磐安助学行所见所感

个人日记

(冰下有温水,请恕我冷眼。)

油菜花落籽结、毛笋破土拔节的充满希望的时节,萧山阳光爱心组织的志愿者们去了磐安县仁川镇,看望26个结对孩子,建立一个图书馆,为平安希望学校的孩子们带去了一份绵薄的心礼。铁铃有幸同去,回以三五镜头记之。

镜头一:助学兼旅游?

天气真好,朝阳东升,风和心怡。早8时半,两辆大巴,五六十人,带着募捐购买的书籍,带着生活学习用品,带着浓浓的爱心,浩浩荡荡地起程。看窗外,路上车流,道旁人流,匆匆忙忙,寻寻觅觅。活着,不很容易。想来,生命与生命间的相扶相依,或堤边绿柳的悠闲惬意,都值得我们去追求、在意。窗内呢,许多人与名字对不上号,但没关系,温馨在没完没了的零食中传递,心志在自我介绍中相识相知,欢乐在节目表演的掌声中洋溢,醉饮朵朵笑靥,可爱的人哪,你们让我温暖又感动。

“妈妈,大家都带零食,又说又笑的,好像去旅游。”我说:“不要太苛刻,对他人的爱心与自己享受生活并不矛盾。”话说出口,有些隐隐心疼:要是把每人70元的车费省下来也给那些个孩子,那多少也是个数字呀。知道该通达些,当作助学兼带旅游惜春的一举两得也无可厚非,可总觉得怪怪的,这样浩浩荡荡一对人马去看望20几个孩子,送去点滴心意,这声势是否太过浩大?可或许,这么多人一起去已经是现阶段最可行的办法了。虽说爱这东西实在就好,并不需要好看的隆重的形式的外衣,但谁都想亲自去看看孩子们。

镜头二:图书馆,此行予孩子们最大的实惠。

校门口,打开两辆大巴的货箱门,把那实实在在沉沉甸甸的一大箱一大箱搬出来,再由三轮车一车车地送进去,没有单独的仪式,没有激情的语言,一切在默默中完成。由衷地替孩子们开心,没有书读的贫穷是最大的贫穷,这些旧书或新书,都是精神的食粮出山的阶梯哪,可爱的孩子们,愿你们懂得,每一本书的里面,都有着一份来自社会的沉甸甸的希望与期待。

镜头三:“亲手交给”的背后是什么?

教室里,26个孩子坐得端端正正,趁领导讲话前的空闲里,可颖和书凝拿出用自己零花钱买的文具开始一个一个地分。在帮着提袋子问年级的同时,我心里沉沉的,说不出的滋味儿,也许,我不该同意女儿的做法。

先是那些旧书,女儿一再问我:“能否去磐安当天带去?我想亲手交给那里的小孩或老师。”我说:“大家先交给组织,等归类整理好再统一带去。”“那我能不能亲手交给管理这些书的叔叔阿姨?”“可以的。但你为什么非要‘亲手’交给?由妈妈去交给他们不也一样吗?”“不一样,这是我的书嘛,里面有我的一份爱心。”我一下无语,觉得有提醒的必要了,又怕打击了“她的那份爱心”,便旁敲侧击地告诉她:爱,是一种美好的情感,我们不能让虚荣心玷污了它,不管是谁把你的书带给那里的孩子,你的爱心都在那里,不会变的... 可她还是坚持要“自己交给”,我表示同意。此一事。后来,女儿又问我:“有几个结对小孩?我能不能再买些文具去?”我说:“你有这个心愿很好,你可以把买文具的钱交给飘逸阿姨,会有专人去购买文具的。”“可我想亲手交给那些小孩啊。”还是老问题,我只能又一遍解释,最终怎样做让她自己决定,她还是选择了“亲手交给”。这会儿,她正一个一个地分,此刻的她,心里是怎样的一种体验?是那种纯净绵柔的爱吗?或者还掺杂了那些该警惕的情感?也或许,这“亲手交给”的情感是人群中的普遍存在,一种人性的局限,我身上也同样存在。慢慢努力吧。

