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特的婚俗

个人日记

两年前我曾与西双版纳有过一面之缘,在景洪镇的一个小村庄停留了大概有半天时间,短暂的观光时间里给我留下的最深刻的是她们的婚姻风俗,当时本想记录下来的,却不知因为什么原因给耽误了。后来也曾想过算了,每当脑子闲下来的时候,那段经历就栩栩如生,活跃在我的脑海里。今天,我把它写下来,时间过去很久了,或许记忆力偏差,或许书写不正确,有缘相遇在空间的朋友尽可讨论,也可争鸣,以期修正。
在人的一生中,最难选择的是婚姻,最难说清的也是婚姻,最折磨人的更是婚姻,因而我对傣族的婚姻风俗是持赞同意见的,希望能在其他民族中加以提倡和推广。
当时,接待我们的是一位名叫“小玉”的傣族妇女干部,据她介绍,她已经是两个孩子的妈妈了。典型的傣族妇女形象,身着傣族女性服饰,身材丰满匀称,皮肤光洁细腻,声音圆润甜美柔和。初次相识就给人一种久经沙场,游刃有余的干练形象。她带着我们一行来到自己家的吊脚楼下,深情款款地做起了介绍。
这是一栋典型的傣族民居——吊脚楼,共分上下两层。第一层是悬空的,有许多根大约五十公分的大木柱子支撑着。其一为了防潮防蚊虫,其二可以存储劳动工具。借助一个固定的木质梯子可上二楼,二楼梯口与房门有一米左右的露台,有休息或喝茶时小坐的圈椅、小桌、小凳。据“小玉”介绍,客人进屋子是有讲究的,即:一脱二摸三不看。就是说进屋子得脱鞋,得摸一下屋子中间的一根立柱,卧室与客厅是隔开并关着门的,不是家里人不能进去,也不能向里看。客厅与卧室、厨房隔了三段,约有100多平米,全部为木质结构。游客只能参观客厅,而且不能拍照。
“小玉”颇富感情的回味,当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带给傣族人民的重大变化,他们是知识的传播者,是汉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交融促进者,他们给傣族人民带来了文化、科技、医药、种子、先进的生产技术,他们帮他们修路、开河,挖沟,播种粮食,虽然他们也做过错事——《孽债》,傣族人民以宽怀的任心原谅他们、感激他们。
她还饶有兴致的向我们重点介绍,她们这里的婚姻风俗。傣家男孩子很不容易,从出生在父母身边能呆五六、七八年,差不多七岁时就要送到寺庙里,跟僧人学念经、学识字、学劳动,穿僧人的衣服,吃僧人的饭,住在寺庙里。十七岁的时候基本上就该谈婚论嫁了。如果哪家男孩子看上谁家姑娘,会等到天黑以后来到谁家的楼下,用木棍捅楼底。这家父母不喜欢他就会用水泼他,如果喜欢他,就两家商议按照傣家人的习俗,让男孩子来女方家做三年工。这三年他得在女孩子家客厅打地铺,不能随便与女孩子说话,眉目传情,不能进卧室,然后起早贪黑给女方家种地、背柴、打家具(用一辈子的),还要自己采银矿石亲手为女孩子打首饰(银腰带、银饭碗、银手镯、银梳子等等)。三年期满,女方家人觉得满意,才可以商谈结婚事宜。是女方娶男方进家,男方得以彩礼、橡胶树等做陪嫁。三年期满女方家不满意的话,男方就会被退回去。一旦退回去,其名声、信誉就大打折扣了。真正结了婚,那这男孩子可就算熬出头了。男人在家喝茶休闲玩乐带孩子,女人下地干体力活。
据她们说,傣族妇女不坐月子,生完小孩第二天就下地干活了,孩子交给老公带。大家深为惊诧,不坐月子,那可不落下多少病痛!“小玉”把这归结于她们时常围在腰上的银腰带,对银子、银器、银首饰她们情有独钟大加赞赏大大渲染了一番,自然向游客也推销了不少。
比较引人入胜的,是傣族一家人的起居。大家很难想象父母、女儿女婿、孙子孙女是如何睡在一个通铺上,相互间隔着布帘子,到老都不分家不分开睡。寓意一家人的亲密团结,和谐融洽。
记得我们即将离开“小玉”家时,有调皮鬼突然大声说:我有个问题,“小玉”很是淡定,请讲!“大家都睡在一个铺上,才隔个布帘子,那小朋友从哪儿来?”“小玉”不失幽默,想怎么来就怎么来!

文章评论

心花怒放

这些经历我去年十月底亲历了 但不像你记得这么清楚 太佩服你了

群博

我去时也是这样介绍的,还说她们房子的柱子都是方的,这样蛇上不去,生男孩叫陪钱货,[em]e120[/em],接待我们的那个女孩也是村干部,泰国前总理英拉去,就是她接待的。[em]e100[/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