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说“打油诗”

个人日记

浅说“打油诗”

 

记得在校时,老师对“打油诗”专门进行过一堂讲解,也许是对诗有所偏爱的缘故,当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古来把通俗诙谐的诗称为“打油诗”。

“打油”的来历,出自唐朝的张打油,他写了不少通俗、诙谐的五言或七言诗,如:“江山一笼统,井上黑窟窿。 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 张打油的名声,也由这些用语浅白显露,并透着几分诙谐的诗传开,被人们称之为“打油诗”。

有趣的是,历代不少名人都偶有打油之作。相传苏轼脸长,其妹苏小妹前额高凸,两人曾互作打油诗戏谑对方。

苏轼: 前脚未出闺房内,额头已到华堂前。

       苏小妹不甘示弱,反唇相讥道:去年一点相思泪,今年始流到嘴边。

明解缙生性机智诙谐,一次随朱元璋出钓,朱钓了半天,不见一条鱼上钩,大为光火。解缙见此,遂吟了两句:“凡鱼不敢朝天子,万岁君王只钓龙”。直说得龙颜大悦。

相传纪晓岚为某官母亲祝寿,提笔即写:太老夫人不是人。某官脸上不觉青筋暴露,面色铁青。纪不慌不忙续道:九天仙女下凡尘。该官员转怒为喜,连叹精妙。不料纪大笔一挥,却是:养儿偏惯去为贼,该官员当即又转喜为怒,纪又续上一句:偷来幡桃献母亲。再回头看那官时,面色灰白,狼狈不堪。

        前清才子李调元也是位打油高手。据传李任两江主考期间,众士子不服,与李吟诗联对。比到最后以麻雀为题,各人吟一首诗。李不假思索,吟出二首打油诗。其一曰:

        一窝一窝又一窝,三四五六七八窝。食尽皇王千钟粟,凤凰何少尔何多!

        其二曰:

        一个一个又一个,个个毛浅嘴又尖。毛浅欲飞飞不远,嘴尖欲唱唱不圆。莫笑大鹏声寂寂,展翅长鸣上九天。

        众士子先是哈哈大笑,继而哭笑不得,最后呆如木鸡。李调元含笑不语,扬长而去。

        相传乾隆皇帝也写打油诗。某翰林上书时,将翁仲误作仲翁,乾隆顺手批道:

        翁仲如何作仲翁,十年寒窗少夫功。而今不许为林翰,罚去江南作判通。

        乾隆以毒攻毒故意将功夫、翰林、通判写作夫功、林翰、判通。这位翰林满面羞愧,灰溜溜地去了江南。最有趣的数一首讽刺一些所谓诗人的打油诗:

        生平不见诗人面,一见诗人丈八长。不是诗人长丈八,如何放屁在高墙?

        此诗语言粗俗,讥诮诙谐,令人捧腹,足以令那些拍屁诗人们无地自容。

        打油诗也常用于吹牛。古代一干读书人偶然在野外相遇,互相吹嘘自己的才学,争执不下,最后决定各人吟一首最能表现自己才学的诗定高下。一书生技压群雄勇夺冠军。其诗云:

        天下文章数三江,三江文章数故乡。故乡文章数舍弟,舍弟与我学文章。

        此诗一出,其他书生再无话说。

        在全民皆诗的年代里,涌现出了许多农民诗人,有四首打油诗当属代表作:

    1)种个南瓜像地球,架在五岳山上头。把它扔进太平洋,地球又多一个洲。

    2)一个稻穗长又长,黄河两岸架桥梁。十辆汽车并排走,火车开来不晃荡。

    3)一头肥猪大又长,猪身横跨太平洋。猪背可以降飞机,猪身成了飞机场。

    4)稻堆堆得圆又尖,社员堆稻上了天。扯片白云擦擦汗,凑近太阳吸袋烟。

        还有一种特殊的打油诗,整首诗十七字,民间俗称为三句半。相传古时有一书生,自视甚高,恃才放旷,常自诩自己出口成章,可惜在实际写作中,就是一首绝句,也常常在念最后一句时卡了壳,只得匆匆用二个字结束,于是获得了三句半的雅号。有一次,三句半在野外碰到一农家姑娘,诗兴大发,出口吟道:夕阳照山庄,走来一姑娘。金莲只三寸,横量。

        那农家姑娘一听,气得花容变色,叫来家人把三句半扭送到公堂,一上公堂,三句半一看县官是姓王的,不觉脱口而出:县官本姓王,一心当皇上。咔嚓只一声,命丧。

        县官大怒,当即不分青红皂白,判调戏民女,发配边疆。临行那天,三句半的舅父前来送行,三句半悲从中来,即景生情,开口吟道:充军到边疆,见舅如见娘。两人齐下泪,三行。

        两人下泪怎么会是三行呢?原来是三句半的舅父是个独眼龙。

        在打油诗中占相当数量的是模仿前人的诗。古代有个贪官,上任时惊天动地,判案时昏天暗地,平时生活花天酒地。有个书生用崔护《题都城南庄》韵打油道:

        去年今日此门中,铁面糟糠两不同。铁面不知何处去,糟糠天天醉春风(崔护原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在前后两任官员的截然对比中,把贪官的嘴脸刻画得入木三分。

一学生在课桌上打油道:窗外太阳光,照得头发烫。举头望老师,低头入梦乡。

对老师上课的枯燥乏味作了委婉的批评。

有讽刺某些会虫的:迎着太阳光,早上出门忙。说了番废话,赶往下一场。

        也有讽刺某些贪官的:白天泡酒场,晚上进包厢。一身肠和胃,交付共产党。把会虫与贪官的嘴脸刻画得形神毕肖,呼之欲出。

        最记得有个故事:大雪天皇帝、大臣、财主三人把酒赏雪,兴酣处皇帝诗兴大发,来了一句:大雪纷纷坠地,大臣忙掉书袋,捧了起来:此是皇家瑞气。财主连连称好,跟拍一句:再下三年何妨?这时门外一乞丐身着破单衣,急喝道:放你娘的狗屁!

 明代唐伯虎生性孤傲,不愿贪图宝贵,写了一首打油诗挂在自己书房明志:

         不炼金丹不坐禅,桃花庵里酒中仙。闲来写幅青山卖,不使人间造孽钱。

        清代的郑板桥也有一首类似的自勉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南西北风。

        打油诗和民间的顺口溜不同。顺口溜虽然也讲韵(当然没诗那么严格),但都是一些大白话、大实话,不需要任何的艺术修饰和夸张,不需要运用“诗家语”,更不讲究诗的格律。打油诗开始也不讲究诗的格律,但随着格律诗的不断规范和完善,打油诗也逐步讲究起格律来,虽然从表面看通俗易懂,幽默诙谐,但细究起来却合辙压韵,以显现出诗应有的艺术内涵。


图片

文章评论

东方

宝贝真多,捡几枚让友友清赏,谢了![em]e183[/em][em]e183[/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