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江南(二)

如此一说

 

 

 

           漫话江南(二)——太湖与太湖流域

                           《…》 * 《…》 * 《…》

 

 

 

      由上篇的诠释和铺垫,就在这《二》中漫话一下因历朝历代文人的称颂而在中国人心中留

      下的极自然的概念之地,那种极富独特韵味的特指江南——核心地的太湖和太湖流域。本

      文也仅从人文传承、风物观光的层面聊作表述。

 

      太湖很美,太湖流域也是很美的,美得令人不由自主地陶醉和流连忘返。太湖它烟波浩渺

      、千顷碧波、云帆万面。它不像西湖那样玲珑,也没有西湖那般清秀,可是它却有它的气

      魄。宋代词人张孝祥曾这样形容它:“舣舟太湖岸,天与水相连。”太湖平原它没有三峡

      那样峻拨的峰岭,也没有川江平原那样起伏的丘陵,它有的是纵横交织的河渠,有的是星

      罗棋布的湖泊,到处都是水,难怪人们把它称为水乡泽国。这里的水,不但带来了交通的

      便利,农业的丰收,更带来了明媚的风光、秀丽的景色,那么宁静,那么柔和。那唱响大

      江南北的歌声仿佛久久地萦绕在我们的脑海里:太湖美呀美太湖,美就美在太湖水……

 

      太湖是我国东部近海地区最大的淡水湖,周围群星捧月般散落着多个湖泊,如阳澄湖群等

      。纵横交错的江、河、溪、渎,把太湖与周围的大小湖荡连接在了一起,碧水辽阔、烟濛

      浩瀚。人说太湖八百里,它是够大的了。它周长400余公里,面积2250平方公里,横跨江

      浙两省,波及七县三市,自古就有“八百里太湖跨三州”之说。它北临无锡,南涉湖州,

      西接宜兴,东近苏州,在我国五大淡水湖中排行第四。但就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富饶的物

      产和秀丽的自然风光来说,都称得起五湖之冠了。太湖是江南胜景的重要水系。整个太湖

      朝晖夕霞,雾霭晴光,变化万千。太湖周围群山起伏,湖中岛屿林立,山水相依百态千姿

      。片片帆影叠彩青山绿水,晴空落日浮沉拍岸浪波。

 

      全长1800公里的京杭大运河绕湖东侧,此段全程与太湖水系河道相通。太湖依托开通后的

      京杭运河后,商旅往返,船乘不绝,有了“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和“苏湖熟,天下足”

      的富庶盛况。太湖流域的江南水乡小镇,平静如太古,曲水蜿蜒,码头浆房,药铺烟店,

      酒楼茶肆,小桥石岸,舟橹欸乃,这水乡神韵,温婉如画。也正是太湖赋予了江南这种繁

      华而不张扬、温柔细腻的内在气质。浩荡的太湖涤尽了江南水乡小桥流水的小家子气。

 

      太湖流域密集的水网造就了一个富庶的江南,也造就了一个情趣盎然的江南。也正因为太

      湖流域的便利水运,自古就经济发达,文人会集的江南就多了几分历史的积淀和浩气。这

      个孕育着的美丽富庶和人杰地灵的江南,是我国原始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从查山、崧泽等

      地的出土文物证明,早在新石器时代后期,江南地区已进入了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时期,闪

      烁出东方明珠的光彩。

 

      《史记》中第一“世家”太伯,就是二千多年前驻足太湖的历史人物。大约公元前11世纪

      ,周太王古公亶文的儿子太伯、仲雍,从中原逃至江南,在今无锡梅里一带建造小城,名

      “太伯邑”。城临湖而筑,太湖因而得名。以后,吴王阖闾、夫差,以至范蠡、王翦、韩

      信等将帅都在湖滨舞台上演过悲剧、喜剧和正剧。汉初以后的二千年间,更有帝王将相、

      墨客画师、僧人隐士在此编织了一幅幅充满故事的山水长卷。

 

      太伯、仲雍将中原地区的文化带入江南,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吴文化。吴文化是开

      创江南古文明的源头。吴泰伯开创的吴国长达740  年历史,是中国古代历时最长的诸侯国

      家。自春秋吴越争雄直到现在,两千多年中,在这片土地上荟萃了无数文化历史名人的音

      容和足迹:传颂千古的《孙子兵法》著者孙武、吴王夫差和西施、文学家陆机父子、一代

      书圣颜真卿、两代贤相范仲淹和范大成、笔墨风流唐伯虎、书画家董其昌,以及在近现代

      政治文化舞台上叱咤风云的章太炎、柳亚子……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独具魅力的吴文化。

