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各地商人性格调查报告及深度分析(文摘)

天下杂侃

    图片
 

    北京商人性格特征

    带政治味,打政治牌  


      北京作为伟大祖国的首都,是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浓厚的政治氛围使北京人对于政治情有独钟。对于大多数北京人来说,崇尚政治是没有职业之分的,即使是街头小贩,甚至也会当街大谈特侃政治。政治就像北京人生活中的盐,没有它,北京人的生活就会变得寡然无味。

      因为政治和权力中心的缘故,从历史上看,北京的商业者首先是一种权力商业。在过去,从皇室到小吏,往往都利用手中的权力抓钱,京都生意场都是官商的气派。在新时期,官商仍然是北京商人的一大特点。原商业部部长胡平先生说:京派新商人一般从传统商人和政府官员中脱颖而出,经商方式比较多地表现为权力的转移。北京市场不算大,但做生意的场面却最多。主要是因为北京信息丰富。可以说权力和信息构成了京派的经商特色。

      京派商人不少与京城大大小小的官员有联系,路子广,信息灵,他们热衷于做大买卖,而且往往能成功。由于权力也可以经商,变成钱,北京商人的政治神经十分敏感。即使一个微不足道或与政治风马牛不相及的事件,他们也能嗅出它的政治气味。 例如,文化艺术现象最容易在京城引起轰动。上海人一般看文艺就是从好看”“不好看的角度去评判的。而北京人则是从政治背景、人事关系、领导人态度等各个角度,去分析,去揣摸,去猜测,去评价,直搞得满城风雨。

      由于政治情结的心理缠绕,北京商人俨然像是政治家,朋友聚会就像是政治家沙龙。北京商人侃起国家大事、政治形势,就像高山流水,气势磅礴。因此,有顺口溜说,北京人侃主义,广东人谈生意北京街头多口号,广东街头多广告。北京人脑袋里装的除了赚钱外,就是最新最全的政治新闻,胸中存的是独到的政治见解。有人曾戏言说:在北京街头,随便挑几个生意人,其政治水平都够得上外地县长一级的水平。北京商人做生意时,多喜欢带点官味,爱打政治牌。

     就商人而言,关心政治是无可厚非的,也是必要的;但是北京商人常常钻到政治里,这势必导致市场意识的淡薄和迟钝,而商业行为容易随长官的意志变化而变化,对官场负责有余,对市场负责不足。因此,北京人的政治情绪往往对市场经济产生负面影响:企业容易染上投机色彩,表面文章做得有余,实干苦干精神不足。企业对市场缺乏敏感,官场考虑有余,市场开发不足。商人缺乏对商业的忠心,官气有余,商气不足。

      但是,从做生意的这一角度来看,与北京人打交道,倒不能对他们的政治情绪大加指责,相反,更应该去利用他们的这一特性为做生意服务。

能言善侃

      对北京人最传神的写照,莫过于侃大山了。

      北京人能言善侃,是任何外地人望尘莫及的。是北京人特有的休闲方式。

      北京人能侃,嘴皮子滑溜溜得如同油桶。大多数北京人是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的侃爷、京片子。但是,他们注重的不是侃什么,也不是怎样侃怎样侃得漂亮,只是为侃而侃,仿佛他们没什么事情可干,既不要形式,大多也没有目的,大到国家大事,小到鸡毛蒜皮,什么都可以侃上三天三夜。

      北京的商人具有一种高超的语言表达能力,听众越多,反应越热烈,他们侃得越来劲。在北京企业家的聚会上,企业家们往往是争先恐后,高谈阔论,语惊四座。相比之下,上海的企业家有这种口才和辩才的就少多了。典型的上海企业家聚会,企业家们西装革履,斯文风雅,你谦我让,发言讲话更是极有分寸。在上,京沪两地的区别十分明显。

      在北京商界,与紧密相关的是。一部又长又臭的电视剧或文艺作品还未出笼,就有捧爷没商量地在新闻媒体上搞起地毯式轰炸了,什么空前绝后,什么史无前例,什么开创新纪元,天昏地暗。事后观众却大呼上当。与此相联系,北京不少商人与外商谈判,也常常雇上几个捧爷,上来先天花乱坠捧一阵子,以造声势。

