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一二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九七集)+视频

净土大经科注

 
图片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zI1NTI1Mjgw.html?f=20489753



二零一二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九七集)  

2013/2/26
  马来西亚华严讲堂  档名:02-040-0197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跟我念三皈依: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

  请看《大经科注》第四百六十四页倒数第五行,这要从前面念起,从前一行,倒数第六行当中看起:

  「又如《群疑论》谓彼国人民命极长远。纵令凡夫,还入变易,究竟成佛」。这就是「了分段生死而入变易生死」。我们在参考资料里头,这一段没有讲完。我们看这里第二段,「三乘圣者,已断见思惑,了分段生死,但因修道的结果,迷想渐灭,证悟渐增,此迷悟的迁移,每一期皆不同,其中由前期移入后期,恰如一度生死,其变化神妙莫测,不可思议,故名变易生死,或不思议变易生死」。三乘圣者,声闻、缘觉、菩萨,这三种人都已经将见思烦恼断了。见思烦恼,下面我们还会讲到。六道里面生死轮回他没有了,也就是他永远超越六道,再不会回到六道来。所以这就是,了是了断,分段生死他了断了。但因修道的结果,这个了断见思烦恼是修得的,因为修道的结果,迷想渐灭,证悟渐增。他没有到彻底大彻大悟,只是断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没断,无明烦恼没断。总而言之就一句话,他的迷惑颠倒逐渐减轻,愈来愈轻。不像六道众生,六道众生迷惑颠倒是愈来愈严重,不可能轻。如果要是想迷惑逐渐减轻,决定是修行人。为什么?修行远离一切染污,远离一切不善,他的清净心、善业才能不断的增长,这个渐增是渐渐增长。

  这种迷悟转变,这个迁移就是转变,转迷为悟。每一次的转变都不同,譬如小乘初果,见思烦恼里面的见惑他断了,思惑没断,他必须要去断思惑,思惑断一分,他的境界就向上提高一分,断两分就提升两分。这一种断恶修善、积功累德逐步向上提升的过程,他要通过二果向、二果、三果向、三果、四果向、四果,才能证到阿罗汉,这真正脱离六道轮回了。没有证得四果在四果向,还在六道里面,大概是在四禅天或者是在四空天,在这里面。再向上提升,他就超越六道轮回。声闻如是,缘觉、菩萨亦如是。菩萨最明显的,《华严经》上所说十信菩萨,将菩萨的地位分成五十一个阶级,第一个阶段是十信,第二个阶段十住,第三十行,第四十回向,第五十地,这个是大分。细分,每一阶里头有十个等级,十信里头,初信、二信、三信、四信一直到十信。十信满了,就是初住,从初住、二住、三住一直也是到十住。总共五十个位次,上面有等觉,就五十一个位次。

  菩萨的阶位,每一个阶位的转移,就好像一次生死一样。这不是真的生死,这是他要用功修行,要放下下面一个等级才能向上升一级,不能够放下十信,就不能到初住,放不下初住,他就升不了二住,这种转移不是真正的生死,是一个变化。好像我们在学校念书,一年级升到二年级,要用一年的时间把你学的功课学好,考试及格,这很辛苦才能升到二年级,二年级一年辛苦才能升到三年级,这叫变易,这个不是分段,这叫变易。这个变化神妙莫测,菩萨的变易跟我们在学校念书,从小学升中学、中学升大学、大学升研究所很相似。但是我们这一生读书,从幼儿园念到研究所,是说像变易生死。但是这个很平常,年龄逐渐长大了,从六、七岁大概到研究所也是二十五、六岁的样子,年岁在变化,智慧也在增长,同样的,烦恼习气愈来愈多。菩萨转变跟这个世间完全不相同,他是烦恼轻、智慧长,业障逐渐消除,功德向上提升,这个其中变化神妙莫测,这个变易神妙就是说菩萨的智慧、德能、神通。虽然证得阿罗汉,六种神通统统具足,可是比阿罗汉高的辟支佛,神通的能量是阿罗汉不能相比的。菩萨有那么多的等级,每提升一个等级,这个智慧、神通、道力增长都不可思议,我们凡夫无法想像的。像这些都属於变易生死,或者说不可思议的变易。到最后,等觉菩萨最后一次变易,这一次变易就没有了,他功德就圆满了,叫究竟成佛。