由女儿的“亲手交给”又联想起另一种“亲手交给”。玉树地震那会儿,我问青春联盟的群主:“群里搞不搞募捐?”回复:“大伙儿的心冷了,要捐也得派人过去亲手交给那里的灾民。”这话是有故事的-------汶川大地震时,群里不仅自个儿纷纷解囊凑钱,而且几十号人露天搭台义演,在社会上募集了很可观的一笔资金,一并打入专项的红十字账号。后来却有曝光说那账号里的钱被黑心的挪用贪污了几个亿!不管青春联盟寄出的钱在不在那“几个亿”里面,都是对大伙儿爱心的沉重打击。于是,大家有了同一种想法:有没有人去玉树?有人去就捐,没人去就不捐了,一则玉树地震相对汶川那会儿灾情轻些,二则他妈的政府并不缺钱,少去高级饭店几餐就够玉树重建家园了! 由此还想到事业单位中一次又一次的“例行捐款”,比如“春风行动”。大伙儿在捐款的同时都在疑惑着:这“春风”究竟最后吹到哪去了?确实是吹到需要者的心里手里去了吗?这样的“不放心”,是因为不透明,谁也不知道钱的去向,也因为那一次次挪用贪污善款的揭发与报道。去年“春风行动”时,我的一位同事说:“我拒绝捐!要是我们学校独立设一个账户,再派人亲手去交给那些个穷苦人的话,别说两百,两千我也捐!”虽是赌气之言,却是道出了很多人心声的。相对来说,这一种“亲手交给”更让人焦心,政府公信力的降低已成为社会潜在的一种危机,对国民价值观的定位、人性的发展与社会的稳定人道主义的走向等都会带来负面的影响。

镜头四:结对仪式,慎让孩子登台亮相。

在学校里面的一个旧祠堂里,举行了结对捐赠仪式。当26个孩子站在“台”上,面对我们五六十人的眼睛接受我们如许多人的爱心时,我突然地心疼不安了。你瞧,低年级的那几个孩子很开心,满脸的幸福,但小学高段和初中的孩子们明显地局促不安着,他们的双手大都拧着衣角,他们的眼神大多躲闪着,你甚至可以看到那一颗颗敏感无错的心灵。(幸好时值双休,其他的孩子们都不在学校里。)真的,我想说,应该谨慎让孩子们在这类仪式上登台亮相,要考虑他们心里的感受,有些时候的爱,是需要悄悄滋润的,纯氧也会让人窒息,太过热情,会成为一种伤害。

记得小时候,我也曾被好心人这样地放在了“台”上,当时的心情是很复杂的,感恩还在其次,莫名其妙的羞耻与难过占了一半,一味的紧张与无措,等散了场,逃也似的回到自己的教室,几天不敢抬头看人。后来碰到了回忆起来,那些与我一块儿“登台亮相”的同学,当时大多与我同感。“就像被剥光了扔在大街上的那一种赤裸裸的难堪。”说这话的虽过于夸张,却是反映了其间很微妙的一种情感的,不是施与者所能轻易理解的。长大懂事后,我也曾一遍遍地问过自己,当时的我们为什么会有那种羞耻感,想来想去只找到一种解释:贫苦人家的孩子,他们的父母一般文化程度不高,大多目不识丁又身患疾病,所以,在勤俭孝顺克忍坚毅方面是无需口头教育的,但对情感与心理的疏导方面却极为欠缺。在这样的环境中,贫穷长了孩子的志气,也催生了孩子的自卑,“志气”让孩子不愿接受“施舍”(在孩子心里,往往不懂“帮助”与“施舍”是有区别的。),而“自卑”又让卑微的心灵变得敏感而容易受伤,加上父母不能正确引导而得不到纠正,就使好心人的善良遭遇了“伤害自尊,增加自卑”的尴尬。我想,那26个孩子,他们的家庭教育也极有可能是不到位的,所以,登台亮相地接受大家的帮助也可能会是一种痛苦,我们该更用心地呵护他们。

