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适[周国平]
没有空玩儿,没有空看看天空和大地,没有空看看自己的灵魂…… 我的回答是:永远没有空——随时都有空。 世上有味之事,包括诗,酒,哲学,爱情,往往无用。 吟无用之诗,醉无用之酒,读无用之书,锺无用之情, 终于成一无用之人,却因此活得有滋有味。 一个人何必要著作等身呢?倘想流芳千古,一首不朽的小诗足矣。 倘无此奢求,则只要活得自在即可, 写作也不过是这活得自在的一种方式罢了。 有的人活得精彩,有的人活得自在, 活得潇洒者介乎其间,而非超乎其上。 光阴似箭,然而只是对于忙人才如此。 日程表排得满满的,永远有做不完的事, 这时便会觉得时间以逼人之势驱赶着自己,几乎没有喘息的工夫。 相反,倘若并不觉得有非做不可的事情, 心静如止水,光阴也就停住了。 永恒是一种从容的心境。 夜里睡了一个好觉,早晨起来又遇到一个晴朗的日子, 便会有一种格外轻松愉快的心情, 好像自己变年轻了,而且会永远年轻下去。 耶和华在西奈山向摩西传十诫,其第四诫是: 星期天必须休息,守为圣日。 他甚至下令,凡星期天工作者格杀勿论。 有一个人在星期天捡柴,他便吩咐摩西,让信徒们用石头把这人砸死了。 未免太残忍了。 不过,我们不妨把这看作寓言,其寓意是:闲暇和休息也是神圣的。 闲暇是生命的自由空间。 只是劳作,没有闲暇,人会丧失性灵,忘掉人生之根本。 这岂不就是渎神? 所以,对于一个人人匆忙赚钱的时代,摩西第四诫是一个必要的警告。 当然,工作同样是神圣的。 无所作为的懒汉和没头没脑的工作狂乃是远离神圣的两极。 创造之后的休息,如同创世后第七日的上帝那样,这时我们最像一个神。 闲适和散漫都是从俗务中抽身出来的状态,心境却迥异。 闲适者回到了自我,在自己的天地里流连徜徉, 悠然自得,内心是宁静而澄澈的。 散漫者找不到自我,只好依然在外物的世界里东抓西模, 无所适从,内心是烦乱而浑浊的。 天地悠悠,生命短促,一个人一生的确做不成多少事。 明白了这一点,就可以善待自己,不必活得那么紧张匆忙了。 但是,也正因为明白了这一点, 就可以不抱野心,只为自己高兴而好好做成几件事了。 回首往事,多少事想做而未做。 瞻望前程,还有多少事准备做。 未完成是人生的常态,也是—种积极的心态。 如果一个人感觉到活在世上已经无事可做,他的人生恐怕就要打上句号了。 当然,如果一个人在未完成的心态中和死亡照面, 他又会感到突兀和委屈,乃至于死不瞑目。 但是,只要我们认识到人生中的事情是永远做不完的, 无论死亡何时到来,人生永远末完成, 那么,我们就会在生命的任何阶段上与死亡达成和解, 在积极进取的同时也保持着超脱的心境。 分到一套房间,立即兴致勃勃地投入装修。 缺一卷墙纸,托人买了来,可是兴奋已逝, 于是墙上永远袒露着未裱糊的一角。 世上事大抵如此,永远未完成, 而在未完成中,生活便正常地进行着。 所谓不了了之,不了就是了之,未完成是生活的常态。 一天是很短的。 早晨的计划,晚上发现只完成很小一部分。 一生也是很短的。 年轻时的心愿,年老时发现只实现很小一部分。 今天的计划没完成,还有明天。 今生的心愿没实现,却不再有来世了。 所以,不妨榨取每一天,但不要苛求绝无增援力量的一生。 要记住:人一生能做的事情不多,无论做成几件,都是值得满意的。 一个作家在创作旺盛时期就死了。 人们叹息:他本来还可以做许多事的…… 可是,想做的事情未做完就死,这几乎是必然的。 不要企求把事情做完, 总是有爱做的事情要做,总是在做着爱做的事情,就应该满意了。 “你们不要为明天忧虑,明天自有明天的忧虑;一天的难处一天担当就够了。” 耶稣有一些很聪明的教导,这是其中之一。 中国人喜欢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这当然也对。不过,远虑是无穷尽的,必须适可而止。 有一些远虑,可以预见也可以预作筹划, 不妨就预作筹划,以解除近忧。 有一些远虑,可以预见却无法预作筹划,那就暂且搁下吧, 车到山前自有路,何必让它提前成为近忧。 还有一些远虑,完全不能预见, 那就更不必总是怀着一种莫名之忧,自己折磨自己了。 总之,应该尽量少往自己的心里搁忧虑,保持轻松和光明的心境。 一天的难处一天担当,这样你不但比较轻松,而且比较容易把这难处解决。 如果你把今天、明天以及后来许多天的难处都担在肩上,你不但沉重, 而且可能连一个难处也解决不了。 
资源/网络 编辑/出水芙蓉 |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