  我们再往下面看,「盖生极乐,见佛闻法,一切时处皆是增上,无有退缘」。这极乐世界好!因为在一般十法界里面,他有进有退,进进退退,这也都是属於变易。一直到明心见性证得法身,就不退转了,真的不退了。所以阿罗汉,这三种不退,阿罗汉只有一种位不退,他是圣人,不会退转做凡夫。菩萨两种不退,位不退、行不退,菩萨慈悲,不会退转到小乘。小乘只知道自度,不肯发心度众生,这叫小乘。所以小乘出不了十法界,能脱离六道轮回出不了十法界。只有大乘菩萨圆满证得三种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他是念念趣向无上菩提。

  净土宗的同学一定要知道,净土是大乘不是小乘;换句话说,用小乘心修净土不能往生。凡夫念佛能往生净土,小乘不能。凡夫比不上小乘,但是凡夫发心可以发大心,小乘大心发不出来,只有自利不知道利人。凡夫行,凡夫劝他要发大心,自利利他,自他二利。凡夫里头还有一种叫大心凡夫,能够舍己利他,把利他摆在第一,自利忘记了,没有想到自利,念念都是想到利他,这跟阿弥陀佛的心愿完全相同,所以他能往生。极乐世界见阿弥陀佛,闻佛说法,福慧增长,同时又能够分身到无量无边诸佛刹土,不仅是供佛闻法,还度有缘众生。十方世界都有跟自己有缘的众生,遇到了,众生不认识你,你认识他,你知道他过去在哪一生、哪一世跟你在一起。现在你成就了,极乐世界成就,他还没成就,你一定会帮他成就,你有能力观机,你能够现身说法。

  现身不是自己意思,是随众生的缘,他喜欢见什么身,你就能现什么身,他喜欢佛身,你就能现佛身而为说法。像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你知道他的程度,说什么样的法他喜欢听,他能听得懂,所以,现身是为他而现,说法是为他而说。那问你,你有没有起心动念?没有。如果你起心动念,你退转了。你像如来、像法身菩萨一样,现身说法,供佛闻法,都没有起心动念。起心动念尚且没有,哪里来的分别执著!所以是用一个纯净纯善的自性,真心,应无量无边的众生。佛也是众缘和合而生,报身如来,无量智慧功德而生的身。这种身,供佛、度化众生都不会起心动念,经上所说叫「法尔如是」,有缘遇到自自然然随他的念头现身说法,帮助他觉悟,帮助他离苦得乐。极乐世界没有退缘,只有进步没有退步,所以成佛特别快。「寿命复又无量,故不论根器如何」,贤愚不肖,「凡往生者必定成佛。称之为净土第一德,良有以也」。寿命无量,我们就学到此地。

  下面看第十六,「声闻无数愿」。前面我们读过,各种天人无数,寿命亦皆无量,接著这个经文:

  【假令三千大千世界众生。悉成缘觉。於百千劫。悉共计校。若能知其量数者。不取正觉。】

  这是第十六愿,声闻无数愿。我们看念老的注解,「第十六,声闻无数愿。愿文曰:国中声闻天人无数」。这一句经文,澄宪法师他说,「阿弥陀佛,弟子无量,三无量中,其一也」。这个三无量,念老为我们说出,「光明无量,寿命无量,眷属无量」。这个眷属就是弟子,十方往生到极乐世界去的人,都是阿弥陀佛的眷属,也就是都是阿弥陀佛的学生,学生无量无边,跟光明寿量同样是无量无边际。「愿云声闻」,里面包括缘觉,因为这是属於叫二乘。「或疑《悲华经》谓彼佛国土,无有声闻,辟支佛乘。所有大众,纯是菩萨,无量无边」。《悲华经》上有这么一段经文,说极乐世界,这是释迦牟尼佛说的。极乐世界没有声闻、辟支佛乘,所有往生的大众全是菩萨,无量无边。《无量寿经》上为什么又说声闻无数?