镜头五:爱心接力,任重道远。

结对仪式后家访,带去一些生活用品。铁铃所在的组走访了王晨、胡玉佳、卢康宁、胡康四户人家,总的印象是:这里的人们很勤劳,但所见很是让人心酸。戴着人造耳蜗的王晨的家让我“亲切”熟悉得眼眶发热,灰、黯、破、家徒四壁。一年级小朋友康宁家的墙壁上贴满了他的奖状,但听说外面下大雨时,平房里面就会下小雨,最可怜的是爸爸妈妈离婚了,“爸爸从没有来看过我。”小康宁这样跟我说时,他那爱笑的眼睛里闪着泪花,让你的心也生疼生疼的。胡康家呢,情况稍好一些,病重的奶奶和矮小的妈妈,小康宁的眼泪让我不敢再问“爸爸”。同去跟胡康结对的“好叔叔”带去了衣服鞋子等日常用品,一再地叮咛胡康妈妈:“碰到什么事一定要打电话给我。”听得我心生敬意又自惭形秽,什么时候,我也能结对一两个以尽自己的那份责任呢.. 从胡康家出来,又去了玉佳家。一到家门口,就见到了玉佳那拄着双拐一瘸一拐的矮小的爸爸。进门,古色古香的木房子虽已破旧不堪,但收拾得干干净净,一扇小门的两边贴着玉佳写的一副对联“红梅傲雪千门福,碧野放牛五谷丰。”走进门里,发现灶跟床挤在一处。玉佳爸爸坐在床沿上跟大家说话,玉佳则一声不吭地到了爷爷房间,我跟进去,问年迈的爷爷好,又跟玉佳聊了会儿。“她妈妈走了......”爷爷的老泪分给了我们,于是,三个人默默流泪,语言很苍白,对玉佳的叮咛更成了多余。这样的祖孙三代,物质与情感的双重艰辛,负重的孩子,红梅香自苦寒来,为了爷爷,为了爸爸,也为了自己,你要加油哦......

从玉佳家出来,追上了伙伴们,跟带路同行的老师(正教一年级,小康宁的班主任。)聊,她告诉我,这里的孩子父母离异的很多,贫困是一大原因,家境贫寒生活艰难情况类似现在结对的,远远不止这26个,学校渴望着有更多的志愿者来帮助他们....... 其实,在我们浙江省,这样的“仁川”这样的“磐安”岂只有一个,而在我们祖国广袤的土地上,还有许许多多的地方远远不如磐安,那里的孩子们,都在过着怎样的一种生活呢?

镜头六:别再拿“春蚕”、“蜡烛”比教师。

家访回校,其他组还没回,伙伴们闲散在校园里聊天,我也跟正在洗衣服的住校老师闲聊起来。

这里的教师,付出时间与精力很多,生活单调。由于孩子们家离学校远,一般师生都住校,老师们白天忙着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傍晚管吃饭、洗澡等,晚上还得管理晚自习(做练习,个别辅导为主。),等八点半熄了灯再变成“妈妈”“爸爸”的角色,关注“睡了没有?”“有没有盖好被?”“会不会踢掉被子?”“冷不冷热不热?”等等...... 半夜里谁有个发烧肚子疼的还得送医院,一般一个星期内总有几天是这样的...... 如此的付出,老师们的工资却不高,没有一分钱额外的补贴,甚而比外面城区的教师待遇差不少。我问:“那么老师们心里怎么想?”“当然也想去城里啊,但不容易调的,再说,我们要都走了,这里的孩子们怎么办哪?一直是这样下来的,我们也都习惯了,虽说这里清冷单调了些,待遇低了些,但你看啊,这里的空气,这里的水,都很好,这里的人也很好很淳朴的。”我笑了:“是的,这里的人很好,就像你。”她也腼腆地笑了:“我本来也是外面城区的人,我们都是这样想的。但我们也有实际的难处,主要是子女的就学问题,因为我们工作在这里,孩子也只能放弃城里求学的机会,为我们作出牺牲。说实话啊,这里跟外面的教学质量肯定是不一样的,再加上经济上的差距,就成为影响一些老师教学积极性和不能在这里安心工作的主要原因。可上面来慰问时总说:为了这里的孩子们,你们要乐于奉献,安心工作......”我听了不无感慨:“都说教师是个讲奉献的职业,其实,相比你们,我们外面的老师再怎么辛苦也算不得辛苦,你们才是真正的奉献者。”她谦逊地笑,那笑容里,有一丝无奈与苦涩。

