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笔闲涂
个人日记
因为一些机缘,看到一个十多岁小孩的作文《我心中的孔子》。看了这个题目委实让我惶恐,我实在想象不出十龄童心里的孔子是什么样的。
看过后颇有击掌称善的想法,文章脉络清晰,立意取材皆有独到。很感觉孩子写这篇文章是够煞费苦心的。全文以论语中的一些句子为筋骨,以对这些名言的感悟认识为血肉,真的很有独特之处。当然其文中也有一些用词、结构的瑕疵,但毕竟瑕不掩瑜。后来一百度,竟然发现以此为题材的作文不计其数,各种的300字,500字,800字的“心中孔子”多如牛毛。真想不明白那些为师者是怎么想出这个题目的,换而言之,这些年及弱冠的孩子怎么可能心中有孔子其人呢?几句论语识孔子,不知春秋明圣人,都很神童啊。
偶然想起一则趣事,台湾知名学者,已故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解读的一句论语“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大师的解释是:“那些蛮族落后的地区也有君长。但光有形态没有文化,没什么作用,不如夏朝虽然国家亡了,但历史上的精神永垂万古,因为它有文化”。其实南怀瑾先生的解释是错误的,这里的“亡”是通假为“无”。“君”泛指君臣之礼。孔子用这句话感叹“连夷狄都知道君臣之礼,不像我们这里都没有了”。又,“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南怀瑾的解释是:父母在面前和父母不在面前、都要言行一致。其实这里“在”和“没”是指“在世”和“故去”,而不是“在面前”和“在背后”。由此看著名的国学大师对古之圣贤也不是比比皆通,那么在应试教育体制下让一群童趣未泯却还整日遨游于书山题海的现代小儒解读孔子,我想象不出以这个题目为框架,一篇真的好文章会在什么情况下写出,以此练就的文笔还会有如沈从文先生的文章那般的通俗浓厚,富含生活气息吗?不过是在培养端坐于书桌旁,绞尽脑汁的书虫吧。
源于生活,仔细观察,放开禁锢,以笔记事,以文抒怀,这样写出的文章或许才能情文并茂、笔下生花。这样才会有“如丝竹之声,馨兰之味”的作品吧。写到此处,忽的有写‘心中孔子’的怪异想法,但我却委实写不出孔子。忽又想起孔圣人的一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诫告,如此还是让那些精于文笔的出题者去描绘两千年前的宽衫大儒吧。
于2012.11.21晚 海洋
文章评论
木 木 夕
“轰轰烈烈”的素质教育,“踏踏实实”的应试教育,这也是中国有特色之路的冰山一角!身在其中,感触极深,最终将无奈付之叹息,无力改变。
小薇
源于生活,仔细观察,放开禁锢,以笔记事,以文抒怀,这样写出的文章或许才能情文并茂、笔下生花。[em]e179[/em][em]e179[/em][em]e179[/em] 赞同!!!
白雁
怎么说呢,小学,中学是学课本知识最好的时期,虽然小孩不一定能全部理解课本中的知识,但因为出卷者经常会出些冷辟的题目,所以让学生写《心中的孔子》题目也并不奇怪。对于源于生活,仔细观察为题材的命题作文更是多如牛毛,练笔多多的。哈哈,老师您就放心吧。
白雁
现在的素质教育还是不错的,学生也不再只是学点课本知识了,也会适当去实践。但因为应试教育还是主角,所以课本知识也只能是重点了。[em]e113[/em]
熏衣草
单位开展学习《弟子规》,是不是跟孔子一个论调?上中学的时候天天批林批孔,烙下病根了,总把孔子定位在那个年代,对孔子的印象根深蒂固了,哎,真冤枉死人!
燚燚
其实我一直认为孔子在天上挂着的,怎么都没有在心里----------
清风
老头子,你又多思了!
庭苇
哎!不教孔子要被批评,教了孔子也要被批评。又要创新,又要继承传统文化,连国家教育部部长都不知道从哪里抓起了。
踏雪尋梅
看到这样的题材,我就头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