  下面是念老为我们解释,「盖此二者,文虽相左,而义实无违」。文字上看好像是不一样,但是从义理上来看不相违背,为什么?他是声闻也好,辟支佛也好,人天也好,像我们,我们往生极乐世界,本经教导我们,无论上中下三辈,无不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才能往生。发菩提心,这不就是菩萨吗?声闻发菩提心,声闻变成菩萨;缘觉发菩提心,缘觉也变成菩萨;乃至於畜生、饿鬼、地狱,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也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这就是《悲华经》上所说的,所有大众纯是菩萨,无量无边。这个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这要记住,这是所有往生极乐世界的人必须具备的条件。「三辈生者,既已悉发菩提心,所行必是菩萨乘。故《悲华》云纯是菩萨也」。这能讲得通,确确实实是事实真相。我们接著发菩提心往下念,《悲华经》纯是菩萨,「至於彼国声闻缘觉,只是就其断惑之情况而言。虽断见思,未破尘沙与无明惑,是称声闻,非是只求自度之二乘。若只求自度,不愿度他,则是未发菩提心。不发菩提心,即不能往生」,这交代得很清楚了。换句话说,真正想往生到极乐世界,一定要发菩提心。

  菩提心是什么?是自度度他。大乘,菩提心非常重要。净业三福第三条,菩萨福,第一条是人天,第二条是二乘,第三条是菩萨。第一句就说是发菩提心,不发菩提心不是菩萨,发菩提心这才是菩萨。菩提心是什么?我在二十多年前,那个时候在美国,美国第一个净宗学会在旧金山,现在这个会还在,还是杨一华居士在主持。当时我写了个缘起,缘起里面对净宗同学行门上,就是修行,五门功课。这个五门很简单,人人都能记得住。第一门净业三福,是佛在《观无量寿佛经》上讲的;第二门就是六和敬;第三门是三学,就是戒定慧;第四门是六度;第五门是普贤十愿。我们希望净宗同学在日常生活当中都能够做到,都能够落实。这里面有儒释道的三个根,三个根在哪里?在三福第一条,三福三条,第一条人天福,有四句,「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个里面就有儒释道的三个根,孝亲尊师落实在《弟子规》;慈心不杀落实在《感应篇》;后头一句,修十善业。儒释道三个根在第一条,这是根本之根本。

  今天学佛的同学很多,我们在世界各个地区看到不少,但是在家的同学十善业道没做到,出家同学《沙弥律仪》没做到。你要问佛教为什么衰了?没有戒律就衰了。儒教为什么灭了?不讲礼就灭了。今天儒释道有名无实,什么原因?只是在经典上讲讲说说而已,一句都没有做到,这是假的。佛在经典上有规定,任何一部经都有教、理、行、果,今天我们研究经只研究教,只重在这一点,理、行、果都不要了,这人家叫迷信。那教什么?只念经不懂意思,也不晓得怎么修行。佛教就灭了。所以,佛教要回归教育。

  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一生讲经教学,他们有教、有理,把经里面的道理方法统统讲得清清楚楚。可是明白之后要落实在生活上,要做到!把佛陀的教诲变成我们自己实际的生活,变成我们工作里面相应了,变成待人接物必须守的一些原则,学以致用。从行当中去证果,就在日常生活处事待人接物证明佛所教的道理方法正确,我们真正得利益,这就叫没有白学。如果没有理、没有行、没有果,完全落於形式,这就是现在人所讲的迷信。迷信,早迟会被排斥掉的,也就是说这个社会它不需要你,你会在这个社会里头消失掉,就是灭亡了。佛陀教学不如是,有教、有理、有行、有果,我们统统都要学,圆满的修学。修学《无量寿经》,就是弥陀弟子,虽然在这个世间,极乐世界已经注册了,已经有名了,在这个世间暂住而已,离开这个世间决定回归净土。回归净土就是证果。

  这个地方我们所看到的纯是菩萨,决定成佛。菩提心有体、相、作用,菩提心的体是真诚,相是清净,自受用是清净平等觉,他受用就是对人,用什么心对人?大慈大悲。通常大慈大悲下头加了一句,救苦救难,这是大乘菩萨心。所以没有发愿度众生,这就是没有发菩提心,没有菩提心不能往生。往生的条件是八个字,「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你有一向专念没有菩提心,所以不能往生。有菩提心,一向专念缩短到最短的,往生前十念,那是讲一向专念,这是阿弥陀佛第十八愿,不可思议的大愿,也是四十八愿的核心,「十念必生」,但是要具足菩提心,没有菩提心不行。