      北京商人侃的话题极为广泛,吃喝玩乐、衣食住行、花鸟虫鱼、奇闻轶事、政经文体、东西南北,无所不包,无所不有。但北京人对政治一往情深。因此,与北京商人谈生意前,得多让他侃点政治。每个北京商人对政治都有自己的一套观点和见解,或许你还能从中悟出点什么来。北京商人爱侃又善侃,侃起来滔滔不绝。此时的你一定得沉住气,即使你觉得很无聊,脸上却不能显露出来。须知,满足北京商人侃的欲望,是打开生意大门的钥匙。在谈生意时,与北京人一见面,就单刀直入谈生意,往往是欲速则不达。

以诚相待,不虚伪

      北京人非常实际,不论他们做什么,都给人一种务实的感觉。他们崇尚真诚的人际关系,待人坦诚不欺,鄙薄奸诈不实的作风,具有一种君子风度。

      在北京,整个城市风貌都表现出朴实无华的风格,商界更是如此。比如,人们在商店和市场买东西,货主要价都很实际,不大出现漫天要价的情况,而且价格比较一致,能够做到市无二价。北京商人与人接触时,不论相识与否,都会坦诚相待,不存尔虞我诈、相互提防之心。全国各地来过北京的人都有一个共同感觉,和北京人打交道比较放心。虽然也有一些人上过商家的当受过商家的骗,但这些都是在北京的外地人所为,真正的北京商人会因为天子皇城的首都人的优越感而轻视外地人,但很少会欺骗人。因此,尽管全国各地不时爆出起起诈骗案,但是几乎都与北京人无缘。北京商人非常讲究诚信。具有570年历史的北京大栅栏商业街最为著名,云集其间的张一元茶庄、同仁堂、步瀛斋、内联升、瑞蚨祥虽历经沧桑,因为质量优良,诚信待客,驰誉中外。

      “同仁堂是中国医药界的一块金字招牌350多年来,虽然经历风雨沧桑,但同仁堂一直生生不息,在各国医药公司逐鹿中华大地的今天仍然不断扩大自己的经营规模。同仁堂有什么奥妙使自己的金字招牌越擦越亮呢?仁德诚信是同仁堂永葆青春的法宝。在经营中,同仁堂最起码的要求是不少分量,不售假劣药。无论买卖大小,都一视同仁。

注重人际交往

      北京人的人际关系是最有人情味的,他们世世代代都遵循着中国传统观念中礼之用,和为贵中庸之道的准则,以保持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最终达至社会和谐。

      在老北京的四合院中,相互没有血亲关系的几个家庭生活在同一个空间,彼此之间相互关照,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形成一种非常友好和睦的人际关系。这种生活方式最容易使人产生感情,而且这种感情世代相传,形成一种稳固的文化心理。现在,北京虽然用高楼大厦代替了古老的四合院,然而这种人情文化却一直延续下来,并不断增添新内容。在现代北京人的日常生活中,仍然维护着良好的人际关系,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相互谦让,不分你我。在商界,北京人很重友情,把人际关系看得很重,不论是他们与你交往,还是你与他们交往,都很有人情味。例如,在吃饭问题上,几个生意人一起去饭店吃饭,大家总会争着付钱,常常出现相互之间各不相让、都要交钱的情况。如果一起出门,也总是争着全部包揽大家吃的用的。

      北京商人中你我界限极不分明,在集体活动中,很少能见到大家平均摊钱买东西或自食自用的情况。在他们看来,如果彼此之间利益划分太清楚,尤其是斤斤计较,那就是小气和自私,更重要的是,会因为计较个人利益而会破坏人际关系的和谐。

