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闯关东的前前后后
个人日记
岁月沧桑时光如水,当年爷爷带领一家人千里迢迢闯关东,如今我也成了爷爷。眼见得已是在塞北落地生根,开枝散叶,成了散落在白山黑水的一支东关刘(日照刘氏的家族名号)。
年纪大了,对老家就有了树叶对根的眷恋,耽心后代模糊了根的心思也益发强烈,因为那里长眠着刘家的先祖们,是我们这支人的源头。
想起年前侄儿在翻看家谱时说的一句话:“咱们在老家的日子过的不错啊!怎么就闯上关东了?”更使我产生了几分紧迫,竟然有了久违的写作冲动,一时间,祖母煤油灯下的闲话,父亲的只言片语,二叔年幼的回忆,如烟的碎片聚拢来,我们这一支人闯关东之路逐渐清晰……
一九四零春天的一个绝早,胶东半岛的日照,一个叫东马陵前的小山庄里走出了一家拖儿带女的人,鸡未叫,狗不咬,家家的烟囱冷冷清清,太阳还懒懒的睡着,一行人默默无语,走在蜿蜿蜒蜒的黄土路上,男人们手提肩扛大大小小的包袱,包袱里自然少不了一路上的干粮——大煎饼,独轮车上坐着小脚女人和孩子,车上的女人不时回头,望着远去的祖陵,望着满坡的绿树青草,望着缓缓流淌的小河,抹着满眼的泪。家,渐行渐远,唯有木轮小车吱扭扭的响声,伴随着风尘仆仆的一家人一路前行。这是煤油灯下,擅长讲故事的祖母多次描述的离开老家的一幕。
讲到闯关东的前因后果,祖母往往有着深深的叹息,祖母说,闯关东,本来是可来可不来……
我家闯关东不是迫于生计,闯关东前,是日子殷实,耕读传家的小康人家,在日照也算名门望族。自清以来,仅我们这一支,有功名者大有人在,到了太祖父一辈,兄弟俩都是族中的佼佼者,太祖父讳世汉,字镜海,祖母记得是济南府知府,二叔家大弟弟入团,我搞政审时查二叔档案,记载是济南府府尹。叔太祖父讳世瀛号仙洲,字环五,叔兄弟九人,行八,孙辈多称八老爷爷,血性汉子,老而弥坚,深明民族大义,有政治远见,对家族影响颇深。弟兄二人都是四子一女,而且都是第一个太祖母留下长子,最后的太祖母留下三子一女。
家族人丁凋零始于抗战前后,先是爷爷(讳惟缙字子玉),一九二五左右因与继太祖母不和,独自闯了关东。紧接着二爷(讳惟森字志平),参加32年日照红军大暴动,起义失败后逃亡东北五常。抗日战争爆发,八老爷爷屡屡动员合族青壮,当八路,战场效命,保家卫国。四爷惟玑和八老爷爷家的堂叔祖父惟璇,惟理先后投笔从戎奔向了烽火连天的抗日战场。此时八老爷爷家的二堂叔祖父已经去了东北黑龙江,我家三爷惟玺在外教书,两家弟兄八人仅剩两人在家。兵荒马乱,加之八老爷爷毁家抗日,卖田卖地给八路筹钱买枪支弹药,世道艰难,鼎盛一时的家族逐渐中落。
东北事变以后,祖父不甘于留下来继续当满洲国的县长,于父亲14岁那年返回了阔别十余年的故土。刘家在庄里虽然余威尚在,然而光景大不如前,因为庄里尹姓家族迅速发家崛起,十余年,就成为了威镇一方的豪富,为人苛刻,很难相与,解放前夕,一家人逃离海外,可见其一斑。有一件事深深伤了祖父:庄里一族人因琐事和尹家争闹,尹家私自扣人,其父请爷爷出面调停,祖父亲笔致意,口气谦和,过去就是打发个长工,尹家都远接近迎,此次竟然毫不理会,言辞之中多显傲慢。这件事令爷爷深感独木难支的无奈,加之与继太祖母一直相处不快,这些很可能就是爷爷下决心二闯关东的由来。