  这个地方,不发菩提心即不能往生,这有证据。「证诸《宋译》此意甚显」。《宋译》本里面说,「我得菩提成正觉已」,这个我是阿弥陀佛自称,他说他自己得菩提成正觉。「所有众生,令生我刹。虽住声闻缘觉之位,往百千俱胝那由他宝刹之内,遍作佛事,悉皆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是《宋译》本的经文。这个地方发菩提心在哪里?就是在声闻缘觉,在十方诸佛刹土里面遍作佛事,这就是发菩提心。为什么?我们看底下就知道了。「按声闻不闻他方佛名」,小乘,小乘只知道释迦牟尼佛,不知道释迦牟尼佛之外还有诸佛。我们参访过一些小乘的国家道场,进入大殿拜佛,里面佛像很多,全部都是释迦牟尼佛,看到弥勒菩萨、观音菩萨,其他的大乘菩萨很少看见,其他诸佛如来都没有,这我们看到很多。小乘只知道有释迦牟尼佛,只知道有这个娑婆世界,不晓得有他方世界,不知道他方世界有诸佛在教化。这些声闻缘觉他们知道,他们往百千俱胝那由他宝刹之内,遍作佛事。这个遍作佛事,就是供养诸佛,闻佛说法。遇到有缘还能够普度众生,这就是他们在十方刹土遍作佛事。末后,悉皆令得无上正等正觉,这个是《宋译》本的原文。

  下面念老告诉我们,「按声闻不闻他方佛名,但求小乘涅盘,不取佛果。今极乐人民所谓为声闻者」,极乐世界的声闻缘觉,「能远至无数佛国,作无量佛事,度无边众生」。这个佛事,在这里面我们要简单做个介绍。佛意思是觉悟,帮助自己觉悟,也帮助别人觉悟,这叫佛事。跟我们现在一般人观念当中,提到佛事都是经忏,叫经忏佛事,不一样的。佛经里头讲的佛事,没有经忏佛事,释迦牟尼佛的事业,一生教学。四十九年教学,这是释迦牟尼佛的事业,叫佛事。佛门里头经忏超度是很晚很晚的事情。

  我初学佛的时候,曾经请教过道安法师,老法师往生很久了。我向他请教,这佛事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为什么会有这种佛事?他告诉我,他也不是很肯定的说,他说应该是从唐明皇时候开始的。因为唐明皇他在的时候,也是因为杨贵妃的关系,引发安禄山叛变,造反,几乎亡国,遭了一场大难。本来他的政治非常之好,所谓贞观、开元,开元之治媲美贞观,非常不幸的就这桩事情,宠爱杨贵妃,搞出了政变。这次政变,幸亏郭子仪这批人把动乱平定了。平息之后,唐明皇在每一个战场建立一个寺庙,这个寺庙就是追悼死亡的将士跟军民,是个纪念的,像忠烈祠一样,叫开元寺。所以开元寺很多,都是在战场建立。国家做了一次就是超度的佛事,实在是纪念忠烈,是这么个意思,过去没有过,应该从这里开端。

  国家既然这样做法,民间就效法,民间老人过世,也请法师去做超度佛事。诸位要知道,那个时候请出家人超度,一定都是很有身分、有地位的,平民做不到,所以也很少数,但是这个风气开了。一直到什么时候才盛起来的?道安法师认为,超度的兴盛不出三百年。也就是说,是三百年以内的事情,三百年以前有,很少,三百年以后慢慢多了。两百年以后就喧宾夺主了,为什么?寺庙不讲经了,专门做经忏佛事。本来是教学的,亦变成为死人服务了。这就是什么?这就变成宗教了。佛教本来是教学,由这样就变成宗教。怎么变成宗教的,为什么理由变成宗教的,我们要知道。所以这是变质的佛教,不是真正的。真正应该两百多年前,寺院庵堂是以讲经为主,这个要知道,决定不是经忏佛事。

  今天的世界灾难频繁。我是很多年不看电视、不看报纸,跟媒体不接触,所以我的生活当中,每一天天下太平,没事。你们每天看报纸,每天看新闻,你就晓得这社会很乱。那我们对於这些死难的鬼魂,这个东西真有,不是假的,佛教虽然是教育,佛教承认六道轮回,承认有天神,承认有鬼神,但是佛教不崇敬他们,把他们当作一般众生看待,没有特殊的地位。普贤菩萨礼敬诸佛,他们也在内,都接受礼敬。因为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天神本来是佛,鬼神本来也是佛。他们因为造作的业不一样,感得的果报不相同,造善业,有生天了,造恶业,有堕到鬼道、堕到地狱了,这是业力牵引所感的果报。於是我们净宗学会,过去我曾经提倡,每个月给这些众生做一次超度,一个月一次。这个超度是我们自动自发的,不收钱的。有同修家亲眷属要超度带牌位,可以,不收供养。我们用真诚心、清净心诵经念佛给他回向,做三时系念佛事也可以,冥阳两利。这是悲悯那些恶道众生,是我们附带做的,不是主要的。

