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回路转】晴隆二十四道拐——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金州十八景之一

古典风韵诗歌


图片

鸦关赋

文/岚若公子

    黔去西关,滇来东驿。若夫倚安南卫之城,出晴隆山之侧。东望湘桂,西接滇池,北翘巴蜀,南窥瀚海。西南形胜,夜郎芳境。山川灵秀,俊采直射寰宇;人物杰出,皎容称绝绮世。横亘云天,可眺东洋之屿;冠甲路界,欲睹南海之滨。凭峻险而声慑,拥弯急以名噪。上有破空之层巅,下有呈梯之良畦。叠峰重巘,峭岩竦峙,视城郭缱绻浮云;飞瀑白虹,断崖嶙峋,对山村回环幽谷。

    巍巍兮,浩浩乎。鸦关西厢,晴隆山顶。踏云烟以临碧,揽日月而登天。观八方之异色,感四时之物候,邈周遭之群峦,叹长天之寥廓。乘风而去,可撼苍穹;骑云而起,能越白日。长河纡直星夜里,暮山倾倒淡烟隅。

    夫鸦关虽处鄙远,实为要塞。莫忙闲亭,商贾云集;萃清绿茶,皇宫懿赞。邓子龙题联于亭上,周文化赋诗于关旁。滇黔商道,东西枢纽;“陪都”后方,物资咽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八年抗战,美军暂驻,重修二十四弯;数岁坚守,群众合力,畅保三点七里。黔道之难,难于上青天。重霄之奇,矗立西南,盘踞晴山。崔嵬不逊五岳,雄峻足照九州。

    于时香尘湛色,隘衢生光。风凄碧树,雨落寒塘。引笙箫于瑶台,传清音于宝岗。识绕梁之雅趣,慕旋谷之花裳。抚今兮追故往,思家国兮悲残庄。怅丹霞之变彩,举浩觞之流香。

    鸦关斜行,云遮雾绕,脚底轻风,掬浓露而湿衫,心广神怡薄日暮;茶亭闲坐,暗茗起伏,寺边清泉,吟佳句以抒怀,目澈天青众鸟翔。由关而下,红枫胜火,芳草如烟,点缀舞蛇啜池体;自麓登顶,苍松溢彩,野束含香,醉熏腾龙搏云躯。山凹铁索,系下驿之行人,缚立石之古木;半腰涌玉,出枕岩之前头,落躺溪之僻处。

    汲宇宙之灵气,著晴隆之异采。微风拂面,绿柳垂髫。斜日才坠,华月初照。繁花红紫斗芳菲,远山深浅争翠黛。馥春锁雾,秀美多姿;盛夏流练,婀娜艳丽;素秋满脊,晴蓝气爽;寒冬裹妆,苍茫雪白。林间虫鸣鸟语,清脆和谐,涤去心灵之淖;山中红凝绿滴,幽深窈窕,荡尽凡尘之念。

    敝人罗某,农门布衣,山野书生。遣词无玉,下笔无花。略陈疏景,言不胜意,有失晴山之雅望,愧对众芳之逸羡。浅叙芬情,深表歉意。

鸦关诗

晴隆驿道耸滇黔,西望无尘最险关。

紫寺丹亭封要隘,淡烟疏雨映斜岩。

寇军虽炸坚无毁,邓总如来诧不言。

绿影凝芳频醉客,威名一震鹤冲天。

 

    二十四道拐以“雄、奇、险、峻”著称,曾为二战时期中国战胜日本做出巨大贡献,名噪全球。然而,抗战胜利后,它神秘地在地球上消失了半个世纪,近几年才重见天日,是怎么回事呢?岚若公子将为你破解迷雾,讲述一段动魄人心的神奇故事。


图片   

    一、二十四道拐景观。

    二十四道拐盘旋曲行于雄峻陡峭的晴隆山脉和磨盘山之间的一片低凹陡坡上。明嘉靖年间,诗人周文化由此路过,曾留下:

列哉风高仰万山,云空叶积马蹄艰。

一为行省衣冠地,便是雄图锁钥关。

的诗句。又有诗曰:

