莉兹·默里的风雨哈佛路

个人日记

  

莉兹·默里的风雨哈佛路

    一位美国女孩莉兹·默里(Liz Murray)的从流浪女到哈佛博士生故事,正在广泛流传。日前,她的自传《破晓》正式出版,,该书的中文版书名采用了根据她事迹拍的电影的名字:《风雨哈佛路》。

1980年莉兹出生于纽约的贫民窟,父母染上了毒瘾,生活无以为继。莉兹8岁时就不得不上街乞讨。她回忆说:“那时我们吃冰块充饥,因为吃冰块可以体验吃东西的感觉。”莉兹15岁那年,母亲得了艾滋病,不久便撒手人寰。她的父亲也得了艾滋病。可怜的莉兹和姐姐从此成了无家可归的孤儿。妹妹莉莎获助,每晚在朋友家的沙发上过夜,而莉兹则流落街头。她睡过地铁、隧道和街头长椅,经常受到其他流浪者的欺负。

母亲去世后,莉兹非常痛苦。她发誓:一定要改变自己的命运,不能像母亲那样轻易放弃对人生目标的追求。能够改变自己命运的道路只有一条,那就是回到学校,接受教育。于是,她在17岁时决定重返学校。五次被拒绝后,她沮丧地站在街角,犹豫着:是用剩下的钱买张火车票去赶另一所学校的面谈,还是买份匹萨和朋友们一起吃呢?她选择了面谈,而这一次她被接受了。

她用2年时间完成了4年的学业,并她以全校第一的成绩考入了哈佛大学,并获得《纽约时报》1.2万美元特殊奖学金。她的故事被媒体报道后,纽约人纷纷捐款,汇集20万美元资助莉兹上大学。2009年夏天,莉兹获得了硕士学位,现在她继续在哈佛大学攻读临床心理学博士。

莉兹的努力也影响了他的父亲,他父亲用6年时间摆脱了毒品。不幸的是,由于身患多种疾病,他的健康每况愈下。一直关心他的莉兹为了照料他,决定从哈佛搬到哥伦比亚。她为父亲在自己楼下租了间公寓房,这样她就可以照料他。当她在一次对大学生的讲演中讲到这个决定时,一个学生很迷惑地问莉兹,在她和妹妹遭受那种待遇后她怎么还愿意照料他爱就是全部答案。莉兹答道:愤怒是一种选择,正如爱是种选择一样。为什么要为了选择愤怒或怨恨而放弃美好的未来呢?

现在,她常常在电视、电台及网络上,向大家讲述自己的经历和感受,鼓励人们,尤其是身处逆境的青少年不要轻言放弃。她向青少年宣扬要坚决抵制住毒品和黑帮的诱惑,她还鼓励他们不要把儿童时期的苦难当作不去把握机遇的借口。过去一个小小年纪就无家可归的女孩,如今却成长为一个具有真挚情操和优雅气质的阳光女性,而她的执著、坚强、不向命运屈服和不断进取精神,更强烈地鼓舞了成千上万的美国人。莉兹说,自己不想让现在的外表以及哈佛学历去愚弄任何人,而只是想告诉人们:“我曾是那些你们避而远之的街头分子之一”。

莉兹·默里的故事对今天的中国社会也很有启发。在我国现代化的进程中,不可避免地有相当一部分人仍在社会的底层挣扎,特别是出身于农村的女孩,她们也可能陷入与莉兹相同,甚至比她更悲惨的命运。莉兹·默里的故事正在告诉她们,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要绝望,都要保持理性,路是自己走出来的,只要努力,就可能改变命运!

另一方面,莉兹·默里的故事也告诉我们,社会不应歧视任何人,特别是要为底层民众打开一条上升的通道,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建立教育平等的通道。可以设想,没有一家中学愿意接受莉兹的话,那么,她就不可能成为一个哈佛的博士生。这就是所说的社会的平等。社会上人和人之间的平等,不是指物质上的相等平均,而是指精神上互相理解,互相尊重,把对方当成和自己一样的人来对待。现代社会的进步,就是一个人和人之间从不平等走向平等过程,一个逐渐实现平等的过程。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