  所以此地讲的声闻不是真正的小乘声闻,是真正发菩提心的声闻。在此地我们看到经上说,极乐世界声闻缘觉,只是就其断惑的情况而言,虽断见思,未破尘沙无明,他断证的功夫跟我们这个地方的声闻相同,所以称他作声闻。实际,他是发菩提心的大菩萨,只是烦恼习气还没断干净,称他作声闻,是这么个意思。

  见思、尘沙、无明这三种迷惑,我们参考资料里头有,在第二页第二段,「惑者,昏迷不了之义」。昏跟迷的意思相同,我们对於宇宙人生真相不明白、不了解,我们看错了,我们想错了,於是造业受报。这个见思烦恼是六道轮回的业,这个烦恼要是断了,六道轮回就超越了。我们看这个资料里头说的,第一见思惑,见就是分别,「谓意根对法尘起诸邪见,故名见惑」,也叫做见烦恼。意根是第七识,意识是第六识,反正是与意识、意根都有关系。但是意识只有分别,它不执著,意识不执著,意根执著。意根是第七识,末那识,四大烦恼常相随。换句话说,第七识,这意根它是什么?它是四种烦恼纠缠在一起。

  四种烦恼第一个就是我见,根本就没有我,它执著有个我,这不是身见,这叫做我见,比身见重,它是身见的根本。人虽然不要这个身了,但是有我,他还执著一个我,那就是末那识。跟著它起来的烦恼有三个,我爱,我爱就是贪;我痴,就是愚痴;我慢,慢是傲慢,我慢就是瞋恚。所以,贪瞋痴是跟著我见同时起来的,只要有我就有贪瞋痴跟著你,这个麻烦大了。所以这三个叫根本烦恼,俱生的根本烦恼。从这个意思里面我们能够体会到,我爱,我爱是贪烦恼,情执就是贪毒的根。贪瞋痴,贪瞋痴的根是什么?贪瞋痴的核心是什么?要断,要从根上断就很容易,不从根很难断。所以贪的根就是情执,瞋恚的根就是傲慢,我慢,瞋恚的根,愚痴的根就是怀疑。这个是贪瞋痴三毒的核心。

  我们想断贪瞋痴的烦恼,十善里头教给我们,不贪、不瞋、不痴,叫三善根。不贪从哪里做起?从情执,放下情执不贪了,其他的都容易放下;不傲慢,不瞋就能做到,瞋恚就可以放下;不怀疑,就能做到不愚痴,愚痴放下了。所以,断贪瞋痴找它的核心点,从这个地方下手。难是确实是难,但是一定要看清楚,为什么?它是假的。外面境界一切法包括七情五欲,佛说了,「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有为法就是有生有灭,佛经上也常常叫它做无常,有生有灭的法,假的不是真的,应该放下了。

  身见、边见、戒取见、见取见、邪见,这是五种见惑,是假的不是真的,错误的见解。贪瞋痴慢疑是思惑,就是我们想错了。通常佛经上常常把它五种见惑归纳,称它作恶见,善恶的恶,这五种是恶见。贪、瞋、痴、慢、疑、恶见,合称为六个根本烦恼。根本烦恼,无量无边的烦恼都是从它们生出来的。能生一切烦恼的根是假的,所以烦恼不是真的。烦恼怎么生出来的?这个根,这是根,贪、瞋、痴、慢、疑、恶见是根,根遇到缘,烦恼就起现行,是这么回事情。你真把它看穿,就叫做看破。看破你就能放下,你不再执著,烦恼现行,一笑了之,不放在心上。放在心上就错了,放在心上就吃亏了,你就有忧悲苦恼。别人骂你,你放在心上就生闷气。生了几天,自己身体气坏了,与那个人不相干,你看你亏吃多大!他骂你,指著你的名字骂你,同名同姓的人很多,未必是指我,不就没事了吗?不放在心上。骂人的那个人骂得很辛苦,他吃的亏大,我这里一笑了之,没有接受,骂了半天没接受,没接受就还给他了。我们不能禁止他不骂人,但是我可以不接受,不生烦恼。那些都是缘,里面虽然根没有断,外头缘断了,也就不生烦恼了。