得知爷爷携家闯关东,二奶奶比嫂子还高兴,因为二爷有了消息:自暴动失败后,九死一生逃到了黑龙江五常,在一所中学里当校长,生计无忧,足以安身立命。况且二奶奶和祖母情同姐妹,自然喜欢结伴同行。两家八口人,二奶奶领着升贤叔、路贤叔。长子瑞贤当兵去了,和刘家大多族人不一样他选择的是国民党部队,因为舅舅是国民党部队的一个大官,后来听说,当兵不久入了黄埔军校,是黄埔最后一届毕业生,解放战争时期战场起义殊途同归,转业后在一所大学当教授。我家是祖父母、二叔、小姑和父亲,那年父亲19岁,二叔 5 岁,小姑 3 岁。
闯关东历来分旱路和水路,我家走的是水旱各半,在石臼港上船到青岛,由青岛换船到大连,于大连坐火车到哈尔滨,到了哈尔滨,和二奶奶一家洒泪而别,他们去了五常县。
若干年后,因我办喜事,老姐俩相聚,夜晚同炕而眠,两妯娌哭一阵,笑一阵,说了一个通宵,特别是提到在五常以后的日月令人心酸。
二奶奶一家到了五常以后,头几年日子过的倒也安生,这期间生了惠贤姑、乃贤叔。五七年反右斗争,二爷九死一生闹革命成了悲惨下场的由头。反右一开始,就被“另眼看待”,接下来审查32年大暴动是怎么活下来的,没完没了追问为什么脱离了组织?拐弯抹角的指责是叛徒。二爷性情耿直刚烈如火,委屈,恼怒,心痛,如何忍得下这口气?辩白之中自然没好话,于是被定为右派,老人家急火攻心疯了。随之被遣送原籍。十三届三中全会以后老叔致函五常县委,得以平反,恢复了退休待遇。回到老家,日子过得异常艰辛,先是路贤叔因崴了脚踝,拒绝截肢,坏血而故去,紧接着二奶奶也崴了脚踝,消极接受了儿子的教训,主动要求截了肢,后来又坏了一只眼,在那个政治坏境下,这样的右派家庭日月艰难可想而知。再后来,我家三叔帮助先来的升贤叔把二爷一家接到林区,一家老小得到安置,一路闯关东的两家再次在黑土地聚首。二爷故去后,葬于桃山,二奶奶在曲阜去世后又回到了黑土地,与二爷葬在一起。现在二爷一支除升贤叔后人外,都迁回了老家,只留下二爷二奶和哥哥嫂子在塞外的黑土地长相陪伴。这是后话。
和二爷一家作别后,继续坐火车一路东行,万幸,那时绥佳线上这条铁路已经通到了神树(铁力往东的一个小站),免去了400里路的风尘劳顿之苦。
到了铁力,自然是投奔八老爷爷家二叔祖父刘惟光(字华亭),那时的二叔祖父在铁力经营木材业已经好多年了,俗称把头,算得上有家私的大户。在二叔祖父家住了几天后,在西大桥二里左右的一个小屯子租了张姓人家的两间草房,这是我家闯关东第一处安身立命的地方。
爷爷在铁力留了下来给二叔祖父当账房先生,父亲则出外打短工。奶奶领着二叔、小姑在家,很快安家时的粮食就吃光了,几次给爷爷捎信,无动静。清晨,家家户户炊烟袅袅,奶奶羞于为外人所道,按时按晌烧空锅,几天野菜下来,二叔、小姑饿的直哭,奶奶只好领着他俩去铁力找爷爷,谁料想未及诉说缘由,就遭到二叔祖父的嘲讽,爷爷挂不住脸,不分青红皂白喝斥了奶奶,伤心之下,奶奶扭头领着两个孩子回家,走到黄水泡子边上,奶奶越想越没有活路,难堪,羞辱,恼怒之下,一手牵着二叔,一手拉着小姑,向泡子的深处走去,正巧一姓孙的邻居在此路过,急急的下水把娘三拉了上来,问及缘由,一路陪伴到家后,送来了几斤高粱米。善良的奶奶煮了一大锅粥,在如此饥肠辘辘之际,也没忘了同样揭不开锅的马陵前老乡,把妈妈(那时妈妈在王家)一家喊过来,一同喝了这锅粥。