霪锁孤城天未开,夜风轻松月光来。

雄关一怒山岚走,曲舞银蛇下地埃。

    二十四道拐以“雄、奇、险、峻”而名震世界,其依山筑造,工程艰险,山势陡峭,弯道频急之景,让人惊心怵目。

    登上关口的观景台远眺,山峦叠起,横直连绵,千峰凝翠,薄雾缭绕,云海茫茫,气势宽阔磅礴。向关下俯视,仿若游蛇下山,欲穿山脚之清泉。从关下往上仰视,有如白龙盘山,出云登天,其中行人,渺小如蚁,真可谓:

万山飞翠上吟肩,路曲行人似蚁旋。

    从关上经过,脚下浮云连绵,烟气莽莽,加入天宇,如行仙境,既惊心动魄,又心旷神怡。穿过云海,行至悬崖下,飞瀑突生,溅落苍石。盛夏时节,则可见两泓清泉从悬崖上,飞流直下,确是:

悬岩挂白红,细雨日飞空。

   
图片

    二、二十四道拐简介。

    二十四道拐古称鸦关,当地人又称半关。位于贵州省晴隆县城南郊一公里处,它是一段二十四道“360度回头弯”的公路,全长约4公里,有效路面宽约6米,山脚第一道拐与山顶第二十四道拐间的直线距离约350米,垂直高度约250米,坡的倾角约60度。在垂直250米的高度上筑出4公里的道路,堪称奇迹。

    明清时代,此处是蜿蜒的古驿道,因其雄险,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关口建有“涌泉寺”,明朝天启年间,邓子龙总兵(邓子龙,字武桥,明朝军事家、抗倭英雄,江西丰城人。嘉靖三十七年中武举,后任明朝副总兵。万历二十六年,领水军援助朝鲜抗日,与朝鲜统治使李舜臣为前锋,在釜山南海与日军激战。年过七旬而勇气弥厉,杀敌无数而战死,李舜臣赴救亦战死。善书法,喜吟咏。有诗集《横戈集》和兵法《阵法直指》)仰慕和推崇晴隆绿茶,(晴隆绿茶明清时被奉为皇室贡品),于是在寺外修建了一座供往来行人休息的亭子,取名“莫忙亭”,并书写了:

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且喝一杯茶去;

劳心苦,劳力苦,苦中作乐,再打一碗酒来。

的对联。许多墨客骚人、官宦商家聚于亭里喝茶饮酒,其乐无穷,雅趣横生。清代诗人曾题写:

策马驱车负载长,劳劳皇路各奔忙。

闲亭过客因何速,暂饮凉清似不妨。

的名言佳句。

    涌泉寺旁岩壁之上,有“甘泉胜迹”、“云陵山色”、“乌道干重”、“且以饮人”等石刻。

    公路二十四道拐,1927年进行勘测,1935年重测并动工,1936年竣工,是滇黔公路的必经之路。明清寺宇石刻,均在筑路时毁损。

   
图片

    三、中缅印战区交通大动脉和生命线。

    二战爆发后,中国沿海各港口均被日军封锁,美国的援华物资经过滇缅公路到达昆明以后必须要经“二十四道拐”的滇黔公路才能送到前线和“陪都”重庆。二十四道拐成了中缅印战区交通大动脉,承担着国际援华物资的运输任务。

    不过限于当时的施工水平,路况极差,路陡弯急,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路滑,加上当时汽车制造水平没有现在汽车完美的刹车性能和方向助力,稍不留神,汽车就会滑出道路,创造了当时天天车毁人亡的记录。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陆军准将史迪威受任美军中缅印战区总司令兼盟军中国展区总参谋长、三军统帅,美陆军部长史汀生要求史迪威“维持滇缅公路”的运输,并致力于“改进中国陆军的战斗效能”。1942年,美国的公路工程部队1880工兵营进驻贵州晴隆修筑滇黔公路,驻扎在沙子岭3公里处(又称美国车站),由连长麦顿负责,在当地群众的配合下,用美国制造的水泥和五面石加固公路,完成了维修任务,保证了运输畅通。

    从此每天有上万辆汽车奔驰于这条路上,将大量物资从缅甸仰光先经昆明到达大后方。

    据资料统计,在1938年——1942年的抗战初期,中国几百万军队所需要的武器装备、维持经济运转所需要的各种物资、无数内迁到大后方的人们所需要的基本消费品,总之,当时维持整个抗战所需要的、中国不能生产的所有物资,都是依赖这条生命线运进大后方的。