  思惑,思是思惟,就是思想,「又贪染也」,见思烦恼是贪染,「谓眼耳鼻舌身五根贪爱色声香味触五尘,而起想著」,这叫思惑。「此见、思惑」,这个错误的见解、错误的思想,「亦名通惑」,为什么说通?「通声闻、缘觉、菩萨」,统统都有。修小乘的,断见思证阿罗汉;修缘觉的,断见思成辟支佛;修大乘菩萨的,断见思烦恼,这是权教菩萨。住在哪里?住在十法界菩萨法界、佛法界,这两个地方是他们住的,在那里修行。「三乘共断」。

  第二「尘沙惑」,尘沙是说众生见惑、思惑数量太多,无量无边,像微尘、像沙土一样,「乃他人分上之惑」。这不是自己身上,在自己身上叫见思,在别人的身上叫尘沙,也就是别人的见思烦恼。世出世间法,人、事、物,不外乎这个三大类,「菩萨之行,专为化他」,这是菩萨的事业,这叫做佛事。佛是以教化众生为事,佛的身分是老师,而且是义务老师,他教学不收学费的。所以要收学费,这个不如法。很多外国的法师,在美国传法的时候,收学费的,皈依要收费,有定价的,灌顶要收学费,听经也要收学费,而且价钱愈高听众愈多,这有真货。我们在外国讲经教学不收学费,他说大概那没有什么,你看他不收学费,不来听。现在人听骗不听劝,不收学费的不值钱,释迦牟尼佛一生讲经教学,一文不值。学费收得愈高,人(听众)愈来愈多,这个世界颠倒了。它颠倒我们不能跟它颠倒,我们要跟它颠倒就错了。他来听,算有缘,他不来听,没有缘,没有缘不要强迫。佛教我们随缘不攀缘,这样自己身心自在。所以菩萨行是专为化他,教化众生。

  「若令众生能断见、思之惑,於菩萨即是断尘沙惑」。菩萨教的这些学生,学生们见思烦恼断了,就是菩萨的尘沙惑断了,如果学生没有断见思,菩萨的尘沙惑没断。这是什么事情?中国古人有一句话说,「教学相长」,众生断烦恼,菩萨的境界向上提升,这个向上提升就是断尘沙惑。所以「亦名别惑,别在菩萨」,也就是说,声闻、缘觉、凡夫没有,这个惑菩萨才有。菩萨断尘沙惑,那就是要修无量法门。四弘誓愿里面,「法门无量誓愿学」,为什么?破尘沙惑。为度众生,众生根性不相等,很复杂,菩萨知道的法门不多就不能普度众生,要普度众生一定要广学多闻,你才能面面都顾到。像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为我们说无量法门,度无量众生,不是说一个法门。

  那我们今天同样是接受释迦牟尼佛的教诲,我们是把无量法门放弃了。年轻的时候学了不少,年岁大了想了一想,那些法门我们功夫不得力,也就是说明没有办法修成功,所以统统放弃了,专修净土。用这一门自度度他行不行?行,古人就有例子,是不是道绰禅师?我记得不清楚。这个法师一生专弘《阿弥陀经》,一生讲《阿弥陀经》两百多遍,他不讲别的经,一门深入,自行化他,这是我们的榜样。这个方法好,心地清净。一生讲一部经,专攻一部经,我们相信愈讲愈好,遍遍不同。所以我在晚年回头了,我专学《无量寿经》,专讲《无量寿经》。《无量寿经》长,《弥陀经》短。这个经像现在这样进度来讲,一年讲一遍,标准的时间是一千二百个小时,一天讲四个小时,讲满三百天,这部经圆满,一千二百个小时。自己欢喜,往生净土有把握。这个世界是住旅馆的,住旅馆随主人便,什么都好,样样都好,没有一样牵挂的,没有一样操心的,念念向往西方极乐世界。