在这个小屯子里住了一年,又转过年来,日本鬼子为了围困抗日联军,实行并屯,刺刀下的亡国奴,毫无办法可施,不走,一把火烧掉,无奈在离铁力七里的洋井屯盖了二间草泥拉哈房,典型的东北房子,南北对面大炕,在以后的日子里,老叔、大姐和二叔家弟弟都是出生在这两个大炕上,这是闯关东置办的第一份家业。
日子一天一天过去了,一天比一天难捱,在满洲国日本人的统治下,中国人只好逆来顺受,一句话不顺耳,大嘴巴扇的你满嘴流血,直接祸害人的二鬼子警察(朝鲜人)为虎作伥,比日本人还有过之无不及。大米、白面大过年也难得一见,就是有,你也不敢吃,被警察看见了就是大祸临头,会被抓起来当做经济犯。
到了东北,步步是坎,先是父亲被抓了劳工,给追剿于天放抗联队伍的日本军队背粮食、弹药,在森山老林里转悠了整整一个冬天,那时的东北奇寒无比,雪深及腰,风吹彻骨,夜宿冰天雪地,几百劳工几乎全部冻死,饿死,累死,父亲九死一生,回家后在炕上躺了三个月。紧接着来了日本开拓团,跑马圈地,象征性的给几个钱,上好的农田就是大日本开拓团的了,不管穷人富人,人心惶惶,百业凋零,东北大地一片萧瑟。
在这苦熬岁月的时候,妈妈领着大哥到了刘家,听妈妈讲,用一件毯子做了一件新衣……不久奶奶生了三叔。
这种日子一直延续到四五年光复。苏联红军受降那天,父亲正巧赶上,大广场上三个苏联红军带两个鄂伦春翻译,接管了铁力。
然而,没想到二叔祖父竟然在这个时候死在了苏联红军的大炮下。苏联红军来了不久,二叔祖父去绥棱收账,在一个叫张什么的屯子里和朋友喝酒,正赶上绥棱的苏联红军剿灭一股土匪,一发炮弹,正巧自天而降,将大腿齐齐炸断,由爷爷和父亲收捡了尸骨葬于洋井屯。七四年和二叔骑自行车去洋井屯起坟,年月久了,老哥俩的坟头平了,迟迟疑疑地挖开坟,看见断了的腿骨,放下心来,确知无误,爷爷的坟和二叔祖父挨着,自然无差。起坟后,将老哥俩葬于上呼兰。后来二叔祖母随在铁路工作的慧贤姑去了哈尔滨,百岁高龄,无疾而终,骨灰与二叔祖父合葬,和兄嫂“比邻而居”。
无主的日子很快就过去了,国共两党拼了命往东北赶,初决雌雄,战场厮杀土八路不敌洋枪洋炮的美式蒋家王牌军,一路败下来,退到了松花江北再也不让半步,北满这一块广袤的黑土地国民党始终未能染指,光复了,也就是解放了。共产党很快的建立了新政府,斗地主,分田地,成了解放东北的坚固大后方。父亲成了第一批农会干部,四六年加入共产党,一路走下来,先是区里,后是省联社,再后集体转到了林业局。
爷爷自二叔祖父故去后,回到了屯子里,在吉林通化(据说是通化)当县长染上的大烟瘾因新政府的取缔而难以为继,经过生死的煎熬,挺了过来,然而身体始终没有恢复,基本丧失了劳作的能力。听奶奶讲,爷爷仪表堂堂,方脸,高个一米七十五、六,谈吐高雅,通医道,一笔好字,博览广记,诗书文章,谦和中透着威严,仅在二叔和大哥念书二取一时说的那句话:忠良姓王,到咱家不易,让他念吧。可见爷爷明理高义,心胸之阔!爷爷故于一九五六年,临去的时候非常坦然从容,故去的前一天自己去了茅房,回来嘻嘻的笑,奶奶问,爷爷说:我快走了,拉了一个黑屎头,俗话叫净肠屎。果然第二天就平静的去了。奶奶说我和爷爷极亲,爷爷在木拍子上,我去抬爷爷的头,还说:爷爷上炕,地冷。那年我三岁,姐姐六岁。二叔已经结婚,那是一九五五年的农历七月。