      太湖流域的古镇,依河傍水,如同养在水里一般,灵动而隽永。密集于交织河网上的石拱

      桥、石驳岸、石码头、石扶栏、石栓桩、石基墩与似镜般河面倒影中的白粉墙、青黛瓦、

      木栅栏,构成了呼应,加之街巷深处的豪宅古院、雕刻门楣、封火山墙,这极为丰富的内

      涵成为上个世纪中国建筑的心灵独白。古镇的每一条巷,每一幢楼,每一座桥,每一块青

      石板下都隐含着一个历史故事。水乡名城苏州就是这样典型的江南古城,还有那名闻遐迩

      的周庄、同里、南浔、西塘和乌镇等。

 

      江南老屋大都临河羡水,河水贴着房基潺潺而行,给人以极其美妙的状态。站在帮岸上看

      河,那缓缓宽厚的情调让你无动于衷,从来没有危岩裂石、惊涛拍岸。柔媚婀娜的垂柳几

      及贴水,一旁安排着踏阶入水的河埠,长条石砌成的帮岸,守护着这一条条心不在焉的河

      道。一条条小河全无母亲河的意象,石帮岸却是认真履行着职责,流露着阳刚气质,处子

      风华。纵横的石拱桥如虹般横卧在临水民居楼下的小河上,时不时进入我们视野的是极富

      江南韵意的是如卞之琳所说的“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的诗情画意。

 

      太湖流域水乡城镇的原初意义实不过是商人有钱以后为自己修建的心灵栖息之处,随缘随

      意之间构成的园林也是后来的斯文雅事。江苏境内的周庄、同里、甪直,浙江境内的南浔

      、乌镇、西塘等构成了其流域的一种独特的固态文化,这些古镇的城镇格局,街市规模,

      民居院宅,以至园林布局都呈现出一种较为大气与高雅的品质和韵味,曲幽曼妙。这几个

      古镇基本风貌极其相似,不过苏州同里古镇的园林更胜一筹,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

      “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还有的是浙江湖州南浔古镇的园林揽胜。

 

      人都说江南古镇小桥流水、粉墙黛瓦。但确切地说,小桥横卧水巷众多,但河水一般情况

      下是不流动的,而是静止的,因它们并没有如云南丽江古城中穿城流水汩汩常涌活的源头

      ,而是太湖水系雨期季节性的涌动引起流淌而已。站在岸边或桥上观水巷河面,晃动的是

      那欸乃小船的身影和由此荡漾起的层层微波,一种极其静谧柔和状态下的熏然醉意。应该

      说,在大运河南段、皖南区域、太湖流域、杭嘉湖平原、钱塘江南岸,如此水乡美景的小

      城镇曾经比比皆是。人们逐水而居,这样的格局似乎曾是当时一种建筑格调标准而大行于

      江南水乡。那几个古镇是保存较好而传承下来的典型。在由陈道明先生主演的电视连续剧

      《冬至》中,全部外境均在江南水乡某一古镇拍摄的,我曾仔细观察,但因景色实在类似

      ,难于辨出是在何古镇拍摄,一度还认为是在浙江绍兴的某古镇呢。

 

      太湖古称震泽,那是因其历史上其水泛滥震荡难定的缘由。当年,滔滔长江的入海口不在

      今天的上海,而是在镇江、杨州一带,在它以下的广大地区,还是一个大体呈三角形的海

      湾。6000多年前,太湖还是一片沼泽之地,至先秦时期尚未成形。北宋时的太湖远非今天

      这般明媚、宁静。东海的海潮按时从各处漫溢进来,卷起了声势浩大的浪涛。太湖根本没

      有固定的界域,涨潮水旺时几乎与东海连成一片,退潮水枯时到处沼地泽国。由于长江和

      钱塘江从上游挟带的大量泥沙在此淤积下来,就使这里的海湾被长江南岸的沙堤和钱塘江

      北岸包围堵塞,并且越来越坚固和宽阔,终于将海湾与海洋彻底隔离,太湖不再是有边无

      际与海相通的“潟湖”。以后,随着岁月的流逝,这里的大小湖泊变成了陆地,这就是长

      江三角洲。这就是太湖流域平原形成的历史,地理学上便称它为冲积平原,湖泊称为海迹

      湖。那黑色的淤积土层经过世世代代的辛勤耕耘,在太湖周围,沃野绵延,稻浪飘香,花

      果满坡。水乡尚在,泽国全无。于是,太湖成为我国东南地区第一大淡水湖。如果我们从

      文学角度加以形容,可以说太湖和太湖流域平原是长江和大海共同遗留在陆地上的婴儿,

      也可以说是长江之骄子了。

 

      太湖水域辽阔,入湖水道多源于西部山区如天目山,出水河道多集中在东部和北部,主属

      于黄浦江和江南运河二大水系。太湖流域河湖干支航线900余条,通航里程1.2万公里,形

      成一个江河湖海直达、干支相连、四通八达的航运网,船运业发达。

 

      太湖平原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人称它是富饶的鱼米之乡。历史上太湖流域较

      早成为我国经济发达的地区,苏州在明清两代一直是全国赋税之重地,朝廷的“衣食之源

      ”。明初,苏州全年交纳的赋税相当于明朝全部赋税的10%。

 