窃以为,在这样一个张口走路都得花很多钱的现实里,实在不能再拿“春蚕蜡烛”比教师,光跟教师讲“奉献”太过苍白、苛刻,精神是以物质为基础的,教师们也要吃饭生活哪。再说,跟老师们讲“要乐于牺牲奉献”的人自个儿牺牲奉献了吗?“牺牲与奉献”应是在老师们自我要求的层面,而不应是居高者拿来要求他人特别是拿来要求整个群体的。要想留住老师们的心,提高他们工作的积极性,需要政府设身处地情感上的安抚与实质性的补助支持。

镜头七:发展的制约,成其保护生命的围栏,不幸,也幸。

看其他组的伙伴还没回来,在女儿的提议下,我们去学校门前的溪河里玩水。浸在沁凉沁凉的溪水里深深地呼吸,那感觉真是好。一朋友把自己水壶里的水倒掉,灌了满满一壶溪水:“这可是真宗的山泉水哟! 在这里洗脚比起那些娱乐场所里的‘洗脚’不知好多少倍呢!”接着他的话,我们不由地感叹起这里的“好”来——环境不错,空气清新,山水鲜甜,物价也相对比较低廉,从居住的角度令我们打心底羡慕。——闭塞落后与贫困是一种不幸,但因条件制约未能开发通达而避免了环境的破坏,看这里的人喝的是天然山泉,吃的是绿色土货,这也是不幸中的大幸吧。我不知道,经济发展以环境的严重破坏与污染作为代价算不算一种进步与文明?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摸石子过河必然要作出的牺牲吗?比如我所在的地方,虽物质上明显强于山区,但小河里流的是污水,呼吸的常常是臭气,天天吃的是什么心里没底,(今儿吃了西瓜,大棚的,白籽红瓤,激素的大量添加已成为一个公开的秘密,吃是吃了,但心里栖栖遑遑的——现在还有什么是可以放心吃的呢?)又隔三差五地听说谁谁谁年纪轻轻早早地生癌开刀化疗...... 如此种种难道也是高品质生活的一部分吗?这社会还是正常的吗?那么多的管理部门都在干什么?当争利争到自己子孙和自个儿后半生的份儿上,是不是该悬崖勒马了呢?——须知,这是一个流通的世界,谁也甭想在排污放毒的同时为自己找到一方净土,“磐安的绿”也是相对的!而那些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获利者,也会有后半生,且,并没绝种!

回程了,坐在汽车里,心情很复杂,有些乱。回到“助学”与“爱心”的主题,想起我与爱人以及孩子们的辩论,想起去西藏驴友们的善良所遭遇的心寒与尴尬(早年去西藏的一些驴友们怜惜那里人们的境遇,常会准备一些文具沿途赍送,可近年来,不少驴友遭遇了藏族成人与孩子拦车索物甚至威胁强讨的尴尬。很多人认为这是先前的善良与爱心催萌了他们人性中依赖、懒惰、不劳而获等坏的一面。),也想起爱人说的那则小故事(一个在读大学生在听说资助他的那位好心人不幸出了意外时,他的第一反应是——这下完了,怎么办?谁来继续资助我?),有些迷惘:人与人间的相互关爱肯定是对的,但怎样避过人性中依赖与怠惰的那一面呢?怎样让爱心行动与励志教育、感恩教育(很多富有爱心的人不求回报,往往回避这方面的教育,窃以为这样是不对的,可以不求个人的回报,教育却是必需的——当回报社会,当爱得以不断地延续与传播时,这个世界才会愈来愈美。)同行呢?