转过年来,我们举家搬到了林区。父亲参加工作后,五十年代初,被调到省联社系统,在桃山浅山区生产民需木材。解放后,分了土地,接下来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离开父亲的家,二叔是主要劳力,春种秋收,农时不等人,起早贪晚,活计没完没了。一次父亲回来,正赶上二叔手里拿着豆包睡着了,父亲问,祖母说:一春里,起早贪黑忙种地,累的。父亲心酸,立马决定搬家,于是一挂马车把全家拉到了桃山林区省联社老所家属居住区。全家人一如既往,在一起过日子,在娶了大嫂以后仍然是一口锅里吃饭,直至五九年秋,我们一家因父亲工作调转搬迁到肇源(三年后,又搬了回来),大家庭生活才解体。
时光难掩一腔乡思,老家永远是魂牵梦绕的根。
日子好过了,奶奶的思乡之情日甚一日,老家来人了,奶奶欢天喜地,愉悦之情溢于言表,大半夜了还问这问那,恨不得一夜之间把断了的岁月补回来。父亲去了省联社以后,一拨一拨的老乡不断的来林区投奔,记得有茂山的,三庄的,大山前的,范家岭的,马陵前的本家有宝贤,杰贤、还有一个叫麻鸭叔的......最后来了志贤、升贤叔。来去落脚,生病求医,家里的乡亲常年不断。十几个壮汉,甚至拖家带口一住几个月的也不稀罕。奶奶常叮咛母亲和二婶:“这些老乡千山万水投奔我们,来的不易,我们再难,再累,礼数不敢有缺”,尽其所能,把一腔的思乡之情倾洒在乡亲身上。
我记事的时候,已经在林区了,冬日里,寒风呼啸,刮着冒烟的雪。日短夜长,人们早早的卷缩在家里,煤油灯下,祖母盘腿坐在在热炕头上,扯过天天必用的提篮,往往是抚摸良久,一声叹息。掀开盖,拿出剪子,顶针,针线,把针尖在灰白的头上噌一下,手上开始了每晚的缝缝补补。嘴里讲着家乡故里。
这个提篮是藤条编的,深紫色,长方,长约一尺半,有盖,有把手,提篮里有一本老家带来用以占卦的卦书,竹牌,有爷爷留下来的中药成方和用来称药的戥子。也许是奶奶大半辈子心血浸印,提篮通体发着油亮的紫光,小小提篮满身沧桑,它飘洋过海,一路风尘,陪伴祖母从老家来到塞北,每每见祖母闲暇时抚摸着提篮沉思发呆,现在想起来,奶奶的这种思乡之苦,还令我心颤。
在我幼年的时候,我们这一家人,在山东老家闯关东过来已经十多年了,山东老家的痕迹还随处可见,祖母,母亲仍然是满口乡音,在称呼上还保留着家乡的独特称谓,孙辈们称呼奶奶为嬷嬷(ma ma),喊舅母为妗子。饮食上,家里有磨,常年煎饼不断,喜欢吃不烫面的葱花酥油饼,喜欢吃单饼卷刀鱼,喜欢吃豆腐卷子,喜欢用豆腐渣干白菜做小豆腐,喜欢喝糊涂粥,不管住在那,春天里都要挖芨芨菜包饺子,酸菜,蘸酱菜吃的很少。礼节规矩还沿袭着家乡的做派,晚辈早起问安,吃饭讲究尊卑上下,在幼小的记忆里,就知道那是我坐的地方,夹菜是不敢胡乱挑挑拣拣的,这一切都给我打下了深深烙印。
在祖母年复一年的讲述中,我熟悉了故乡的青山绿水,熟悉了家乡小河潺潺,熟悉了日照特有的方言俗语,老家在我心里深深的扎下了根。以至于九六年和老伴,二女儿回老家,一下车,满耳的乡音顿生亲切之感,走在祖祖辈辈生息繁衍的故里,满眼的景色似曾相识,心中不由自主的一阵阵悸动,一草一木都令我心生敬畏,
如今当年闯关东的一家人,除了二叔都已一一故去,祖母在操办完我的婚事后,满含着对故乡的眷恋于七四年撒手人寰,享年七十六岁。父亲于九二年故去,享年七十岁。小姑于搬迁林区前远嫁鹤岗,二零零一年故去,享年六十四岁,将闯关东的另一支血脉永远留在了煤城。就连闯关东后出生的老叔已经走了快三周年了。算起来已度过了七十四个春夏秋冬,五代人繁衍生息在了这片黑土地上。
往事如烟悄然逝去,岁月留痕掷地有声,前辈们闯关东的酸甜苦辣,将会被世世代代的后人所铭记!
