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生存环境恶化 回归小排量是正道
个人日记
虽然1月车市迎来了开门红,各家品牌都大赚一笔,但春节前后,关于车市的各种不利消息已经接踵而至。
首先是汽车排放法规进一步收紧。春节前后,国内多数城市都出现了连续的雾霾天,部分城市的PM2.5值甚至爆表。尽管汽车排放并不是雾霾天气的罪魁祸首,但也占了雾霾总排放的22%。与汽车排放相关的法规随之收紧。
先是2月1日,北京开始实施国Ⅴ排放标准,紧接着2月17日,中国政府网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内燃机工业节能减排的意见》,对整个内燃机行业提出节能减排要求,同时对能耗以及废弃物排放提出了明确标准。2012年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2012-2020)》更是提出,2015年乘用车燃料限值要达到6.9升。日益严苛的排放法规将进一步影响车市走向。
另一个不利消息是成品油价格重新抬头。由于油品不达标是雾霾天气的根源,国务院已明确表示,要求石油公司改进油品。按照惯例,改进油品增加的成本必然会转嫁到消费者头上。2月19日,已经有媒体传出,发改委将上调国内成品油零售价,提价幅度预计为250~300元/吨。尽管发改委迅速辟谣称,暂不调整成品油零售价,但可以预见,2013年油价上涨将是板上钉钉的事。
第三个不利因素是限购的蔓延。2012年,广州继北京、贵阳之后实施限购,惹得不少城市跃跃欲试,纷纷放出要限车的消息,迫于多方阻力才未能成行。2013年,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增加、交通拥堵的加剧和雾霾天气的蔓延,限车政策将重新抬头。近日已经有消息称,天津市将在2013年实施限车政策,根据北京、广州等一线城市的车市经验,预计限购政策将逐步在二线城市蔓延开来。
下一个不利因素是交通拥堵费和排污费的开征。2012年,有关北京、深圳等城市将征收交通拥堵费和排污费的传言屡次出现,虽然暂未实行,但雾霾天气的恶化必然会刺激管理部门重拾这套法案。去年,北京市交通委有关负责人就表示,征收交通拥堵费已经处于技术准备阶段, 同年发布的“北京市2012—2020年大气污染治理措施”也正式提出北京将在适当时候征收机动车排污费。同样,去年深圳市也放出消息称,市发改委将研究制定按传统燃油车排气量征收排污费。这都暗示这两项费用的开征为时不远。
此外,北京等大城市已经提高了停车费,动辄数十元甚至上百元的停车费,让不少有车人士惮于开车进城,无处不在的协管员贴条更加重了用车成本。更多车主将面临买得起车、用不起车的尴尬。
同时,尾号限行或将进一步常态化。当汽车保有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每周限行一天对于缓解拥堵无非是杯水车薪。有消息称,按单双号限行或将重新实施,如果此政策出台,汽车的使用价值将进一步缩水。
在如此多不利因素的围追堵截下,汽车对消费者的诱惑力开始缩减,汽车产业的生存环境也日渐狭窄。这不仅给2013年的车市走向增添了变数,也影响着未来十年国内汽车产业的发展方向和路径。
此前的十几年间,中国汽车产业走的是粗放型的发展路径,得益于人口众多,车企几乎是有车不愁卖,各种品牌各种车型都有生存空间。稍微懂得中国市场的外资品牌,都赚得盆满钵满。
同时,由于中国消费者重视面子,将汽车和社会地位、财富、身份、品位等要素捆绑在一起。车企为了赚钱,拼命迎合消费者的欲望,加长车型、大尺寸、大排量车型、超豪华车型层出不穷,畅销不衰。这虽然满足了消费者需求,为自己赚足了银子,却给环境、能源、空间等带来了巨大压力。
可以说,这些车企在中国大赚其钱的同时,并没有从根本上担负起引导节能减排、崇尚节俭的社会责任,而是投其所好,助纣为虐。当然,这不仅仅是车企的责任,消费者汽车文化观念的缺失,相关部门的管理不善,公车采购不是以身作则反而推波助澜,都是这种奢靡汽车文化的根源。
在天蓝地大、能源充足的年代,这种模式尚能大行其道。然而,在雾霾天气、交通拥堵和能源危机的多重逼迫下,这种路子显然走不通了。求大排量、大尺寸、大空间的消费习气,只会让排放污染更严重、道路更拥堵、能源更浪费,汽车只能成为环境公敌。回归汽车本身的代步功能,重回小排量、小尺寸、少用车的思路,才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所在。
国外已经有例可循。在欧洲,70%的车型都是小排量和小型车,在美国,虽然大排量大尺寸车依旧畅销,但小排量、小型车和新能源车的销量每年都在递增。只有在中国,大尺寸和大排量车依然被不少有钱人甚至官员追捧,年年畅销不衰,小排量和小型车却乏人问津几近萎缩。
某中国消费者在欧洲疯狂点菜无视浪费时,服务员批评他说:“钱是您的,资源是大家的。”这一事件给了我们警示。如果说,过去十年,中国市场还允许杂草丛生的话,接下来就该正本清源、扶正驱邪了。我们已经没有蓝天可以污染,没有能源可以浪费,没有空间可以停大车。把大尺寸、大排量车挤出历史舞台,回到小尺寸、小排量车的路子上来,才是可持续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的正道。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