      在商场上,北京人做生意非常看重友情,他们认为友情相互渗透、彼此交流是维系良好生意关系的最佳方式。他们和朋友交往,宁肯自己吃亏,也不愿损害对方,有一种患难之交难逢的意识。并且,在生意场上,北京人恪守一条格言:骗朋友仅是一次,害自己却是终身。因此,他们为人古道热肠,急人所难,乐于助人,处处替别人着想,无微不至地关心生意朋友,并且常常不图回报。

     北京商人大多直爽豪放,北京人热情好客在全国是比较突出的。但是,他们不愿片面接受别人的恩惠,哪怕是最要好的朋友,也非常注重礼尚往来的交往方式。因为知恩不报非君子,忘恩负义的人一向为北京人所不齿。

     针对北京商人的这一特点,在与北京人做生意时,与上海人不同,必须注重与他们的人情交往,讲求人情味。

货好不用吹,不重广告

      北京的名、优、特产品无论在质量和数量上都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但是,在产品推销上,北京人的观念是货好不用吹,不重广告是北京商人的特点。在北京,不少厂商、公司都奉行货好不用吹的观念,认为凡是好货绝对不用吹,酒香不怕巷子深;他们在货好销时是不会做广告的,只有在产品积压时才想起做广告。

      北京有很多企业产品在全国领先,但是,在电视上做广告的很少,北京电视台常出现的也多是外地的金龙油大印象减肥茶等;在中央电视台做广告的很少有北京的企业。外地广告在北京铺天盖地,但是,北京商人似乎对此视而不见,依然我行我素,很少涉足广告,他们既不会花上百万元请明星做广告,也不会去竞夺什么标王之类。即使是在《北京晚报》、《京华时报》等报做广告,也只是一些商场促销商品的生活类的广告。

      北京商人不重广告,主要原因有三:(1)传统的货好不用吹的观念根深蒂固,经营战略多放在研制和提高产品品质上。(2)由于地处首都的优势,大企业的产品具有广阔的、全国性的市场,小企业又多难满足北京的市场,商人不愁产品没销路。(3)北京人消费观念逐渐向名、优、特转变,消费多倾向于名牌、高档商品,而名优产品都是大家熟知的。

商人素质较高,文化味较浓

      北京是一个巨大的人才库。这里汇聚了中国最有影响最有权威的高等学府和科研机构,也集中了中国最优秀最杰出的人才。有人戏言:在北京,随意扔一颗石子,砸着的可能就是博士。目前,北京著名的企业家中,柳传志、王选、张朝阳、王志东等等,都是大学教授或出国留洋回来的高级知识分子。

      据统计,目前北京至少有100万个拥有自己资产和雇工的老板,而且这种趋势还在迅猛发展。值得注意的是,北京新办的民营企业中,绝大多数老板是年轻人,而且文化层次在提高,不少持有硕士、博士学位,甚至是出国留学归来的人。他们一般从事科技、信息产业以及第三产业。这些从知识分子转化而来的商人,文化层次高,信息灵敏。他们经商经验不丰富,但他们市场经济理论丰富,经过几年的商海浮沉,往往成功者居多。由于知识水平高,又有现代管理经营知识,尤其是他们神通广大,与京城大大小小的官员们有着广泛的联系,因此北京新一代商人多不同于那些从工厂作坊里走出来的私营企业主和个体户。他们或戴着眼镜,西装革履,手提笔记本,或准备把自己的发明产品化,或到某一部门去攻关,或为某一地区或企业进行策划,他们是京派商人中的骄子。

      北京商人除了具有现代经营管理知识外,还有着浓厚的文化气息。这些文化味包括这样一些方面:有儒商气质,谈吐举止高雅。知识面广,学识渊博,在本领域专业知识很精通。有一定艺术修养,对文化、艺术兴趣浓厚,与文化界人士有一定交往。对国外比较了解,懂得一定的外语。对某一问题有自己独立的见解。重工作,也重休闲娱乐,讲究生活品质。


