拗救手法及拗救意义
诗词歌赋
什么是拗救
学格律诗者,大都认为拗救最难学。时常会有文友问起,什么是拗字什么是救字,其实,在诗词界中任何一种技艺或者说是任何一种运用手法,习者尚未深入了解它的用途、用法时,总感觉有莫名的神秘感,让人难以捉摸无从下手。等到解析开来了,就会觉得平平如也,不过如此,以下做初步讲解。
我们在谈论律诗变通的时候,我们已经涉及拗救的相关问题。在深入研究拗救之前,我们不妨从孤平的拗救讲起。下面两首诗里,都含有孤平及拗救的存在:
昨夜梁园雪,(仄仄平平仄)
弟寒兄不知。(仄平平仄平)
庭前看玉树,(平平平仄仄)
肠断忆连枝。(平仄仄平平)
李白《对雪忆从兄虞城宰》
绝顶高峰路不分,(仄仄平平仄仄平)
岚烟长锁绿苔纹。(平平平仄仄平平)
猕猴推落临崖石,(平平平仄平平仄)
打落下方遮月云。(仄仄仄平平仄平)
萧翼《留题云门》
拗救包含了两种律诗技艺,一是拗字,二是救字。以上我所引用的五绝第二句的第一字“弟”就是拗字,因为第二句的原型句式为“平平仄仄平”,第一字现在用了仄声的“弟”,就会使此句变成“仄平仄仄平”,即出现被称作“孤平”的“仄平仄”组合。所以,第一字倘若用了仄声字便被称为孤平拗字。所引的五绝第二句第三字“兄”就是救字,因为第三字在原型句式上本来规定用仄声,现在改用平声,使有可能形成孤平的问题没有出现,所以改用了平声的第三字“兄”便被称为孤平救字。以上所引的七绝第四句第三字“下”就是拗字,因为第四句的原型句式为“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三字现在用了仄声的“下”,就会使此句变成“仄仄仄平仄仄平”,即出现被称作“孤平”的“仄平仄”组合。所以,第三字倘若用了仄声字便被称为孤平拗字。所引的七绝第四句第五字“遮”就是救字,因为第五字在原型句式上本来规定用仄声,现在改用平声,使有可能形成孤平的问题没有出现,所以改用了平声的第五字“遮”便被称为孤平救字。
这样,在写作格律诗的过程中产生了拗字,又采用了救字,使所写诗作仍然被认可,这种现象就叫做拗救。
由此可见,拗救是写作格律诗时用字违反格律而又作出补救的行为。对原型格式上被认定为不许变通的字作了变通,必须用平的却用了仄,必须用仄的却用了平,这个字就叫做拗字;给拗字作出补救的字就叫做救字。
如果犯孤平、犯三平不算违反格律,除句末字外,所有的单数字都可平可仄,那么,格律诗的拗救就只剩下双数字的拗救了。格律诗双数字的拗救,情况如何呢?下面分析一些实例:
①江城寒角动,(平平平仄仄)
沙洲夕鸟还。(平平仄仄平)
独在高亭上,(仄仄平平仄)
西南望远山。(平平仄仄平)
白居易《晚望》
②越王勾践破吴归,(仄平平仄仄平平)
战士还家尽锦衣。(仄仄平平仄仄平)
宫女如花满春殿,(仄仄平平仄平仄)
只今惟有鹧鸪飞。(仄平平仄仄平平)
李白《越中怀古》
第①例第二句第二字按原型格式必须是“仄”,但实际上却用了平声字“洲”,这个“洲”就是拗字。第二句第四字按原型格式必须是“平”,但实际上却用了仄声字“鸟”,这个“鸟”就是救字。第②例第三句第六字按原型格式必须是“仄”,但实际上却用了平声字“春”,这个“春”就是拗字。第三句第五字按原型格式必须是“平”,但实际上却用了仄声字“满”,这个“满”就是救字。以上为本句拗、本句救的。再看:
③向晚意不适,(仄仄仄仄仄)
驱车登古原。(平平平仄平)
夕阳无限好,(仄平平仄仄)
只是近黄昏。(仄仄仄平平)
④九月九日望乡台, (仄仄仄仄仄平平)
他夕他乡送客杯。 (平仄平平仄仄平)
人情已厌南中苦, (平平仄仄平平仄)
鸿雁那从北地来? (平仄平平仄仄平)
王勃《蜀中九日》