  第三「无明惑」。无明惑什么意思?「谓於一切法无所明了,故曰无明」。无明就是不知道、不明白、不了解一切法的真相。这个迷惑,「乃业识之种子,烦恼之根本」。业识种子就是阿赖耶识里头含藏习气种子,种子没有形相,习气也没有形相,就是种子没有形相,业识也没有形相,但是它真有。古人说过这么一句话,如果业识种子要是有形状,这个形状再小,小到像微中子一般,无量劫来我们生生世世造的业习种子,他说尽虚空都容纳不下。古大德这个话,我们相信。业识种子是自性变现出来的,自性无相。这个业识就是阿赖耶识,阿赖耶识里头所含藏的习气种子,它遇到缘会起现行,会让我们生烦恼,生起贪瞋痴慢疑、生起自私自利、生起损人利己这些不善的念头,就造不善的业,业牵果报。

  到六道轮回谁做主宰?就是业识种子做主宰,哪一个种子力量强,它先受报。於是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就要想,我们这些种子,善恶种子,哪个力量最强?如果贪心最强,贪的念头最强,将来到鬼道去,贪跟鬼有缘。瞋恚最强,常常发脾气,贡高我慢,这个习气最强,他跟地狱有缘,堕地狱的成分就很大。愚痴是对事情糊里糊涂,搞不清楚,迷惑颠倒,这愚痴,愚痴最强,容易堕畜生道。这三恶道去了。如果我们对於伦理道德这个观念强,来生又会到人道来;如果道德水平高,意念清净,他就到天道去了;念佛的念头强,念念是阿弥陀佛,这个人决定往生净土。所以我们将来会到哪一道去,自己比谁都清楚,不要问人。问人别人会骗你,别人未必真的知道,只有自己对自己是比谁都清楚。自己晚上心地清净的时候,你好好反省,我来生到哪一道?会看得很准,差误不大,业因果报丝毫不爽。学佛要明理,要真修行,不明理,光是修口头的佛学,不行,无济於事。说得再好,没有做到,依旧搞六道轮回。

  我过去在台中学经教,学讲《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采取的注解是古注,康熙年间慈云灌顶法师的《疏钞》,《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疏钞》。这个注解注得非常好,讲得很详细,可是末后有一篇念佛人一百种不同的果报,第一句就是堕无间地狱。我看到这一篇大惑不解,念佛是好事情,纵然不能往生,总不会堕无间地狱。我就拿著这个本子见李老师,向李老师请教。老师一看,这是大问题,这不是小问题,我不给你一个人讲,讲经的时候他提出来讲,跟大家讲。老师慈悲!现在念佛,建个念佛堂,搞个念佛道场,带领大众一起念佛,很像样子。如果他的目的不是在念佛,是把这个当作生意买卖来看,每个人到这来都要交钱的,他在这里开佛店,这种心态就是无间地狱,这么一回事。有没有?真有,不但现在有,古时候也有。这就是对佛法完全无知,敢利用佛法来骗财骗色,这都是无间地狱的果报。灌顶法师把它列为一百条第一条,最后的第一百条是念佛成佛,上上品往生。古德真正慈悲,把念佛的利病都说出来。前头一半讲病,念佛的毛病,你犯这些毛病,那都有罪;后一半是如法,与经教、理论、方法完全相应,讲西方极乐世界九品往生。所以这个地方我们记住,业识种子是阿赖耶含藏的善恶种子,这是烦恼的根本。烦恼的范围非常广大,与自己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有密切关系,动一个念头,阿赖耶识里头就有一个种子,最好不起心不动念。

  「声闻、缘觉不知其名」,声闻是小乘,业识种子是大乘,佛在大乘经上讲到,小乘经不讲,小乘只讲到第六识,不说七、八识,大乘才讲第七、第八识,所以他们不知其名。「别在大乘菩萨,定慧双修,万行具足,方断此惑」。这个惑是明心见性、大彻大悟就断了,在法相宗里面,叫做转八识成四智。所以这个也是别惑,别在菩萨,声闻缘觉他不知道。

  读到这些地方,我们看这些参考资料,对这些名词术语它真正的含义能有所了解。总是劝我们要发菩提心,要修大乘法,因为净土宗是大乘。往生必须具备的条件就是八个字,「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极乐世界的人民,凡圣同居土里头人、天,方便有余土里面声闻、缘觉,都能够远至无数佛国,他们有这么大的神通能够化身参访十方诸佛刹土,供佛闻法。供养佛是修福报,闻法是开智慧,福慧双修。本身在阿弥陀佛讲堂没有离开,分身到无量诸佛刹土,不碍事。

