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孤独的沉迷---------里尔克《入口》

雅楼窗外

     

                图片



           法国象征派大师 保尔·瓦雷里在他的随笔《怀念与告别》中说,诗人里尔克是“世界上最柔弱、精神最为充溢的人。形形色色的奇异的恐惧与精神的奥秘使他遭受了比谁都多的打击。”里尔克身上所折射出来的人类珍贵的高傲、那不可言说的沉静与婉约,以及内心深处诗意的孤独,他教会我们忍耐与担当,以一种真实的、不加矫饰与虚妄的姿态。他说,“亲爱的先生,你要爱你的寂寞。”  

   赖内·马利亚·里尔克(Rainer Maria Rilke,1875~1926),奥地利诗人,生于铁路职工家庭,大学攻读哲学、艺术与文学史,1897年后怀着孤独、寂寞的心情遍游欧洲各国,会见过托尔斯泰,给大雕塑家罗丹当过秘书,并深受法国象征派诗人波德莱尔等人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应征入伍,1919年后迁居瑞士。 


图片


        里尔克的早期创作具鲜明的布拉格地方色彩和波希米亚民歌风味,如诗集《生活与诗歌》(1894)、《梦幻》(1897)、《耶稣降临节》(1898)、《图象集》(1902)等,但内容偏重神秘、梦幻与哀伤。欧洲旅行之后,他改变了早期偏重主观抒情的浪漫风格,写作以直觉形象象征人生和表现自己思想感情的“咏物诗”,对资本主义的“异化”现象表示抗议,对人类平等互爱提出乌托邦式的憧憬,著名作品有借赞美上帝以展现资本主义没落时期精神矛盾的长诗《祈祷书》(1905)、《新诗集》(1907)和《新诗续集》(1908)。晚年的他思想更趋悲观。代表作为长诗《杜伊诺哀歌》(1923)和《献给奥尔甫斯的十四行诗》(1923)等诸多14行诗。 

    里尔克的诗歌尽管充满孤独痛苦情绪和悲观虚无思想,但艺术造诣很高。它不仅展示了诗歌的音乐美和雕塑美,而且表达了一些难以表达的内容,扩大了诗歌的艺术表现领域,对现代诗歌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图片


入     口
 

(奥地利)赖内·马利亚·里尔克

不管你是谁:傍晚你踱出 

那一间你所熟稔的陋室

远处唯余你的小屋

不管你是谁
 

你的目光已倦于摆脱 

破旧的门槛,此刻它缓缓 

升起一棵黑色的树, 

置它于天际:窈窕、孤单
 

  创造一个恢廓的宇宙 

 如一声话语在沉默中成熟

   当意志悟出宇宙的真谛 

        目光才轻柔地与它分离…… 

                       (《图像集》1900)



图片

 

 

 文/(奥地利)赖内·马利亚·里尔克
 

 它的目光被那走不完的铁栏

缠得这般疲倦,什么也不能收留。

它好像只有千条的铁栏杆,

千条的铁栏后便没有宇宙。

强韧的脚步迈着柔软的步容,

步容在这极小的圈中旋转,

仿佛力之舞围绕着一个中心,

在中心一个伟大的意志昏眩。

只有时眼帘无声地撩起。——

于是有一幅图像浸入,

通过四肢紧张的静寂——

在心中化为乌有。

      (自《新诗集》1902/03)
 


            《豹--在巴黎动物园》发表于1903年,后收入《新诗集》,为“咏物诗”的代表作,堪称里尔克最负盛名的佳作。奥古斯特·施塔尔对本诗的一句评语可以视为本诗的创作背景:“自然的生活空间的丧失或者对它的威胁是世纪更替时的一个重要题目。”本诗的含义基本上可以概括为“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在探索人生意义时的迷惘、仿徨和苦闷的心情。”(杨武能)

               埃德加·奈斯认为,本诗的特点在于诗人“从动物的内心状态出发进行叙述,仿佛他与它化为同一”。全诗“圈出了豹的本质”,刻画出“对令人绝望的无聊和单调的想象”。“诗的中心含义在第二段第3、4两行,它们勾勒出这一尊贵动物的本质和命运:最充沛的力量和潜能,但是被压抑,陷于‘昏眩’——通过铁栏后的关押,通过监禁,通过剥夺自由,而它是属于自由的。”希珀则认为第三段乃是高潮所在:“豹的灵魂在这里变得清晰可见;仅仅一幅图像:慢慢睁开的眼睛,然后‘四肢的‘静寂’,最终‘心’——被监禁的动物的存在‘在那里’完整无缺。” 

             袁可嘉将里尔克的创作方法归入“思想知觉化”,他分析本诗说:“与其说是在描写关在铁笼中的豹子的客观形象,不如说是诗人在表现他所体会的豹子的心情,甚至还可以说是他借豹子的处境表现自己当时的心情。” 各家评论对本诗的解释基本相同,即诗人通过与“豹”的“同一化”反映了“豹”,同时也是诗人自已“被监禁”的感觉。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