闲云野鹤
2014- 4- 24
祖父用来记载药方,验方的小本
祖父的手迹
祖父用来记载药方和杂帐的本子
祖父的手迹
祖母的卦本
卦本里的内容
卦本里的内容
文章评论
☆心动旋律☆
坐大哥家的沙发。[em]e192[/em][em]e192[/em]
紫藤
老师是有心人,所以能够寻根溯源,把多年前的旧事牢记在心,娓娓道来,思乡之情溢于言表。
会儿平安
思乡之情,人之常情,叶落确未必能落叶归根,于是,便有了几多思念,几多留恋,几多祝福与几多遗憾····祝福老哥哥,以后的岁月都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地 ,快快乐乐的····
飞雪迎春
鹤兄的家史,像一部无声的电影,一幕幕印在脑海了,岁月有迹,后辈们会将刘家的优良传统传承下去的。好久不见,问候鹤兄!
空谷幽兰
[em]e183[/em] 佩服哥哥,好记性,好文笔,又是一篇佳作!拜读了。
闲云落雪
读哥哥的家族史,唏嘘不已。仿佛又看到一个版本的闯关东。而且哥哥的做法很有意义,我们是该把过去记下来,传承下去。祝福哥哥!
你就是我吸进肺里的烟
不管在那,忘不了根在日照,不管混的多牛,忘不了本在日照,我老家也是日照,也姓刘
星月
往事如烟悄然逝去,岁月留痕掷地有声,前辈们闯关东的酸甜苦辣,将会被世世代代的后人所铭记![em]e179[/em]
丝竹
这是一部史实传记,一个时代的迁移之苦,这份对祖辈的恩德怀念,把家族的兴衰沧桑倾注笔端,是您【绿叶对根的情意】。您在为您的家族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值得晚辈敬仰,也值得大家的称赞!
绊
无论是前辈的口口相传还是老哥的文笔记载,都是对根脉的追溯传承,是留给晚辈的巨大财富。赞一个!
绊
日本人、二鬼子、老毛子,对于老百姓来说,没有一个是好东西!
记忆珍藏
拜读朋友的美文,心情随着文字的记载起伏不平,真是一部满含深情的血泪史。朋友好才华、好记性,能把上辈子口口相传的往事,记叙的如此详实,真是难得!令人感叹,令人佩服!这篇文章就是一部家族的历史,对先辈、对后人都堪称功德无量![em]e179[/em] 在此,留下我对朋友全家的祝福:祝家业兴旺、生活美满、全家福康![em]e183[/em]
有你足够
大哥好!在你的文字里,我看到了一家五代人在黑土地上繁衍生息的心酸史。这是一篇留给后人的家族史,更是留给后人的无可估量的精神财富。祝你幸福快乐,健康永驻!
伊文
野鹤兄,您讲诉的这一段沧桑历史,可以拍一部感人的影视剧。。。。。 看这部家族史,后辈会骄傲和感慨的,弥足珍贵!
海上明月
我想把文章发到日照大众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