第③例第一句第四字按原型格式必须是“平”,但实际上却用了仄声字“不”,这个“不”就是拗字。第二句第三字按原型格式规定是“仄”,但实际上却用了平声字“登”,这个“登”就是救字。第④例第一句第二字按原型格式必须是“平”,但实际上却用了仄声字“月”,这个“月”就是拗字。第二句第一字按原型格式规定是“仄”,但实际上却用了平声字“他”,这个“他”就是救字。以上为本句拗、对句救的
拗救的意义
从写作过程来说,对原型格式上不许变通的字作了变通,这个违规变通的字就叫做拗字,对拗字作出补救的字就是救字。比如白居易五绝《村雪夜坐》:“南窗背灯坐,风霰暗纷纷。寂寞深村夜,残雁雪中闻。”它的实际平仄为:平平仄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第一句原型句式是“平平平仄仄”,第四字按照规定必须用仄,现改仄为平,这个平声字“灯”就是拗字;同句第三字原本作平,现改作仄,这个仄声字“背”就是救字。第四句原型句式是“平平仄仄平”,第二字按照规定必须用平,现改平为仄,这个仄声字“雁”就是拗字;同句第四字原本作仄,现改为平,这个平声字“中”就是救字。以遵守原型格式为标准,改用平声的“灯”字、改用仄声的“雁”字是第一次违规,改用仄声的“背”字、改用平声的“中”字是第二次违规。不过第一次违规的字都是双数字,而第二次违规的字可以是双数字,好像“中”字,也可以是单数字,好像“背”字;而共同点是救字必定与拗字平仄相反。拗而有救,仍算合格。
拗救意味着写格律诗的人两次不守规矩,但为什么又算合乎格律?或者换个问法:为什么两次犯规就不算犯规?为了求得合理的解释,人们提出过如下一些说法:
保持均衡说。这些人认为,平仄格式上的每个句子其平仄字数之比已经达到完美地步,如果当中有个字由平声变为仄声,那么,必须同时有另一个字由仄声变为平声作为补救,使得被破坏了的均势重新得到保持。说得似乎有理,而漏洞也十分明显。这种说法的前提是虚假的。事实上平仄格式上的平仄字数并无固定不变的比例,因为每个句子都存在可变通字,是否变通与变通多少,都会形成不同的比例。所谓保持均衡纯粹是主观的臆断。
重组停顿说。这些人认为,平仄格式上的每个句子其停顿长度都有最合适的安排,如果当中有个不许变通的字竟然改换平仄,那么必须同时有另一个字改换平仄,以便重新调整停顿,达到停顿的对应适当。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比如“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云山兼五岭,风壤带三苗。”杜甫《野望》)。上下两句停顿的节奏点平仄对立。有了拗救之后变成“平平/仄平仄,平仄/仄平平”(“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岑参《九日思长安故园》)。句中的停顿作了重组,但上下两句停顿的节奏点仍然平仄对立。不过这种说法用于解释别的拗救却无能为力。
以上这些说法,还有其他一些说法,都未能把拗救的作用完全解释清楚。但是,诗人们在拗救的合理性远未被解释得令人信服的情况下,对于拗救的规矩却一直普遍认可和严格执行。这似乎更值得人们关注。现在,打算从格律诗拗救的客观意义方面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从写作动机来说,拗救意味着要摆脱格律而又有所保留。格律诗的特殊平仄结构,诗中各个停顿节奏点的交替、对立与粘连,韵脚的隔句重叠,确实给诗作带来独有的声韵美。然而,美中总有不足。格律诗反复使用数量不多的几种格式,如同多次弹奏调子相同的曲谱,难免使人产生屡见不鲜的感觉。尤其是历代写格律诗的人大都推崇所谓“常规体式”(五言的“首句不入韵”,七言的“首句入韵”),造成大部分作品都以“常规体式”的面孔出现,形式上的千篇一律更加显得突出。高明的作者或多或少地察觉到这个困境,他们企求突破,寻找出路。拗救的产生就体现了这些作者打破常规的远见和努力。
