下令逮捕他。惊恐愤慨的卢梭只得再次逃亡,躲在属普鲁士的莫蒂埃。
    隐遁流亡的逃逸生活使得卢梭精疲力尽,但他一想到这本最有价值,最优秀的著作在他死后将使其名誉扫地便不寒而栗。殚精竭虑,他不顾自身命运正处危刻,不再受制于天生的懦弱,笔走龙蛇的为自己申辩,为正义呼吁。先是口水之战,继而石块相加,接踵而至的便是置于死地而后快的阴谋。是什么把卢梭逼向了“狂人”,逼作了“疯子”?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文人间的嫉妒、谗佞者的诽谤以及卢梭另类的个性及时事。尽管有法律、正义和公理的保护,尽其所能的制止骚乱
但也难与金钱、酒肉对抗,难于势均力敌。

    卢梭不畏寂苦,惟求精神自由,他在行将就木之时,聚集人们留下的那些资料,着手准备写他的《忏悔录》为自己辩护。1770年,卢梭从英国又回到了巴黎,幽闭在美丽的乡下,其《忏悔录》手稿开始在密友中间传闻。

    卢梭最后说:“《忏悔录》根本不是写在我生前面世的,也不想在有关的人还活着的时候出版。但是,既然我的名字终将留下。就该尽力使对拥有这个名字的不幸之人的回忆与这个名字一道流传下来,按其真实面貌,而非一些不公正的敌人处心积虑地描绘的那样流传下来。”

   车尔尼雪夫斯基高度评价:卢梭是一个一贫如洗、受人中伤、背井离乡,但仍然忧情满怀的思念故乡的人;一个疑心重重、无比高傲且理应高傲的人;一个城府很深同时又什么也不会隐瞒的人;一个蔑视一切同时又需要一切的人;一个卷入许多不可饶恕的、危害天赋不那么高的人的事情中去,但仍能保持灵魂的纯洁、无辜与天真无邪的人;一个对当代人神秘莫测、后代人极易理解的、既狡黠而又善于洞察人心的人;一个对人充满柔情蜜意的、天才的、品德高尚的恨世者。

    说实在的,当我要结束这篇文字时,《忏悔录》里那活生生的人性气息,那一个个非同寻常的爱情际遇,还有那缤彩纷呈的囿于卢梭周围的非大众化的脸谱,以及卢梭“上天入地”的自我命运的剖析,不时地腾跃于我的脑际,可我竟不知用怎样的说词去忠于他那哲人的思想与深邃的解析。那么,就摘下上面一段俄国哲学家、文学评论家,车尔尼雪夫斯基对卢梭的高度评价作为结束语吧!



    注:卢梭未能写第三卷。1768年5月,他决定不再写《忏悔录》了,把自己的一些文稿、信件通过泰雷兹交给纳达亚克夫人保管,具体内容不详,有人猜测可能属于第三卷的草稿,至今不知其下落。

 
 
 

文章评论

筑心耕夫

在大学时代就非常喜欢卢梭的作品。事实上,卢梭的《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忏悔录》、《爱弥儿》影响了我的世界观的形成。现在,也会再拿出他的作品翻翻,每次都会有新的感悟与启发![em]e179[/em]

鹤儿层读《忏悔录》一半,但因不够成熟的内心难以接受赤裸的人性而放弃。如今想起来,卢梭能抛开一切,将内心赤裸在读者面前,求真的勇气不得不令人佩服万千!

今读姐姐剖析,实感当年幼稚,有机会定再读。

春江花月夜

品读惟一读后感,关于卢梭,尽在人生中尝试了各种不同的人生步履,卢梭能以一篇人性淋漓忏悔录写尽自己的不同经历,实属是一种人性的总结,能够以自己的龌蹉之行为剖析自己的行为与过错,是人性之终极悔悟!

春江花月夜

关于读书,我对一些外国书籍甚少,有的时候只是粗略阅览便放弃,卢梭也是包括其中,今日细读惟一的读后感,竟然大彻大悟,一些外国的书籍思想灵魂更为纯净人性!以后便注意收集如此好的外国书籍便是,多读一些异国思想领域其内涵,丰富自己的读书内涵也是一种极其享受的过程!

春江花月夜

[em]e182[/em] 惟一的读后感,写的如此成熟,尽在你读书时的精髓,领悟了书籍中的灵魂,与书籍之灵魂或写者并在,方能写到淋漓尽致!堪比一篇最细致的读后感!

简子

卢梭真诚的忏悔彰显出了一颗伟大且高贵的灵魂。

渔舟唱晚

好详尽啊!卢梭的伟大之处在于敢于剖析自己,这一点很符合基督教忏悔的精神,敬畏之心使人弃恶扬善,也使西方文明的发展越来快,并成为世界主流文明,这些同基督教,同像卢梭这些伟大的启蒙家是分不开的。。。

渔舟唱晚

很佩服惟广博的知识,对西方文化及思想的研究,其实文明一对比就知道差异了,在此不赘述了,问侯惟,晚安[em]e175[/em] [em]e163[/em] [em]e183[/em]

柳盈

细细品味惟的读后感~难能可贵[em]e163[/em] [em]e121[/em]

欣雨

看望惟妹,欣赏佳作。祝福快乐安好!

春江花月夜

惟,这里的音乐很升华,似乎寻找到那轮曙光![em]e176[/em] 人性如果都能淋漓龌蹉忏悔,這个世界将是一个怎样的天堂!

山水武宁

[em]e179[/em] 嗯嗯,在这个社会,卢梭的《忏悔录》的确值得大家去读,[em]e163[/em] [ft=,4,][/ft]

清笃

卢梭在残酷迫害下写成的书,他本性善良、崇高的思想,由于所处的环境成就了一部奇书。

清笃

剖析自我,其灵魂深处的真诚、赤裸地呈现在咱们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