(心含歉疚,向付出了大量心血、精力与时间的组织者敬礼,准备工作中几次需要人手都没法参与,惭愧。想起同事帮我搬书时由衷的感叹:“这些人啊,真好!”一个“好”字,也包含了我打心底的敬意,向可爱的你们学习。)

文章评论

语过添情

[ft=,2,]爱,可以在眼中,可以在心中,更可以在行动中。大爱精诚,点滴中,我们真的可以做很多很多,也可以回味很多很多![/ft]

锦绣影像

[ft=,2,]向你们这些献爱心的志愿者表示敬意![/ft]

俗水

[ft=,2,] 观看了铃儿妹子回放的几个镜头,确实是有着太多的感慨.[/ft] [ft=,2,] 虽说亲自去有浪费有旅游之嫌,但正是因为若不亲自,则我们的善良,往往会被那些趁机中饱私囊的贪赃枉法的人所践踏.[/ft] [ft=,2,] 至于搞什么结对仪式让那些需要资助的幼童登台亮相,分明就是在那大吼"嗟,来食",孩子幼小的心灵无疑是自卑的甚至会扭曲.[/ft] [ft=,2,] 奉献?是啊,那些在台上语重心长甚至声嘶力竭的说你们要无私奉献的人,他们何曾有过奉献,为了一己私利,他们是无所不用其极.[/ft] [ft=,2,] 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当官的人高叫着.其实,不就是在忽悠咱老百姓视老百姓为草介吗.又何曾真正为老百姓着想过呢,几乎没有.[/ft]

冰湖微澜

[ft=,2,]技术含量很高,镜头抓得很到位!极富内涵,很有深度,看了发人深省。谢谢铃妹![/ft] [ft=,2,]相信乖巧可爱的可颖在如此大智慧的铃妹引导下定然会健康快乐成长![em]e176[/em][/ft]

老文刀郎

[em]e176[/em][em]e142[/em]已认真读过,感人至深:您之用心体察且是现身说法,足谓大爱无涯;七个细节镜头抓挖的新深稳准,可以想象当时情景(可做视频脚本)是何等的感人!然而,弥足叹惋的是:“羌笛何须怨汶川,春风不度玉树关!物质和道德的救助及其捐管经办者,好像都得理解和同步啊![em]e182[/em][em]e121[/em]

小宝

[ft=,2,]伞老师文笔细腻、精致,吐露的思想感情也是普通百姓心中所想之事。只是社会都很现实,每个时代,都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只要身边的人安好,幸福。[/ft] [ft=,2,]本人也[/ft][ft=,2,]做的很不够啊。[/ft]

家常菜

[ft=,2,]读了妹妹回放的七个镜头,感叹世间有太多的不平不公。无怪乎古往今来芸芸高士,忧国忧民却壮志难酬,最终都独善其身,蹉跎一生。奈何。[/ft]

孤独的野狼

[ft=,2,]孟子曰:人皆性善;荀子曰:人之性恶:孔子曰:性相近,习相远。由此可见即便是古之圣贤对于人性之善恶也是各执一词。其实人性无所谓善,亦无所谓恶,犹如利刃,用之保家卫国,攘凶除恶即为善,用之屠杀百姓,欺压良善即为恶。善恶之分,在于利己或利人,善恶之念,在于“念我”或“念人”。铃儿此行此举,毫无疑问是大善大爱之举,那些文具、物资不正是雪中送炭吗?那一摞摞的书籍对那些贫困地区的孩子而言不就是未来和希望吗?那份无私的关爱不就是文明的种子吗?然而可悲的是,相对于爱心人士的大爱之举,那些本该在其任负其责的居高者的冷眼漠视,以及“口头安抚”却是让人寒心![/ft]

猫王

[em]e179[/em][em]e163[/em]

烛光

[ft=,2,]小妹妹,你的文章写得真好。很真实感人。向你的爱心致敬![/ft]

兰兰

对小妹最后的内心质疑深有同感,能不能帮助提供孩子们勤工助学的机会,而不是单单给物这样杯水车薪的形式活动?我坚信只有培养他们自食其力创造性的钓鱼能力,才能让他们正真脱贫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