图片




    上海商人性格特征 

    “太精了!”这是各地生意人对上海商人最普遍的评价。

      上海人因为精明,被人称为门槛精。上海人的精明,反映在日常生活中,既包括谋取个人利益的行为,更包括对个人权益、利益的维护,该得到的,他们一分也不让。这使得上海人常常为一点点小利益而斤斤计较。在上海,人们经常看到一幅画面是:在菜场上,一个衣冠楚楚的男士为几分钱与菜贩子吵得不可开交。在生意场上,上海商人都是行家里手,既识货又明理,又敢于和善于据理力争。上海人的钱不好挣。为此,韩国的一家报刊称:上海人都是经济里手,……外国人很难从上海人口袋里掏出钱来。

      上海人精明源自商业传统的熏陶。其实,中国南方商人(如广东商人、江浙商人等)的精明也是有口皆碑的,但是,作为区域整体人群的文化心理素质,上海人整体上被人们认为精明之至,精明已经成为上海商人人格的组成部分。可以说,上海商人的精明是骨子里的。

      因为太精明,上海商人做生意很有眼光。但是,由于太精明,上海商人大都十分谨慎小心,他们会注意到太多的细节。在做生意谈判之前,他们多半已事先调查了解好了市场行情、谈判对手情况等。他们的谈判多半是在有了充分的准备之后才进行的。因此,与上海人做生意,常常会因个别小问题争论不休,时间拖得很长,使人们常会感到跟上海人做生意很累。因此,与其做生意时必须要有充分的耐心。

自负自傲

      上海人的自负是众人皆知的。

      1985年,美国耐克公司与上海进行了长达两年的艰苦谈判。最后,终于下定决心放弃上海,将生产运动鞋的工厂搬到了广州。美国人一向有与生俱来的优越感,在上海人的自负面前,只好别谋它途。一位美国商人说:上海人除了有中国人通常在与外国人交往中所有的那种中央大国的自大外,还有一种傲慢心理,即他们觉得不需要外国投资者。

     上海人的自负感,源自上海在中国首屈一指的地位,在计划经济的年代里,上海对全国工业贡献最大,尽管上海的人口也最多,但是,全国人民都认为上海人工资高,是有钱人,上海人也以此为傲。在良好的自我感觉之中,上海人看不起外地人。在上海,上海人对外地人有一个特别的称呼:乡下人。在他们的眼中,上海人是城市人,外地人受到轻视,似乎天经地义。因此在上海,能操一口流利的上海话就像获得当年租界的领事豁免权,又像今天推行的银行金卡,将会获得众多优惠。这使得上海人以自己的身份为荣,不愿离开上海,人称的恋沪癖成为上海人的一种文化心理特征。改革开放后,上海发展更快,上海有强大的工业技术基础、全国最高的人才素质及富有传统的工商金融文化意识,上海成为中国的一颗东方明珠

      上海人因为自信而生的自负,在生意场上,表现为他们对自己提出的做法坚信不移,认为自己的想法、主张是顺应自然,合乎逻辑的,所有的人都应赞同,不愿让步。为此,一位深圳的年轻经理抱怨说:在其他地方,对方知道我是来做生意的,都很热情。可是在上海,好像我带来的是讨饭碗,个个架子十足,等着我磕头作出乞求。每次做生意,上海人都死命地抠,抠得你无利可图。这种生意谁肯做。

      上海人这种自傲自大,招致了外地人对上海人的反感,在生意场上,这也是外地人不太愿意同上海人合作的原因之一。

勇于竞争,精于商战

      上海具有商业竞争的传统。

      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市场虽尚不成熟,此时的商业竞争却十分残酷。洋商与洋商之间、上海商人与洋商之间、上海商人之间,竞争都十分激烈。其竞争手段、激烈程度都给人以震撼。上海,商家必争之地,谁能立足上海,谁就意味着拥有财富。上海是铸造商界精英的大熔炉,在这熔炉里,培养出了一大批商界精英。作为中国现代商业的精英,上海商人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商业手段之繁杂、经营思想之宽阔,令各地商人惊叹。