    1942年以后,日军占领缅甸,滇缅公路被切断,援华美军通过驼峰航线运到昆明的物资,同样通过二十四道拐运到当时的“陪都”重庆和大后方。

    1945年,第一批由美军驾驶的车队通过中印公路到达重庆,蒋介石在重庆发表《中印公路接通的意义》的讲话,将滇黔公路新命名为“史迪威公路”,晴隆二十四道拐由此随史迪威公路载入史册。



图片    

    四、震惊中外。

    美国记者巴特在二十四道拐对面的山崖上扶着竹子拍摄了一张著名的照片,引起海内外广泛关注,被世界各大媒体反复转载。这张照片作为历史的见证而广为流传,一队由美军十轮大卡车组成的车队正沿着弯弯曲曲的山道艰苦缓慢地爬行,将援华物资送往抗日前线。20多个回头弯层层叠叠,由山脚一直盘升至山顶,惊险壮观,俨然是一幅世界公路的奇观。这张“二十四道拐”的照片已成为抗战时期“滇缅公路”或“史迪威公路”的标志。

    1954年,贵州省公路局在二十四道拐附近的坡面上把纵坡放缓,设计新修了一条6公里的回头弯(照片右侧的公路即是)沥青路,在山脚与二十四道拐的下山路口相衔接,作为国道320线的主要通车道。

   
图片

    五、神秘消失在地球球半个世纪。

    尽管美国记者巴特的一张照片引起巨大关注,但抗战胜利后,很多记者和历史学家希望能找到这个奇异弯道的确切地点,但最终都无功而返,似乎它神秘地消失在历史的迷雾中。

    上世纪八十年代,研究滇缅公路历史的云南学者戈叔亚花费8年时间,走访了许多历史学家和二战老兵,沿着滇缅公路进行了无数次实地考察,甚至跑到缅甸腊戍八莫到达密支那,均一无所获。

    1995年,为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抗战胜利50周年,云南电视台的工作人员甚至沿着滇缅公路而行,试图寻找着老照片的拍摄地点,同样无功而返。它就像从地球上消失了一样让人疑惑。

    六、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2001年底,戈叔亚通过互联网了解日本杂志时偶然得知,二十四道拐可能在贵州境内。2002年的一天,戈叔亚在民间探访时又获悉,二十四道拐可能在贵州境内。

    2002年2月26日,戈叔亚踏上了开往贵州的列车。几经询问,安顺市公路管理局的一位老同志回忆说,老照片的路段好像在晴陇县至关岭县之间。戈叔亚于是掉头回转,3月1日,他来到晴隆县城。

    晴隆县是滇黔公路的必经之地,戈叔亚寻觅多年的路段,就在距县城约1公里处的莲城镇五一村半关坡。

    戈叔亚雇了一辆机动三轮车,从山顶至山脚跑了个来回,默数一遍,刚好有二十四个弯道,随后,他登上晴隆山顶(海拔1799米)远眺“二十四道拐”。眼前的一幕与62年前的资料照片毫无差别。

    同年,戈叔亚向新闻界宣布自己的发现,解开了“二十四道拐”之谜——它不在云南。

    七、真相大白。

    也许是当时美国记者巴特对中国的地理并不太熟悉,他不知道二十四道拐所在地名,只是把它当做滇缅公路的一段。所以,外界所有人都认为它在云南。

    也许是抗战时期的“滇缅公路”太引人注意,人们把寻找的目光一直放在云南,没想到它却在云南的隔壁贵州。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安南县名与越南原名相同,当时越南被法国占领,国名政府于1941年11月将安南县更名为晴隆县。从此,安南就一直被认为是越南了。二十四道拐所在的安南县也被认为是靠近越南的某处了。

    八、夜郎情结。

    一张照片名震全球,让云南人引以为豪半个世纪的公路——二十四道拐竟然在贵州晴隆,云南人颇为失落。

    是啊,夜郎的子民从来不懂得了解和宣传自己,他们四季都在封闭的大山里默默耕耘着,即使身边有明珠也视如石头,进而使这一曾经名噪天下的二十四道拐发现权都被云南人摘去了。

