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绪
随笔
什么是执着?便是专注至一深到底。执着不是精神,而是个人特质。特质能变吗?所有人都回答:能,但难。人与人总是不同的,有些人终其一生都在“破我执”,而另一些人却能轻松惬意玩转生活。在《一辈子做女孩》这本书里,小莉遇到一个人,那个人给她讲了个故事。“从前,有个人学习了冥想禅修,他兴奋地回家告诉父亲,向父亲描述这种体验多么多么神奇与美妙。在冬日的火炉边,父母慈爱地望向他:儿子,我不需要那些东西,因为我的生活一直都很美妙。”
依恋是“你在那里”,依赖是“你一定要在那里”。在人群中张牙舞爪,或许是为避免存在的孤独。《当尼采哭泣》里,尼采说:为了变得强大,你必须根植于虚无。学会面对最深刻的孤独。当你向别人求助,意味着你把权力交给了对方。他用了树的比喻,否定人与人之间必然的依赖。哲学是由一群有自我毁灭倾向的高智商个体玩文字游戏而得来。隔绝并孤立自己,显露出某种欷歔世人的姿态。思考是一种理智化防御,超我的功能。而情绪,却是人的自然本性,“任何情绪都是生命的礼物。它们像密语,在提示着什么”。
成长的意义在于它会消融在生活里,与生活本身合二为一。站在现实的世界里观望他人的幻想,也是对自己生命的一次回顾与关怀。大人总是很难融入孩子的世界,忘记自己也曾是个孩子。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小宇宙,有着各自的星辰与美景。伴着年岁时光,日日变幻无穷,直到有一天再也不是原先那个摸样,我们遗忘了成长的小尾巴。往昔也像一册书,你要时时翻阅才行,温故而知新嘛。我宁静地书写,回忆、沉淀、心安。
父母的爱,像一根无形的线拽着你,有时是望不见的。挣扎是因为觉得被线牵着束缚了自己,而心疼是因为失去和懂得。
文章评论
空
老师又成长了!
[em]e328081[/em]喜大普奔
[em]e129[/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