      中国近代商业精英云集上海,使他们在大上海各展雄才大略,各占地盘,从而使得大上海的商战十分残酷。上海商人个个都精于商战。

      进入21世纪,上海的市场经济已经步入成熟之时,南京路每天客流量达300万人次,600多家商店比肩而立,各显风姿。徐家汇、淮海路大型商厦不断涌现,首尾相接,形成了独特的圈状模式。许多商家采取的竞争手段更加复杂多样,广告战、价格战、品牌战……硝烟弥漫,奇招百出;甚至不免出现非理性竞争,比如过分杀价、相互攻击谩骂等。但是,作为商家要在上海做生意就必须大胆参与,进行竞争。

目的明确

经济利益是惟一原则

      受长期的商业传统影响,上海商人形成了以个人本位为核心的价值观念,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讲求实惠,漠视政治,关心个人和家庭生活,在商界则体现只讲经济利益,重利润的商人风格。

      上海在长期的工商业历史的影响下,实惠哲学成为上海人根深蒂固的观念。把这一观念衍化到日常生活之中,表现为上海人对实际的、具体的个人利益的重视,重视事物的实用价值,在形式和功能、审美与实用之间,上海人更倾向于后者,这一点极像美国人。追求实惠的上海人总是会在各种复杂的情况下,迅速找到自己的最大利益所在。在商业活动中,上海人较北方人较少地考虑面子、名声等非经济因素,而是明确地将经济利益放在第一位。

      这种观念反映在生意场上的买卖关系中,表现为上海商人买卖双方都把对方看作实现自我目的的手段,把自我与他人的关系演绎为目的与手段的关系,得失的计算先于一切,商人们总是根据自己的投入多少与实际获利的比较,评判自己行为的效果。

      北方人做生意可能考虑的因素还有人情关系、地位差别等,而在上海,商人们却很少考虑这些。上海人做生意,只把经济利益做为惟一原则和目的,只考虑赚钱不赚钱,只要有钱赚,几个互不相识的人可以迅速组成一伙,而一旦经济利益目的达到或这个团体达不到经济目的,一伙人就迅速解体。

守法守纪,契约意识强

      长此以往,上海人形成了追求合理化、追求平等与规范的观念。上海人的这种观念,使得今天的上海市成为极具理性的城市。上海城市管理的特点之一就是热衷于建立各种规章制度、办法措施。如果遇到什么新情况,上海人的倾向是立即制定管理办法,而市民也基本服从管理。

      守法守纪,遵守秩序是上海人的基本观念。上海是我国法制观念最强的城市。即使在旧上海,也很少有欺行霸市之徒。因为当时的商人多是移民,且有外国帝国主义的高压控制。既然大家都是外来的,都没有可依仗的传统势力,那就只好凭自己本事吃饭,大家都应遵循相同的规则。因此,上海商人比较遵守商德、法规,这一经商意识沿袭至今。

      上海人不做违法的生意,这虽不能说是绝对的,起码是大多数上海商人的共识。在刚刚改革开放的那些年,沿海不少地方走私盛行,黑市猖獗,但上海人参与者并不多。在有些南方人看来,不违法难赚大钱是其做生意的诀窍,造假卖假、偷漏税款等频频发生,但上海人做这种事不多。上海人是生意场上的正人君子,不做偷鸡摸狗之事,甚至连擦边球都不打。与上海人做生意时,应该遵纪守法,按规矩办事,否则你就会失去他们的信任和合作。

      因为守法守纪,上海人是非常理性的,做事要求有理有据,他们契约意识强,重合同。这源自商业传统的熏陶。上海现代商业历史长,尤其是西方数百年商业传统对上海深刻影响,使得上海人形成了凡事讲求公平合理、追求合理的心理素质,因此,他们较为重视合同契约。

      上海商人做生意时,认真履行合同,一旦签订了合同,如无不可抗拒的外力影响,上海商人大多会严格按合同办事,决不含糊。签定合同有如下的一些特色:

      (1)合同是做生意一般不能少的,签订合同是双方合作的法律依据。

      (2)合同签订内容全面,表述精确。特别对双方的责任、义务有清楚的表述。

      (3)签订合同时,对可能出现的意外尽可能考虑并有相应的对策条文。

      (4)讲究合同的合法性,认为合同的签订必须符合国家、地方(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