      丝绸是古中国文化最辉煌的象征之一。中国丝绸之路的源头,正是太湖流域的湖州。这条

      水上丝路便成了彩色的河流,流淌着一河丝绸,缠缠绵绵地流到了天外,世界于是认识了

      盛产诗和丝的中国。丝绸作为一种富于抒情的布,用江南的色彩打扮了中国的美丽璀璨。

      在找到美女的地方,也就读到了丝绸的韵致。湖州是我国最早的蚕桑丝绸产地,钱山漾文

      化遗址出土的丝绸文物表明,距今4700多年前,湖州先民已经从事种桑、养蚕、缫丝和织

      绸。地处太湖南岸的湖州,水清如镜,土质黏韧,构成了育桑、养蚕和缫丝的良好自然条

      件。清代在江南设“织造局”,康熙时织造的九件皇袍,就是指明选用湖丝作经线织造的

      。1915年,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湖丝与贵州茅台酒同获金奖。

 

      湖州南浔开埠很早,素有“江南之雄镇”之称。因水运便利,四方商舶并至而会,丝业更

      加发达。湖州上达京都,下至杭州,都必借南浔水道外出。南浔五园园主,无一不是经营

      蚕丝发家的。大名鼎鼎的无锡是江苏省最大的产丝县,清末形成甲富东南的丝绸市场。

 

      今日太湖是镶嵌在长江三角洲上的一颗明珠。太湖流域的上海、苏州、无锡、杭州、嘉兴

      、湖州等30市县,近年来因经济高速发展而名声大噪,这是人类利用太湖的骄傲,也是太

      湖自身的骄傲。

 

      江南的诗情画意,从来都是在水乡和园林中被演绎得最为传神。太湖恰集二者大成于一身

      。三万六千顷丰盈的碧波风涛一片,环拥着一连串旖旎的江南水乡和园林,富柔美于壮阔

      。太湖水质清纯,盛产鱼虾30多种,银鱼是太湖的特产珍品,它肉细软嫩,味道鲜美,营

      养价值极高。不食银鱼鲜,怎知太湖真滋味?见到满山遍野挂满枝头的彤彤太湖红橘,白

      居易曾留下了“浸月冷波千顷练,包霜新橘万树金。”的佳句。问茶碧螺春,必臻碧螺峰

      。每年暖春时节由洞庭东山碧螺峰撷下的片片茶叶嫩芽,依旧散发着真正“碧螺春”那

      “吓煞人”的沁人心脾的氤氲清香。蠡湖是太湖的一个内湖,因范蠡在此隐居而得名。当

      年,范蠡帮助越王勾践灭了吴国后,知道越王是个只能共患难、不能同安乐的人,便带上

      西施深夜离开了吴都来到了这里。后世修建的园林亦称蠡园。历史的掌故当然也就成了今

      天人们渴慕一游的原因了。蠡园的闻名,不只是其错落有致的建筑和移步换景的景观,还

      因为这里流传着太多范蠡与西施的故事,是抒发思古之幽情的绝佳去处。

 

      太湖的水下盛产一种石灰岩因千万年受水浪冲刷,雕镂出许多窝孔和通孔形状、彼此勾连

      的洞穴和褶皱纹理、奇特竣削,以“瘦、漏、透、皱”为美的太湖石,那是江南园林的精

      髓。太湖畔的苏州,北京的圆明园,承德的避暑山庄都有以太湖石营造的“狮子林”。自

      北宋的“花石纲”起始,文人雅士的喜爱,让园林的风骨太湖石,从江南的太湖亦流到中

      原各处。

 

      然而,人类对太湖的干扰过度了。由于大量的围湖造田,使河港纵横、河口众多的太湖水

      面越来越小,较之解放前太湖面积缩减了150平方公里以上。与1967年相比,出水的上百

      条港已湮废。太湖出口之一的吴淞江由北宋时的宽10公里,海潮可倒灌到苏州城,以后因

      泥沙淤积和人类开垦,不断地逐步缩小,直到现在的不足0.5公里,一些地方仅四、五十

      米,排泄受阻。人类也许忽略了一个重大的问题:湖面对于人类的服务价值远远大于陆面

      !但是人类一味强意向大自然进军,使不少河道如今已不复存在。太湖进出水量的锐减,

      对太湖的水容、水深、湖形等都带来严重的影响。

 

      太湖是江南的文化乡愁,江南的核心,凝结其中的历史漫长而厚重,悠远数千载人文积淀

      而享誉天下。我们应该让后人继续享受太湖之水带来的绵延福祉,不至于将从历史中方能

      寻找到鲜活的记忆!

 

                                                  (请看第三篇:湖山杭州)

 

图片

 

                          航运业发达的太湖千帆竞发

 

图片

 

                                     太湖流域平原的水乡美景

 

图片

 

                          江南水乡古镇临街河埠的生活小景

 

 

 

 

 

                      21 / 02 / 2010 /

              (文稿完成于庚寅年大年初一值班时)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