拗救的最大好处应该是解除固有束缚,写出好的作品。人们喜爱杜牧的《江南春》,它的后两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平平仄仄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只有借助拗救,才能创作出来。脍炙人口的王之涣《凉州词》,它能面世,也有赖于拗救。诗中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渡玉门关”(平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如果不许拗救,其中的“杨”字就要改用仄声字,找不到能代替“杨”字的仄声字,这两句,以至这首诗,便只有“胎死腹中”了。
拗救利于好作品的产生,这可以从解除固有束缚方面理解,也可以从增加新异形式方面理解。拗救和变通一样,都大大丰富了格律诗的表达手段,扩大了诗作者的选择馀地。而拗救又比变通更加引人注意。变通所涉及的是单数字,是不影响格律诗本质的字眼,拗救所涉及的却是双数字,是体现了格律诗本质的字眼。一首诗不管变通了多少个字,仔细去看,大致还是老样子。诗中有了拗救会令人感觉焕然一新。孟郊的“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就很有这种效果。出句是“平平仄仄仄平仄”,对句却一反常规,成了“仄仄平仄平平平”,但又被认为合乎格律,只是把对句的第四字、第六字都反用平仄罢了。
拗救的救,有的名副其实,对平仄的交替作了补救。如上引白居易《村雪夜坐》的“残雁雪中闻”,实际平仄仍为“平仄/仄平/平”,句末之前保持平仄交替。有些则对平仄的最佳组合毫无帮助。如:“南窗对灯坐”,实际平仄成了“平平/仄平/仄”,平仄的交替丧失。尽管如此,拗救仍然利大于弊。利的是增加了用字的自由,丰富了表现的形式;不利在于,在个别句子里造成两顿同平或两顿同仄的组合,在高度和谐之中出现了不和谐。不过,尽管如此,拗救对于整首诗节奏起伏的和谐优美并未造成根本的破坏。因为每一首诗的有拗句子一般不会超过半数。这就是说,即使有拗的半数句子已经不是律句,但是,这首诗仍然有半数句子作为律句而存在。换言之,拗救的结果,最坏的情况无非是由格律诗变成了新歌行,仍算一个基本和谐的整体。
拗救可有如此好处,这就难怪古今写诗的人不太计较它的合理不合理了。历史用事实告诉我们,写诗或者论诗的大都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了平仄“均衡论”的信徒。因为他们都一致深信:格律诗没有遵守规矩把一个平声字改变为仄声字,只要又一次不遵守规矩把一个仄声字改变为平声字(仄拗而平救也一样),只要连犯两次规,那么,平仄组合的变化就可以互相抵消,恢复平衡,而使声韵效果不受损害。他们对这种现象笃信到了这种程度,似乎强要进一步的探索的想法已经变得毫无必要,一味埋头照做便得。
文章评论
铁中玉
我是不善拗救的,所以拼个江郎才尽,也尽力避免孤平犯忌,老老实实搜肠刮肚规矩写诗填词,呵呵
天涯野草
拗救,其实就是避免孤平。究竟怎样避免,我的心得是用修辞的方法解决,即遇到这种情况,尽量选择别的词或者字代替。有人说五言诗解决不掉,可换成七言
草香似玉
[em]e160[/em] 叶儿博学,姐姐受教了,呵呵。[em]e176[/em]
天涯野草
承蒙鉄友夸赞,我只不过自己瞎琢磨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