  无量诸佛刹土,包不包括我们这个地球?当然包括,地球不在宇宙之外。地球上,他从地球上往生去的,地球上还有很多熟人,他知不知道?知道,完全知道。我们前面读过,他们有天眼、有天耳、有他心通,有宿命通,有神足通、漏尽通,六通具足。那他知道,为什么不来度我们?这是个问题,他看得很清楚,为什么不来?缘不成熟他就不来,缘要成熟他就来了,你也能见到他。什么叫缘成熟?你相信他,你会听他的话,会依教奉行,这就缘成熟。你也想离开这个世界,也想往生极乐世界,他肯定来帮助你。这个例子很多,我们在《往生传》里面看到,初祖慧远大师,东晋时代,远公往生的时候他就看到。莲社,庐山东林念佛堂,他老人家建立的,当时在一起共修一百二十三个人,个个都往生。往生的时候,早先往生的人都会跟著阿弥陀佛一起来接引他,所以远公大师看到了,比他早往生的人都跟著阿弥陀佛一起来,一个一个名字他都叫得出来,都来欢迎,所以不是假的。阿弥陀佛与诸大众,功夫好的有无量化佛跟著阿弥陀佛一起来接引你,这个应该是上品上生,上品中生一千化佛,上品下生那是有五百化佛。我们同参道友,仔细在里面看,都在其中,所以这是真的不是假的。

  极乐世界人民所谓的声闻,既然能远至无数佛国,作无量佛事。无量佛事就是接引众生,帮助众生生起信心,生起愿心,念佛真正求往生。这些人往生,阿弥陀佛来接引,这是阿弥陀佛的本愿,每个往生的人,阿弥陀佛都是分身去接引。跟我们有缘的人,我们肯定也会分身,随在阿弥陀佛的身旁去接引他。所以我们一定要很清楚、很明白,往生到极乐世界绝不孤单,好朋友、好同修比在这个世界的人多。因为这个世界,我们只看到这一生熟人,过去生中忘记掉了,不知道了。到极乐世界,过去生中的熟人都知道,他有宿命通,他有天眼通,而且能量都非常大。所以极乐世界熟人多,个个都往生,个个都是善人,没有坏人,坏人去不了极乐世界。所以到极乐世界,生生世世那些好朋友、好人统统都俱会在一处,个个无量寿,没有生老病死苦。哪里最快乐?极乐世界最快乐,熟人太多了。还有在十法界里面的,在诸佛刹土里面的,统统看到、统统见到,他们说话全都听到。那个时候六根非常灵敏,极其微细的声音能听到,极微色能看得见,无论在身边或是在遥远的远方能够看到,分毫不差。你要了解真相,你会非常向往,这个地方我得赶快去,不愿意在这个世界多待一天,要早一点去。

  正是帮助众生,「悉令成佛,正是大菩萨之行径,岂能视为一般声闻耶?是所谓之声闻」。这跟我们介绍极乐世界的声闻不是普通人,实实在在说,「皆已发菩萨之大心,行菩萨之大行,趣无上之大果,其实正如《悲华》所谓纯是菩萨」。《悲华经》这一句说得好,极乐世界的居民全是菩萨,而且纯是菩萨,经上佛有的时候说声闻、缘觉,用意是鼓励我们这个地方的小乘人,希望他们回小向大。看看极乐世界的声闻全都成为大菩萨,我们现前小乘人应当要发大心,应当要拓开心量,要学大乘经典。

  宇宙绝对不是一个三千大千世界,它是无量无边无数无尽的大千世界,是由无量无数无尽的诸佛如来所组成的。《华严经》的「华藏世界品」、「世界成就品」里面说得清楚,但是这些经典小乘没有,小乘藏经里头没有《华严》、没有《法华》。现在交通方便,资讯发达,心量应当拓开。古时候交通不方便,没有资讯,一个人一生活动的范围空间不大。古时候出国的人很少很少,没有听说人常常出国的。现在这科学带来的便利,这种便利必须知道它有副作用。我们对它的利知道,享用它,对它的弊也知道,我们知道回避,只受其利不受其害,这是有智慧的人,这是聪明人。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