图片 

    九、《二十四道拐》四十集电视连续剧。

    2009年第12期《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用了贵州摄影家李贵云拍摄的晴隆“二十四道拐”公路奇观照片作为封面,再次引起社会关注。

    同时,晴隆县大力宣传二十四道拐,并且在央视放映二十四道拐的视频。

    2010年10月,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四十集电视剧《二十四道拐》决定在晴隆开拍,完后将在央视黄金时段播出。

    
图片

    十、二十四道拐的历史意义。

    二十四道拐是二战时期中缅印战区的交通大动脉,是滇缅公路的生命线,为抗战所需物资的运输做了重大贡献,也为抗战的胜利提供了必要条件。

    它不仅是晴隆山的“二十四道拐”,也是抗战历史的“弯道”,它成为“史迪威公路”的标志性路段。


图片



文章评论

雅丽

[ft=,4,][ft=,,楷体_gb2312][ft=#990000,,][B]走进如诗如画,[ft=,,]漫步心灵神往,[/ft][/B] [ft=,,][ft=,,]欣赏行云流水,[/ft][ft=,,]感受中......[/ft][/ft][/ft] [/ft][/ft]

蓝月儿

[ft=#0099ff,4,][B] 因为没有足够的时间,粗略的看了一下朋友的文章,对[ft=,3,]二十四道拐那奇特的地理位置和环境真的是充满神秘和向往,感慨祖国山川的壮丽![em]e179[/em][/ft][/B][/ft]

陌上种胭脂

[ft=,4,楷体_gb2312]二十四道拐[em]e114[/em]都眼晕了[em]e134[/em]真是奇景[/ft]

幽兰静雅

[ft=,4,楷体_gb2312]经常别样的游记!欣赏![em]e160[/em][/ft]

幽兰静雅

[ft=#008000,4,楷体_gb2312]白水台沉思(新韵) [/ft] [ft=#008000,4,楷体_gb2312]碧翠山峦古木奇,水清流落览丰姿。 回眸彼岸心亭砌,只待川江兰榭依。 云淡千台腾雾霭,风轻万里畅珠玑。 不眠长夜飘蓬泪,我醉朦胧归愿词。[/ft]

幽兰静雅

[ft=#008000,4,楷体_gb2312]蓝月谷迷离 云衔峻岭指凝烟,碧水翩跹待月圆。 缓缓波踪摇梦曲,绵绵心事入筝弦。 相思万里飞鸿杳,寂寞千觞冷墨缠。 犹傍丽江情不了,古城贻愿续仙缘。 [/ft]

淡若轻烟

[ft=,4,仿宋_gb2312]欣赏二十四道拐,惊心动魄,充满神秘,欣赏佳作![em]e163[/em][/ft]

淡若轻烟

[ft=,,仿宋_gb2312][ft=,4,]七律 游千佛山 千佛山中拾径行,神纱渐落秘容呈。 南崖千佛尊颜立,北集铜弥古貌迎。 西走山腰仙四洞,东来香客拜全诚。 置身山顶云中浴,极目舒怀久醉盈。[/ft] [/ft]

淡若轻烟

[ft=,,仿宋_gb2312][ft=,4,]七律 赏菊 酒伴归心品菊容,恰如旧友又相逢。 昭君出塞娉婷立,细雨含沙若梦从。 紫凤明珠含玉露,银盘托桂吐芳重。 千姿百态菊中醉,醉梦随行秋到冬。[/ft] [/ft]

青灡ゝ

[em]e117[/em]哥哥太厉害了。我都对诗词没兴趣了。。。。。

青灡ゝ

[ft=,5,仿宋_gb2312]哥哥,不管,[em]e149[/em]看了你的这篇文章,我都想去睹一睹它的真面目了。。。。。可我不知道路。。。。。[/ft]

一抹青黛

[ft=#660066,5,楷体_gb2312]薄暮轻纱溪水澈,桂花荫里玉萧澜。 回眸雁字飞鸿藐,执笔朱砂放纸鸢。 [/ft]

岁月的流失

[ft=,2,]我是听说过,但是还没有看见过。今天看了觉得好美啊[/ft]